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立与完善我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

建立与完善我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建立与完善我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 王 琴 (武汉工业学院430023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430079) 【摘要】通过对第三次分配理论内涵和特征,以及形成的理论依据进 三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责任不必考虑纳税人的要求,而更 行了剖析,提出在中国构建第三次分配体系的政策建议。实现第三次 多地依据组织自身的宗旨承诺,它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是面向 分配是缩小收入差距、消除和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某一特殊群体的,也可以是互益性、互助性的。因此,非政府组织 重要途径之一。 的决策和行为不受市场和政府机构的控制。 【关键词】第三次分配;理论依据;政策建议 2、公益性。第一次分配是以效率机制为主导的有偿性分配, 投入生产要素才可能有收入分配;第二次分配是以税收和财政为 3O年市场化改革为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同时也 调节杠杆的分配,通过强制性纳税,公民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福 形成了严重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的社会现实。根据世界银行公 利;第三次分配是由个人或组织志愿的收入分配转移,货币与实物 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o.16 具有单向流动性。第三次分配的主体一第三部门是不以营利为目 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 的,不以积累财富或者创造利润为目的,而是实现社会的公共利 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益,满足公众的社会福利需求。 则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差距,严峻的社会现实说明,以效率为目标的 3、志愿性。第一分配是市场规律作用自发形成的分配,第二次 市场调节和以公平为目的的政府调节在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 分配是政府强制干预下形成的收入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 公平的调节能力是有限。此外,频发的自然灾害和不可预知的生 愿性的基础之上,以募集、捐赠和志愿服务等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 存风险也不断考验着我们现有脆弱的社会保障体制,推进社会保 和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志愿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障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建立和发展以社会慈善为主体的第三次 面,第一,第三次分配主体一第三部门的成立基于志愿原则;第二, 分配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增强公 捐赠者提供资金和志愿者提供服务也是基于志愿的精神;第三,第 众抵御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次分配的捐赠与志愿活动都是公开的、志愿性的、非强制性的。 一、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的内涵及特征 二、建立与完善我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分析 国民收入包括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以市场为 有关第三次分配的理论依据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主体的分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依据要素的 第三部门理论等,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来论 数量和质量,通过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获得相应的要素报酬,由于 证建立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 生产要素的禀赋和贡献不同,以及其他的外在因素,市场分配必然 1、市场失灵。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中,经济自由主义学者都是 形成收入差距;第二次分配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税 鼓吹市场万能论的,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到萨伊 收、财政转移和社会保障统筹等方式由政府实施的二次分配。第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定律,再到马歇尔“市场自动趋于充分就业 二分配是为了克服市场分配的不足,实现社会公平;第三次分配是 均衡”的假设,使西方社会对市场有效充满信心。虽然市场机制在 在弥补第一次分配的缺陷和第二次分配不足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资源配置方面是高效率的,但是在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一些 的,它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 经济领域,如垄断、信息不完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公共产品供给 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再一次进行的分配”。由此可见,三次分配 等方面却出现了“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 的动力机制是各不相同的,第一次分配的动力机制是效率,市场机 传统理论中的市场失灵是一个纯粹关于“效率”的概念,市场 制造成了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化;第二次分配的动力机制 失灵指市场机制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指市场不能或难以有效 是公平,政府的主导下第二次分配弥补市场分配单纯追逐效率而 率地配置经济资源导致低效或无效率的一种状况。市场不能解决 忽视公平的事实;而第三次分配的动力机制是伦理道德,这种超越 收入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是由进入市场 市场和政府的第三种力量,填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之间存在的 前的财产状况、所受教育和训练程度以及遗传能力所决定的。虽 “剩余空间”或“内在缺陷”。 然市场是开放、自由的,但是个人禀赋和机遇会造成市场分配结果 与第一次分配、第两次分配相比,第三次分配具有以下三个显 的巨大差异,“效率”是评价经济运行的唯一标准和社会发展的唯 著特征: 一目标,结果往往是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所 1、非政府性。第一次分配是以经济效率为目标,依赖市场机 以,社会成员福利、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也被纳入市场失灵特征之 制发挥作用;第二次分配是以普遍公平为主导,依赖政府干预发挥 一。这也进一步说明由市场选择的资源配置的方式可能不符合社 作用;第三次分配是以志愿、普惠的原则,实现主体独立于市场和 会理想,由市场所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果也可能不为社会所接受,平 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第三部门是根据公共利益需求而形成的自 等与效率之间不仅存在交替关系,而且相互之间具有反作用。 发性社会组织,它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是国家职能,第 2、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从逻辑上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理论依 据。“政府失灵”,又称“政府失效”,是指政府干预达不到弥补“市 阔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市场。其次,制定和颁布明确民间组织法律 地位的相关法律与法规,确定民间组织的法人地位及合法身份,确 定民间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将慈善事业纳入法制轨道。最后,制定 对民间组织自律监管的法律、法规,在法制上规范民间组织行为,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制。 2、建立与完善有效的民间组织监管机制。我国现行的《公益 事业捐赠法》和《基金会管理条例》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民间组 织产权社会性特征,对慈善捐赠资金的运作要接受政府、社会的监 督,即形成捐赠登记、新闻发布、相关查询、监管、评估、审计等一系 场失灵”的预期目标,或是虽能达到目标,但其代价超过“市场失 灵”所造成的缺陷。所以,政府失灵不是表现为政府难以发生作 用,而是表现为政府不能正确地发生作用。 虽然,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和兴办公共福利的方式解决市 场失灵,以社会公平目标实现国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但是,在政 府推行的强制福利国家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政策失灵。首先, 这种高税收高福利的社会福利制度容易造成在业人员的工作积极 性下降,诱发失业人员的惰性心理,从而制约整个社会生产效率, 降低效率创造财富的能力;其次,大规模政府福利机构垄断公共物 列的监管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合理衔接,使民间组织的发展更具 品的供给,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高而效 透明度和公信度,激发整个社会对慈善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率低;最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各种利益需求多元化的要求,由政 3、建立慈善捐赠的税收减免制度。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发展 府机构提供的公共物品与公众需求之间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之间的 迅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家对非营利组织制定的减免税政策。 差异,即公众多元化的福利要求得不到满足。 耳前在我国捐赠的减免和退税政策尚未形成,在制度上制约了企业 3、第三部门理论。第三部门理论认为,第三部门是市场失灵 和个人的捐赠热情,制约了我国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因此,国家 和政府失灵之后的辅助衍生物,在提供公共物品的交易成本比政 应出台相应的捐赠减免税收政策,并使其在实际中具有可操作性。 府机构要低,此外,由于第三部门运行机制灵活,可以根据社会公 4、培育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慈善理念。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 众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使社会福利需求得到满足, 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依然需 较好地完成保障服务的责任。第 部门理论是由美国约翰 霍普 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慈善传统,这是因为现有的社会保障制 金斯大学莱斯特・M.萨拉蒙教授提出。 度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福利供给不足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第 萨拉蒙认为,作为第三部门的非营利组织才是公共产品和服 一,经济转轨期造成的大量社会福利的需求。国企改革形成的大 务的有效实施者。这是因为:其一,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组 量失业人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市 织来向公众提供服务,向公众收取服务费,从而降低政府投入的总 场机制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巨大变化,大量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 成本,减少政府的成本分摊。提高管理效率。其二,非营利组织能 的出现等。第二,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大了社会保障需求。 够以组织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根据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需 由于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资金不足、内容有限、覆盖面狭 求,形成不同的社团组织,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满足各种消费需求。 窄等特点,所以未来中国社会保障需求缺口非常大。第三,我国公 其三,非营利组织能够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 共产品供给存在低效率、高成本、供给不足的问题,而公共产品多 展,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变化。此外,萨拉蒙 元化需求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因此,调动社会力 还指出,虽然第三部门有着政府部门所不具备的特质和能力,但政 量来缓解我国现行的社会福利需求压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府与第三部门在组织特征上的互补性促使政府与第三部门应建立 由于市场化的改革,致使个人承担各种风险能力十分脆弱,而 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即可以保持有限的政府规模,又能够较好地 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又无法完全覆盖社会的 完成福利提供的责任。 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因此,借助社会力量一慈善来弥补政府保 综上所述,第三次分配主要是以第j部门为主体,通过一定的 障的不足,在法律、制度设置上鼓励和推动第三部门为社会福利的 社会组织程序将社会资金和志愿服务投人到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不断完善、社会主要和谐社会的实行,为中国社会深入的体制改革 中,形成有别于市场和政府的分配,第 次分配充分体现了公平与 奠定坚实的稳定器。 正义的社会理念。 三、构建我国第三次分配体系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 [1]厉以宁.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化,而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资金不足、内容有限、 [2]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一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 覆盖面狭窄、公共服务部门效率低等问题。如何填补市场和政府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在实现收入分配中遗留下来的体制“空洞”和“缝隙”?必须通过政 [3]祝洪娇冲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EM].北京: 府的政策引导,调动社会慈善捐赠的积极性,发挥民间组织的第三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次分配作用,这将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 [4]商文成.第三次分配:一个日益凸显的课题[JJ.兰州学报,2004.(4):209. 平与正义、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5]李炯,印华清.中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观点综述[J].资料通信, I、制定与完善有利于第三次分配的法律和法规。首先,对于 2006,(2):18—21. 第三次分配的主体 民间组织的审批制度和准入门槛都要进行改 [6]宋林飞.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EJ3.学海,2007,(3): 68—72 革和完善,,鼓励以提供社会福利的民间组织的成立,逐步形成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热门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