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济学原理作业

经济学原理作业

2020-05-26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1. 作业共五题,如下:

请论述一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答: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 (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如何在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等微观和宏观主体中运用, 试举例说明。

答: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着不同的回答。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决定着需求。如果国家觉得世界大战会威胁到国家的生存,那么,国家的计划经济将为军事而生产,将会大力发展国防工业,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就不会重视,对于日用品的短缺将用配给制来解决。这种计划经济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经济本身的不可持续,二是脱离了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经济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的需要,物质财富的满足是老百姓的需要。前者由国家去计划,后者由老百姓自己去计划。老百姓的消费计划是依赖个人经济实力来进行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国家按计划经济进行配给制,挤占了个人消费计划的空间。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不能按照一个计划来,必须给予个人和企业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个人和企业的自由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计划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国家的计划经济之所以有必要存在,是因为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只是经济发展的局部,整体的发展必须由国家根据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做出宏观的经济发展计划。这一计划是个人和企业利益的集中体现,必须符合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必须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是国家经济计划、不同个人和企业之间博弈的战场。市场经济可以让价值在重组中实现更大化。纸和笔在一起,我和哲学在一起,牛郎和织女在一起,等等这些有幸在一起的两者价值都会得到提升。如果是计划经济,那么,会因认识能力的不足或价值观念的差异让应该在一起的不能在一起。比如纸不应该与打火机在一起,即使它们火起来了也只是瞬间的辉煌,这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弛。我不应该和建筑工地在一起,不够的是体力,足够的是危险。牛郎不应该和银河在一起,因为他不仅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跨过去,而且还有可能心灰意冷投河自尽。市场经济可以让人和物自由流动,人和物的价值是在合理流动中提升的。计划经济只有一个中心,一个利益主体,对于其她主体,他只会按照他所认为的方式去为这些主体分配利益。这会导致很多利益并不是这些主体所需要的。而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所有社会主体的需要。所以,作为手段的计划经济应该尽可能地缩小计划的范围。手段是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使用的,所以,只能在市场经济解决不了问题的地方才能使用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是感性的,计划经济是理性的。理性的计划经济必须是在掌握大量有效而又可靠的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合理的经济计划。而感性的市场经济就象我们的感觉一样可以对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这里有金钱,那里有美女,你的感觉马上会被金钱和美女抓住,从而让你感觉很兴奋。如果计划可以主宰兴奋,那计划让你兴奋的时间可能是过好多天以后。水很烫,你的手在感觉到水烫的瞬间就会拿开。这个还是不要计划的好。其实我们多数时候都是跟着感觉走,只有感觉迷茫的情况下才不得不考虑理性对待问题。所以,感性的自由实现是幸福的原因,理性约束感性是痛苦的原因。但是,感性往往受到我们价值观的影响,很难客观地把握住问题的本质。所以,我们有时不得不理性地对待问题。

市场经济可以是所有计划经济的市场和舞台。国家有国家的计划,企业有企业的计划,个人有个人的计划。在这三类计划中,个人的计划最接近经济发展的目的。因为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个人的计划也会随时随个人需要的改变而改变。比如你看到别人穿的新衣服你很喜欢,计划在晚上凉快的时候去别人买衣服的那家服装店。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到了那家服装店以后发现了更好看的衣服。想想自己喜欢才是目的,计划只能是在自己一时找不到感觉的情况下成为自己完成任务的指路明灯,是没有其它选项才遵照实行的东西。所以,市场经济中的计划是最后的选项。

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需要的满足过程。对个人而言,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给予个人的始终属于外力的范畴。外力必须与内力相适应才会有好的作用效果。发电是在机械力克服电磁阻力以后实现能量的转化的。在这里,机械力是外力,电磁阻力是内力,两力在一起形成共力。共力是能量转移的原

因。如果形成共力的两力是跨层次的力,那么,这种跨越层次的能量转移可以叫做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化是作用效果,如果没有内在的电磁阻力,那么,外在的机械力就只能克服摩擦阻力而大不起来,机械能只能因摩擦而转化为热能,无法转化为电能。你的力气很大,却拿着别人很小的哑铃在那里举,请问,你能产生多大的向上举的力?哑铃太轻,向上举的力没法大起来,你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你一定在想:“给我一个美女,我将只手把她举过头顶。”但是,英雄难过美人关,所以,美女这一关你没有走过去,而是在美女身上爬了好半天才爬过去。这说明很多事情有能力没有愿望也办不成。比如说,你有能力当部门主管,你们老板也有能力让你坐在这个位置上,但是,最后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是位美女,因为你们老板和你有一样的毛病。所以,能力只是条件,决定个人消费的最终动力却是愿望。愿望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有一段时间,中国人的价值观比较统一,衣服的颜色比较统一,国家很容易掌握老百姓的需求。所以,那个时候国家特别适合搞计划经济。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产生惰性,国家的经济政策必须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人价值观的改变,中国人的消费欲望得到了极大地膨胀。人的消费欲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经济发展是人的欲望得以满足的条件。在所有的中国人中,欲望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所以,人的欲望的完全满足不可能是有计划的,只有通过市场才可以及时根据人们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快速地进行调整。国家需要做的是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其它的交给市场就可以了。

保障经济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国家必须做的事,也是全体人民的事。当然,对于个人,只有把个人的发展处理好了才有能力为国分忧。个人的发展是个人内在能力持续存在的原因,个人的财富是个人调动外在力量的能力。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内在能力,个人的财富是个人的私利。个人只有在拥有持续稳定私利的情况下才可能持续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个人私利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公是私的集中体现,而不是私的对立面。国家需要做的是平衡个人私利,不要让贫富过于悬殊。所以,国家必须用强有力的制度去约束强势的个人,不管是官员还是富人,我们都不能让他们用个人能力去危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计划经济首先保障的是公利,市场经济首先保障的是私利,健康发展的公利和私利其实是统一的利益。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其实是公利与私利的关系。计划经济是约束力,市场经济是推动力。计划经济存在的目的是约束市场经济中不合理的推动力,让国民经济向可持续的方向健康发展。 经济学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

答:1、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2、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有机整体,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经济学中是什么原理可以解释,在现实中有何用?试举例说 明。

答:1、“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经济学中是消费者行为理论原理,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两种理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与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两种方法可以解释;

2、同样的一部影片,不同的人对此的评价为什么截然相反呢?这就涉及个人的偏好问题了。偏好表明一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一般来说,偏好无所谓好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并不能说喜欢白菜的就优于喜欢萝卜的。爱好运动的人可能会经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而好静的人喜欢以“千年乌龟”的典故作为自己不好动的理由。偏好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概念。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受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于每个人的偏好并不相同,就会引起每个人的行为选择的不同。经济学认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形成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能够反映自身愿望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行为的决策,就能获得效用的最大化。实际上,偏好是每个人自己的心理感受,如果有人一定要用自己的偏好代替他人的偏好,即使是一番好心好意也难免由于越俎代庖而减少了人家的效用。倘若人家不买账,就是吃力不讨好。承认并尊重每个人的偏好,可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而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于所购买或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爱好胜过其他商品或劳务,又称“消费者嗜好”。它是对商品或劳务优劣性所产生的主观的感觉或评价。作为个人,常见的偏好主要有:

(1)习惯。由于个人行为方式的定型化,比如经常消费某种商品或经常采取某种消费方式,就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一种定向的结果。这种动机几乎每个人都有,只是习惯的内容及稳定程度不同。

(2)方便。很多人把方便与否作为选择消费品和劳务以及消费方式的第一标准,以求在消费活动中尽可能地节约时间。

(3)求名。很多人把消费品的名气作为选择与否的前提条件。在购买活动中,首先要求商品是名牌。只要是名牌,投入再多的金钱也甘愿。

“贵买平用”包含什么经济学原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何用,试举例说明。

答:1、“贵买平用”包含资源配置中的公共理性; 市场配置效能与效果分析 ;公共物品及其提供 ;市场外部性及其矫正公共预算及其管理;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政府间财政关系 、公共资产管理; 经济政策

概要 、公共规制的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原理。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需求完全无弹性 Price 商品的可替代性(可替代品 可替代品越多,弹性越大;可替 影响需求(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D EP = 0 代品越少,弹性越小。如某一品牌牙膏、自来水)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用途越广 用途越广,弹性越大;反之越小。价高时少买,价低时多买)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非生活必需品 非生活必需品,弹性较大;生活必需品,弹性较小) 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非耐用品弹性较大;耐用品弹性较小) 该商品支出在整个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比重越比重越高,弹性越大;反之越小)[恩格尔系数与恩格尔定 律] 商品生产的难易程度(易生产商品 易生产商品的弹性较大,反之越小)商品生产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产量增加 产量增加 只引起边际成本较小增加的,弹性较大) 只引起边际成本较小增加商品的生产周期(周期短的弹性较大)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两者均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需求收入弹性 当商品为需求富有弹性时,价格降低会增加总收 益,相反,价格提高会减少总收益。[反向变动] 薄利多销 当商品为需求缺乏弹性时,价格降低会减少总收益,相反,价格提高会增加总收益。[同向变动] 谷贱伤农 生活必需品提价 正常商品(EI > 0)生活必需品,0 < EI < 1 奢侈品,EI > 1 低档商品(EI < 0)当商品为需求单位弹性时,价格无论降低还是提高,都不会引起总收益变动。

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 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富裕程度越低,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大。 均衡价格的决定(文字表述) 当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相一致时,决定了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商品的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商品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恩格尔系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用于食物的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越贫困;系数越小,该国或地区越富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