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30年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回顾

近30年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回顾

2022-11-20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近30年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回顾

黎莎

【摘 要】概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阶段性发展和研究方法运用的变化,认为主要可分为:80年代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起点与经验总结型的研究方法;90年代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展开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2000年以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扩展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同时提出了改善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期刊名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6)007 【总页数】4页(P5-7,11)

【关键词】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论 【作 者】黎莎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80-0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方法运用取得了较大进展。这期间,既有经验可以总结,也有引以为戒的教训。总结三十多年来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与研究方法,对未来体育新闻传播学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三十多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研究方法运用的历史进程做整体而粗疏的考察,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指正。

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随着我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等国际赛场上较大阵容的亮相,体育新闻报道在各大媒体出现的频率显著上升。198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首次出版了一本体育新闻专著,是马信德撰写的《体育新闻ABC》,从学术研究的视角看,虽然这本书还不太成型,但不失为我国第一本体育新闻的研究成果。书中对体育新闻的起源、功能、特征、采访术、写作、直播与解说艺术等方面的介绍,为我国体育新闻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该专著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经验总结型的研究方法。作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记者,对体育新闻在采访实践中所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以及针对这些情况应采取的对应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提炼与概括出对体育新闻记者的特殊工作要求,包括:熟悉竞赛规则、了解运动技术、深入赛场内外、亲临比赛现场、由表及里善于挖掘与发现数字背后的故事。对体育新闻的特殊功能也做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思考,提出体育新闻的功能是焕发民族精神的“振奋剂”,是爱国主义的“活教材”,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播种机”,是精神文明的“测试仪”[1]。

进入 90年代,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继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足球职业联赛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全国各大媒体迅速开辟体育专栏、体育副刊、体育频道,体育新闻以空前规模的传播局面登上媒体平台。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也开始在学术期刊上出现。 最早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论文发表在《中国体育科技》1994年 4期上,由秦春霖撰写的《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对于竞技体育商业化的驱动和影响》。该文着重讨论了体育商业化和大众传播的结合基础,大众传播对体育商业化的驱动作用,以及大众传播影响下商业化竞技体育项目的特征。

自此以后,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文章相继在各种刊物上出现,如陈天仁的《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上海体院学报》1996年 1期),易剑东的《体育新闻报道的困惑与选择》(《体育文史》1997年 6期),郝勤的《体育新闻

价值与价值实现》(《成都体院学报》1998年 1期),高松龄的《从中国电视体育节目播出特点看体育的社会化趋势》(《体育科学研究》1998年 2期),韩志芳的《1978—1996年我国报纸体育信息传播的题材变化》(《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 1期),周果的《论体育消息导语的心理接近性》(《沈阳体院学报》1998年 3期)等。这些研究所反映出来的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主要有:研究内容从窄到宽,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参研人员从少到多,最为集中的参研者是体育院校体育学研究学者。

2000年《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第 5期上,刊出了由郝勤撰写的《论体育新闻学学科性质特征及学科建设》,文章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体育新闻研究的性质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体育新闻是现代新闻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体育与新闻媒体的高度结合;体育新闻学是一门边缘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至此体育新闻学研究进入与母学科结合阶段。

上述研究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多数是运用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去解释体育新闻传播活动与现象(与研究者多为体育院校的体育学学者有关)。在具体的方法运用上,较多采用社科研究常用的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方法等等。

可以肯定地说这些研究成果的开拓性,对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初期建设,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研究的主题与话语表达,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圈子里,尚成一家之言,而与整个新闻传播研究的话语主题,却有着一定的距离。

2000年以来,围绕着申办奥运、筹办奥运、举办奥运的重大赛事活动的主线,无论电视媒体、报纸媒体、网络媒体的体育节目频道、栏目、体育专刊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迅速扩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高涨期。 在全国体育院校校刊和综合性新闻传播期刊上,不间断地刊载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研

究的学术论文,也陆续出现了有一定学术质量的研究文章。如肖沛雄的《论体育市场和大众传播》(《体育科学》2001年 1期),王宏江的《我国当代体育报纸现状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 4期),黎莎的《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 4期),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全国体育新闻理论研究的圈子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 200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郝勤撰写的《体育新闻学》专著,在全国体育新闻理论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该书的出版是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开始系统化的重要标志[2]。

2005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了体育新闻与传播研究分会;2006年第八届体育科学大会首次列出了体育新闻与传播专场学术论文报告会;2008年第 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组织了体育新闻与传播的分会场。这些具有首创与显著性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活动,进一步促成了丰硕的体育新闻研究成果,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学术文章增加,出版的学术专著也明显增多。如任广耀的《体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毕雪梅的《体育新闻学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年 5月)等。这一阶段的研究特点体现在:研究领域继续扩大,研究内容全面(涉猎到理论研究、业务研究、史学研究);研究参与人员,形成以新闻和体育新闻专业教师与硕、博研究生为主,媒体新闻工作者为辅的局面。

尤其值得欣喜的,是这一阶段在研究方法运用上的突破。突出表现在传播学研究方法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引入与渗透。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队伍里,引入了一批传播学研究学者,这些学者们对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突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以往参与研究的体育学者们,积极与新闻传播研究的主战场接轨,主动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运用到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之中。

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引进与借鉴西方传播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以批判学派的定性研究方法和经验学派的定量研究方法为主流。经验学派,多从行为主义角

度进行研究,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相对的批判学派的理论研究视角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观点;主流意识形态分析的观点;唯名论和多义性研究的观点。

在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引导下,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似乎找到了新的学术研究的兴奋点。无论是经验学派的实证研究方法,还是批判学派多元定性研究的思维方式,都开始在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中初见端倪。如张延平的《语义活用——体育新闻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法》(《河北体院学报》2004年 1期),郭晴的《对成都体育新闻受众的实证研究》(《成都体院学报》2004年4期),毕雪梅的《体育新闻传播提供娱乐的另一种解读》(《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 10期),肖鸿波的《试论体育专业报纸的垄断趋势》(《上海体院学报》2004年6期),陈国强的《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介服务——以

2006年网球大师杯为例》(《传播学论坛集》2005年),罗青的《全球化体育事件与国家形象营销》(《传播学论坛集》2006年)等等。这些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除采用传统的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方法外,更多地是运用了在传播学研究方法论指导下的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控制实验、实地调查、分层抽样设计与实施、问卷设计与可行性分析、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在理论模型上,也更多地借鉴了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如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媒介生态理论、媒介双重性理论、“知沟”理论、“拟态环境”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媒介批判理论等等[3]。

综上所述,2000年以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在方法论及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有较大的突破。这样的突破使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越来越接近新闻传播常规性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也引来了新闻传播学界的关注。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无论学术专著和学术研究活动,在学术质量上明显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牵强模仿和套用传

播学研究样式及理论模型的倾向。

纵观三十多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借鉴与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所取得的明显进步,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方法论运用的思考。 当前研究中牵强模仿和套用传播学研究样式及理论模型的倾向,是不应提倡的,即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切忌不要从定性研究模式,向传播学经验学派定量研究的过渡倾斜 (不能不承认之前的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似乎更缺乏精确的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研究传统。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更大的吸引力,出现了牵强模仿和套用现象)。事实上过分看重实证的定量研究也会有失偏颇。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定量研究中变量的复杂性,单靠实证的数字与材料是不可能得出全面的结论的。况且每个研究者的思想都会对自身的研究有所影响,所谓以“纯客观”的态度来进行研究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目前在传播学的方法论源起与运用较成熟的美国和英国等国,不少的传播学研究者在观点上属于经验学派,研究方法上则采用了相当多的批判学派的理论研究视角。观点上属于批判学派,研究方法上则采用了相当多的经验主义的作法。因此,在引入传播学的方法论视角时,应该关注到这种世界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一种研究视角与研究手段的运用。

培养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也是目前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回顾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进程,可以看到我们最初的研究更多地是遵循研究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积累,从自我母学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研究体育新闻传播活动与现象,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就目前我们正经历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运用的过程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跟着“大传播”的研究走),还缺乏主动的思考方法论问题的意识。而事实上任何研究都存在着方法论的改进和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将促成重大研究成果的出现。

当然这样的情况与我国科学研究整体上对方法、方法论的漠视有关。而与国人的这种轻视态度相反的是,西方的学术研究则很重视方法、方法论问题。从西方科学研

究的历史长河来看,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培根、波尔普,再到库恩、马克斯·韦伯、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从辩证法、工具理性到归纳与演绎、证实与伪证、范式理论、科学研究纲领、反对方法、价值中立……,各种方法论的探求已成为自觉。必须承认,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与重视方法论问题息息相关[4]。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探索出成熟的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各大高等体育院校的学者们,陆续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选题。这些较为重大研究课题的展开与研究成果,除了对已有研究方法论的更主动、更客观、更准确、更熟练地运用之外,还应该重视结合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概括和提炼适用于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方法理论模型。在提倡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多元与开放的同时,还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殊性和体育新闻传播实践发展相结合。

【相关文献】

[1][波 ]托波尔斯基 ,历史学方法论,张加哲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德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M].北京:韩水法、莫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李舒.传播学方法论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4]门永生 .网络媒体北京奥运报道的人文意识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