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当代大学生形象现状及其塑造

浅谈当代大学生形象现状及其塑造

2020-09-25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浅谈当代大学生形象现状及其塑造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单纯的学业有成显然已经不能用来衡量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形象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从公共关系的理论上来讲,形象是公关主体相关信息在社会扩散的结果,是公众对公关主体的看法和评价,是公关主体留给公众的印象,是公关主体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的综合表现形式。而大学生形象,从总体上说,就是公众对大学生内在美和外在美的一种综合印象。

一、当代大学生形象的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精英阶层”,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人才储备,因此社会对于大学生普遍寄予了深切厚望。而最近几年,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评价普遍较低,有不少调查显示,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很不理想,特别是现阶段的90后大学生。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得出,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跌至20年来的最低点。

首先,公众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精神状态不佳,未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并且许多大学生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是大学生起码的职业道德。大学校园也应该是专注于学业,以实现人生规划的地方。但是现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沉迷网络游戏,考试作弊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无疑说明了不少大学生正一步步走向堕落,离昔日的“天之骄子”形象愈行俞远。

第二,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德上的失范。“八荣八耻”、“五讲四美三热爱”等基本道德规范在大学生中日益淡化。乱涂乱写、破坏公物、出口成脏等现象屡见不鲜;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意识日趋淡薄。典型的有“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

第三,是大学生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强,导致传统道德的背弃。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竞争观念和效率观念,于此同时,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渴望与追求也随之越来越盛,急功近利之风在社会上颇为盛行。而这无疑与我国一直以来崇尚整体利益、崇尚节俭、崇尚献身精神和崇尚重利轻义的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大学生之间互相攀比、非理性消费、超前消费、高消费行为在相当范围内存在,艰苦创业精神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已渐趋淡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第四,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法律道德失范。大学生理应具有健全的法制观念,但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违法甚至犯罪的现象却仍时有发生。校园里,大学生作案盗窃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学校里的一大隐患。大学生打架斗殴现象在各高校内也是屡禁不止,少数高校甚至出现学生帮派、群殴群斗的现象。更有甚者,个别学生道德沦丧,竟发展到持刀杀人的地步,比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以及发生在去年的“复旦投毒案”。这些践踏法律的现象反映出大学生整体法律的急待提高。

最后,是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大学是一个“准社会”,大学期间,大学生都要离开父母在学校过集体生活,一切处理和面对遭遇的问题,遇到诸如考试失败、失恋等影响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事情也是在所难免。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使得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80后、90后的大学生都是在父母,甚至是一整个家族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这让他们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一蹶不振,甚至开始怀疑自身的价值,无法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困难和挫折。近年来,心理疾病和自杀率在大学生中持续提高。

造成这些负面的大学生社会形象的因素有很多,并不仅仅只是涉及到大学生个人自身。这其中也包含着诸多外部因素,如社会大环境、高等教育的不均衡、大众传媒的夸大失实报导等,可以说如今这种公众对了大学生较为负面的印象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辩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的负面公众形象

首先是需要做到评价大学生时不能以偏概全,全盘否定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面对社会处理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公众观察问题时喜欢把一类事情、一类现象或某一群体标签化,因此,也容易把一些个案的问题归于整个大学生群体。应该看到,校园里以及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着积极的人生目标,其中更不乏品学兼优、道德高尚、术业有专攻的佼佼者。例如公众往往会给90后的大学生贴上“自私”、“缺乏责任感”、“道德感薄弱”等消极的标签的,但是就在2009年,长江大学十多名大学生寒江勇救两名溺水少年,为此,有三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他们用生命救起的,不仅仅是落水的少年,也救起了在社会上饱受批评和争议的大学生形象。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告诉全社会,90后不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和网络中脑残的“非主流”,而是一群在危机时刻有勇气有魄力

挺身而出的人。

其次是大众传媒对于大学生的评价应该做到客观真实。当下,有不少大众传媒只注重媒体的经济效益,而忘记了媒体自身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众多媒体在激烈的“眼球争夺战”中,在乎的只是关注度、收视率和点击率,哪类新闻吸引公众,就大肆渲染,连连报道。所以导致有些报道往往是夸大甚至失实了的,这不仅对当事的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甚是也会给其他的大学生传递一种负面消极的能量。因此,大众传媒在报道大学生事件时,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还原事实的真相以进行客观的报道,秉持真善美,反对假丑恶,积极营造正面的舆论氛围,给社会公众传递大学生的真实形象,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使公众对大学生形象有一个全面公正的了解。同时,大众媒体也应该在坚持正面引导,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多以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事实来鼓舞受众,引领人们的价值取向。

第三是社会公众对于大学生应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大学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

时期,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养成阶段。在此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以引导为主,宽容但不纵容,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宽容、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将会对大学生良好形象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的途径

大学生的形象由诸多因素构成,受到社会大环境、大众传媒的夸大失实报道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形象不断下降,要改变这一现象,不断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形象,需要大学生自身、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关于社会这一部分在前面的论述中已有涉及,接下来主要是以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校这两方面对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形象进行阐述。

首先是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形象意识。要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培养和树立一种强烈的形象意识,这会使他们重视并且认真对待自身的形象建设,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正确的形象意识会产生一种来源于自身的原动力,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先关方面的知识,并按照规范不断完善自身,塑造和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

第二,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思想道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产生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建立在科学的道德理论基础之上。除了单纯接受道德知识的教育外,还要强调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道德教育。大学生要努力告别校园不文明现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真正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让道德教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在此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清自身形象塑造的发展方向。

第三,是要加强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这也被看做是大学生形象塑造的“源头活水”。古人云:“满腹诗书气自华”。良好的形象是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素养。大方的举止、不俗的谈吐、翩翩的风度,这些都不是可以依靠装模作样获得的,都必须以良好的个人修养为基础和依托,可以说它们都是个人修养的外化。因此,大学生除了要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专业以外的东西,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到既专又博,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文化素养提高了,反映在个人形象上必然会文明、规范且富有时代气息。

第四,是注意形象礼仪,坚持内外兼修。仪态是大学生展现在公众面前最直观的形象,包括先天形象、服饰穿着和行为礼仪等。先天形象是父母给予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我却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个人形象。服饰穿着体现着一个群体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体现个体的个性和爱好。大学生应该在这方面注意适当的修饰,既不要邋邋遢遢,不修边幅,也不能浓妆艳抹,赶时髦追高档,而是要衣饰简洁大方、端庄高雅,保持整洁、朴素、大方、得体,符合大学生的身份。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将自身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地统一起来,以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现高尚的道德品质,将美的形式与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向社会传递出健康、文明、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形象。

第五,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自信、豁达、热情、开放的心态。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的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锻炼和磨砺,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敢于抓住这些考验自身心理素质的绝佳机会,不为成功狂喜自傲,也不因失败自暴自弃,在坚持和忍耐中培养自己顽强的心理素质。

第六,是以榜样的力量为大学生形象塑造的参照点。在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榜样的启发和激励作用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通过培养先进集体和个人、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完善自我形象,不断提升大学生形象的内涵和深度。

总之,大学生的形象塑造和提升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发展和提高,去塑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形象,这也是所有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