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6机械运动中考题汇编(详细解答+知识梳理)

2016机械运动中考题汇编(详细解答+知识梳理)

2020-05-27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6机械运动中考题汇编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16•泉州)小蒋同学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 A.实心球成绩为40m B.立定跳远成绩为10m C.跳绳1s跳100次 D.1000m跑步用时4min 2.(2016•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长方形五星红旗,如图是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估测该国旗的宽度,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1.8m B.3.3m C.4.8m D.5.5m 3.(2016•泰安)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上升的电梯

C.商场内的收银员 D.货架上的商品 4.(2016•长沙)长沙市万家丽路快速高架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南北向的通行,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则( ) A.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 B.以为高架桥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 C.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 D.以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 5.(2016•长春)端午节当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观赏南湖的景色,小明认为爸爸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 B.小明 C.岸边的树 D.妈妈 6.(2016•淮安)如图为“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的示意图,成功对接后,若认为“神舟十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可能是(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天宫一号” 7.(2016•泉州)小东和小龙同骑一辆双人自行车游玩,若说小东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指路牌 B.路边的树 C.路边的石雕 D.小龙

第1页(共37页)

8.(2016•郴州)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甲乙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甲车车厢向乙车车厢观望,如图所示,突然你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乙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甲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乙车却向相反的方向开走了.你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前进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站台 B.甲车 C.乙车 D.自己 9.(2016•盐城)体育考试中,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摄小丽50m跑的过程,得到下列张照片,其中表示她加速起跑阶段的是 ( )

A.B.C.D.

10.(2016•自贡)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B.C.D.

11.(2016•潍坊)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12.(2016•济宁)甲、乙两人进行100m赛跑,结果甲比乙超前10m到达终点.如果让甲从原起跑线往后退10m起跑,乙仍从原起跑线起跑,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重新比赛,则比赛结果是( ) A.同时到 B.甲先到 C.乙先到 D.不能确定

第2页(共37页)

13.(2016•宿迁)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 )

A.v甲=0.6m/s,v乙=0.4m/s B.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6.0m

C.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4.8m D.经过6s两小车可能相距2.4m 14.(2016•百色)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15.(2016•连云港)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与运动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16.(2016•随州)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提倡“吃动平衡,天天运动”,建议每天行走6000步.陈老师喜爱环绕白云湖行走,通过手机软件测得四十分钟行走6000步,路程约4km.据此估计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行走的平均速度和一步长度,下列选项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6km/h,65cm B.1.5km/h,1.2m C.6km/h,20cm D.15km/h,0.6m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7.(2016•南充)小丽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参加60m测试,以小丽为参照物,则终点计时员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她的测试成绩为10s,则她的平均速度为 km/h.

第3页(共37页)

18.(2016•临夏州)兰州国际马拉松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去年6月李明同学参加了迷你马拉松(全程5Km),他跑完全程用了41min40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比赛时,他感觉路边的路灯都在往后退,是以 为参照物. 19.(2016•凉山州)端午节,贝贝全家一起在海河岸观看划龙舟比赛,发令枪响,几艘龙舟上的参赛选手奋力划桨,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疾行,贝贝激动地说:“龙舟跑得真快啊!”,她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其中一艘龙舟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4m/s,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6m/s,则该龙舟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20.(2016•北京)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m/s.该水滴下落过程是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21.(2016•兰州)如图是某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前5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是 m,在5s﹣15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是 m/s.

22.(2016•聊城)暑假,家住聊城的小明准备乘坐Z308次列车去北京参加青少年夏令营,该车经停车站的信息如下表所示,则该列车从聊城站出发到达北京西站所用时间约为 h.已知聊城站到北京西客站的路程约为490km,则该车此行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km/h.

第4页(共37页)

23.(2016•郴州)田径跑道的周长是400m,小明匀速跑一圈用时80s,则小明的速度为 m/s.小明以原速与小丽同时从同一地点、反向匀速跑步,当小丽的速度为3m/s时,小明与小丽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需要的时间是 s. 24.(2016•湘潭)小明站在电梯里,电梯以1m/s速度匀速向上运行,通过6m的路程需 s,他相对于电梯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5.(2016•广安)现在小区的电梯楼非常普遍,小明和小丽放学后一同乘匀速上升的电梯上楼.相对于电梯来说,小明和小丽都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在上升过程中,他俩的 没有变化(选填“动能”、“势能”或“机械能”) 26.(2016•烟台)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所示的情景,可以分析判断出甲船的运动状态是 ,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7.(2016•鄂州)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第5页(共37页)

(1)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其能量转化情况是 .

(2)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m/s; (3)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 (答案合理即可). 28.(2016•福州)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图1中圆的直径是 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选填“A”或“B”). A.

B.

29.(2016•丰台区二模)如图所示木块长度为 mm.

四.解答题(共1小题) 30.(2016•湖北)张刚同学在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还想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下滑物体运动的快 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是: .

第6页(共37页)

第7页(共37页)

2016机械运动中考题汇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16•泉州)小蒋同学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 A.实心球成绩为40m B.立定跳远成绩为10m C.跳绳1s跳100次 D.1000m跑步用时4min 【考点】长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

【专题】定量思想;估算法;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中学生掷实心球的成绩在10m左右,不可能达到40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在2m左右,不可能达到10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1min跳绳可达180次,1s跳3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1000m跑的成绩一般在3min40s左右,速度慢的需要4min.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2.(2016•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长方形五星红旗,如图是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估测该国旗的宽度,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1.8m B.3.3m C.4.8m D.5.5m 【考点】长度的估测.

【专题】定量思想;估算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由图知,国旗的宽度大约是升旗手身高的2倍,升旗手的身高一般在1.8m左右,所以国旗宽度在3.3m左右. 故选B.

第8页(共37页)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3.(2016•泰安)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上升的电梯

C.商场内的收银员 D.货架上的商品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

乘客相对地面、商场内的收银员、货架上的商品的位置均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它们来说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

乘客相对上升电梯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上升的电梯是静止的,故B符合.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2016•长沙)长沙市万家丽路快速高架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南北向的通行,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则( ) A.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 B.以为高架桥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 C.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 D.以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

A、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司机与汽车的位置没有变化,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故A错误; A、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汽车与高架桥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变化,以高架桥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故B错误;

C、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北运动,故C错误;

D、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桥上路灯与司机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第9页(共37页)

【点评】本题直接考查参照物的概念以及对运动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属于基础题目. 5.(2016•长春)端午节当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观赏南湖的景色,小明认为爸爸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 B.小明 C.岸边的树 D.妈妈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之前,必须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爸爸与行驶的船、小明以及妈妈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行驶的船、小明以及妈妈为参照物,爸爸是静止的;

而爸爸与岸边的树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爸爸是运动的,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2016•淮安)如图为“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的示意图,成功对接后,若认为“神舟十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可能是(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天宫一号”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

【分析】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神舟九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后,若认为“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选择“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十号”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7.(2016•泉州)小东和小龙同骑一辆双人自行车游玩,若说小东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指路牌 B.路边的树 C.路边的石雕 D.小龙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第10页(共37页)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小东和小龙同骑一辆双人自行车游玩,小东相对于指路牌、路边的树、路边的石雕位置不断变化,故小东是运动的,相对于小龙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故小东是静止的. 故选:D

【点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变化,是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依据. 8.(2016•郴州)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甲乙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甲车车厢向乙车车厢观望,如图所示,突然你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乙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甲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乙车却向相反的方向开走了.你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前进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站台 B.甲车 C.乙车 D.自己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行驶的乙车自己乘坐的甲车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坐在静止的甲车中的人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前进了,所选的参照物是乙车,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运动状态确定参照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判断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方法即可正确解题. 9.(2016•盐城)体育考试中,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摄小丽50m跑的过程,得到下列张照片,其中表示她加速起跑阶段的是 ( )

A.B.C.D.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第11页(共37页)

【分析】加速运动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据此对照各图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她在加速起跑阶段,速度越来越大,即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对照各图可知,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和物体运动,关键是理解加速运动的含义,并掌握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10.(2016•自贡)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B.

C.D.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t图象和v﹣t图象.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质的不同.

【解答】解: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

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 故选BC.

【点评】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应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 11.(2016•潍坊)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

第12页(共37页)

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答】解:

A、由图可知,甲车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2m/s,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A错误;

B、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

===2m/s;

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

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B正确;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所以,如果两车反向运动,则5s可能相遇;如果两车同向运动,则两车不能相遇.故C错误;

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12.(2016•济宁)甲、乙两人进行100m赛跑,结果甲比乙超前10m到达终点.如果让甲从原起跑线往后退10m起跑,乙仍从原起跑线起跑,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重新比赛,则比赛结果是( ) A.同时到 B.甲先到 C.乙先到 D.不能确定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设甲的百米成绩为t,知道甲每次都比乙提前10m到达终点,则甲在时间t内跑100m、乙跑90m,可求出二人的速度;

若让甲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10m,乙仍在原起点处与甲同时起跑,因速度不变,可分别求出二人所用时间,然后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设甲用的时间为t,则速度为v1=乙的速度v2=

=

第2次比赛时,s1′=100m+10m=110m,s2′=100m, 因为速度不变,所以甲用的时间: t1′=

=

=

t,

乙用的时间: t2′=

=

=

t,

第13页(共37页)

因为t<

t,即t1′<t2′,因此还是甲先到达终点.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明确甲跑100m所用时间和乙跑90m所用时间相同,然后可求出二人速度,这也是此题的突破点,再比较第2次比赛时二人所用的时间就可以了. 13.(2016•宿迁)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 )

A.v甲=0.6m/s,v乙=0.4m/s B.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6.0m

C.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4.8m D.经过6s两小车可能相距2.4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 【解答】解:

A、由图可知,当t=6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乙=1.2m, 则v

=3.6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

===0.6m/s,v

===0.2m/s.故A错误;

BCD、由图象可看出:经过6s,甲车的路程是3.6m,乙车的路程是1.2m,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3.6m﹣1.2m=2.4m,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3.6m+1.2m=4.8m.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14.(2016•百色)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第14页(共37页)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控制变量法;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速度不断变化,分析图示其情景答题. (2)(3)(4)比较甲乙两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判断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甲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300m、300m、300m、30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车的路程相等,故甲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观乙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200m、250m、300m、45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乙车的路程越来越大,故甲车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示可知,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所以由平均速

度公式v=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小.故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

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

度.故C错误;

D、由图示可知,在0~4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

可知,其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判断车的速度变化、速度大小的比较等知识,掌握基础知识、由图示求出车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5.(2016•连云港)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与运动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第15页(共37页)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比较思想;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比较汽车运动的快慢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据此判断.

【解答】解:读图可知,ab与bc段、cd段相比,通过相同的路程,ab段所用时间最短,因此,ab段速度更大;

cd段与de段相比,相同时间内,de段通过的距离最短,所以速度更慢. 综上所述,在图中的四段运动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最大. 故选A.

【点评】本题既要明确平均速度的比较方法,即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同时更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较. 16.(2016•随州)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提倡“吃动平衡,天天运动”,建议每天行走6000步.陈老师喜爱环绕白云湖行走,通过手机软件测得四十分钟行走6000步,路程约4km.据此估计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行走的平均速度和一步长度,下列选项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6km/h,65cm B.1.5km/h,1.2m C.6km/h,20cm D.15km/h,0.6m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长度的估测.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已知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已知路程和行走的步数可求一步的长度,然后对照各个选项做出判断即可.

【解答】解:t=40min=则陈老师行走的速度: v=

=

=6km/h,

h,s=4km=4×105cm,

一步的长度为≈66.7cm/步,最接近于65cm.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是一道较为简单的计算题,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第16页(共37页)

17.(2016•南充)小丽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参加60m测试,以小丽为参照物,则终点计时员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她的测试成绩为10s,则她的平均速度为 21.6 km/h.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计算题;参照思想;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2)一直路程和时间,利用v=可求其平均速度.

【解答】解:(1)小丽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参加60m测试时,以小丽为参照物,终点计时员与小丽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终点计时员是运动的; (2)她的平均速度:v=

=

=6m/s=6×3.6km/h=21.6km/h.

故答案为:运动;21.6.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变速运动平均速度的求法;在处理变速运动的题时,无论中间的速度如何变化,只需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18.(2016•临夏州)兰州国际马拉松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去年6月李明同学参加了迷你马拉松(全程5Km),他跑完全程用了41min40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2 m/s;比赛时,他感觉路边的路灯都在往后退,是以 自己 为参照物.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计算题;参照思想;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v=计算他全程的平均速度;

(2)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1)s=5km=5000m,t=41min40s=2500s, 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

=

=2m/s;

(2)李明同学在比赛中向前运动,则路灯相对于李明同学位置不断后退,所以他选择的参照物是他自己. 故答案为:2;自己.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参照物的选择,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题目中一般涉及三个方面:研究对象;参照物;运动状态.题目中一般是告诉研究对象,再就是参照物和运动状态这两个量中的一个,确定另一个量. 19.(2016•凉山州)端午节,贝贝全家一起在海河岸观看划龙舟比赛,发令枪响,几艘龙舟上的参赛选手奋力划桨,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疾行,贝贝激动地说:“龙舟跑得真快啊!”,她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河岸或岸上站立的观

第17页(共37页)

众 ,其中一艘龙舟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4m/s,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6m/s,则该龙舟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4.8m/s .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疾行,说明是运动状态,相对于哪个(些)物体是运动状态,这个(些)物体就是参照物.

(2)由平均速度的变形公式t=求出该龙舟每一段路程的运动时间,然后再

由平均速度公式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出龙舟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1)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疾行,说明是运动的,并且运动速度非常快,要得到龙舟运动并且运动速度特别快的结论,参照物是河岸或岸上站立的观众. (2)设总路程为2s, 根据v=

可得,前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t1=

=

, =4.8m/s.

=

后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t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故答案为:河岸或岸上站立的观众;4.8m/s.

【点评】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变速运动和平均速度,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一定注意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20.(2016•北京)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20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1 m/s.该水滴下落过程是 变速直线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第18页(共37页)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实验题;比较思想;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首先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读出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

已知时间和路程,利用v=计算平均速度;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物体做匀速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

【解答】解: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为s=20.0cm=0.2m; 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v=

=

=1m/s;

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相等,路程不相等,所以该水滴下落过程是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20;1;变速直线.

【点评】“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必做实验之一.题目情景的设置,避开了频闪照片这一难点,使学生更容易关注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一道简单的基础题. 21.(2016•兰州)如图是某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前5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是 2 m,在5s﹣15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是 0.4 m/s.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先根据图象判断前5s内物体的运动状态,然后确定前5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根据图象判断物体在5s﹣15s内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图象信息以及速度公式求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解答】解:根据图象可知,前5s内物体始终静止,因此前5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是0m;

根据图象可知5s﹣15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

为2m,因此在5s﹣15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v===0.4m/s.

故答案为:0;0.4.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关键能从图中读出有用信息. 22.(2016•聊城)暑假,家住聊城的小明准备乘坐Z308次列车去北京参加青少年夏令营,该车经停车站的信息如下表所示,则该列车从聊城站出发到达

第19页(共37页)

北京西站所用时间约为 3.5 h.已知聊城站到北京西客站的路程约为490km,则该车此行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140 km/h.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从表格中找出列车从聊城到北京西站的运行时间和里程,即可算出动车组从聊城到南京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列车从聊城到北京西站的运行时间是12:04﹣08:34=3.5h;

已知聊城站到北京西客站的路程约为490km,则该车此行程的平均速度:

v==≈140km/h.

故答案为:3.5;140.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和学生对列车时刻表的分析能力,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3.(2016•郴州)田径跑道的周长是400m,小明匀速跑一圈用时80s,则小明的速度为 5 m/s.小明以原速与小丽同时从同一地点、反向匀速跑步,当小丽的速度为3m/s时,小明与小丽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需要的时间是 50 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方程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已知跑道的周长和匀速跑一圈用时,利用v=计算其速度;

(2)根据小明与小丽所跑的路程之和等于田径跑道的周长,利用速度公式列出等式,即可求得明与小丽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小明的速度为: v

小明

===5m/s;

第20页(共37页)

(2)设小明与小丽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需要的时间为t′,

根据题意可得:v小明t′+v小丽t′=s,

代入数据可得:5m/s×t′+3m/s×t′=400m, 解得t′=50s.

故答案为:5;50.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根据小明与小丽所跑的路程之和等于田径跑道的周长,利用速度公式列出等式. 24.(2016•湘潭)小明站在电梯里,电梯以1m/s速度匀速向上运行,通过6m的路程需 6 s,他相对于电梯是 静止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计算题;参照思想. 【分析】(1)已知速度和通过6m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时间; (2)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解:由v=可得,通过6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t===6s;

在上升过程中,小明以电梯为参照物,即其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她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6;静止.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本题很好的将这两个知识综合在一起且题目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有一定的综合性,同时也体现了物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25.(2016•广安)现在小区的电梯楼非常普遍,小明和小丽放学后一同乘匀速上升的电梯上楼.相对于电梯来说,小明和小丽都是 静止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在上升过程中,他俩的 动能 没有变化(选填“动能”、“势能”或“机械能”)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就运动了,如果没变化,就静止;

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动能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解答】解:

小明和小丽放学后一同乘匀速上升的电梯上楼,以电梯为参照物,小明和小丽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因此相对于电梯小明和小丽都是静止的;

电梯是匀速上升,小明和小丽的速度和质量都不变,故他俩的动能不变;在此过程中,小明和小丽的高度升高,故乘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故答案为:静止;动能.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影响动能的因素和重力势能的因素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第21页(共37页)

26.(2016•烟台)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所示的情景,可以分析判断出甲船的运动状态是 向左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 ,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静止、向右行驶、向左行驶且速度小于风速 .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应用题;参照思想;图析法;运动和力.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图可知,山上的小旗向左飘,则风从右往左吹,

若甲船静止,则小旗向左飘,若甲船向右行驶,则小旗也向左飘,若甲船向左行驶,且速度小于风速时,小旗也向左飘,若甲船向左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时,小旗向右飘,故甲船的运动状态是向左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 同理,若乙船静止,则小旗向左飘,若乙船向右行驶,则小旗也向左飘,若乙船向左行驶,且速度小于风速时,小旗也向左飘,若乙船向左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时,小旗向右飘,故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静止,向右行驶,向左行驶,且速度小于风速.

故答案为:向左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静止、向右行驶、向左行驶且速度小于风速.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7.(2016•鄂州)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其能量转化情况是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 (2)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0.151 m/s; (3)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 (答案合理即可).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第22页(共37页)

【专题】实验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质量、被举的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2)根据图示读出小车从乙位置到丙位置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3)该实验中,要计时准确,因此为了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解答】解(1)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小车的质量不变,小车所处的高度逐渐降低,速度越来越快,因此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越来越大,故该过程小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了动能.

(2)根据图示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路程为s=60.40cm,时间t=4s,则平均速度:v=

=

=15.1cm/s=0.151m/s.

(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的倾斜度应较小,不宜太大. 故答案为:(1)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2)0.151;(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

算出平均速度.

28.(2016•福州)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图1中圆的直径是 1.54 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B (选填“A”或“B”). A.

B.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应用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第23页(共37页)

(2)由于受刻度尺分度值的影响,均匀纸带的厚度很难直接测量,可用利用圆环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出多层纸带的厚度,然后再计算一层纸带的平均厚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小测量误差. 【解答】解: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的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2.54cm对齐,所以圆的直径为d=2.54cm﹣1.00cm=1.54cm;

(2)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

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内径差的二分之一, 即:

(D2﹣D1),故B正确.

故答案为:(1)1.54;(2)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读数和对于特殊测量方法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知道内径指的是直径是关键. 29.(2016•丰台区二模)如图所示木块长度为 3.80 mm.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定量思想;推理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图可知,在1~2cm之间有10个格,那么每一个小格就是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1cm;从图中可看出,测量的起始刻度是零刻度,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3.8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3.80cm. 故答案为:3.80.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四.解答题(共1小题) 30.(2016•湖北)张刚同学在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还想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下滑物体运动的快 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第24页(共37页)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v=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

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是: 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实验题;控制变量法;实验分析法;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斜面长度和运动时间,

利用速度公式v=求解.

(2)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根据速度公式知道所用时间的长短不仅与速度有关,还与通过的路程有关. 【解答】解:

(1)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

(2)张刚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在此过程中没有控制斜面的长度一定,所以会造成时间的不同.同时根据t=路程也会影响所用时间的长短. 故答案为:v=

;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

可知,

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点评】此题是探究从斜面下滑物体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通过实验考查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第25页(共37页)

考点卡片

1.参照物及其选择 【知识点的认识】 (1)参照物: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

(3)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参照物的选定是为了研究机械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所选定的参照物是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有了它作比较再看被研究的物体跟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就比较方便了.因此,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4)参照物的判断方法:

方法指南:①要明确研究对象;②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哪个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哪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

【命题方向】

参照物的选取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

例1: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中,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解:

A、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这列火车的机车,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B、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C、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位置是变化的,即处于运动状态.符合题意;

D、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关着的车门,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第26页(共37页)

点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例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仰,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分析:本题中研究的分别是山和船的运动状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解:以船为参照物,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山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所以“是船行”. 故答案为:船;山.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因此,解答中要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认真分析,灵活处理.

【解题方法点拨】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例如: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研究行驶的车辆上的物体的运动时,可以选车厢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能是被研究物体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是没有意义的.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知识点的认识】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但一定会出现相对于其它一些物体是运动的情况,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它可能相对于其它物体都是运动的,一个物体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及一个以上的物体与之有相对运动,但不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之静止的物体.

因为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所以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事先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做出判断.

【命题方向】

判断物体的是运动还是静止是中考必考内容.

例1:“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第27页(共37页)

解:A、“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对接后,“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一起运动,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飞行器来说是静止的.

BCD、“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2: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北运动 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解:(1)乙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南运动,说明乙车向北运动;

(2)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北运动,此时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车静止不动;二是向南运动;三是也向北运动,但速度比乙车慢.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抓住以地面、树木或建筑物为参照物判断出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逐个分析,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

(1)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则以其中任何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另一个物体都是静止的,我们就说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3.时间的估测 【知识点的认识】

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运用估测法计算的问题称为估测题必须要注意对一些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要有正确的认识1世纪、1年、1月、1天、1h、1min、1s是怎样的时间.

【命题方向】

近几年全国中考和竞赛试题,“估测题”出现的比例一直在持续上升.该类题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客观原则:“物理源于生活,物理用于生活”,而“估测题”就是这种要求下的一个体现. 例1:感知身边的物理﹣﹣﹣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眼睛迅速眨一次 B.人正常呼吸一次

第28页(共37页)

C.人体心脏跳动一次 D.人打一次哈欠 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对各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A、眼镜迅速眨一次,大约用时0.1s,不符合题意; B、人正常呼吸一次,大约用时3s左右,不符合题意;

C、人体心脏一分钟跳动60﹣100次,因此跳动一次大约需要1s左右,符合题意;

D、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打一次哈欠经历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但远大于1s,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在物理的实际应用中,估测的运用是广泛的,因此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量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例2:“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 脉搏 的估测 时间 .

分析: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解:“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

因为人的脉搏跳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以利用身体上脉搏时间估测时间.

故分别填:脉搏;时间.

点评: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解题方法点拨】

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就最近几年各地试卷中出现的“估测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要想做好“估测题”,要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

4.长度的估测 【知识点的认识】

(1)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运用估测法计算的问题称为估测题必须要注意对一些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要有正确的认识1m、1dm、1cm有多长.

(2)常见的物体长度有: ①手臂长74cm

②某同学身高160cm

第29页(共37页)

③手指宽1.5cm

④教室课桌高78cm

⑤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mm ⑥教室门的宽度是95cm ⑦一本物理书长26.7cm ⑧一元硬币的直径18.0 mm

【命题方向】

近几年全国中考和竞赛试题“,估测题”出现的比例一直在持续上升.该类题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客观原则:“物理源于生活,物理用于生活”,而“估测题”就是这种要求下的一个体现. 例1:下列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估测最恰当的是( )

A.中学生课桌高度约80cm B.物理课本长度约50cm C.学校教室的长度约20cm D.学生用笔直径约4cm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A、中学生课桌高度小于1m;与80cm接近;故A正确; B、物理课本的长度在25cm左右;达不到50cm;故B错误; C、学校教室的长度在10m左右,远远大于20cm;故C错误; D、学生用笔的直径接近1cm;达不到4cm;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例2:12岁的李明一年内明显长高了,他增长的高度可能是( ) A.8cm B.8mm C.8dm D.8μm

分析:本题考查对长度的估测及长度数据、数量级的认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并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

解:A、对于12岁的学生来说,一年内身体增长大约10cm左右,符合题意; B、8mm等于0.8cm不到1厘米,是不明显的,不符合题意;

C、8dm等于80cm,一年内身高增长80cm超出人类增长的速度,不符合题意;

D、8μm等于0.008mm,还不到1mm,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解题方法点拨】

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30页(共37页)

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就最近几年各地试卷中出现的“估测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要想做好“估测题”,要日常经验粗略估测长度.

5.长度的测量 【知识点的认识】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激光测距等.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决定的,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2)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①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

(h=(其中h是每张纸的厚度,n是纸张数目,注意不是书的页码数,纸张数目=

,H是n页书总厚度)

②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③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④组合法:有些长度很难直接测量,如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度等,这时可以使用辅助器材配合测量.

【命题方向】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测量长度选择什么合适的工具,一般物体及特殊物体长度的测量都是命题方向.

例1: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如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分析:由图读出脚印的长度,根据“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计算身高.

解:“犯罪嫌疑人”的脚印的长度约为:25.10cm;

“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25.10cm×7=175.70cm=1.7570m; 由此分析可知选项B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度的测量和计算,属于基础知识.

例2: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的长度,比较好的办法是( )

第31页(共37页)

A.用直尺直接去测量

B.用准确度较高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C.不能测量

D.用弹性不大的软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线的长度

分析:由于地图上铁路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所以我们不能用刻度尺去直接测量铁路线的长度,所以我们就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化曲为直”法来进行测量.

测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长度以后,用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解:找一段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逐段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长度,所以选项A、B、C不符合要求.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特殊测量方法的了解.长度的测量分精确测量和估测等两大类,在测量时遵循比较准确且简单易行的测量原则.

【解题方法点拨】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熟记刻度尺的使用,在刻度尺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实际.

6.速度与物体运动 【知识点的认识】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经常发生变化.

(2)初中所指的运动一般是机械运动:

①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非匀变速); ②曲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抛体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振动】)

【命题方向】

速度表述方法,机械运动的分类,初中主要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命题.

例1:下列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相近的是( )

A.一日千里 B.大步流星 C.风驰电掣 D.迅雷不及掩耳 分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明确每个成语的含义,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

第32页(共37页)

A、“一日千里”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符合题意;

B、“大步流星”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迅雷不及掩耳”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速度物理意义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例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B.

C.D.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

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解: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解题方法点拨】

多了解物理学方法:例如速度、温度、压强、功率、电流、电功率等表述法.

第33页(共37页)

7.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1)速度的公式:v=

,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2)应用:

①火车过桥(隧道)问题:

火车穿过隧道时,火车头进人隧道就开始算起,直到火车尾离开隧道才叫做火车通过了隧道,所以火车穿过隧道经过的路程应该等于隧道长与车身长度的和.过大桥时也类似,火车通过大桥经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故对于本身有长度的物体过桥问题小结如下: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与物体本身长度的和.

②出租车问题:

a.出租车的速度表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行进速度,指针指示的数值就是该时刻的速度值,采用的单位为km/h.

b.里程示数窗表示该车行驶的总路程,某段时间的路程就等于这段时间内两个示数的差.

c.出租车票据上给出的上车、下车时间间隔为车行驶时间,里程就是这段时间内出租车通过的路程.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与出租车有关的多种问题.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火车过桥

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分析:(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v=

即可求得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 解:(1)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9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2)∵v=

,v2=144km/h=40m/s

=

=100km/h,

∴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

第34页(共37页)

s=v2t2=40m/s×25s=1000m,

∴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000m﹣400m=600m.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600米.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

第二类常考题:行程问题

小光从厦门乘坐某次航班来武夷山旅游,厦门机场起飞的时间是7:20,抵达武夷山机场的时间是8:05,飞机飞行路程约为396km.求: (1)全程飞行的时间是多少小时?

(2)全程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时? 分析:(1)根据飞机起飞时间和抵达时间,求全程飞行的时间; (2)又知道飞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

求全程飞行的速度.

解:

(1)根据飞机起飞时间为7:20,抵达武夷山机场的时间是8:05可得飞行时间:

t=8:05﹣7:20=45min=0.75h, (2)飞机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v=

=

=528km/h.

答:(1)全程飞行的时间是0.75h;

(2)全程飞行的平均速度是528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根据起飞和抵达时间求出飞机飞行时间是本题的突破口.

【解题方法点拨】 注意事项:(1)应用v=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s用米(m),t用秒(s)作

单位时,速度v的单位为米/秒 (m/s);当s用千米(km),t用小时(h)时,速度v的单位为千米/时(km/h). (2)v=

公式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8.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知识点的认识】

(1)变速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包括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变化用加速度来描述!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的增加(减少)是固定的!加速度有正负,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负代表速度是降低的!非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不固定!

第35页(共37页)

(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用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

【命题方向】

平均速度的求法,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的区别题目是中考的命题方向. 例1: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

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

=

=6.25m/s;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要求平均速度只要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运动时间,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即可,解题时不要受题干所说的两个速度的影响,题中所提的速度为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无关.

例2: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是 变速直线 运动(选“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是 12.00 cm,平均速度是 0.15 m/s.

分析: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判断小球做何种性质的运动.

通过读刻度尺确定小球运动的路程,数小球间隔个数确定小球的运动时间. 根据公式=

,求出小球的平均速度.

解: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小球从B点到F点通过的路程为12.00cm,运动时间为0.8s 小球的平均速度=

=

=0.15m/s

故答案为:变速直线,12.00,0.15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长度测量、运动性质的判断,属于最基本的计算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认真计算.

【解题方法点拨】

第36页(共37页)

(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不能精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即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 (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这一点在计算时千万要注意.

第37页(共3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