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三亚落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层次
学习内容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1、读准:逊、溢、屑、丹、溅、敛、玫瑰、盏、哦生字的读音,记住其字形。
√
√
2、理解:逊色、美妙绝伦、收敛、涨溢、硕大无朋等词语的意思;辨别:悄然无声、涨溢、玫瑰的读音。
√
√
√
3、能找出文中描写落日景象的句子,理解作者把落日比喻成:孩童、红灯笼、跳水员,想象其分别描绘的日落景象。
√
√
√
√
4、理解文章第二段描写三亚景色的方法和作用。
√
√
√
5、学习文章描写落日景象的方法: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客观描写加想象感受。能学习描写一个景物(如日出)
√
√
√
6、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能有感情地课文,背诵3、4段,能默写。积累描写落日的诗句。
√
√
√
备注
目标1:a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不仅做到识记这10个一类生字,还可以记住二类生字的字形,感兴趣的还可以默写并扩词;
目标4:理解文章第二段描写三亚景色的方法和作用。(应用、分析是较高一层次的学习目标,b、c学生达标有困难,应重点引导)
目标:5:学习文章描写落日景象的方法: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客观描写加想象感受。能学习描写一个景物(如日出)(“感知写法”和“学习写法”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组内a学生的感悟带动b、c学生受启发,写感知此文写景的方法,再练习仿写自己熟悉的一个景物)
板书
设计
三亚落日
三亚 热带风情
真有诗意 美妙绝伦
快乐的孩童
像 大红灯笼
跳水员
参加个人课题研究的老师,可以围绕你的研究写(积累结题需要的过程性资料)。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指导
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2 三亚落日(板书)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的落日。
你看到的落日是什么样子的?
“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浯:
美妙绝伦 硕大无比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浯: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看地图,了解三亚地理位置
学生各抒己见,让欣赏过落日美景的学生在全班交流,使其他学生在接触课文文字前,先对“落日”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自学生字词
检查预习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展开,组长带领读词、正音、辨形、交流词义,教师尤要关注预习习惯不理想的、……
一贯平翘舌不易分清的是这一环节需要帮扶的。
三、精读训练
五、指导书写
六、课堂练习
硕大无比:硕,大;无比,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第3~5自然段)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在三亚看落酬艮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学生划分段落。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板书:真有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诗意”的?
(有诗情画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默读思考。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
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
芒:-亡下结构,“亡”不要漏掉点。
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1、摘录课文中描写落日的你喜欢的语句。【对应评价目标3】(a-d学生均可)】
2、组词【对应评价目标1、2】(b、c学生选做,d学生需要帮助)
软( )敛( )枚( )硕( )
次( )剑( )玫( )领( )
3、多音字组词【对应评价目标1】(b、c学生选做,d学生需要帮助)
悄 qiāo ( )
qiǎo ( )
4、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落日”的诗句?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对应评价目标6】(a学生选做)
分自然段朗读
如果发言的b、c学生概括不到位、用词不准确时,需要请a学生补充、纠正后,再请b、c学生复述,对个别理解有障碍的d学生,有必要采取一对一辅导的形式,直至“每一个”都能读懂、概括清楚,达标。
让喜欢发表个人观点的首先发言,以此帮助其他学生联想到各自的生活实际,结合生活真切地体会“诗意”一词,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
齐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