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案例与反思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案例与反思

2023-09-2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片段:

  师说: 以前都是老师出题,你们做,今天换一下,你们出题,考考老师,任意说一个数,我准能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报数。

  生1: 34。(师: 不能被3整除。)

  生2: 912。(师: 能。)

  生3:我家的电话号码是6815163,就这个数吧。

  师板书: 6815163。想了片刻得意地说: 能!

  本以为如此迅速的回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达到预定目的(让学生感到奇怪,继而引导学生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个我也会”,突然,一个学生私底下在说。虽然声音不大,但还是能被大家听见。教师一愣,但马上反应过来:“这位同学,你能说说是怎样想的吗?”

  “只要把它们(指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和能不能被3整除就行了。”学生自豪地说。

  老师当即表扬了他,但又反问: 是不是所有的数都可以按这种办法判断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验证这个猜想……

  反思:

  “这个我也会”,说明了学生敢于挑战教师。那教师该怎么办呢?是置之不理,装作没有听到,继续教学,还是一句表扬“哦,你连这个都知道了”,然后言归正传,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呢?都不是!这位老师没有这样做,他意识到这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好良机,先表扬了学生的“先见之明”,然后调整了原先准备好的教案,让学生来唱主角,这样做一方面尊重了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教学更具有生命的活力。试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对学生认知基础的了解,仅仅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认知的起点(想当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没有学过,学生不可能知道这个知识),那么难免会面临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尴尬的场面而不知所措,也极易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及师生关系的失和(在结论已知的情况下,探索是无意义的)。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无视学生的经验基础,而是通过适当的引导与点拨(是不是所有数都有这个规律呢);不是通过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展开,变发现规律为验证猜想。

  事实上,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不是一张白纸。在社会发展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的今天,学生可接触的知识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教师传授,还有其他的途径,诸如:课外书,上网,与同学的交谈和家长的辅导。正是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各不相同,才导致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对此教师是忽视、限制,还是尊重、利用这些差异呢?新课程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