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

2020-09-30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互致问候)

  铁皮鼓:今天是三八妇女节……

  学生:可是跟你没关系呀?!(一部分坏笑)祝老师节日快乐!

  铁皮鼓:祝所有女同学节日快乐!今天是你们的节日,男同学可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啊!

  (有几个女生已经伸手去捶身边的男生了,气氛非常活跃)

  铁皮鼓:(示意安静)我们上一节课讲到《过秦论》的最后一句,也就是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说过,这句话怎样讲最好?

  学生:不施行仁义,没有看到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铁皮鼓:对呀,不要理解成因果关系。我还讲过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大家把历史教材要与真正的历史区别开来,我们看到的历史教材并不就是历史本身,而是对历史的一种叙述,里面包含着一种视角,一种理解。(有些学生茫然)真实的历史是混乱而丰富的,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事件,大到秦统一六国,小到刘邦放了一个屁……(学生轰笑)笑什么啊,假如刘邦放了一个屁,但是这个屁如果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比如吹翻了阿房宫,那一般的历史书就不会记载。为什么?跟我们记日记一样,历史学家也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有选择性的记录,你选择哪些不选择哪些,实际上就构成了不同的历史。当然,还包括你对历史的理解,基本的态度,比如对于抗日战争,日本的历史教材就不同于大陆的历史教材,是不是?

  学生:是。

  铁皮鼓:所以每个人看历史,总是从当下的现实情境出发的,而古人写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总结秦亡的教训的人很多,各有各的意义。而贾谊为什么要写《过秦论》呢?

  学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铁皮鼓:对呀!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期,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盛世――

  学生:文景之治!

  铁皮鼓:对。在经过秦乱之后,社会终于慢慢地恢复了生机,但是也不是桃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依然很突出,百姓卖地卖子的现象依然存在,统治阶层奢侈淫逸之风也开始滋长,贾谊看到了这些,所以提醒要注意秦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而总结秦亡的教训,也不是从贾谊开始的。汉初曾随高祖平定天下的陆贾就曾经多次劝说刘邦读《诗》、《书》板书)――要加上书名号,但是刘邦怎么说:“乃公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就是说你们老大凭枪杆子――应该说刀杆子――夺得天下,哪里用得上看那些玩意儿?陆贾就说了,你马上得天下,难道能马上治天下吗?就是说夺天下使用武力,难道治天下也用武力?刘邦最后还是听了他的意见,陆贾就写了《新语》,把教训全写在里面供帝王阅读。但是写得最好的,却是贾谊,所以,这篇千古雄文的写作目的就可以概括为通过总结秦亡的教训,提醒统治者施行仁政。好了,我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来写一篇《过秦论》――只是假如,不是真写――你们会怎样写?能不能简单思考一下,给个提纲?想一想我们平时的议论文训练?

  (学生思考,有小声议论,一两分钟后)

  铁皮鼓:有没有同学能够简要地描述一下自己的作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没有人举手,有同学小声地说)

  铁皮鼓:大家想一想,如果写比较标准的议论文,一开始要怎么样?

  学生:提出论点。

  铁皮鼓:对呀!我给大家即兴创作一篇。第一段,按应试作文的标准写法,应该先提出论点:治理国家必须施行仁政。而且应该在五十字以内,最多不超过一百字里提出来。然后第一段怎么写?应该是举秦亡的教训了,在运用材料的时候要注意选材为话题服务,紧扣仁政,而且思维要有条理性。比如以《过秦论》为材料,那么课文哪一部分能够提供秦不行仁政的比较充足的材料?

  学生:“及至始皇”那一段。

  铁皮鼓:对,关键是要条理化。我会从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怎样对待百姓,二是怎样对待知识分子,三是怎样对待英雄豪杰,四是怎么对待自己。对待百姓有两种方式,一是愚民,“以愚黔首”嘛。二是弱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不是不让你拥有武器,既要让你大脑简单,还要让你四肢不发达,手里没家伙。对待知识分子则是――

  学生:焚书坑儒。

  铁皮鼓:是的。对待英雄豪杰呢?

  学生:“杀豪杰”。

  铁皮鼓:对待他们自己,一方面是暴虐,一方面是腐败。这些材料理顺以后尽可能用排比句式来铺陈。这样写完了没有?我说过,写议论文要防止三段论,举几个例子就算完了,缺少分析,这是大忌。如果我写,接下来还有一段,说秦国采取这样的政策,是因为没有分清攻守之别,统治思想有问题,守天下依然强调法制,不施行仁政,结果导致了灭亡。好,我的文章做完了,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同样写《过秦论》,我的写法与贾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

  余家承:我觉得老师更多地写秦的灭亡,而贾谊更多的写秦的兴盛,最后才点到灭亡。

  铁皮鼓:说的好!那么,明明要总结秦亡的教训,贾谊为什么要大量地写秦的兴盛?

  余家承:我想可能是为了跟后面形成落差吧。

  铁皮鼓:对,就是形成了对比,你看秦国以前好强大啊,突然就灰飞烟灭了,一下子就引起人的关注,为什么会这样。另外,你看我的写法与贾谊的写法还有什么突出的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记叙、议论、描写等手法的使用上?

  余家承:老师主要是议论,贾谊主要是记叙。

  铁皮鼓:他按什么顺序记叙?

  余家承:从兴到亡。

  铁皮鼓:是的,他有一个时间线索,大家看,从秦孝公写起,第二段开头就是“孝公既没”,第三段开始是“及至始皇”,第四段又成了“始皇既没”,时间线索很清楚。这简直是在写记叙文呀!哪一段算是议论?

  学生:最后一段。

  铁皮鼓:是啊,这样的写法很不符合我们平时的训练。我经常讲,有的同学在议论文里夹入大量的叙述,结果导致文体不清,四不象,但贾谊居然这样写!为什么啊?(无人应答)我们曾经讲过,议论文里也经常需要记叙,需要讲故事,但是议论文中的记叙必须服务于观点,这才是重要的,而这篇文章记叙上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为最后一段的说理服务,所以也可以说是用记叙来说理。刚才余家承同学已经说了,前面写秦兴,后面写秦亡,就是要形成一种比较,引起读者的震动。(板书:秦兴,秦亡)那么除了这个对比,课文中还有哪些比较?

  罗涵钰:还有秦与六国和陈涉的对比……

  铁皮鼓:哦,到底是哪个与哪个比?你这里面好像包含着比较复杂的对比。

  罗涵钰:是这样的,在课文最后一段,有六国与陈涉的对比,六国显得很强大,而陈涉很弱小。

  铁皮鼓:这个对比的目的何在?

  罗涵钰:突出秦不守仁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很轻易地被弱小的陈涉给灭了。

  铁皮鼓:说得很好。(板书:六国,陈涉)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邹凤娇:还有秦孝公与秦始皇的对比。

  铁皮鼓:秦孝公与秦始皇?他们有什么对比?能详细地说一说吗?

  邹凤娇:秦孝公一开始施行仁政,结果秦逐渐强大起来,而秦始皇则施行暴政,结果导致了秦的灭亡。

  铁皮鼓:哦,这个倒是我第一次听见有人提出来。不过挺有道理的啊,秦孝公“务耕织”,对内实行仁政,结果促使秦强大起来,与后文秦始皇的国内政策确实形成了对照。(板书:秦孝公,秦始皇)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没人表示反对)还有没有其他的对比?

  (学生沉默,无人作答)

  铁皮鼓:大家看第二自然段,主要交待什么?

  学生:六国的强大与秦制服六国。

  铁皮鼓:对呀!这段用了铺排的手法,大肆渲染六国的强大,有多少谋士,多少武将,“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结果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蔽,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我背得非常快,学生笑)既然写秦的强大,为什么花更多的篇幅写六国的强大?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学生:突出秦更强大。

  铁皮鼓:对,这又是对比。(板书:秦国,六国)六国如此厉害,还很轻易地被秦灭亡,而陈涉又与六国不能相比,秦与陈涉的对比便欲加鲜明,前面写一系列的对比,其实就是为了突出秦与陈涉的对比。(板书:秦国,陈涉)而以天下之至弱的陈涉,却毁掉了天下至强之秦朝,这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发人深省吗?所以很自然地推出了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的观点,早已经暗含在记叙中,此时点出来,水到渠成!文帝看到这儿,当然会悚然而惊。古人称《过秦论》为古今第一气盛文章,原因之一就在于此。除此之外,大家想想,还有哪些特点让你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气势充沛?

  学生:(七嘴八舌,多数声音)排比句多。

  铁皮鼓:对呀!大量地运用排比句增强气势,这是我们学写议论文应该学习的。汉代赋比较兴盛,作者受了一定的影响,用铺陈造成了一种气势。好了,我们今天也有人总结秦亡的教训,我在这儿读一篇文章,是网上下载的,估计是学生作文吧,写得相当不错,大家仔细听,注意作者行文的思路:

  一

  历史不会重演,教科书总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也总是这样告慰自己。    可读了《过秦论》,我悚然一惊,——哦,两千年前的历史不正在重演么?血风腥雨的战国时代和当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又何其相似乃尔!当今美国,世界老大,意欲籍其强大国力,称霸世界,其穷兵黩武,霸道无忌,酷似不可一世的强秦,而其他国家,则如各怀心胎苦于自保的九国。    ——一超多强,合纵连横,活脱脱一部战国史的翻版!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一位伟人说。    其实,历史何止相似,历史天天都在重演!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贾谊之言如雷贯耳。    但可悲的是,后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吸取过教训!                                                         二    秦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周室衰微,群龙无首,此乃天时;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此乃地利;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此乃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秦国焉能不兴?    然战国诸雄之中,齐楚之天时地利,并不逊于秦,也有问鼎天下之势,而最终亡国丧家,又是为何?盖因人不和也。齐楚国君皆昏聩无能,国民皆心骄志衰,俨然一群乌合之众,落败实是必然!    三者之中,人和是根本,所以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    今天,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须赖全体国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欲遏止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亦须赖天下诸国求同存异,携手共进。                                                        三    秦王朝的灭亡也是必然的。    天下已定,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但秦始皇不仅不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用对付敌人的那一套来对付人民,繁刑严诛,赋敛无度,民无以堪,所以揭竿而起,一举而灭之。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崇尚的却是仁义。    何谓仁义?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    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    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   “三个代表”就是今天最大的仁义,共产党如若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走共同富裕之路,那么中国就能长治久安,坚如磐石。     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四    治国需要名君,更需要贤臣。    秦孝公英明,这是秦国的幸运,但更幸运的是他拥有了一位奇才——商鞅。    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奇招叠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     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     但是,拥有人才并不值得炫耀,重用人才,才是关键。秦帝国也不乏人才,李斯之才堪比商鞅,但却蜕变为一十足小人。这不全是李斯之过,暴君的身边岂容贤臣立足?    今天,知识经济已蔚为大观。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美国能发展到如此强盛的地步,与其广罗各国人才并大胆使用密不可分。而中国的所作所为,就相去甚远,大量人才被闲置,被压制,甚至被摧残,令人痛心疾首!    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想说,我劝诸君开心胸,不拘一格用人才!                                                         五    人和,乃强国之源;仁政,乃安国之策;人才,乃治国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这是秦帝国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向往的幸福、友爱、和平的新世界仍遥遥无期,贫穷,饥饿,暴虐,屠杀,非但没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势,核战阴云,生态灾难,更是严重危险到人类的生存。    为了人类的未来,请君再读《过秦论》! (在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关键句,中心句与作者的行文思路)

  铁皮鼓: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学生:好啊。

  铁皮鼓:我们写作文就应该借鉴别人的长处,而对写议论文而言,思路清晰又尤为重要。但是不是他就写得非常好,没有办法超越了呢?也不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漏洞?

  (学生摇头)

  铁皮鼓:这篇文章依然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所谓的仁政。然而在现代社会,实行仁政是一个理想的目标吗?美国是不是因为行仁政才成为超级大国?显然不是。我曾经讲过许多次,中国要富强,关键不是实行仁政,而是实行法治。现在有一种很传统的说法被经常提起,甚至在主要媒体中频频出现: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得民心的目的是为了得天下?说到底还是专制社会的思维,推翻了一个王朝自己再建立一个王朝,永远是“驾长策而御宇内”,永远是统治与被统治的二元思维。当然,有同学可能说了,法治也不新鲜,秦始皇不也是行法治吗?但是注意,秦始皇的法治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两回事情,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秦始皇的法治不叫法治,应该叫“刑治”,它的内核是专制,就是说你老百姓只需要遵守我订的规矩,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但你根本无权参与规则的制订。秦律有没有经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大家轰笑)显然没有嘛!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则以民主为内核,它确立规则,但是这个规则的确立应该是民意的反映,老百姓应该通过一定的渠道参与制订规则,否则,就是专制。所以现在有许多提法经不起推敲,比如“执政为民”的口号,有人就反驳了,什么叫执政为民?你凭什么替我执政?这还是统治或者说人治思维嘛,应该改一改,叫“还政与民”才是。我前面说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贾谊当然不可能提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主张,他在专制社会呼吁仁政,已经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良知,而我们站在21世纪来重新审视秦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与贾谊自然也是不一样的,那就是,要使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化的道路!好,下课。 

  东方雪评:

  课堂上的铁皮鼓是清醒的,也是睿智的,他清晰地指引思考问题可以采用的方式,思路严谨,流程顺畅。课堂上的铁皮鼓是热情的,也是勇敢的,他在促读的同时也在促写,文章是个例子,例子的意义丰富而生动;同时,他授文也传道,讲过去也谈现在,有人有文,视角独特,语言滚烫,极有震撼力。

  铁皮在播种人文的种子,我们还在等待什么?

  边城评:

  有灌的味道。

  但从以前铁皮发的贴来看,他所教的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基本上带不动,更不用说让他们自主探究了。

  但从这堂课上,我觉得铁皮与以前的课还是有变化的。

  首先导入  ,不再是远离学生,上课前师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融洽的氛围,学生自然学习的兴味也提高了。

  其次,学生不再是完全的一脸茫然,虽然也有茫然的时候,但现在总还有声音了。比如学生分析对比,分析老师与作者写法的不同。都很不错。我相信如果再加以时日,铁皮的学生会有更多的精彩发言的。

  提出几个疑问:

  1.在课堂上如此讲写作方法,似乎效果不大,而且看学生的反映多以茫然为主,不知铁皮能不能具体说说课堂效果?

  2.念完文章后,马上问学生文章写得好不好,以为不妥。因为学生多半会揣测,老师念的必定是好文章。能不能换种形式提问?

  3.然后要学生说文章的漏洞,这不好,因为学生仅听一遍,如何有这样敏锐的头脑?如果有如此敏锐的头脑,想来铁皮的课当以学生争论的为多。

  铁皮已经很努力了,这堂课可能并不符合现在新课标的一些精神,但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能上到这样,我觉得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

  铁皮鼓自评:

  多谢各位,特别多谢边城!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当时上下来挺满意,还跟摩西讲过。冷了几个小时,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些沮丧。

  但是这节课依然体现了某种变化,当然是我个人的变化,就是由注意内容发展到注重形式,也就是,我在力求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哲学课,历史课,政治课或者其他什么课,也就是所谓的“自觉的语文意识”或者说上出语文味。

  [1] [2] 下一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