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
在教学“稠密”一词时,我运用2次不同的处理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第一次教学:
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茂密。
师:是啊,大家看(指着图片),这些树叶是那么的(多),那么的(密)。大家还知道生活中除了树叶以外,什么也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生:节场的时候,大街上人很多,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生:放学的时候,校门口人特别挤,也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师:除了说人以外,还能想到些别的吗?
生:森林里树木很稠密。
生:我的头发很稠密。
师:可是你的头发好象不是很多很密啊!
生:邵老师的头发很稠密。
……
师:那谁来用“稠密”来造句?
生:……(学生造不出什么句子)
第二次教学:
师: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茂密。
师:是的,在这里,稠密和茂密意思相近,但两个词在具体用法上还是有区分的。请看黑板,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完成填空。(出示选词填空。)
稠密 茂密
1.蜀南竹海景区内28座山岭全是( )的竹林,竹波荡漾,连片成海,绿透了天府的南端。
2.全球变暖将影响地球大气层,进而影响蒸发和降雨,使地球上处于人口( )地区的大多数河流流量减少,危及全球大部分城市水源。
生:第一句填“茂密”,第二句填“稠密”。
师:正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案例分析:
教师对于这个“稠密”一词的处理进行了2次不同的设计,一次放手让学生理解,先作个铺垫,让学生说说什么可以用“稠密”来形容,然后再进行造句。另一次是引导学生进行选词填空,从而理解“稠密”一词的意思和用法。如果单从环节上看,我们可能会认为第一种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理念,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但从结果来看,第二种设计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对“稠密”一词有了认识与理解。由此,我不禁进行了思考,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唯新课程理念为先?我们应不应该继承并发扬前人所长?正在我不断思考之时,新课程标准解读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这个发展首先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再联想到教学中又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心中不由恍然大悟:第二种教学设计不正是如此吗?看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能是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更扎实的技能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