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不作为上纪委监察投诉,行政不作为的成立条件及义务来源。行政不作为的成立不仅取决于相对方的请求,也与行政主体的法定职责相关。法律直接规定的行政作为义务、授权性法律规范隐含的行政职责、行政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行政作为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行政作为义务以及合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都是行政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法律分析
官员不作为上纪委监察投诉。
行政不作为的成立条件
行政不作为的成立是否需要由相对方的请求为条件,也就是说,是否只有在相对方请求,而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义务时,才构成行政不作为;当行政相对方未请求时,行政主体的不作为可否视为行政不作为。从理论上说,行政主体的职责既然是法定的,行政主体就应严格依法履行,而不应以相对方是否申请为条件;然而在实践中,行政主体职责的履行往往指向特定相对方权益的保护,存在着相对方未请求行政主体也知悉的可能,此时,相对方是否提出申请,不影响行政主体对相对方法定义务的履行。如当某公民遭受歹徒抢劫时被治安民警看见,此时,即使该公民未向该民警申请保护,该民警也应当履行保护职责。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对方不申请,行政主体不可能知悉,也就不可能履行法定职责。此时,相对方是否申请决定了行政不作为的成立。因此,不能在原则意义上将相对方的申请一般地作为行政不作为成立的必要条件,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行政不作为的义务来源
第一,法律直接规定的行政作为义务。这种法律正面规定的行政作为义务只能来自狭义的义务性法律规范,禁止性或授权性法律规范都不能正面体现行政作为义务。
第二,法律间接体现的行政作为义务。所有授权性法律规范均隐含相应的行政职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行政作为义务。另外,行政相对人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规范也隐含行政主体的行政职责,从而包容着行政作为义务。
第三,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外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行政作为义务。
第四,先行行为引起的行政作为义务。它指由于行政主体先前实施的行为,使相对人某种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状态,行政主体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损害发生的作为义务。
第五,合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行政主体因订立行政合同所产生的作为义务。
结语
官员不作为,违背了纪委监察的投诉职责。行政不作为的成立条件是否需要相对方的请求,存在争议。从理论上讲,行政主体应当严格依法履行职责,不应以相对方是否申请为条件。然而在实践中,行政主体职责的履行往往与特定相对方权益保护相关。尽管相对方未提出申请,行政主体也应履行保护职责。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对方不申请,行政主体无法知悉,也无法履行法定职责。因此,相对方的申请在行政不作为成立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但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行政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包括法律直接规定的行政作为义务、法律间接体现的行政作为义务、行政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行政作为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行政作为义务以及合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五章 监察程序 第三十九条 经过初步核实,对监察对象涉嫌职务违法犯罪,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监察机关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立案手续。
监察机关主要负责人依法批准立案后,应当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调查方案,决定需要采取的调查措施。
立案调查决定应当向被调查人宣布,并通报相关组织。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应当通知被调查人家属,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五章 监察程序 第四十五条 监察机关根据监督、调查结果,依法作出如下处置:
(一)对有职务违法行为但情节较轻的公职人员,按照管理权限,直接或者委托有关机关、人员,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或者予以诫勉;
(二)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作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政务处分决定;
(三)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按照管理权限对其直接作出问责决定,或者向有权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提出问责建议;
(四)对涉嫌职务犯罪的,监察机关经调查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制作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提起公诉;
(五)对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廉政建设和履行职责存在的问题等提出监察建议。
监察机关经调查,对没有证据证明被调查人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撤销案件,并通知被调查人所在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14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九条 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