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51石斑鱼的常见疾病及诊治

51石斑鱼的常见疾病及诊治

2022-07-24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51石斑鱼的常见疾病及诊治

作者:杨亚惟,冯乾生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1期

1 细菌性疾病

1.1链球菌病

不论是海区网箱养殖石斑鱼,还是池塘养殖石斑鱼,都有病例报告,而且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呈球形或卵圆形,大小约0. 5~lpm,常成对或多个菌体连成链状。鱼类感染途径,可能是由于食饵而来,如投喂杂鱼等生饵,被链球菌污染;加上水质环境不良等因素影响,就很容易暴发此病。

症状:多数是病鱼先出现食欲减退、活力丧失、漂游于水面等症状,继而在体表、鳍基部及肛门处有出血现象,眼球混浊变白、突出、瞳孔放大,最后眼球脱落。剖检可发现全身性出血性败血症,腹部膨大、血样腹水、肝脏肿大易碎等病变。脏器病变部抹片经染色可见到革兰氏呈阳性,且有球菌。确诊要靠细菌分离鉴定。

防治:第一,改善水质,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第二,口服土霉素25~30mg/kg,每2~3天投喂1次,1个疗程7~9天;第三,口服四环素和金霉素30~40mg/kg,连续服药7天;第四,用漂白粉3~5 mg/L,浸泡3~5min[1]。

1.2弧菌病

当水质不良和环境紧迫时常会导致该病暴发,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50%。

病原:革兰氏阴性的弧菌属和产气单胞菌属中的一些种类。大小约0. 3~0. 51umXl. 4—2. 6rum[2],具单端鞭毛及运动性,以水温为25℃为最适温度。菌株种类多,毒性强的会造成败血症,毒性弱的只会引起局部病灶。

症状:该病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出血性败血病,鱼鳍基部、口腔及体表部位出血,剖检可见肝、肾、脾、腹膜等多处坏死出血。慢性为体表溃疡,还出现病鱼食欲丧失及皮肤变色等症状。确诊需经细菌分离鉴定,若有怀疑患此病时,可先投药,以免延误病情,增加死亡。

防治:用医溃灵(ET - 120)拌在饲料中投喂,每吨鱼用药lOOg,连服7~10天。据报道,在网箱养殖的石斑鱼,每3~4月常发生烂尾病,病原为产气单孢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症状与上述相似,防治方法为:①用20mg/L土霉素或四环素浸洗(淡水)5~lOmin,每天1次,连续使用2~3次。②用口服土霉素,lkg饵料拌1.8~2.8g土霉素,连续投喂5~7天。

2 病毒性疾病

症状:在病鱼头部、躯干、尾部、鳍部等表皮散发小水泡样异物,严重时形成块状囊肿。

病例:1987年在我国台湾省三瓶湾养殖池中发现石斑鱼患此病。该批鱼5月由香港引进,8月证实发生此病。病鱼体长20~23cm,体重100~16 0g,为一年鱼,在放养的3个池中,只发生于其中1池。病鱼头部、鳍、眼球上部附着结晶状异物。

防治:此病在石斑鱼不常见,但因系病毒所致,一般抗生素不具疗效,淡水浴及停饵也不见效,清除囊肿又会再生,为减轻危害,目前最有效方法是除去病鱼。因目前对病原病毒的分布和感染途径尚不明了,无有效对策,推测可能经水感染表皮所致。因此,对养殖鱼类的移动时,切勿损伤皮肤。

3 石斑鱼综合症

该病俗称膨胀病或打转病,是人工养殖石斑鱼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病原待查。

症状:该病有单发或并发症。单发症表现为病鱼体表完整,无损伤,鳍完整,鱼鳃正常。但病鱼腹部明显膨胀,突起如乒乓球状,鱼体不能下沉,腹部朝上,漂浮水面,作顺时针或逆时针兜圈打转游动。并发症表现为病鱼腹部不膨大,在网底或池底打转或沉于底部不动,时游时停。病鱼肛门正常或发红,后期病鱼下沉,不久便死亡。

流行情况:全年可见,以7~10月上旬和10月下旬至翌年3月发病最多,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及我国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地网箱及养鱼场。各年龄均可发病,尤以体重200~500g的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密点石斑鱼为常见,如不及时治疗,发病后2~7天内会死亡,死亡率可达so%。

防治:因病原尚未查明,目前尚不能有效控制,只有注意采用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改善水质环境,消除可能给鱼造成干扰的人为环境因素,移池、选别、运输等操作要避免损伤鱼体。有人曾用药物消胀宁拌人饲喂的饵料投喂,有明显的效果,可降低30%的死亡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