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操作的定向是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关键,是模仿到熟练的过渡阶段“错
9 操作的熟练指形成的动作方式的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对”
10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身体活动方式“错
11 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12 技能实质上是一种( ).动作经验
13 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练习
14 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 ).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15以下不属于原型定向教学要求的是( )要变更活动的对象
16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都属于( )。:心智技能
17 根据练习时间分配不同,练习方式分为( )。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
18 根据练习时间分配不同,练习方式分为( )。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
19 练习推铅球的动作时,宜采用的练习形式是( )。整体练习
20 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 )。练习曲线
21 ( )是外部动作向内部的转化,即内部动作映像形成的过程:内化
22 心理模拟法主要有两个步骤,即创拟确立模型和( )。检验修正模型
23 吹笛子、打网球、体操这些技能属于( )。操作技能
24 ( )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操作定向
25 ( )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练习
26 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有集中练习与( )。分散练习
27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 )。简缩性
28 准确的( )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 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示范
29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属于( )。心智技能
30 ( ) 是心智技能形成的一个阶段,指根据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把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动作程序以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原型操作
31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包括(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2 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动作的定向阶段, 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33 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包括( ).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 动觉控制增强, 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
34 心理模拟法主要有两个步骤,即( ):创拟确立模型, 检验修正模型
35 操作技能形成中练习曲线的共同趋势是( )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 练习到一定时期,有时会出现高原现象, 练习成绩存在起伏现象, 存在个别差异
36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 )四个阶段。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操作熟练
37 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 ) 物质性, 展开性, 外显性
38 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具有的特性有( ).流畅性, 迅速性, 经济性, 同时性, 适应性
39 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三个阶段,即 (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第八章
1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 的充分发挥。对
2程序化训练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对
3指导教学模式训练高年级的学生比较有效.错
4组织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错
5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程序性知识的错
6 一般来说,后面所学信息受到先前所学的信息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错”
7 学习策略发展的基本过程是从无意识地运用策略阶段到有指导地运用策略阶段再到 独立地运用策略阶段。对
8 交互式教学旨在教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对
9 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一般与圈点批注的方法一起使用.错
10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对
11 元认知策略总是和( )共同起作用的认知策略
12 人的学习主要通过( )。视觉
13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
程的( )。方案
14 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精细加工策略
15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利用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巩固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 )。复述策略
16 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答疑等,这些都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从 学习策略的分类上看属于( )。 精细加工策略
17 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学习策略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方法的集合体
18 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这属于( )。元认知策略
19 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其中确立一条明确的路线,并 在其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的位置 的记忆法属于( )。 精细加工策略
20 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 )。双向表
21 学习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 )和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22 ( )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元认知策略
23 ( )指对认知的认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学习或如何学习的知识。元认知
24 一般来说,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 )。:前摄抑制
25 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 )知识的陈述性
26 常用的认知策略有(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27 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可分为 ( )。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28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复习形式多样化, 排除相互干扰
第九章
1头脑风暴实际上就是自由联想错
2 低创造力必定有低于平均水平的智商。错
3 我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国外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模式,这一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错
4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将问题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对”。
5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这体现了问题解决的( )。:认知性
6 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点,即目的性、认知性和( )。序列性
7( )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常规性
8 ( )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问题空间
9 ( )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
10 有一种创造,它所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人而言具有独创性,这种创造叫做( ).类创造
11 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有结构问题
12 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检验假设
13 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过程称为( ).理解问题
14 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有时促进有时阻碍
15 “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体现了创造性的( )特征。独创性
16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有( )和启发式。算法式
17对问题的表征包括问题的( )和深层特征,其中后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表面特征
18 ( )扩散即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物品的方式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可能性方法
19 检验创设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直接检验和( )。间接检验
20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 )的关系。互为因果
21 ( )指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提出假设
22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 )是其首要环节。发现问题
23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 )与数量可使教学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质量
24 头脑风暴训练的基本原则 ( ) 参与者畅所欲言,不评价和判断方案, 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 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 鼓励提出改进或补充意见
25 下列问题中,不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无目地的幻想, 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 比较
26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因素中,( )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 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 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
辅导策略, 家庭气氛比较民主
27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 )个体思维的灵活性, 已有知识经验
2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 )。问题的特征, 已有的知识经验, 定势与功能固着, 个体的智力水平, 个体的性格特征
29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是: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 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30培养创造性个性可以从( )等方面着手。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1问题解决的特征为( ).认知性操作, 目标指向性, 操作序列性
32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 )。用途扩散, 结构扩散, 形态扩散, 方法扩散
第十章
1态度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能力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错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3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自律律道德(10岁以前)和他律道德(10岁以后)。错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父母的权威错
5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两个方面.对”
6 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同伴群体。错”
7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对
8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对
9 品德(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对
10道德情感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错
11 内化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 ,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错
12 道德情感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错\"
13 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错
14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错
15 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情感成分
16 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 ) .二者的结构不同
17 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价值体系称之为( 内化
18 伦理道德发展走向成熟,可以较自觉地运用道德原则调节自己行为,是出现在学生发展( ) .高中阶段
19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一般遵循( )从他律到自律
20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行为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行为( )与他人相接近
21 在( )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是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初中阶段
22 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的态度是( )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3在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之为( )认同
24 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前习俗水平
25 “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 ) 行为成分
26 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 试图与榜样一致
27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样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在2—5岁时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叫做( ) .:他律道德阶段
28 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产生的跟随他人的现象称为( 从众
29 在学生品德结构中,(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
30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比较稳定的
31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一定的( ) 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32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观念和信念
33 态度与能力都是内部倾向,二者( ) .不同
34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意向或意图
35 社会风气由( ),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社会舆论
36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 )向自律的发展过程.他律
37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 )和模仿而获得的观察
38 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
39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 )法.两难故事
40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品德是态度中涉及( )的那部分,范围较小。道德规范
41 ( )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在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性格化
42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它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
43 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形成过程经历如下阶段( )。依从, 认同, 内化
44 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是( )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45 以下是关于品德的理解,正确的是( )。过后天学习形成, 具有相对稳定性, 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46 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 )选择阶段, 赞赏阶段, 行动阶段
第十一章
1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对
2 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教师、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错
3 人际交往的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错
4 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类型错
5 吸引与排斥就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错
6 教师促成的纪律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对
7 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的情绪状态.错
8 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其中集权型课堂气氛最佳错
9消极的课堂气氛包括失控的课堂状态、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不动脑筋故意捣乱错
10 般说来,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群体内的合作
11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课堂行为准则
12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最高阶段
13 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
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14 ( )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勒温
15 )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阿尔波特
16 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由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将有助于他
17 ( )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凝聚力
18 课堂上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事、随便插嘴、故意捣乱,这种气氛可称为( )。对抗的课堂气氛
19 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课堂纪律
20 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21 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从众
22 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作( ).问题行为
23 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 ) 。课堂情境
24 课堂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吸引与排斥、( ) 。合作与竞争
25 只有当教师(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焦虑适中
26 正确处理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是(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7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
28 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在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 ) .从众
29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一定的( )。自觉性, 主动性, 稳定性
30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认识, 情感, 行为
31 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 )选择阶段, 赞赏阶段, 行动阶段
32 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形成过程经历如下阶段( )。依从, 认同, 内化
第十二章
1 学生的知识与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 )有显著的相关
2 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也称作( )。罗森塔尔效应
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布鲁巴奇等在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的是( )。关注问题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4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教学效果( ).有较高相关
5 专家教师常将课堂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 )手段
6 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 。波斯纳
7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心和同情心, 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8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否实现预期效果,取决于( ) 。教师自身的素质, 学生的人格特征, 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归因风格, 学生的自我意识
9 布鲁巴奇等人在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 。布鲁巴奇等人在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 .
10 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后评价上关注的焦点不同,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对”。
11 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程的主要步骤 和教学内容对
12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学历=成长.错”
13 如果学生把教师看作是( ),教师必须言行一致、幽默、开朗、守纪律等.:模范公民
14 心理学家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 )三个发展阶段: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