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词语的锤炼

词语的锤炼

2020-01-0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词语的锤炼

教学目的的要求:

1. 能指出锤炼得好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 能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 意义的锤炼(同义选择、色彩显现)

2. 声音的锤炼(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同)

3. 语法的锤炼(动词的锤炼、形容词的锤炼、虚词的锤炼)

导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一课时

词语的锤炼是指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精心调遣,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以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这是我国历代相传的修辞艺术。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物,就是说,不仅要求词语用得对,还要求用得好。

词语锤炼需要富于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并不是要求我们去一味的追求那些华丽辞藻,也不是要求另创新词,许多看来异常平淡的词语,只要调遣得体,安排得当,就能平中见奇,淡中藏美,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

词语的锤炼,是修辞的基本功,是修辞活动最基本的内容。有人曾经对230多篇同一作品的手稿和完成稿,初版和修订版进行对照比较,它们修辞活动的比例是:词语锤炼占十分之七左右,句式选择占十分之二,词格运用占十分之一上下。这个比例不是绝对的,它因作者、作品和语体的不同而异,但词语修辞活动所占的比例总是最大的。因为学习修辞首先要扎扎实实的学习锤炼词语,积累词语;要让自己的头脑里有一个丰富的词汇仓库,运用的时候,才能像秦牧所说的:“这些词语就像成熟了的凤仙花种子似的,弹跳而出,或者像喷泉似的,喷涌而来。”才能灵活自如的选出最恰当的词来传情达意。

一、 词语锤炼的要求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位于需要的位置。”锤炼词语,目的就是要找出这两个“唯一”,并把这“唯一需要的词”安放到“唯一需要的位置”。那么,要选择到“唯一需要的词”有什么要求呢?

词语锤炼的要求是:确切、生动、简练、新颖。

(一) 确切

确切,就是指选用的词语能准确地再现客观事物的状貌,贴切的表达思想感情,词义完全切合客观实际。这是锤炼词语的最基本要求。说话、写文章要把精细入微的思想感情和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反映出来,关键在于要能准确地运用词语。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就是这样。

例1,茹志鹃《百合花》:

我:你怎么参加革命的?

通讯员: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解析:这个“跟”字就锤炼得非常恰切。通讯员参军时没有经过申请批准队伍,或许部队里就没有同意他入伍,因为通讯员家里只有“爹、妈、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又是靠他“帮人拖毛竹过生活的”,可是他又很想参军,于是大军北撤时便跟着一直走,大军到哪里跟到哪里,越跟越远,就这样跟来了。一个“跟”字就把通讯员迫切参军和对解放军无限热爱的心情,十分准确地表达出来了。如果把“跟”字换成“追”字,一比较就会发现,“追”是拉下一段距离之后的行动,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只有用“跟”才准确。

要把词语锤炼得准确,就要认真辨析词义,并加以仔细推敲,选取最恰当、最妥帖的那一个来表情达意,反映客观事物。

(二) 生动

生动就是指所选用的词语具体形象,新鲜活泼,引人入胜。

例2,杨朔的《茶花赋》:

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

解析:这个“跳”字用得非常生动。面对昆明茶花,尤其看到那“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叽叽喳喳叫个不休”的祖国儿童,作者浮想联翩,许多形象在脑海里活蹦乱跳。如果把“跳”字换成“出现”就显得平淡;换成“闪进”,就只能说明思维速度之快。它们都难以表达出这种激动的心情。唯有“跳”才能活灵活现地表达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显得生动有力得多。如:

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们已经不多了。”

解析:句中“罩住”一词用得非常生动,它是属于孔乙己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动作。孔乙己虽然穷困潦倒,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只有当孩子们吃完茴香豆以后仍望着碟子时,他才着了慌。茴香豆来得不容易,他不能慷慨地都送给孩子,但他又是个斯文人,不能用手“捂住”、“盖住”,或将碟子端走,所以只好“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样写很符合孔乙己的身份和个性。

注:生动是以准确为前提的,离开了准确而片面追求生动,那就会华而不实,矫揉造作。

(三) 简练

简练就是指用少量的词语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词语精约,言简意赅,惜墨如金,俊杰利落。我国古代作家都非常重视用于精炼。古人甚至只用一个字就点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智诸葛”“猛张飞”“勇晴雯”“慧紫鹃”等等。都精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现代作家同样重视词的精炼,有的能一字传神。

例3,孙犁《荷花淀》中,水生和妻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解析:水生妻子的两个“嗯”字,简直不能再精炼了。作者用了这两个叹词,言简意丰,胜过千言万语,有力地表现了夫妻分别时那种朴实、深沉的感情和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当然,文章的精炼,不能单单以文字的多少来衡量。语言是否精炼要看容量大小、效能高低,词语该多就多,该少就少。不必要的,一个字也不多留;必需的,字数再多也不可少。

例4,中国必须抗战下去,团结下去,进步下去,要投降,要分裂,要倒退,我们是不能容忍的。

解析:加强语气和表达的力量,不是多余,决不能删,连用几个也不违背简洁精炼的原则。

例5,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解析:这一段文字,似乎不简练,但却富有表现力和审美价值。作者用了不到三十字描写了客观景物的呆板、乏味、无变化,在反复手法中透露出作者当时无聊、单调、彷徨、苦闷的心情。

所以我们说话与文章都应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做到“一二言未尝不足,千百言未尝有余”,那就繁简得当,长短适宜了。

硬把必要的字句省去,当说的不说或不说清楚,就会造成晦涩难懂,甚至出现表达错误,这是犯了“苟简”的毛病。例如:

言简意丰,就显得凝练;如果言简意少,就显得单薄。有时言繁倒有它的长处:心里描写、物态描摹,不写得细致不足以达其妙处。因此,简洁必须服从表达的需要,以准确、生动为基础,做到繁简适度,该精炼时就要惜墨如金,该繁丰时就要用墨如泼,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

(四) 新颖

词语新颖,就是不人云亦云,不给人牙慧,必须“唯陈言之务去”,勇于创新。要做到选词新颖,就要善于发掘未经别人触动过词语宝藏,善于选取新的角度,寻觅新的语言形

式。如:

甲 小伙子,大娘我这么大岁数了,老胳膊老腿的,再这样折腾,我可不找你照啦!

乙 那找谁照哇?

甲 我要找大夫照,看看骨骨头折没折。(相声《如此照相》)

解析:这种利用词语多义性的“换义”修辞手法,实际转得巧,连得妙,幽默风趣,饶有新意。

第二课时

二、 意义的锤炼

词语意义的锤炼十分重要。一词炼得好,可使一句、一段表意深刻,甚至全篇生辉。因此,锤炼词语,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意义上。主要表现:

(一) 同义选择

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等义词数量极少,汉语中大量存在的是近义词。它基本意义相同,但汉语的词语有些常常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准确恰当地选用这些词语,可以表现爱憎分明的感情,强调突出事物的特征,同时产生鲜明而强烈的表达效果。

例6,原文:周总理那十分熟悉的面影立即跃入了我的眼帘。

改文: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入了我的眼帘。

解析:原文的“熟悉”是个中性词,缺乏感情,改为褒义词“慈祥”,指态度、神色和蔼、安详,它表达了对周总理崇敬、敬爱的感情。

例7,原文:朋友们,用不着繁琐的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

改文: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

解析:原文用褒义词“繁琐”来描写英雄事迹不恰当,改用中性词“多”,切合实际。

在语言运用中,有些词语本身是不带任何褒贬色彩的,如介词、数词、连词、代词、助词以及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但是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经过细心的选择与搭配,像画家用不同的颜料调配出色彩协调的颜色一样,就能显示出某种感情色彩来。

例8,横眉冷对(看)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解析:“看”与“对”都是中性词,但改“冷看”为“冷对”后,立即增加了鲜明的褒义色彩,更能显示鲁迅同敌人针锋相对、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例9,而轻松啊,决不与野草闲花为伍!一派正气,一副洁骨,一片忠贞,一身英武。(郭小川《青松歌》)

解析:四个量词(“派”“副”“片”“身”)孤立地看,毫无感情内涵。但是诗中将它们分别与“正气”“洁骨”“忠贞”“英武”配合成词组连用,构成排比,就有力地歌颂了青松

的崇高品质,把诗人对青松和像青松一样英武的战士那强烈的敬仰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

有些褒义词或贬义词通过与其他词语的配合,可以改变感情色彩,变褒为贬,或变贬为褒。

例10,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学究。

褒贬反用:一般情况下,褒义词和贬义词是不能错用的,但有时褒贬反用更能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

例11,几个女人有点儿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解析:“狠心贼”这是贬词褒用,微妙的表达了几个青年媳妇对丈夫嗔怪有亲昵的感情,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幽默、愉快、轻松的意味。

“伟绩”“武功”是褒词贬用,深刻地揭露了中外反动派血腥镇压中国学生运动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军阀、帝国主义的强烈政务感情。

词语的语体色彩要风格适宜

词语的语体色彩差别可以从通用词语和专用词语的角度观察,也可以从口头词语和书面词语的角度观察。

例12,中学版: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人们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一片。(巴金《海上日出》)

小学版: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巴金《日出》)

文艺语体中的戏剧语言,作者不仅要分居生活构思情节,而且也要在生活中提炼对白。这种对白必须是“话到人到”,因此它必须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有鲜明的生活气息与时代色彩。曹禺十分清楚这个道理,所以他的剧本中的人物对白力求大众化、口语化。

例13,原句:鲁贵: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点,你反而生气了。唉,你呀!

改句:。。。。。。叫你聪明一点,你倒生气了!

解析:将副词“反而”改成“倒”,不仅对白通俗、浅显、顺畅了,而且也更符合说话人鲁贵的身份、教养和经历。

不同的语体一般要使用具有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否则就会造成语体风格色彩失调,显得不伦不类,。但是某些带有语体色彩的词语,往往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某种语体中故意用上少量的另一种色彩的词语,有时会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赵树理善于把少量的政治术语写进自己的小说中去,使人感到幽默诙谐,辛辣有味。例如:

例14,灵芝和有翼开玩笑说:“你爹的外号不简单,有形成阶段,还有巩固阶段和发展阶段。”

3. 词语的形象色彩要生动鲜明

例15,伍子胥两个耳朵凝神听着,两眼睛勾住前面的动静

解析:用一个具有动态感的词“勾”代替“看”,不但强化了动态,富有形象性,而且更确切地表达了伍子胥闯韶关的那种提心吊胆心理状态。

例16,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威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解析:“卷积云”不易理解,用形象词“鳞波”——鱼鳞一样的波纹,就能够让听读者联想到它的形态来。

例17,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地飞去了。

解析:“哑”的一声大叫,叫声由于用了声响词而显得具体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假如作者用“听得背后乌鸦一声大叫”就产生不了这样逼真生动的效果了。

第三、四课时

三、声音的锤炼

声音是构成形式美的物资材料,语言文字的审美意义是通过声音来感受的。特别是汉语的声调变化、音节的分明,体现出节律上的抑扬美、匀称美,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悦耳的美感。词语使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一篇佳作必然是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

耳。因此中外的语言大师都认为:文学作品的音乐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志之一。高尔基曾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这就发挥了语言的声韵之美。我们叫文字爬在纸上,必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当,铿锵悦耳,和谐优美,表达效果自然会相应提高。因此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应当讲究词语的声音美,做到声情并茂。

声音协调是锤炼词语的一个重要方面。词语声音的锤炼主要体现在:音节正气匀称、声调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自然以及叠音词语的恰当运用等方面。

(一) 音节整齐匀称

根据语言的自然节律,要求音节协调:一般是单音节词同单音节词搭配,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搭配;两个并列成分的音节数目要求相同。这就可以收到音节明快,音节协调匀称的修辞效果。

例18,原文:有时这些声音寄托于劳动号子,寄托于车队奔驰之中,仿佛令人感到战鼓和进军号的撼人气魄。。。。。。

改文:仿佛令人感到咚咚战鼓和进军号角的撼人气魄。。。。。。(秦牧《土地》)

例19,原文:那种正直而好心肠的眼光。。。。。。

改文: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受到身上受了父亲抚摸——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摸似的。(《一面》)

解析:“正直”两个音节,“好心肠”是三个音节,组成并列短语,读起来拗口。同时,

“正直”是一个形容词,“好心肠”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并列也不恰当。把“好心肠”改为“慈祥”,与“正直”并列,词性相同,音节相等,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注:有时为了调整音节,使搭配和谐、匀称,可以运用衬字或加儿化韵的方法增强节奏感。例如: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

歌词中的“来、儿”都是为了使音节匀称加上去的衬词。去掉它们,全诗就失去了原有的节奏感、旋律美。

声调平仄相间,可以使语言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如果一句话一律都是平声字或一律都是仄声字,念起来就十分拗口,听起来也非常单调。就好像击鼓,如果一味“咚咚咚”,或者一味“嗒嗒嗒”,就十分难听,而只有把“咚”或“嗒”有规律地变化着交错间隔开来,就可以收到波澜起伏、抑扬顿挫的效果。

有时为了求得音调和谐,可以适当改变词语的结构。例如:

杭州是历史上的名都,西湖更为古今中外所称道:画意诗情,差不多俯拾即是。(朱自清《“燕之草”序》)

“诗情画意”是常用的四字成语,这里把它倒了个儿,意思没有变化,但声调不一样了,由以仄声字“意”收尾,变成以轻声字“情”打住,这样就可以避免跟下一句“差不多俯拾即是”同用仄声字收尾,念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

(二)韵脚和谐

韵脚就是指句尾押韵的字,押韵,就是指在每句或隔句末尾选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押韵是使语言具有音乐美的有效手段,精心设计韵脚,可使诗文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具有旋律美、和谐美。

(三)叠音自然

叠音词的突出作用是加强描绘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运用叠音词写景抒情,可以充分发挥叠音词的修辞作用。例如:

下午三时,天转开朗。长江两岸,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都是雄伟的山峰,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刘白羽《长江三日》)

解析:作者用不同的叠音方式(AABB式和ABB式)描绘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

四、语法的锤炼

从语法角度讨论词语的锤炼,主要着眼于不同词类的选择和调遣,只有精心选择和调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表达效果。

(一) 动词的锤炼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锤炼得好,可使文章“活”起来。袁枚说过:“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动词的锤炼是使“字立纸上”的重要一环。古人所讲的炼字,大多数属于动词的锤炼。阿·托尔斯泰说过:

“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事动词”,是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动词锤炼得好,就能增强话语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收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如:

例20,顺着光带,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似的,打着炮眼,仿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

解析:这个“贴”字锤炼得非常精巧,非常贴切地写出了包括成瑜的爸爸在内的开山工们立于绝壁之处的登山本领和应用顽强的意志,这也适合作者远望实际感受,如果是近看或俯瞰,用“贴”就不适合了。用“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话语更加生动。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前后到酒店拿钱的动作就用了不同的动词来描写。

例21,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例2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解析:两例“排”和“摸”描写的都是孔乙己付钱时的动作。起先,孔乙己帮人家抄书,换些钱来买酒,作者用上“排”字,活画出他对钱的珍惜;这时的孔乙己还未达到穷愁潦倒的地步,这个“排”字,惟妙惟肖地描写出他傲然自得和炫耀那几文钱的情态。后来他被丁举人打断了腿,狼狈不堪,作者用上“摸”字,真是形神毕肖,深刻揭示了孔乙己的穷困和窘态。要从自己的衣袋中掏出四文钱,还得寻找半天,才能“摸”出。可见其钱之少。即使钱少,即使手脚灵活,一掏也就行了,可是这时的孔乙己已被摧残得濒临绝境,麻木不仁,骨瘦如柴,手指僵硬,动作笨拙。一个“摸”字预示了孔乙己最惨的遭遇即将来临。由“排”到“摸”,前后映照,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二)形容词的锤炼

形容词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景物的描写、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福楼拜说过:“我为了选择一个形容词,常常累出一身汗。”说话、写文章都要重视形容词的锤炼,以便把事物的性质、状态表达得更加准确、形象、生动。

例23,原文: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新的讲义。

改文: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藤野先生)

原文“新的先生”是“刚来的先生”,还是“生疏的先生”呢?“新的讲义”是“刚印出来的讲义”,还是“内容心想的讲义”呢?歧义,表义不确切。改为“陌生”,表现出“从未见过”的意思,而“新鲜”,指的是讲义的内容,表现出“从未学过”的意思,比单用“新”更为确切。

在一定的场合选用某些形容词或不用形容词,在表达效果上会有很大的差别。

例24,“啊呀呀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变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解析:这一段表述是围绕着“圆规”即杨二嫂顺手牵羊偷手套的行为来选择词语的。先是“愤愤”,表明她所想要的木器家具而气恼地回身就走;“絮絮”是写她一张利嘴还在继续发泄怨气;“慢慢”是伺机想拿点儿小东西。作者选用这三个形容词跟下文的副词“顺便”、动词“塞”配合起来,一气呵成,把一个爱占便宜的杨二嫂写活了。如果把这三个形

容词去掉,人物的申请动作一定显现不出来。

(三)名词的锤炼

名词的锤炼就是要选择“唯一的那一个”,去指称事物,表现事物,锤炼得好,可以准确地表现事物,鲜明地表达感情,生动地描绘场景。

例25,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此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故乡》)

解析:“心情”和“心绪”意义相近,基本上是指同一事物,但是“心情”是指心境、感情的一般状态,可以说“心情舒畅”也可以说“心情不舒畅”,因此,用在“我自己心情的改变”中较合适;“心绪”是指心境的安定或紊乱。多半是指紊乱,因此,用在“本没有什么好心绪”中较为得体。

(四)代词的锤炼

在词类中,代词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强的灵活性,使用频率也很高。代词锤炼得好,可使话语表意清晰、周密、简练、含蓄、有力。

例26 原文: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判断句)

改文: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屈原》)

解析:选用一个代词使这个句子增色生辉。用“是”是一般的判断句(陈述句),语气平直,其重点在于陈述宋玉没有骨气这个事实。改为“这”,就使句子变为感叹句了,“这”

复指“你”,语气强烈、坚决,重点不是判断,而是怒斥了。因为宋玉背叛了屈原,这是事实,用不着判断,重要的事斥责。“这”这个代词,用在这里,既有力含义有丰富。

(五)虚词的锤炼

虚词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它们数量不多,可是使用频率很高,作用很大。它们是组织句子,使句子富有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表情达意和表现各种语气的重要手段。虚词使用得当,有助于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准确地表达出来。

例27,原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从不低头。。。。。。

改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井冈翠竹》)

解析:“从”只反映过去和现在,“永”还包括未来,一字之易,内容更丰富、更深刻了,它有力地突出了井冈毛竹永远象征井冈山人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例28,原文:调上半杯一喝,甜里带着股香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

改文:调上半杯一喝,甜里带着股香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荔枝蜜》)

解析:在定语“鲜荔枝”和中心语“味儿”之间,加上“的”,突出了定语,强调了荔枝蜜的特点。

例29,原文:听说架设的高压电线共有七千六百多华里长呵!

改文:听说架设的高压电线共有七千六百多华里长呢。(《珍珠赋》)

解析:改用“呢”,表示陈述语气,含有夸张的味道。抒发自豪的感情,以强调“七千六百多华里”的业绩,而原文“呵”,只表示感叹的语气。

例30,她们轻轻划着,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荷花淀》)

例31,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水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解析:上面两例“哗,哗,哗”和“哗哗,哗哗,哗哗哗”,都是拟声词,却表达出不同的心情。例 30几个青年妇女轻轻划着小船,在各自寻觅着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在领略湖光秋色,悠然自得,船两旁发出“哗,哗,哗”,这水声反映出她们心情是轻松的,摇橹动作是缓慢的,形象而逼真地描绘了当时的一种恬静的气氛。例“哗哗”、“哗哗”、“哗哗哗”造成一种急促而紧张的气氛,青年妇女虽然在严重敌情面前,心情异常紧张,但是,她们并没有慌,船两旁发出“哗哗”“哗哗”“哗哗哗”,这水声反映出她们的心情是紧张而沉着的,摇橹的动作是快速而不慌张的,这拟声词真切传神。

例32 风拥着浪花不断地向堤上猛扑,“唰——”扑上来,“哗——”退回去。(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唰——”模拟海浪猛扑的声音,浪花集中,速度快,力量猛;“哗——”模拟海浪撞到堤上碰成翡翠般的浪花。又落下来的声音。这一“唰”一“哗”,形象而传神地描绘了潮起潮落的运动,很富有节奏和内在的规律性,给人以大自然的壮美感受。

(六)词类活用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这是语法规范的基本要求。词类活用是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临时突破女原有的词性和用法,以获得奇特的效果。

例33 现在却是现代起来了,节奏明显加快,慢四拍改成了快二拍,没见过打冬天一过,天骤然地热了起来,脱了棉衣就是披夏装。(卢金德《城市的幽默》)

解析:上例是直接将名词“现代”活用为动词,显得生动活泼,情趣浓郁,且含幽默讽刺意味。

例34 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解析:“悠扬”是形容词,临时当动词用,使笛声都增添了动态感。

练习题

1、 分析同义词巧妙配合的效果

句子:不大一会儿,果见一着装女郎走过来坐在我对面。四目相对,竟吓了我一跳!美,出奇的美!美得使我心惊肉跳,不敢再看,可不看又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也说不清楚,于是又偷看了一眼,正好他也看我。人家那种看,不像我这种看,人家是用一种审视的目光,上下打量,似乎要辨清我这身草绿色包装里,装的是个什么躯体,为什么老偷眼盯人家姑娘的脸?我有点儿尴尬,继而心虚,但仍想再瞟她一眼,

解析:这段话集中用了许多“看”的同义词语。描写作者自己的用了:“看、偷看、盯、瞟”;描写“她”的用了:“看、审视、打量、辨清”等。由于恰当地使用了一系列同义词,非常细腻而有趣地展现出男女主人翁眼睛不同状态的词语,都换用一个“看”,而不进行同义词的比较选择,那就只会是一种呆板乏味了。

2、 判断原句和改句哪个用得更好,为什么?

① 原句: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热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后,弄得乱七八糟,但痕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

改句: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热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

② 原句:破絮一般的白云间露出星点,……

改句:破絮一般的白云间闪出星点,……

3、 有下划线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① 她约莫三十岁左右,高身段,戴着墨镜,耳朵身摇着两只金色的大耳环,怪好看的。……

② 在那山径上,碧水边,姑娘们飘着彩色长裙,顶着竹篮、水罐,走回开满波斯菊的家园。

4、 修改句子

① 送你到幼稚园去,……消磨那闲岁月吧。

② 那车夫摊开手心接受钱,……

③ 他在那里默叹,面貌就沉郁起来。

④ 我们与他们差不多站在两个国度里,中间阻隔着一座高且厚的墙。

5、 赏析

① 杜甫《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 这歌声,越过巍巍山岳,度过淘淘黄河,越过莽莽原野,飞过重重海洋,传遍天涯海角,回荡天空,响透云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