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方春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8年第8期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动嘴读、动手画、动脑想、动手写,使学生领会课文语意、感悟课文意境、把握课文思想、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的习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含意;意境;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22-0031-02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钥匙。其中,阅读能力更显重要,因为,一个学生如果能准确、快速地领会语言的意思,并表达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就能促进他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如何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动嘴读——领会课文语意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大胆地朗读,并对朗读声音响亮、读得正确、读得有感情的学生,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样,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含意,体验读书的喜悦。在《云雀的心愿》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这里的风沙真讨厌!”小云雀埋怨地说。
“孩子,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妈妈心疼地说。
这是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看到漫天飞舞的黄沙时说的一段对话。在朗读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小云雀的埋怨、不满以及云雀妈妈的心疼、难过的感情。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拉近学生和小云雀、云雀妈妈的距离,我问学生:“平时你和别人对话有旁白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没有。”于是,我鼓励学生去掉旁白再对话,体会一下两种朗读的不同感受。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都很投入。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对话中的人物——小云雀和云雀妈妈,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他们喜欢这种朗读。
可见,把阅读的内容“瘦身”,省掉了旁白,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领会课文的语意。这样,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朗读,不仅让学生感悟多姿多彩的生活,而且能领会到作者的美好情感和文章深刻的内涵,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得到发长足的发展。
二、动手画——抓住课文词句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辩论和说理的时候抢占优势?为什么有的人在谈判或外交场合能够妙语连珠、令人信服?主要是他能够把握其中的精髓,准确理解并思考对策,巧妙表达。在阅读中,想要让学生把握文本的精髓,就要从“动手画——层层找出关键词句”开始,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意图,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姥姥的剪纸》一文有一段描写姥姥勤于练习剪纸的文字:“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在教学时,教师一般会让学生想象着姥姥练习时的情景,自由朗读体会姥姥的勤劳认真。但季瑾老师在执教时,突破了这个常规教法。她把个人朗读转变成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由散文变成了诗歌。
(师)数九隆冬——(生)剪!
(师)三伏盛夏——(生)剪!
(师)日光下——(生)剪!
(师)月光下——(生)剪!
(师)灯光下——(生)剪!
(师)摸黑——(生)剪!
学生口中迸出一个个简洁利索的“剪”字,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节奏感。姥姥那勤劳认真的形象和对剪纸艺术的炽热追求,不言而喻。
在阅读中画出关键词,是一个进步的阶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动脑想——感悟课文意境
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它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如何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美妙的意境,汲取它的精华,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古诗词,学生肯定缺乏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不能很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与诗人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从图、景、文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解诗意、悟诗境,上演了一堂“异样”的古诗词教学。如,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首先,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去理解古诗词中字词的意思,而是指导学生看课文的插图,说说上面有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囊括了画上所有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瘦马、诗人……然后,我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的画面,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让插图变成一幅活生生的风景画。其间,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适时指导,集“百家”之长,共同描述。这样,每个学生的脑海里都生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秋思图。通过想象和交流,学生理解了这首词的内容,很好地感悟了词的意境。
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我注重学生“自主发现—自主质疑—小组释疑”这个教学环节。学生读完课题后,大胆地质疑:“谁脱险?脱什么险?怎样脱险?脱险的结果怎样?”通过质疑,学生感到这个课题很有趣,能引人入胜。在课堂上,我抓住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相机进行引导。实践证明,只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便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质疑、释疑。这比只靠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更能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动手写——把握课文思想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要求教、学、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风娃娃》一课最后的总结阶段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风娃娃,你应该怎么做呢?”全班学生马上举手,争着回答问题。
生1:如果我是风娃娃,我会轻轻地吹,不会把别人的衣服吹跑。
生2:如果我是风娃娃,我不会做坏事,我会轻轻地吹,帮人们把风筝吹起来,把衣服吹干,让小树跳舞……
生3:如果我是风娃娃,我不仅也把衣服吹跑,让人们没有衣服穿,也要把小树吹断。
(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风娃娃做了坏事,人们都是怎么对它的呢?(学生稍稍安静)
生1:被人责骂了。
生2人们会不喜欢它,讨厌它。
师:那风娃娃被人责骂了,自己高兴吗?
生:不高兴。
师:那你应该怎么做?心情如何?
生:我帮妈妈扫地,妈妈表扬了我,我很高兴。
……
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住正面教育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为此,我还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日记,把自己对风娃娃的想法写出来,以便下次继续讨论。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的教学中,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感》。通过习作,学生不仅写出樟树的特点和宋庆龄的品质,并且把“香气”“不怕虫”等优点一一与宋庆龄的品质进行对应。动手写,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意图,把握了课文的思想。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从读、画、想、写着手,循序渐进,积极引导,让学生爱上阅读、更会阅读。
(责编韦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