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路径探索

2023-02-24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19375 September.2019·职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路径探索

杨洁

(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沙坪坝 401331)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给出四点策略:中央及地方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改革侧的要求、建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社会组织侧改革发挥对接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8214-(2019)03-0076-04

2017年12月19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2017〕95号,以下简称《意见》)[1]。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基础,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肩负着为各行各业输出高层次技能人才的社会重任。高职院校必须与社会需求接轨才是其生存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呼之欲出。

一、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由校企合作发展而来,由“合作”到“融合”是更深层次的互动互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对“产教融合”的要求为,“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2]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将产教融合

解释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3]国务院《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4]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对于传统学院式教育而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冲破固定的讲授方式,将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将企业实践纳入学分考核中,通过在企业平台实操等方式,检验课堂所学,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刺激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校企资源合理配置

直接参与社会竞争的企业,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专业平台和设备设施;高职院校拥有强大

收稿日期:2019-08-21

基金项目:2018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6D教学模式研究——以会展策划与管 理专业为例”(编号:183236)

作者简介:杨洁(1985-),女,汉族,陕西宝鸡市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新闻传播学。

76

19 3 75的创新科研力量、师资队伍和人才储备,产教融合就是双方提供优势资源,互补共融,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为企业提供知识创新和人才力量,为高校科研实践、学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市场平台。

(三)与信息化市场发展相契合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输出的协调配合度要求更高,以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学生培养方向、学生就业都与信息化市场需要紧密关联。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不仅能带动自身教与学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也能为社会输出与市场需求更为契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校期间的深度产教融合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技术动手能力,更开阔了学生的市场化视野,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对待专业的认知、个人发展去向、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都有更好的辅助作用,这一切更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对民族的长治久安有重要意义。

二、产教融合发展出现的问题

早在 1862年美国就通过了《莫雷尔法案》,随后 1914 年、1958 年美国又相继出台了《农业扩张法案》和《国防教育法案》。1914 年美国又颁布了 SmihtLever 法,该法案通过向高校拨款的方式,鼓励大学进行与产教融合有关的各种实验与研究。[5]国内的产教融合研究比国外晚100年,国内学者胡振华等在总结R.E.Lopez-Martinez 和 Yong S.lee 等的经验基础上开展了实践障碍与解决途径方面的研究,更侧重于校企合作的绩效方面。金辉、冯建军则在Guan J C 等和Jean-louis 的基础上就深化校企合作的组织文化、长效机制构建等进行深层次探索,成效突出。

实践方面,根据顾绮芬等对 CSSCI(2002—2014)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到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历史演变大约经过 3 个阶段(划分的年限只是一个相对的跨度),即在2002-2007 年的“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初步探索阶段、2008-2010 年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可持续性发展阶段和 2011-2014年“多元化办学模式、深化合作办学”的内涵探索发展阶段。[6]

尽管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方式,这一观念已经成为共识,但是产教融合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国务院《意见》指出“受体制机制

201909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7]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产教融合制度支撑

高校产教融合最早由德国的双元制发展而来,在我国的发展和实践也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现阶段,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尚且处于摸索阶段,我国缺乏系统的相关制度和明确的政策支撑,无法明确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红利分配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许多老师表示,愿意并且热切支持产教融合,但是,与企业打通人才培养之后,教师的工作量急剧增大,除了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要承担校企合作的沟通及培养任务,这部分任务杂而繁重,但是在绩效体现上付出和回报却远远不成比例,甚至可能没有任何奖励。第二,高职院校没有明确的产教融合任务划分,在实际操作中,产教融合这一块的压力常常只是落在个别老师身上,而另一部分老师则完全甩手,这极大地打击了参与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产教融合管理牵头部门,没有相关文件约束,没有专项资金支持,这导致了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内部监管不利,加之各层关系错综复杂,产教融合只能停留在表面形式。第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与企业合作之间没有严格的权利责任明文规定,绝大部分高校只是在校企合作签订时候有一些简单的权责划分,因为缺乏国家及政府层面的监管,在遇到问题时除了双方自己签订的合同,无法进行有效的制衡,这也导致部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无法持续有效开展。

(二)合作方式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共融高职院校很大一部分老师重视理论讲授,轻视企业实践,加之学校政策利益保障不到位,教师跟学生下企业去指导实践往往要耗费更多精力和财力,部分教师参与学生到企业实践积极性不高。在高校走访中,笔者发现,一些高校的产教融合流于形式,合作方式简单,缺乏深度共融,产教融合自然无法取得期待中的良好成效。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

为了研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问题,我们制作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调查问卷》,分别发放给重庆5所层次不同的高职院校的260位教职工(其中包括130位一线教师,130位教辅人

77

19375员),收回问卷238份,问卷回收率为91.5%,为有效调查。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5所高职院校均在开展产教融合工作,选择“非常愿意去无条件配合学校产教融合”的老师有77人,占32.4%,“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原因选择为“激励奖励力度不够”的老师有200人,占84%。企业配合度调查中,选择企业“非常愿意并积极支持”的老师有125人,占52.5% ,选择企业“表面在配合但不是很积极”的老师有200人,占84%。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内部动力机制不足,这将大大制约产教融合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社会参与度不高

一方面,很多企业只顾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愿意参与产教融合,引入实习生进入企业工作,他们更倾向于雇佣有经验的人员直接上手工作。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企业流程不熟悉故无法精确指导,实习生进入企业实践只能接触一些简单流程,无法深入掌握行业精髓技术,学生毕业后真正留在所实习企业的比例不高。加之没有合理的政策指导,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企业参与的热情。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路径探索深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对待,只有产教融合链的各联系主体切实发挥作用,承担起相应任务,才能逐渐构建一个良性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体系。“多元化”是相对于传统单一的合作模式的,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要做到四链联动、四位一体和四维度把控。四链联动即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科技链相互有机衔接,加快推进人才输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四位一体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同步改革,统筹兼顾,加快促进产教融合良性系统。四维度把控即学校、企业、社会组织、中央和地方政府四维度配合,强化各项支持,开展建设试点,逐步将产教融合工作落到实处。

(一)中央及地方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中央及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明确权利义务,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建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9]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

78

September.2019干意见》为设计实施的行动指南,具化厘清产教融合各个主体的职责范围,各省级政府设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牵头推进产教融合试点院校及项目,为高职院校提供全面的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情况,便于高职院校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和改革,以培养社会紧需人才。在政策中体现出利益分配,建立健全各项激励制度,加大校企合作奖励力度。建立产教融合监督与评价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管理,监督保障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要想长久有序进行,必须出台从各级政府到高职院校内部到企业及社会团体的各项政策制度,保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顺利健康进行。

(二)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改革侧的要求高职院校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是产教融合顺利开展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要紧跟社会行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院系设置,对于社会紧需人才可以大胆开设新专业,加大各项投入进行专业建设。高校积极寻求优秀企业进行合作,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及行业发展现状,寻求特色企业组建企业学院,设置合理的实践方式,让学生逐步拓展视野,并寻求合适的就业渠道。积极进行教学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训月(周)、上岗工作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根据本校发展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并设置专门的牵头部门,设定专项办公款项,规定产教融合的运行规则。

要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作高校改革要先行,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出发,进行一系列机制政策改革,积极寻找发展契机,将产教融合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三)建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长效发展的基础就是动力机制,如同发动机对汽车的作用,只有动力充足,才能跑得久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必须建立校企互融互利动力机制。

高职院校具有充足的师资力量,更需要教师熟知企业流程和行业市场竞争情况,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为教师和企业专家搭建平台,学校教师到企业去,企业专家进入高校加强双向交流学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展学徒制合作,鼓励学徒制试点项目,企业师傅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带徒

19 3 75201909弟,学生手把手近距离接触工作内容,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相应岗位工作,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又为企业量身培养了优秀人力储备,学校和企业互利双赢,形成长效的产教融合动力机制。

(四)社会组织侧改革发挥对接作用社会组织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侧改革能推动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的改革成果,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作持续长久推进的重要保障。社会组织侧改革着手强化行业协调和整合,规范市场服务,明确权责,强化保障力度,促进供需链充分衔接,行业和社会组织发挥供需对接催化作用,为中介组织和服务型企业营造有利环境。在政策规范中明确行业和社会组织的职责范围,将推动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双向连接作为一项工作职责,协调发展。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系统中的各方面力量各尽其责,切实承担相应职责,也需要各个主体长期不懈努力推动,通过反复试点推行,才能使产教融合的力量发挥

出来,反过来为社会行业发展提供长足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正义,邓恩.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融合互动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07).

[2]李海东.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03).

[3]刘启够. 基于产教融合的福建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实践与思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

[4]林育仪,林韶春.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辨析——兼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前提条件[J].教育导刊,2019(08).

[5]高凤如,巨天珍,王刚,易雪琴,杨帆.我国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研究[J].广州化工,2015(09).

[6]黄凤记.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大众科技,2018(01).

[7]田志磊,李俊,朱俊.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治理之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5).

[8]李海东.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03).

[9]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Z].江西教育,2014(11).

责任编辑:郭鹏圣

(上接66页)

护工作。在笔者统计的虐待被监护人、被看护人罪判决书中,只有两例判决法院对被告人判处了至少三年的职业禁止处罚。各地发生的虐待事件被曝光后,公众对于幼师、医院护工等普遍产生不信任,并且看护、监护人侵害幼儿、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人身权利往往具有隐蔽性,在刑罚以外附加职业禁止的处罚,可以有效预防被告人刑满释放后再犯罪,排除监护、看护人群体“毒瘤”。同时,幼儿园、医院等机构聘用上述人员时应严格审查应聘人员有无犯本罪的前科,对因实施其他损害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而被判处过刑罚的也应谨慎录用。

五 结语

虐待被监护人、被看护人罪因持续发生虐童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在简要梳理该罪犯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以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为依据提出以造成轻微伤及以上结果作为“情节恶劣”认定标准,以期维护刑法谦抑性的同时符合

罪刑法定原则。并且,如何规制单位犯罪情形和合理适用非刑罚处罚方式也是进一步发挥法律预防作用和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人身权利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骆锦勇.刑法修正案(九)强化未成年人权益保障[N].人民法院报,2015-09-06(2).

[2]那仁满都拉.论虐待被监护人、被看护人罪[D].长春:吉林大学,2017:13.

[3]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488.

[4]高 晨,朱玉玲.论虐待被监护人、被看护人罪[J].鄂州大学学报, 2017,(2):22.

[5]魏康.虐待被监护人、被看护人罪司法认定的规范化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78.

[6]何泽宏.单位犯罪研究[J].现代法学,1998(1).[7]张弟.虐童案件涉事机构的单位犯罪问题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4):37.

[8]李是尧.虐待被监护人、被看护人罪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30.

责任编辑:蒋传宓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