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治理影响因素浅析
摘 要:跨国公司从事的是跨国界的投资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与普通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相同,在跨国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中有些是外部的,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规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等;有些因素是公司内部的,如董事会、经理层等,他们在公司治理中共同起作用。在跨国经营的条件下,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法律法规等不尽相同,跨国公司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更为复杂多变,所以这些因素对跨国公司治理的影响也变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跨国公司;公司治理;影响因素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生产体系最重要的组织者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跨国公司从事的是跨国界的投资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与普通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相同,在跨国公司的治理中也有些因素是外部的,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规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有些因素是公司内部的,如董事会、经理层等等,他们在这个公司治理机制中共同起作用。然而在跨国经营的条件下,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法律法规及会计政策等不尽相同,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就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变甚至互相排斥的环境系统,其对跨国公司治理的影响也更为重要。
一、影响跨国公司治理的外部因素
1.政治及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国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因素。政治法律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约束更是影响跨国公司治理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通常东道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会采取相关政策来限制外来跨国公司的发展。
首先,东道国通过外贸政策、价格控制政策、政府采购政策、行业结构和竞争政策、外汇管制制度、税收政策等,适当限制跨国公司的经营方式和战略协调的范围,不让跨国公司左右国内市场和经济命脉,保证国家在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发展规划等经济主权方面的绝对权力。
其次,东道国不但通过制定法律制度维护国家的经济决策权,还可以通过在关键性产业中排斥跨国公司、在某些行业规定必须有当地资本参与、禁止跨国公司收购当地企业等强制措施来保护国家经济主权的独立性。
再次,跨国公司还仅仅是在各国之间进行金融、商业活动,借助于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赚钱的一个经济组织,它还没有发行货币、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与东道国对等的国际行为主体只能是其他主权国家。也就是说,东道国可以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在具体步骤和方式方法上有做出选择的权力,趋利避害,从而维护本国经济的独立。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发展动态及人口与自然资源等。世界各国经济最大的差异之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有: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等。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越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
总之,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经济环境优越与否,直接影响跨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竞争力状况。跨国公司一旦进人一个国家,他们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所在国发展当地经济的要求。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价值观等。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不同的国度和人群会形成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些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对企
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英国著名跨国经营管理顾问Marion Estienne提出了一个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框架,如图:
总的来说,文化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是多方面、全过程的,文化差异不但影响到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可能成为企业成员进行合作的障碍,因此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跨国经营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赢得市场,就必须通过各种跨文化沟通方式不断地促进文化的融合。
二、影响跨国公司治理的内部因素
1.所有权结构
所有权结构通常也称为”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权类型及比例配置的结构。从跨国公司治理角度来看,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影响治理绩效的主要因素:
(1)股权集中度。公司股权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股权高度集中,公司拥有一个绝对控股股东,该股东对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二是股权高度分散,公司没有大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完全分离;三是公司拥有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其他大股东。对中国企业而言,股权类型主要包括: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我们把这三种情况放在跨国企业母子公司的股权关系体系中,就得到母公司绝对控股子公司、母公司参股子公司和股权分散型子公司三种跨国企业股权类型。
(2)管理层持股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总经理年底持股数/年底流通在外股数。根据Jensen and Meckling(1976)的“利益收敛假说”,从代理问题观点出发,经理人持股比例越高,越能降低管理双方意见不一致的程度,进而能减少更多的代理问题。而Jenson and
Ruback(1983)提出的“利益掠夺假说”则认为,随着管理者的持股比例越大、职位更有保障,其支出偏好或怠惰的行为也会因此而更加严重。由于海外经营的特殊性,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经理人员的代理成本更高、代理风险更大等代理问题更为突出,其对于公司绩效也必然产生更大的影响。
(3)董监事持股比例。董监事持股比例=(董事年底持股数+监事年底持股数)/年底流通在外股数。Jensen and Meckling认为随着持股比例的提高,董监事能分享经营成果的程度也会随之升高,从而其会加强对经理经营决策行为的监督,以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而Jenson and Ruback(1983提出基于职位安全性的考虑,当董事会持股达到一定比例之后,常会为巩固自己的权利反对一些对股东有力的购并案或股权收购行为,即产生反接管行为。在跨国公司中,无论母公司还是子公司,这一股权结构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都是必然存在的,而海外子公司因为监管难度较高,风险性更大,其对于子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更加明显。
2.董事会
董事会是通过股东大会选举数名董事形成的,作为公司权力代表,运用决策和监督职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包括股东在内的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董事会是公司的核心领导层和最高决策层,它受托于股东大会,执行股东大会的各项决议。
(一)董事会的构成情况。主要是公司中内外部董事会的构成情况,即董事中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的比例。内部董事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了解详细,可以增进董事会的效率和决策的正确性;而外部董事的加入,因其独立性和相关知识的专业性,又可以形成一种监督制衡机制,防止公司高层管理者串谋从而提升公司绩效。跨国公司由于母子公司所在国不同,董事会的构成模式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单层制董事会、双层制董事会业务和网络模式(日本模式)。
(二)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规模的临界值也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点。董事会规模直接影响到决策效率,董事会过于庞大常常会使决策变得还应包括子公司中担任集团公司董事的高层经理人员比例、东道国内外部董事比例等。董事人数过少又不足以保证专家数量,往往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对于跨国企业而言,由于其跨国经营的特殊性,一般需要考虑集团公司董事会规模和海外子公司董事会规模。
3.经理层
跨国公司的规模往往较大,在其复杂的代理链中,经理层位于极其重要的中心环节,是公司内外部信息的接收、整理及发送中心。
(1)本地化的比例。至今,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形成了两种模式:本地化和全球一体化。目前多数跨国公司倾向于本地化模式。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本地化就是跨国经营企业的各海外子公司经理层采用适应当地整体经营环境的治理和管理模式,此时子公司的高层经理人员中当地人员占所有高层经理人员的比例——即子公司经理层的本地化程度就是实施此模式的关键之所在。
(2)经理人员的流动程度。跨国经营企业由于委托代理链的复杂性,海外子公司经理人员更易产生机会主义倾向和道德风险,致使企业跨国经营的代理成本更高,风险更大,从而导致集团公司整体绩效的降低。据此,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对于高级经理层人员都采用了流动机制,以防止经理人员在同一个岗位上利用自身特权进行舞弊行为。经理人员的流动程度就是指不同子公司以及母子公司间的部分高级经理人员轮岗频率或者任职时间。
三、结论
基于对跨国公司治理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能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成功的投资和运作,需要解决下列主要问题:一是跨国公司必需尽快适应外部制度环境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他国投资时面对着不同于己国的经营环境,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因素对其子公司的治理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子公司不能完全照搬本国的治理模式,需要根据双方的契约和东道国制度环境的变化进度施行改革。二是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需要完善。严防管理高层通过与国外子公司进行关联交易而损坏母公司以至整个集团的利益。三是强化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和制约。由于跨国公司代理链的复杂性以及跨国经营风险的增大,加强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约束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四是加强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加强可以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减少其机会主义行为。
参考文献:
[1]向朝进、谢明,公司治理结构与绩效[J],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
[2]李维安、李建标、张俊喜,《公司治理理论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3]杨忠,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治理结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学,2004年
[4]吴先明,跨国公司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5]王长勇,论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环境侵权司法追究的法理基础[J],消费导刊, 2007年
[6]董有德,跨国公司与政府规制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5年
(作者通讯地址:1大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院 辽宁 大连116028 ; 2大连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