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初三全面整合复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初三全面整合复习】

2022-07-19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介绍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2读准字音 畔( pan ) 寡(gua) 夫( fu ) 域(yu ) 戚(qi) 粟(su )

3读准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解释词语:

环:围 而:表转折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 城:内城 郭:外城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委:放弃 去:离开之 域:限制 以:凭借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慑 道:仁政 得道:施行仁政 寡:少 之:到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顺:归顺 服从 故:所以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得道者多助(仁政 )3、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池塘)2、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

利: 1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2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5.翻译课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6.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7.内容理解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篇短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本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

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二段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本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事例: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人心齐,泰山移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补充例子来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秦朝施行残暴的统治,失去了百姓的“人和”,所以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

2、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不义战争,失去了“人和”,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3、陈水扁等台独分子想把台湾分裂,失去了“人和”,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谴责。

4.日本首相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因此,遭到了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人民强烈抗议。

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