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项目管理)第二部分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项目管理)第二部分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2020-04-22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2.1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传承福建船政学堂“求是、自强、求实、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思想;坚持“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坚持“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培养爱国情操”的教育目标;坚持“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办学精髓;科学定位、质量兴校、特色创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努力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总结形成一套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借鉴和启示。力争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引领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2 项目建设目标 2.2.1 总体目标

传承福建船政学堂“厂校一体”的办学模式及“人才为本、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办学理念。通过三年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解决当前高职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突出予盾和问题,形成具有现代交通行业特色的高职办学经验和典范,对福建省高职院校起引领、示范作用。

利用福建省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交通及港口大发展赋予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通过三年建设,打造6个与产业互动良好、在福建省内领先、在国内一流的品牌专业,并带动辐射内部关联度大、整体实力强、适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一批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开发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打造一支具备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从而使学校的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社会服务辐射能力均有显著提高,成为面向海内外、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为福建省交通事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汽车产业、船舶工程、装备制造业、港口物流等战略产业的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15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2.2.2 具体建设指标

2.2.2.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引入丰田T-TEP职业培训体系、国际海事组织(IMO)职业标准及示范课程(IMO、MODEL、COURSE)和国际OHSMS标准,构建“核心能力+行业能力”、“实践技能课程+知识技能课程+行业证书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包”等课程组织模式,以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能力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建立起以职业导向、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订单培养+带薪顶岗实习+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专业核心技能独立设置实训课程”的改革,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场所的一体化,构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将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拓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交通行业高等职业院校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点建设26门工学结合、体现专业核心岗位技能要求、突出学生实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61门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教材、讲义,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到2009年,申报并争取新增省级精品课程9门,申报2~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到2009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

2.2.2.2 重点专业建设

实施特色品牌和高水平带动战略,重点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安全技术管理等6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和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非中央财政支持的特色专业,形成一批在福建省内领先、在国内一流的、引领相应专业群发展的品牌专业,并以此为龙头,形成内在关联度大、整体实力强、适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特色专业群,构筑“一个保障,两路并进,四个支撑” (即以安全技术为保障,海路陆路同时并进,汽车、机械装备、物流、信息技术为技术和人才支撑)的具有鲜明交通群体专业优势的特色专业群。通过3年

16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努力,将6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全部建成省级精品专业。

2.2.2.3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 建设形成技术先进,初具规模的汽车类、交通土建类、航海类、轮机工程技术类、安全与环境工程类、物流管理类专业群系级实验(训)平台;建设形成技术先进,初具规模的机电类、计算机类校级实验(实训)平台。  健全、完善开放式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保障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 探索利用教学设备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和对外技术服务和经营,通过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和经营实现实验室自我发展壮大、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师资队伍产学结合能力、拓展学校校企结合的广度和深度。

 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在数量扩展的同时,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产学合作质量,使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接收学生实训,而且要在产学研和技术服务方面开展实质性工作。通过建设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既是我校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阵地,也是学生的就业阵地,更是我校各专业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服务的产学研阵地。

通过3年建设,6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全部建成设施一流、管理水平一流、集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具备真实教学环境的实验实训基地。到2009年,校内实训室达118个,形成6个共享性强、辐射面广、贴近生产、贴近技术的校内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中心),力争使“车辆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成为国家汽车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航海、轮机类实训基地成为全国海船员适任证书考试评估的基地,在全国起引领和示范作用。

此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有质的提高,使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的学生在校内参加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达到80%。探索出校企共建并融生产、实训、技术开发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并通过生产性实训和技术开发等途径形成一定的自我造血功能。

满足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展。目前,与我校签有合作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52个。到2009年,学校与116家企业建立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使学校与企业和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充分满足各专业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比例达95%以上),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管理的模式,校 企合作建立和创新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可操作的管理办法。

17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同时,探索、改革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运行和管理机制等内涵建设,按照工学结合的内涵要求,重建实践教学系列教学指导文件,构建“核心能力独立设置实训课程”、“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课堂—实践一体化”等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实验实训条件能够为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充分的支持。

2.2.2.5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打造一支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到2009年培养和引进19名对专业发展有很强的预见能力,对专业建设有很强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并有较强科技开发能力的专业带头人,成为引领福建省内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技术或工艺大师;培养56名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知识与学习能力、较高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较丰富的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与经验和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同步的专业骨干教师。通过双师素质的培养使学校50%的专业教师上课堂是教书育人的教师,下企业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走进社会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培训师。聘请150个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专业课教师的专兼比例达到1:1,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使兼职教师成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纽带,成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成为学校人才培养需求信息的提供者,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调整,学校工学结合、科技开发、服务社会的参与者。

2.2.2.6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

通过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辐射带动能力,在带动区域高职教育发展和对口支援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到2009年,对口支援西藏、宁夏、海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华厦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省外招生数达到总招生数的30%;新增5个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2.5万人次,直接经济益达2500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1150人次,对口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培训306人次。通过义务支教、培训技术员和设备、经费捐赠等措施开展面向农村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帮扶,改善受帮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开展海峡两岸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建立专业与行业技术交流平台,增设汽车性能检测中心、船舶技术与海事咨询服务中心、交通建设咨询(设计)公司、交通建设检测中心等;搭建福建交通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将我校建成福建省交通行业科技研发、攻关、交流、培训与成果转化的中心,3年内横向科技服务项目经费达800万元。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