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中 赵秀云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落实这一精神,目标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明确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课标把课外阅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去认识:它不仅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同时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读完的书不会超过2000本,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不少于半数)是应当在上学的年代里读过的。”(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严格挑选供学生阅读的书籍,显得十分重要。而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在当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阅读名著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该如何指导初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呢?
一、应该让学生对名著有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对自己的一生起决定作用。随着年级的增高,不能只局限于读低层次的、娱乐性的、消遣性的卡通漫画、《故事会》等等,更不能只是迷恋于那些武打言情小说,而要阅读高层次的书,文学名著就是其中的一类。
其次,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中外许多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比如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冰心奶奶的文章和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等;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其阅读生涯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撂撂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
另外,还可以给学生说说世界各国的阅读传统。世界上,凡是先进民族和发达国家,都有良好的读书传统。据研究,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智力成就最高的民族,爱因斯坦、马克思都是犹太人。如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至2001年已达129人,犹太人获奖数占总量的15.47%。除智力成就外,犹太人的自立自强与犹太民族重视教育和读书有关。有人惊叹,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的财富在自己的脑袋里。可以说,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第一秘诀。俄罗斯是世界上公认的“读书民族”,北欧小国丹麦人爱读书也是出名的……
二、应该让学生有层次地读名著
名著营养丰富,读一遍往往吸收不来或吸收很少,因此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受益。
第一步,可由老师向学生提供导读材料,材料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对作品有个大体的了解。
第二步,整体感知阅读,这一遍阅读一般放在假期里。由于假期时间集中,学生身心放松,他们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便于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对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记在阅读笔记上,开学后交流、检查。
第三步,咀嚼阅读,主要在每周的阅读课上进行。这一遍是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交流对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对公认的好句子、段落朗诵甚至背诵。
1
第四步,评析阅读,一般在作文课上完成。在大体了解——初步阅读——咀嚼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设计题目,或从内容方面或从形式方面对作品进行评析。评析阅读使学生对作品由从局部赏析变为整体赏析,在写作中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能力、概括分析能力等等。
第三、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时还要把握好四个“度”。 (一)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推介名著要注意广度
所谓广度,就是指导学生拓开视野,熟悉自己要读的书,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阅读书目。目前人教版的教材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三部名著,如七年级上学期就推荐了《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三部作品。对这三部作品,学生反应不一:《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喜欢,而《繁星·春水》多数同学读不下去。其实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每一个人读书都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因为个体的审美情趣和认知水平不是一致的。。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这番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我们在推介名著给学生阅读的时候,切不可视野太狭窄,要有一点博大的胸襟和气度,尽可能一次性介绍多一些名著。这样学生就有更多地自由选择的空间,然后试读,在茫茫的书海中找到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红颜知己”,最后达到一种理想的阅读状态:爱一本或几本书并拥有自己的文学偶像,这才是我们共同期待的。
(二)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降低难度,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梯度
名著通常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代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使年轻的一代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的制高点”。而这“精神的制高点”要占据它,有相当的难度,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把陡坡变成平地,变天堑为通途。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读不同层次的书。对难度大的名著尽量为之架设通向名著的桥梁,“找到自己与大师心灵的通道”,想方设法减轻学生阅读上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心理障碍。学生一看到这样厚的名著就心里发怵,尤其是对阅读量不大、阅读经验欠缺的学生。这时候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消除对名著的畏惧感,增强对名著的亲和力,如老师可以利用现有丰富的影视资源来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事实证明:兴趣越浓,动机越强,阅读的意志力也越强。二是知识障碍。读名著其实就是与大师“不平等”对话。显然有许多时候,我们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学生对作品写作背景,作家所使用的写作技法、语言方式不太了解,不太适应。面对学生阅读知识的不足,教师就应该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如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写作背景的介绍,对作家语言的剖析,写作技法的点拨等等,来舒缓名著给学生带来的阅读压力。另外,我们不能忽视另一方面,即如何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如叫一个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去读《红楼梦》恐怕很少有读得下去的。如果这类学生先从“三言”“二拍”、《聊斋志异》这一类情节性较强的作品读起,之后再读《红楼梦》便能渐臻佳境。总之,重视阅读的梯度,也就是重视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重视阅读的梯度,就是善待名著,不随意消遣名著。一部名著如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读得索然寡味,缺乏好感,甚至产生厌恶,那么他终身也许都不会回头再去读它了。
(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和阅读的终结之后,教师还要强化阅读的深度
我们现在有些学生养成了非常不好的习惯,对什么作品的阅读都是一次性消费,这是一种“浅阅读”,或称之为“快餐式阅读”。这种阅读往往是浏览一下,就草草收兵,所获甚少。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由“浅阅读”状态进入“深阅读”状态,不断深入地挖掘名
2
著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理解,做到“读有所得”,力求从阅读到写作到人生都有收获。阅读名著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次完成。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一种浓厚的兴趣,一种生存的有趣方式。目前,我们要注重的是积累性阅读,让学生多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技巧、积累语言,积累一切人类宝贵的经验,在不断地积累中和对生命的体味中逐步过渡到鉴赏性、评价性阅读。
(四)加大名著阅读检查的力度,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估
学生在名著阅读之后,教师要加大评价、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力度。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考试评价。在平时的考试中,多增加一些名著阅读方面的题目,加大分值。其实这一点这些年的中考与高考都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有些中考试题中有关名著阅读的考查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考查的侧重点还集中在对名著常识性问题的基本了解上,而未真正触及到其内核,即对作品的人物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作评价感悟上,且题型的灵活度不够。二要建立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对学生的阅读作出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名著阅读记录卡,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篇目、阅读的时间、故事梗概、精彩的片断、对人物的评价、写作上的收获、思想上的启迪、优美语句的积累等方面进行记录。老师组织学生对阅读记录卡每月进行检查,从而完成对学生的阅读从数量和质量上的综合评价。
我们相信,经过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会变成一个个的“读书”人,我们的社会也将变成一个“书香”社会,名著必将成为学生真正的名师。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