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背经典诗文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注释] ①渺然:辽阔深远的样子。
[简介]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官至渭南尉,人称“赵渭南”。尤工七言律诗、绝句,笔法清圆熟练。有《渭南集》。
[赏析]这是一首登楼怀旧的七绝名篇。首句点题,诗人“独上江楼”,凝神沉思,思绪茫茫。“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第二句写景,进一步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这一句巧用叠字回环手法,两个“如”字,两个“水”字,包蕴着天地间的景物,画面空明澄澈,广远寥廓。第三句由望月承接上联。“同来”与首句“独上”相应,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共赏江天明月,而今却是孤身来到江楼。尾句揭示“风景似去年”,物是人非,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涌上诗人心头。尾句余意不尽,呼应首句的“思渺然”的感叹。
此诗情味隽永,令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语言淡雅洗炼,诗意空灵醇美。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
爱的牺牲 (美国)欧·亨利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那是我们的前提。这篇故事将从它那里得出一个结论,同时证明那个前提的不正确。从逻辑学的观点来说,这固然是一件新鲜事,可是从文学的观点来说,却是一件比中国的万里长城还要古老的艺术。 乔·拉雷毕来自中西部槲树参天的平原,浑身散发着绘画艺术的天才。他还只6岁的时候就画了一幅镇上抽水机的风景,抽水机旁边画了一个匆匆走过去的、有声望的居民。这件作品给配上架子,挂在药房的橱窗里,挨着一只留有几排参差不齐的玉米的穗轴。20岁的时候,他背井离乡到了纽约,束着一条飘垂的领带,带着一个更为飘垂的荷包。
①
德丽雅·加鲁塞斯生长在南方一个松林小村里,她把六音阶之类的玩意儿搞得那样出色,以致她的亲戚们给她凑了一笔数目很小的款子,让她到北方去\"深造\"。他们没有看到她成功——那就是我们要讲的故事。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讨论明暗对照法、瓦格纳、音乐、伦勃朗的作品、绘画、瓦尔特杜弗、糊墙纸、萧邦、奥朗。
乔和德丽雅互相——或者彼此,随你高兴怎么说——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 因为(参看上文)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拉雷毕夫妇租了一层公寓,开始组织家庭。那是一个岑寂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A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我对有钱的年轻人的劝告是——为了争取和你的艺术以及你的德丽雅住在公寓里的权利,赶快把你所有的东西都卖掉,施舍给穷苦的看门人吧。 公寓生活是惟一真正的快乐,住公寓的人一定都赞成我的论断。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让梳妆台坍下来作为弹子桌;让火炉架改作练习划船的机器;让写字桌充当临时的卧榻;洗脸架充当竖式钢琴;如果可能的话,让四堵墙壁挤拢来,你和你的德丽雅仍旧在里面。可是假若家庭不幸福,随它怎么宽敞——你从金门进去,把帽子挂在哈得拉斯,把披肩挂在合恩角,然后穿过拉布拉多出去,到头还是枉然。 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儿学画——各位都知道他的声望。他取费高昂;课程轻松——他的高昂轻松给他带来了声望。德丽雅在罗森斯托克那儿学习,各位也知道他是一个出名的专跟钢琴键盘找麻烦的家伙。 只要他们的钱没用完,他们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谁都是这样——算了吧,我不愿意说愤世嫉俗的话。他们的目标非常清楚明确。乔很快就能有画问世,那些鬓须稀朗而钱袋厚实的老先生,就要争先恐后地挤到他的画室来抢购他的作品。德丽雅要把音乐搞好,然后对它满不在乎,如果她看到音乐厅里的位置和包厢不满座的话,她可以推托喉痛,拒绝登台,在专用的餐室里吃龙虾。
但是依我说,最美满的还是那小公寓里的家庭生活,学习了一天之后的情话絮语,舒适的晚饭和新鲜、清淡的早餐;关于志向的交谈——他们不但关心自己的,也关心对方的志向,否则就没有意义了——互助和灵感;还有——恕我直率——晚上11点钟吃的菜裹肉片和奶酪三明治。
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即使没有人去摇动它,有时它自己也会动摇的。俗话说得好,坐吃山空,应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有着落了。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
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乔,亲爱的,”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哟,那家人可真好。一位将军——爱·皮·品克奈将军的小姐,住在第七十一街。多么漂亮的房子,乔——你该看看那扇大门!我想就是你所说的拜占廷式。还有屋子里面!喔,乔,我从没见过那样豪华的摆设。”
“我的学生是他的女儿克蕾门蒂娜。我见了她就欢喜极啦。她是个柔弱的小东西——老是穿白的;态度又多么朴实可爱!她只有18岁。我一星期教三次课;你想想看,乔!每课五块钱。数目固然不大,可是我一点也不在乎;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到罗森斯托克先生那儿去学习了。现在,别皱眉啦,亲爱的,让我们好好地吃一顿晚饭吧。”
“你倒不错,德丽,”乔说,一面用斧子和切肉刀在开一听青豆,“可是我怎么办呢?你认为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我以般范纽都·切利尼的骨头赌咒,决不能够!我想我能卖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挣一两块钱回来。” 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
“乔,亲爱的,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何况我们一星期有十五块钱,可以过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好吧,”乔说,一面去拿那只贝壳形的蓝菜碟。“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你这样牺牲真了不起,真叫人佩服。”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忍受的。”德丽雅说。
“我在公园里面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乔说。“丁克尔答应我在他的橱窗里挂上两张。如果碰上一个合适的有钱的傻瓜,可能卖掉一张。”
“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现在让我们先来感谢品克奈将军和这烤羊肉吧。” 下一个星期,拉雷毕夫妇每天一早就吃早饭。乔很起劲地要到中央公园里去在晨光下画几张速写,7点钟的时候,德丽雅给了他早饭、拥抱、赞美、接吻之后,把他送出门。艺术是个迷人的情妇。他回家时,多半已晚上7点钟了。
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那八英尺阔十英尺长的公寓客厅里的八英寸阔十英寸长的桌子上。
“有时候,”她有些厌倦地说,“克蕾门蒂娜真叫我费劲。我想她大概练习得不充分,我得三翻四复地教她。而她老是浑身穿白,也叫人觉得单调。不过品克奈将军倒是一个顶可爱的老头儿!我希望你能认识他,乔。我和克蕾门蒂娜练钢琴的时候,他偶尔走进来——他是个鳏夫,你知道——站在那儿捋他的白胡子。‘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教得怎么样啦?’他老是这样问道。
“我希望你能看到客厅里的护壁板,乔!还有那些阿斯特拉罕的呢门帘。克蕾门蒂娜老是有点咳嗽。我希望她的身体比她的外表强健些。喔,我实在越来越喜欢她了,她多么温柔,多么有教养。品克奈将军的弟弟一度做过驻波利维亚的公使。”
接着,乔带着基督山伯爵的神气,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全是合法的纸币——把它们放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
“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衄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宣布说。 “别跟我开玩笑啦,”德丽雅说——“不会是从庇奥利亚来的吧!”
“确实是那儿来的。我希望你能见到他,德丽。一个胖子,围着羊毛围巾,衔着一根翮管牙签。他在丁克尔的橱窗里看到了那幅画,起先还以为是座风车呢。他倒很气派,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它买下了。他另外预定了一幅——勒加黄那货运车站的油画——准备带回家去。我的画,加上你的音乐课!呵,我想艺术还是有前途的。”
“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三十三块钱!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多可以花的钱。今晚我们买牡蛎吃。” “加上炸嫩牛排和香菌,”乔说。“肉叉在哪儿?”
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的十八块钱摊在客厅的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
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回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子。 “这是怎么?”乔照例地招呼了之后,问道。德丽雅笑了,可是笑得并不十分快活。
“克蕾门蒂娜,”她解释说,“上了课之后一定要吃酪面包。她真是个古怪的姑娘。下午5点钟还要吃奶酪面包。将军也在场。你该看看他奔去拿烘锅的样子,乔,好像家里没有佣人似的。我知道克蕾门蒂娜身体不好;神经多么过敏。她浇奶酪的时候泼翻了许多,滚烫的,溅在我手腕上。痛得要命,乔。那可爱的姑娘难过极了!还有品克奈将军! 乔,那老头儿差点要发狂了。他冲下楼去叫人——他们说是烧炉子的或是地下室里的什么人——到药房里去买一些油和别的东西来。替我包扎。现在倒不十分痛了。” “这是什么?”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
“那是涂了油的软纱。”德丽雅说,“喔,乔,你又卖掉了一幅素描吗?”她看到了桌子上的钱。 “可不是吗?”乔说,“只消问问那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今天把他要的车站图取去了,他没有确定,可能还要一幅公园的景致和一幅哈得逊河的风景。你今天下午什么时候烫痛手的,德丽?”
“大概是5点钟,”德丽雅可怜巴巴地说。“熨斗——我是说奶酪,大概在那个时候烧好。你真该看到品克奈将军,乔,他——”
“先坐一会儿吧,德丽,”乔说。他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边坐下,用胳膊围住了她的肩膀。 “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他问道。
她带着充满了爱情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含含混混地说着品克奈将军;但终于垂下头,一边哭,
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我以为我把品克奈将军和克蕾门蒂娜两个人编造得很好呢,可不是吗,乔?今天下午,洗衣作坊里一个姑娘的热熨斗烫了我的手,我一路上就编出那个烘奶酪的故事。你不会生我的气吧,乔?如果我不去做工,你也许不可能把你的画卖给那个庇奥利亚来的人。” “他不是从庇奥利亚来的。”乔慢慢吞吞地说。
“他打哪儿来都一样。你真行,乔——吻我吧,乔——你怎么会疑心我不在教克蕾门蒂娜的音乐课呢?” “到今晚为止,我始终没有起疑。”乔说,“本来今晚也不会起疑的,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坊的炉子房烧火。” “那你并没有——”
“我的庇奥利亚来的主题,”乔说,“和品克奈将军都是同一艺术的产物——只是你不会管那门艺术叫做绘画或音乐罢了。”
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
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消说‘当你爱的时候’。” [精要指导]
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藤叶》等。
《爱的牺牲》所要表现的并非男女主人公对艺术的热情,而是他们那种令人感动的爱情,那种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爱情。作者用幽默机智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引人入胜而其结局又大出读者的所料的故事,以揭示现实世界的不合理,表现这对艺术家的辛酸和他们的品格精神中闪光的东西,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些善良的普通人民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欧·亨利的作品,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十分丰富有情趣,《爱的牺牲》也是这样。作者以非常轻松的笔调描述了一对青年艺术家贫困拮据的生活境遇:“家庭只有幸福,房间小又有何妨——让梳妆台坍下来作为弹子桌;让写字桌充当临时的卧榻;洗脸架充当竖式钢琴;如果可能的话,让四堵墙挤拢来,你和你的德丽雅仍旧在里面。”一句话,“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在如此轻松幽默的描写中,读者不难看出这对青年艺术家追求艺术的献身精神,也不难体会到爱情与艺术所产生的神奇力量,爱情是崇高的,艺术是崇高的,但这对青年夫妇的心灵更为高尚。
欧·亨利的小说构思精巧,以情节取胜,善于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来揭示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现实,
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欧·亨利手法”。在《爱的牺牲》中,作者将情节中最重要的部分先藏起来,直到最后再用简练的几笔,透露出真谛。读者以为夫妻二人既维持了生活,又没有放弃艺术,生活还算美满。不想,他们却只是生活在各自的想像中。事实上,他们谁也没有能够保存住自己的艺术生涯,他们同在一家洗衣作坊做工。他们那种出于爱而做的“牺牲”,真挚而感人。这种结尾,出奇制胜,令人拍案,文字不多,余味无穷,而且,将作品的思想内容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星期三:记精品成语
青梅竹马
[释义]青梅:青的梅子;竹马:指小孩将竹竿骑在裆下做马。形容男女少年天真无邪地在一起玩耍。 [故事]古时候,南京有一条老街道,叫做“长干里”,住的都是南来北往的商贩。其中有两户邻居,两家都只有一个孩子:一家是男孩,一家是女孩。两个孩子天真无忌,经常在一起玩耍。
一天,小女孩正在花树下吃力地折花,那个男孩骑着一根竹竿,做着扬鞭打马的样子,欢快地奔了过来,蹦蹦跳跳地帮着那女孩儿折下了花,又爬到树上摘了些青青的梅子,送给女孩。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人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再也不像儿时那样毫无嫌忌了,见面时都脸红心跳。原来他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儿女之情。
后来,两家人为两个孩子办了婚事。婚后,小两口相亲相爱。
(出自唐·李自《长干行》)
清规戒律
[释义]清规:佛教为僧尼制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戒律: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原指佛教寺院的规戒或道教的规约和戒条。现泛指不合实际的典章制度和成规惯例。
[故事]我国古代,有个和尚叫怀海,住在百丈山。他觉得佛门应该有严肃的纪律,就着手制定了一些条规让和尚们遵守。这些条规是要出家人来遵守的,所以叫“清规”;又因是在百丈山上制定的,因而佛门中有“百丈清规,禅门日诵”的说法。后来有个印度和尚昙摩迦罗到中国来传经。先后去过洛阳和许昌等地,他看见有些地方的和尚,在行为上没有什么拘柬,就从印度的三藏(经、律、论)里面译出了“四分律”和“僧祗戒心图”。这是中国佛门具有戒律的开始。以后又有五戒 (即戒杀、盗、淫、妄、酒一、十戒、比丘戒(二百二十条)、比丘尼戒(三百五十条,有说五百条)、菩萨戒(和尚遵守的五十八条,其中六条重,二十六条轻。)等等。佛门中很重视这些戒律,认为“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意思是说菩萨不在人世了,和尚、尼姑应把戒律当作老师。
“清规戒律”这句成语是“清规”和“戒律”的合称,并由此而来。
星期四:读名人故事
圣雄甘地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最有权威的领导者,印度国民大会党的主要领导人。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印度的民族解放事业,受到印度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尊称他为“圣雄”、“圣父”、“国父”。他不仅是出色的政治领袖,也是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主张,对整个印度半岛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小女婿的求学路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波尔班达尔城。甘地家族属印度教第三种姓吠舍的巴尼亚族。在印度的等级社会中,这一种姓的地位不高,但也不是最低。甘地的祖父和父亲担任过卡提阿岛上几个小土邦的首相。甘地家庭属印度教中信奉毗湿奴的教派,全家素食,不杀生。
按照印度当时盛行的童婚习俗,甘地13岁那年,与一位目不识丁、名叫嘉斯杜白的女孩结了婚。 甘地在印度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于1888年去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为此,他违反了毗湿奴教派信徒不能漂洋过海远行的戒律,被开除出吠舍种姓。
在伦敦就学期间的甘地,各方面表现并不十分出色。他拙于演说,专门选修了演讲课仍未改观。他曾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英国式的绅士,仍未成功。但他发愤读书,接触了大量的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思想流派,对他日后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甘地还力图参与各种进步运动,对英国工人的罢工持同情的态度,同时也对素食主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891年,甘地获得了律师资格,年底回国,在孟买从事律师职业。但他并不顺利,在出庭辩护时因无经验而怯场,陈词无力,致使他生计上发生了困难。
战斗在南非
1893年4月,甘地应聘到南非去协助处理一桩诉讼。5月,他踏上了南非的土地,登上了开往比勒陀利亚的火车。在火车上,发生了一件他称之为他“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经历”的事情:一位白人冲进他乘坐的头等车厢,命令他搬到行李车厢去,他拒绝了,对方将警察喊来,强行将他赶下火车。就在此时,甘地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从今以后,汉达斯甘地将坚决抵制种族歧视。
甘地圆满地结束了受理的案件后,在当地印侨的挽留下,决定定居南非,以律师为职业,开展反种族歧视的斗争。这一住就是21年。
这21年,是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形成并付诸实施的年代。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主要来源于印度教毗湿奴教派的教义。这一教派主张仁爱,把“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这句话作为处世格言。在南非,甘地又研读了《圣经》和《可兰经》。他认为所有宗教都包含着仁爱精神。
在南非,甘地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过上了清教徒般的禁欲生活。他立下誓言,抛弃人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从那时起直到他去世,甘地戒除了包括性欲在内的人类所有的生活享受,始终过着苦行僧生活。
1904年,甘地开办了一座“凤凰新村”,他带着妻子和友人到那里居住。所有的人都要从事劳动,领取同样微薄的生活费。1910年,甘地又按此模式建立了“托尔斯泰农场”。这些地方都成为甘地训练非暴力抵抗战士的基地。
1906年,南非德兰土瓦州政府公布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黑色法案”,规定所有8岁以上的印度人都要领取登记证。以便随时检查。面对这种赤裸裸的种族歧视,甘地领导印侨掀起了非暴力抵抗运动。1908年1月10日,南非的英国殖民政府被迫与甘地进行了谈判,双方做了某些让步,达成了协议。政府收回“黑色法案”,印人则自行登记。但南非政府并没有从实际上取消这一法案,反而制定了《亚洲人登记条例》,于是甘地再次发动非暴力抵抗运动。
1913年,非暴力抵抗运动达到了高潮。10月28日,甘地率领数千名矿工、妇女和儿童向印度人被禁止进入的地区“和平进军”,要求取消种族歧视的法案。南非当局采取了镇压手段,但运动继续发展,到12月,罢工工人人数已达数万人。 甘地在这场斗争中3次被捕,被释放。经过斗争和谈判,南非当局被迫做出让步,非暴力抵抗运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
领导非暴力斗争
甘地在南非的英勇斗争使他在印度人中名声大震。1915年1月9日,他回到孟买,他穿过帝国拱形凯旋门时,受到人们凯旋式的隆重欢迎。回到印度后,他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自治而斗争。他的社会政治主张和非暴力的斗争策略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很快就成为印度国大党和反英运动的实际领袖。
甘地的思想是很特别的。他厌恶、排斥所有的人类近现代文明。他极力宣扬的“真理法则”,则非暴力、友爱、独身、不窃取、不拥有私产和节食等,带有极浓厚的蒙昧主义倾向。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他的社会观是反动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知识分子也很难接受他排斥一切现代文明的主张。然而,他一登上政治舞台,人们立刻就被他迷住了,诚心诚意接受他的意见和指导。这种现象看似奇怪,实际上并不奇怪。
因为他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在印度传统宗教思想基础之上的,公开亮出的旗帜又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自治,顺理成章地为人民所接受。他的非暴力斗争策略,又符合那些既要争取民族独立而又不愿同英国彻底决裂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甘地同当时其他一些政治家还有一个明显区别,即他能联系广大民众。
甘地的反英斗争以1919年为分水岭,经历了非暴力抵抗和非暴力不合作阶段。1919年以前,他对英国当局基本上持合作态度。在南非时,他支持英国进行的“英布战争”和镇压祖鲁人反英起义的战争,曾派印侨救护队去帮助英国。他希望以此来打动英国当局,给印度以自治。但战后英国人并没有满 足印度的自治要求,动摇了甘地与英国合作的信念。1919年发生的“阿姆利则惨案”,更使甘地灰心。
1919年,当局公布了“罗拉特法案”,规定警察可以任意逮捕嫌疑分子,不经公开审判就可以长期监禁。面对殖民当局的镇压措施,甘地在孟买召开大会,发动全国罢工。当局对这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4月13日,英国当局派军队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制造了死1200人、伤3600人的大惨案。
“阿姆利则惨案”是甘地一生中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1919年11月,甘地正式提出对英国采取“不合作运动”。
1920年9月,国大党会议通过了开展这一运动的决议,号召人们辞去殖民政府公职和爵位,不接受英国教育,抵制英货,使用土布,不向英国银行存款,不买英国公债等。会议之后,印度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不合作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甘地本人身体力行。1921年7月,他带火焚毁了英布。9月19日,甘地为促进土布运动,决定自即日起平时上身赤裸,腰间围一土布。他每天还抽出半个小时用来纺线织布,从不间断。
1922年2月2日,印度联合省乔里乔拉农民举行示威游行,警察开枪射击,激怒的群众放火焚烧了警察局,22名警察被烧死。这一事件震动了甘地,他认为运动已超出了非暴力的范围,要求立即停止。2月11日,国大党执委会在巴多利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无限期推迟全国性的不合作运动计划。甘地此举引起了国大党内外的强烈不满。巴多利决议使国大党领袖们(大多在监狱里)感到惊愕,也使一般党员感到愤怒,运动突然停止,对情绪高涨的人们是个严重打击。甘地受到了各方面的指责。
甘地停止了不合作运动,英国当局并不领情,反而认为局势对甘地不利,趁机逮捕了他,判了他6年刑。在狱中,甘地完成了他的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1924年5年,甘地因病获释。12月,他当选为国大党主席。
独自走下去
1929年12月,国大党举行年会,甘地提议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国大党主席。年会通过了贾尼赫鲁提出
的印度“完全独立”的纲领,这一纲领受到党内外激进势力的拥护,但却遭到甘地、老尼赫鲁(贾尼赫鲁的父亲)等温和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印度首先应成为加拿大、澳大利亚那样的英国自治领地,自治的目标未达到之前,“完全独立”只是侈谈。自此,甘地同国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间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
由于英国当局对印度自治的要求置之不理,甘地被迫于1930年重新开展以破坏政府食盐法为标志的不合作运动。这次运动规模相当大,广大民众纷纷到海边淘涝海盐,以此来抗议政府对食盐的专卖控制。英国政府以空前规模的大逮捕进行报复,数千印度人被捕,甘地也在其中。
1931年初,当局被迫释放了甘地,取消了对国大党的禁令。3月5日,甘地同英国总督欧文进行谈判,签订了“甘地——欧文协室”。双方各自做了一些让步,规定国大党方面停止不合作运动,英国方面仅仅是停止镇压。这一协定显然与人们所期望的目标相去甚远,引起党内外对甘地的强烈不满。
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协定,英国也不打算遵守。协定签定不久,当局就颁布了三个对印度人的行动进行限制的法令,甘地再次要求与当局谈判,遭到拒绝。国大党执委会决定恢复不合作运动。当局随即进行了大逮捕,1932年1月4日,甘地等国大党主要领导人全部入狱,运动遭到严重挫折。1934年4月7日,甘地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34年,甘地与国大党其它领导人在许多问题上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9月17日,甘地发表声明证实他将在形式上退出国大党。声明中指出他本人与许多党员对非暴力问题、贱民问题、纺纱与土布问题等存在着分歧。10月28日,甘地在国大党孟买大会上就提案提出的修正案多数被修正或保留,甘地正式提出退出国大党,大会接受了甘地退党的要求。在此后的几年中,甘地从事乡村建设工作,他号召人们深入乡村,到群众中去,以实际工作唤起群众。
战斗到最后一刻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如何对待这场战争,甘地与以贾尼赫鲁为代表的国大党领袖们又发生了意见分歧。 甘地认为,应无条件地支持英国作战,但这种支持是非暴力性的。这时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显得十分可笑。他认为,抵抗外来侵略,也要采用非暴力,“宁死也不对侵略者以牙还牙”。尼赫鲁等认为,支持英国作战是有条件的,条件是英国必须答应印 度战后独立的要求,同时要做好战争准备,抵抗法西斯侵略。
1942年春,日本占领缅甸威胁印度。英国政府为争取印度的支持,于3月11日派特使克里浦斯赴印,同甘地等印度各党派领袖商谈有关战后自治和宪法问题。甘地和各党派领袖认为克里浦斯带来的方案是一张“延期支票”,拒绝了这一方案。谈判破裂后,甘地在报刊上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8月8日,国大党在孟买召开会议,再决通过不合作决议,要求英国交出政权。翌日,甘地和国大党执委会全体成员
再次被捕。随后,印度全国发生大骚动,遭到英国当局的武力镇压。1943年5月6日,甘地和国大党其他领袖获得释放。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英国工党在选举中获胜,工党政府急于结束在印度立宪的难局。同时,印度人民要求独立和斗争更加激烈,规模越来越大,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1947年8月15日,英国将政权移交给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正式宣告独立。印度权力和平移交,被国大党领袖夸耀为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因为它是没有使用暴力而实现的。在国大党发表的“致全民书”中,对圣雄甘地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赞誉,称他为印度的“国父”。
然而,就在印度举国欢庆之时,这位“国父”却感到了悲哀,他认为这不是胜利而是失败,因为“我们的幻想似乎也破灭了”。这个幻灭的主要原因是:在1946~1947年间,英国政府代表和印度国大党、穆斯林联盟以及其他党派的领袖们谈判之后,印度半岛掀起了教派自治的狂潮。穆斯林联盟号召伊斯兰教徒采取“直接行动”,争取建立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国。印度各地发生了大规模的教派流血仇杀,在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共居的旁遮普邦,约50万人在仇杀中丧生。纷争的结果,终于导致印度分裂为印、巴两国。
甘地一向主张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团结,一直在致力于调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努力收效甚微。印、巴分治使他失望。然而,更重要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在人世间建立友爱、和睦、非暴力的世界的幻想破灭了,他一生的理想和原则失败了。他向国大党领袖们“坦白而完全地”承认,权力移交的各种发展说明了他毕生所宣传的原则的失败,而不是胜利的人 。
印、巴分治后,甘地继续为平息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冲突而斗争。但是,他的努力引起了印度教中一些极端的宗教狂热分子的不满。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去晚祷的途中,被一个狂热的印度教徒枪杀,终年79岁。
一代圣雄就这样辞世了,整个印度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人们悲痛欲绝,在政府为他举行的隆重的葬礼中,出现了数十万人中夹道为他的灵枢送行的动人场面。
圣雄甘地一生无私无畏,将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他的人民。
星期五:赏名家名作 诵美文时文: [走近作者]
秦牧 (1919~1992),现代散文作家。广东澄海人。著有文论集《艺海拾贝》、《语林采英》,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等。其散文题材广泛,手法多样,叙述、抒情、议论结合,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兼具。
[代表作品]
社稷坛抒情
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
社稷坛是北京九坛之一,它和坐落在南城的天坛遥遥相对。古代的帝王们,在天坛祭天,在社稷坛祭地。祭天为了要求风调雨顺,祭地为了要求土地肥沃,祭天祭地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五谷丰登,可以“聚敛贡城阙”。五谷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此,人们臆想的稷神(五谷)就和社神(土地)同在一个坛里受膜拜了。
穿过古柏参天,处处都是花圃的园林,来到这个社稷坛前,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在庄严的宫殿建筑之前。有这么一个四方的土坛,屹立在地面,它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这图案使人沉思,使人怀古。遥想当年帝王们穿着衮服,戴着冕旒,在礼乐声中祭地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他们在庄严中流露出来的对于“天命”畏惧的眼色,你仿佛看到许多人慑服在大自然脚下的神情。
这社稷坛现在已经没有一点儿神秘庄严的色彩了,它只是一个奇特的历史遗迹。节日里,欢乐的人群在上面舞狮,少年们在上面嬉戏追逐。平时则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那里低徊。对,这真是一个引发人们思古幽情的好所在!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让这种使人微醉的感情发酵的去处可真多呢!你可以到泰山去观日出,在八达岭长城顶看日落。可以在西湖荡画舫,到南京鸡鸣寺听钟声。可以在华北平原跑马,在戈壁滩上骑骆驼。可以访寻古代宫殿遗迹听一听燕子的呢喃,或者到南方的海神庙旁看浪涛拍岸……这些节目你随便可以举出一百几十种来,但在这里面千万不能遗漏掉这个社稷坛!这坛后的宫殿是华丽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真是金碧辉煌!而坛呢,却很荒凉,就只有五色的泥土。然而这种对照却也使人想起: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你在这个土坛上走着走着,仿佛走进古代去,走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在那里,莽莽苍苍,风声如吼。一个戴着高冠,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正在用他的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吟咏着这样的诗句:
朝东西眺望没有边际, 朝南北眺望没有头绪, 朝上下眺望没有依归, 我的驱驰不知何所底止! ……
九州究竟安放在什么上面? 河床何以洼陷?
地面,从东至西究竟多少宽,从南至北多少长? 南北要比东西短些,短的程度究竟是怎样? (屈原:《悲回风》和《天问》,引自郭沫若译诗。)
这不仅仅是屈原的声音,也是许许多多古代诗人瞭望原野时曾经涌起的感情。这种“大地茫茫”的心境,是和对于自然之谜的探索和对于人间疾苦的愤慨联结在一起的。
想一想这些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上面没有一株草,一只虫,也没有一层土壤。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公尺的华北黄土高原吧!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间里的杰作!但这还不算,劳动者开辟这些土地,是和大自然进行过多么剧烈的斗争呀!这种斗争一代接连一代继续着,我们仿佛又会见了古代的唱着《诗经》里怨愤之歌的农民,像敦煌壁画上面描绘的辛勤劳苦的农民,驾着那种和古墓里挖掘出来的陶制高轮牛车相似的车子,奔驰在原野上,辛苦开辟着田地。然而他们一代代穿着破絮似的衣服,吃着极端粗劣的食物。你仿佛看到他们在田野里仰天叹息,他们一家老小围着幽幽的灯光在饮泣。看到他们画红了眉毛,或者在头上包一块黄布揭竿起义,看到他们大批地陈尸在那吸尽了他们的汗水然后又吸尽了他们鲜血的土地。想一想在原始社会中他们怎样匍匐在鬼神脚下,在阶级社会中他们又怎样挣扎在重重枷锁之中。啊,这些给荒凉的大地铺上了锦绣花巾的人们,这些从狗尾草、蟋蟀草中给我们选出了稻麦来的人们,我们该多么感念他们!想象的羽翼可以把我们带到古代去,在一家家的门口清清楚楚看到他们在劳动,在饮食,在希望,在叹息,可惜隔着一道历史的门限,我们却不能和他们作半句的交谈!但怀古思今,想起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农民是几千年历史中第一次真正挣脱了枷锁,逐渐离开了鬼神天命的羁绊的农民,我们又仿佛走出了黑暗的历史的隧洞,突然见到耀眼的阳光了。
你在这个五色土坛上面走着走着,仿佛又回到公元前几千年去,会见了古代的思想家。他们白发苍苍,正对着天上的星辰,海里的潮汐,陶窑的火光,大地的泥土沉思。那时的思想家没有什么书籍可以阅读参考,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代谢,万物死生的现象,都使他们抱头苦思,他们还远不能给世界的现象写出一个较完整的答案。但是他们终究也看出一点道理来了,世间的万物万事,有因有果,有主有从,它们互相错综地关联着……正是由于古代有这样的思想家在这样地思想过,才给后来的历史创造了这样一座五色的土坛。
“五行”的观念和我们这个民族一样地古老,东、南、西、北是人们很早就知道的,人们总以为自己所处是大地的中间,于是在四方之外又加上了一个“中心”,东、南、西、北、中凑成了五方五土的观念,直到今天我们还看到好些人家的屋角有“五方五土龙神”的牌位。烧陶方法和冶铜技术发明了,人们在熊
熊火光旁边,看到火把泥土变成了陶器,把矿石烧成溶液,木头燃烧发出了火光,水又能够把火熄灭。这种现象使古代的思想家想到木、火、金、水、土 (依照《左传》的排列次序)是万物的本源。于是木、火、金、水、土把五行的观念充实起来了。
烧制陶器这件事使人类向文明跨前一大步,在埃及,在希腊,都由此产生了神祗用泥土造人的神话。在中国,却大大地发扬了“五行”的观念。根据木、火、金、水、土五种东西彼此的作用,又产生了五行相尅相生的理论。根据这几种东西的颜色,树木是苍翠的,火光是红艳艳的。金属是亮晶晶的,深深的水潭是黝黑的,中原的泥土是黄色的。于是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就被拿来配木、火、金、水、土,成为颜色上的五行了。
这个四方、五行的观念被古代思想家用来分析许许多多的事物,音乐上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天上二十八宿的分隶青雀、黄龙、白虎、玄武(乌龟)四方,都是和这种观念紧密地联结起来的。 把世界万物的本源看做是木、火、金、水、土五种元素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这和古代印度哲学家把万物说成是由地、火、水、风所构成,古代希腊哲学家说万物的本源是水或者火……那思想的脉络是多么地近似啊。
尽管这种说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看来是奇特甚至好笑的,然而那里面不也包含着光辉的真理吗:万物的本源都是物质,物质彼此起着错综的作用……哦!我们遇见的对着泥土沉思的思想家,他们正是古代的略具雏形的唯物主义者!
没有这些古代思想家,我们就不会有这个五色的……土坛。审视这五种颜色吧,端详这个根据“天圆地方”的古代观念筑起来的四方坛吧:它和我们民族的古代文化发生多么密切的关系啊!
我们汉民族的摇篮在黄河的中上游,那望绵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因此,黄色被用来配“土”。用来配“中心”,成为我们民族传统中高贵的颜色。中心是不同于四方的,能够生长五谷的土地是不同于其他东西的,黄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在这个土坛的中心,黄土被特别砌成了一个圆形,审视这个黄色的圆圈吧!它使我们想起奔腾澎湃的黄河,想起在地层下不断被发掘出来的古代村落,也想起那古木参天的黄帝的陵墓。
我多么想去抱一抱那些古代的思想家,没有他们的艰苦探索,就没有今天人类的智慧。正像没有勇敢走下树求的猿人,就不会有人类一样。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每一个人在人类智慧的长河旁边,都不过像一只饮河的鼹鼠。在知识的大森林里面,都不过像一只栖于一枝的鹪鹩。这河是多少亿万滴水汇成的啊,这森林是多少亿万株草木构成的啊!
瞧着这个社稷坛,你会想起了中国的泥土,那黄河流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红壤,肥沃的黑土,洁白的白垩土……你会想起文学里许许多多关于泥土的故事:有人包起一包祖国的泥土藏在身旁到国外去;有
人临死遗嘱必须用祖国的泥土撒到自己胸上;有人远适异国归来俯身去吻一吻自己国门的土地。这些动人的关于泥土的故事,使人对五色土发生了奇异的感情,仿佛它们是童话里的角色,每一粒土壤都可以叙述一段奇特的故事或者唱一首美好的诗歌一样。
瞧着这个紧紧拼合起来的五色土坛,一个人也会想起了国土的统一,在我们的土地上为了统一而发生的战争该有多少万次呀,然而严格说来,历史上的中国从来没有高度统一过。四分五裂,豪强纷纷划地称王的时代不去说它了,可怜的共主像傀儡似地住在京都,整天送猪肉、龟肉慰问跋扈的诸侯的时代不去说它了,就是号称强盛统一的时代,还不是有许多拥兵的藩镇,许多专权的贵戚,许多地方的豪霸,在他们的领地里当着小皇帝,使中央号令不行,使国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国。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高度统一过,等我们解放了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以后,这种统一的规模就更加空前了。古代思想家的预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由于不剥削人的劳动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竟使这一句话在两千多年后空前地应验了。
我在这个土坛上低徊漫步,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未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凭着思想和感情的羽翼,我们尽可去会一会古人,见一见来者。我仿佛曾经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啊,做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回事!做今天的一个中国的人民是多么值得快慰的一回事!回溯过去,瞻望未来,你会觉得激动,很想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想好好地学习和劳动,好好地安排在无穷的时间中一个人仅有一次,而我们又恰恰生逢其时的宝贵的生命。
我真爱北京这座发人深思的社稷坛! [名师导读]
怀古,是文学创作的老题目:前人怀古作品,触景生情,无非是抒发些江山依旧、人世已非的兴亡感慨,不过是寄托点前贤安在、今已不遇的失意牢骚。《社稷坛抒情》(1956)一文亦是写怀古;但作家站在历史隧道的阳光灿烂的此端,礼赞了孕育万物的大地母亲,讴歌了古代辛勤开辟和耕耘土地的农民,以及他们与大自然顽强不息斗争所取得的泽及万代子孙的胜利,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剥削农民、掠夺土地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愤慨,以及农民抗争的屡次失败的同情。
文章还赞颂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与土地密切相关的“五行”规念以及由此观念衍生的其他思想文化的创造,抒写了他对祖国完全统一的渴望感情。全文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幸福感和使命感。诗情闪耀着哲思的光辉,哲思流溢着诗情的色彩。
作品的想象力异常丰富,作者展开他的若垂天之云的想象的羽翼,翱翔于无限的时空之中,写下了这篇传诵久远的名篇。
[资料联网]
秦牧散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性强。他认为:“作品中丰富的知识和新鲜的事物,把人引进一个新的境界,读着读春,仿佛眼晴也亮了(《艺海抬贝》)。”所以,读他的作品就像是一个“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知识老人在跟我们谈天论地,道古论今,指点江山,使我们能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每周一练
我叫希莱恩·安德森
[美]纳米塔
一天,一位年轻男子看到一位老太太束手无策地滞留在路边。即使在昏暗的路灯下,他也能看得出老太太需要帮助。他在她的奔驰车前停下自己的庞蒂克破车,下车来到老太太身边。
尽管他脸上带着微笑,老太太还是非常担心,因为在过去的一个多小时,没有人停下车帮助她。他会伤害她吗?他一副又穷又饿的样子,看上去很不安全。
男子可以看出,站在寒冷中的老太太很是害怕。他知道她的感受。在如此寒冷的夜晚,害怕是必然的。 他说,“我来帮助您,夫人。天这么冷,您为什么不在车里等着?我叫布莱恩·安德森。”
原来,老太太的车只是爆胎了,但对一个老太太来说,却让她很作难。布莱恩爬进她的车下,想寻找一个放千斤顶的地方。由于车下空间太小,他的手指都擦破了皮,衣服也弄脏了。
就在他在为轮胎上紧螺帽时,老太太把车窗摇下,开始与他说话。她告诉他,她来自圣路易斯,只是路过这里。对他的帮助,她不知道该如何感谢。
布莱恩笑着为她盖上后背箱。她问他该付给他多少钱。对她来说多少钱都没问题,她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可布莱恩从未想到要钱,因为这不是他的工作。这是帮人解难,怎么能要钱呢!再说,他在生活中,曾经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他一向助人为乐,从不求回报。
他告诉老太太,如果她真想报答他,那下次当她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时,就伸出援助之手,助人一臂之力。布莱恩补充道,“想着我就行。”
男子一直等着老太太把车子发动着,并看着她开车离去。那是一个寒冷而压抑的日子,但他却感到很开心。他发动起自己的庞蒂克破车,消失在回家的暮色中。
沿路开出几英里之后,老太太看到一家小餐馆。她在餐馆门前把车停下,走进去想吃点东西,准备等身子暖和后再继续往家赶路。
这是一家看上去不太卫生的餐馆。看到老太太坐定之后,女服务员面带微笑来到她身边,并忙递上一条干净的毛巾,让她擦擦脸和头发。老太太发现服务员肚子鼓鼓的,看样子大概已经有8个月的身孕,可
她从未因劳累和身体不适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老太太在想,有人拥有的很少,却对一个陌生人乐善好施。这时,她想起了布莱恩。
吃完饭,老太太给了服务员一张100美元的票子。服务员赶紧去给她找零,可老太太却走出了餐馆。当服务员拿着零钱回来时,老太太已经不在了。服务员纳闷,她会去哪里了呢?这时,她发现老太太用餐的桌子上放着一张写有字迹的餐巾纸。
当服务员看完餐巾纸上的留言,眼里不禁盈满了泪水。餐巾纸上这样写着:“你不欠我任何东西,我在用别人帮助我的方式帮助你,你若真想回报我,那就不要让这条爱心线在你这里终结。” 餐巾纸下面还放着四张100美元的票子。
当服务员忙绿了一天,夜里很晚回到家爬上床时,她仍在想着老太太的钱和她写在餐巾纸上的那几句话。老太太是怎么知道她和她丈夫需要这笔钱的呢?随着孩子下月就要降生,他们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紧张……
她知道丈夫一直在为此担心。看到丈夫在她身边熟睡的样子,她轻轻地吻了一下丈夫的脸,并轻轻地在他耳边说,“一切都会好的,我爱你,布莱恩·安德森。”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简要地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 从文章的第二段到第四段,作者都采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老太太害怕和忧虑的心理。 C. 文章通过对布莱恩·安德森的言语和行为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善良而爱帮助人的形象。 D. 本文语言既不幽默诙谐,也不辛辣嘲讽,平淡温和的叙述中充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2.怀有身孕的服务员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老太太帮助了一个服务员,而这个服务员竟是她的恩人布莱思·安德森的妻子,形成了一个巧合。请结合文本对其进行分析。 【答案】 1.B
2.①通过描写她虽然生活拮据,身体劳累,但仍保持着良好的服务态度表现了布莱恩•安德森一家人美好的精神品质;②她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老太太联想起自己进餐馆前所受到的帮助而决定把爱心传递下去,井引出结尾的巧合。
3.①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小说前文叙述的故事已经很完整,结尾处点出老太太的受助对象恰好是布莱恩•安德森的妻子,使情节顿生曲折。②这是一个巧合,却也有其必然性。布莱恩•安德森是一个乐于助人的
人,他的妻子也是一个友善的人,他们传递给别人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爱。③这样的巧合升华了小说主旨。小说前文主要讲了一个传递爱的故事,而巧合又让它升华为一个“善有善报”的故事。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