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看过这样一篇文章《细节彰显品质》,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课堂上对细节的把握确实能够彰显我们的教学品质。 这几年,我几乎每学期都要讲区公开课,在讲这些课的时候我都会很认真准备,由于一些原因,我们学生动手实验的时机不是很多,因此学生实验能力都不是很强,我对学生的一些实际动手的能力也估计得不是很足。但实验课要求每一个环节都要想得很细,否那么实验就会不成功。因此,每次我都要先试讲一次,也就是在这试讲的过程中,我都会发现很多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成了我珍贵的教学财富,
如上学期我在讲《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一课时,在这节课的重点局部“高锰酸钾溶解实验”时,我一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在讲完做高锰酸钾实验时的考前须知以后,让学生开始做实验且通过观察以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但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观察完以后,在记录的过程中会无从下手,好似把一开始观察的现象给忘了。所以,后来我就在想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认真地观察实验的现在,又能及时地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呢?于是我重新做了方案,就是让学生边做实验边记录。我把实验分成三个局部,让学生在观察完一局部以后就能够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学生不仅把实验的现象能及时地记录下来,而且对高锰酸钾在刚进入水中的状态、搅拌后的状态、溶液静止后的状态都能进展充分的观察,同时也为学生后面总结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同样,也是在讲《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这节课时,开始我让学生拿一小点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水中,没有特别强调这一小点是多少,因为我为了后面在做高锰酸钾水溶液的过滤实验时能节
省一些时间。我放的水很少,这样高锰酸钾一被放入水中以后整个杯子根本就是紫色的了,也就是说,我只考虑了后面的实验能节省一些时间,而没有考虑到学生们会根据杯子中的溶液的颜色来放高锰酸钾,因此也就造成了学生后来在课上放入的高锰酸钾过多而很难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整个溶解过程。所以,在正式讲课的时候,我就重点强调高锰酸钾一定要少放且给学生演示一下大概放多少,并在演示的过程中也让我杯子的颜色淡一些,这样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就没有再出现以前的情况,实验做得也很成功。
这两个故事中出现的情况看起来好似都不太大,但它却能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上好一节课,细节的局部是不能被无视的。我们一定要把握每一节课的细节,就像有位特级教师说的那样:“细节彰显品质,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能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细节的教师是有其独特的智慧和品质的,也只有向细节要质量,才能在课堂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在课上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并获获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