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本科学位论文

本科学位论文

2022-06-26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浅谈李清照词中离愁别绪的“纯”与“真”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文科试验班 姓名:李存生 学号:20041010135

摘要: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生于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自幼便能作诗文辞赋,一生经历许多大波大折却笔耕不辍,写下了一些有名的诗、词、文、赋.最擅长于写离愁别绪,词中总有一股淡淡的情愁滋味,她的词以“清丽婉约”闻名于后世,被称为”婉约词之宗”.她的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至纯至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中国古代词史上几乎无人能企及。主张“词别是一家”。

关键词:词史地位;生平;离愁别绪;纯真

向来写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蕴藉为主,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甘味儿,是我们中国文学家所乐道的①。李清照亦如此,我一直在想,李清照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在宋代被重重枷锁所禁锢的众多妇女中脱颖而出,同时工于诗词文赋,文笔如此的清新与自然。以前的词人以女性口吻,写伤离惜别,以应歌筵之需,其中多有浅露轻浮,雕章琢句之什②。李清照的离情词,则基于深厚的现实生活土壤,从个人肺腑自然流出,体现健康真挚的夫妻之情,因而写来以率真、凝重、深婉见长。在中国词坛上自成一家,给闺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她的至真至纯,感动了一代代读者。 一、 从李清照的词史地位看其词中的“纯”与“真”

李清照的词,因为风格独特而被誉为“易安体”,在花团锦簇的宋代词坛上,李清照的词作,开径独行,自成一体。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是靠“压倒须眉”的《漱玉词》确立。历来文坛上给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的定位是:“清丽婉约”,而也因此被称为“婉约词之宗”,她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③。

我们说李清照的风格独特,主要独特在什么地方呢? 我认为是她的词中因直抒胸臆所表现出来的“率性”与“纯真”。描写“离愁别恨”一直是宋代词坛的一个传统,李清照也没有脱离这个传统。从她的词的基本题材—闺情生活和中心题

旨—离愁别绪来说,前期主要写夫妇、姊妹之间的离愁别绪,后期则融入了国破家亡的深邃悲痛。然而,闺词到了李清照,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表现女主人公的性格——大胆、强烈、有理想④。

这种“大胆、强烈、有理想”本是女词人性情的率真表现,李清照自小受宽松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活泼、开朗、率真的性格,然而在那个讲究“三从四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卫道思想影响下,女子有才已属不易,更何况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追求呢?李清照既敢于细腻地描写少女初动春心与情人私会的情态,也大胆地描写了婚后离别相思的痛苦。她为之愁得“人憔悴”,为之病,为之瘦得如“黄花”,热烈坦率,毫不扭捏作态,也绝非无病呻吟。不愧是“花中第一流”(《渔家傲》)。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她在封建的樊篱中我行我素,“直抒胸臆”的率真写法给传统闺词吹入了一股清新之气。

毛晋曾评价李清照的文章《金石录后序》:“略见易安居士文妙,非止雄于一带才媛,直洗南渡后诸儒腐气,上反魏晋。”⑤“直洗南渡后诸儒腐气,上返魏晋”,评价的多么中肯!文都能洗去南渡后的“腐语”、“腐气”,更何况她最工的词呢?“自然”与“真”是魏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的主导风格,“真”是一种至纯至诚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是性份之内、自然而然的。李清照作为一个追求典雅的作家,在时代变动、生活变动的时刻,在经历了痛苦悲哀的时刻,她用平白、自然、清新、纯真的话语书写自我的悲欢离合,因而直抒胸臆就成了本色。

所谓“直抒胸臆”,也就是她无所顾忌地抒写真情实感⑥。这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可贵的传统,汉乐府、古诗,魏晋诗文,唐宋诗文,直至宋代诗词都继承了这一传统。而本人认为,这仅限于封建士大夫而言,女子直抒胸臆是“有失妇道”,“大逆不道”的,而更何况李清照直抒的大多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的真情实感呢?这类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虽为许多青年男女所喜好,然而在一些封建卫道者看来,却是“荒淫之语”。王灼《碧鸡漫志》云:“(易安居士)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彩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做长短句能曲折人意,轻巧失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

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⑦。

王灼一方面对其“才力华瞻”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方面又贬其“长短句”,指为“荒淫之语”,“无顾籍”,然而,也并非所有的士大夫都对李清照的这种“率性而为”的词作持否定批判态度,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云:“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言之斑,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⑧可见其“卓然一家”、“压倒须眉”,也并非徒有虚名,我认为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可归结为她的婉约与率真。

二 、从历代文人作品的“愁”来看李清照的词作中“愁”的“纯真” 李清照现存词不多,可靠或较可靠的词将近50首,然而在这50首词中,明确写到“愁”的有近20首,加上其他的间接抒写“愁绪”的词,已占据她的所有词的一半以上,然而无论写“相思离愁”或是“故国家愁”,李清照的抒写绝不是无病呻吟,也绝非一般的闺中怨妇之愁,而是娓娓道来,用自己的真情,有平白如话的言语,如同甘露一样,滋润读者的心田,让读者为之感动。她的词中有一股真情,而李清照本人就是那一股真情,或者应该说,她的词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流出来的,所区别的是,有时流出的是笑,有时流出的是泪,有时流出的痛,有时流出的是血。⑨

1、李清照词对李煜词中的“纯真”的继承

郭沫若称李清照词“文采有后主遗风”⑩。认为她所受李煜词的影响很深,这是值得肯定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云:“词人者,不失为赤子之心者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11《庄子》中对“真”的界定是这样的:“真者,精诚之至也。”这种“真”不受礼教约束,没有世俗的伪饰,保持其天性,纯属“赤子之心”。李后主的李清照的影响,主要是在词的风格和艺术上,李清照的词在反映生活的具体内容上与李后主的词并不一样但他们都能大胆的、真切的、毫无掩饰的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心声,他们都能真诚率直地去描写他们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感,从而打动历代读者的心。无论叙事、还是抒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使用白描手法都做到了真实自然,毫无雕饰。在这个问题上,甚至可以说,全部词的发展史上,能够始终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他们两人。李后主词中的“愁”主要表现一种“亡国哀音”,而李清照

词中的“愁”多表达相思离别之情,两者虽不同,但都表达得真实自然。如李煜词《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乌夜啼》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庭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用明白如话的语句,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比喻贴切,成为千古绝唱。他的抒写不过自道身世飘零之感,表达自己的苦闷与无耐。而李清照不仅是“文采”有后主遗风,她的“漱玉清流”与李后主的“一江春水”是出自同一泪泉,每一首词都催人泪下。“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她把白描手法用以抒情,语句经过精心锤炼,却以浅易自然的面貌出现,绝无矫揉造作之态,愁就是愁,苦就是苦,雅语与俗语并用,如“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等,没有凝滞呆板之态,语淡情深,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苦闷之中。李清照的“真”也可谓为“性情”的真,她的词作也是出自于“赤子之心”。

2、历代文人作品中的“愁”与李清照词中的“愁”

自古词中写愁,主要借助于事物表达愁情的千姿百态的意象。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有云: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忧端如山来,洞不可掇。”赵瑕云:“夕阳楼上山重叠,为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江万点愁如海。”是也。12北宋秦观也善以水写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春去也,飞江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泪如愁。”苏轼作为豪放的词人,也有愁句“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舟离恨向西洲”;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等都是写愁名句,但是假若没有像李清照一样亲身遭受竞争株连,婕妤之叹13,兵荒马乱,丧偶流离,诉讼入狱,国破家亡等等人生忧患,其愁就没有多么重的分量。而且有“强说愁”之嫌。李清照词中的愁没有半点效颦的分量,这也并不是说前面所列的词人的种种“愁绪”有“强说”之嫌,只是应该看到,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李清照作为一个知识女性,能够直抒自己的满腔“愁”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她所写出的每一份愁,都发自肺腑,这也是那个鄙视妇女的封建社会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是以往封建词人量容所不能感受和体现的,故她的词也就烙上了女性的特点,凝聚着她的血和泪。

李清照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了自我的情感世界,在她所写的“愁”词中,“愁情”被她表现得细腻委婉,词中的主人公便是她自己,词中主人公的“愁”便是她的悲,喜便是她的喜,而自古文坛少女流之辈,出现了“男子作闺音”14,男性诗词文作家从男性的角度揣摩女性的闺中之思,以女子的口吻写爱情,悲欢离合等,以之为代表的是花间词,花间词把视野聚焦于裙裾脂粉,风花雪夜,写女性的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如花间词人之首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又如冯延己的《碣金门·风乍起,吹邹一池春水》等都是写女子的内心世界或闺怨。到了宋代,宴几道、秦观、贺铸等都有“男子作闺音”之作,尤其是秦观的诗被称为“女郎诗”。李清照在词史上第一个以女性的身份写好真实的伤春怨别之情,不再有揣测的意味,在反映女子的情感需求上,具有不同意义,这往往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实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女子作闺音”是向历来主导词坛的男性词作的一大挑战,对于这一问题。涉及“女性在传统文化习俗中所处身之环境与地位的问题”,此时的女性作者的创作,属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自叙之词15,李清照亦是如此情动于内心而述于笔端,而且表现得如此纯真、直率,“从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16,所以她在《同论》中严厉的指出了柳永词的“词语尘下”17也就不为怪了。

李清照是如此的“真”,在她的词中,绝没有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态,她用自己的真情,描绘了一幅相思别离的画面,催人泪下,她自己也成了“愁”的化身。同时,她又“纯”的,她的丈夫是金石学方面的专家,但她却能将词作与学问分开,其词作没有卖弄学问的嫌疑,用典尤少,“明白而家常”18,她不但不卖弄学问,而做擅长用白描手法,真情真景,易安词中的主仍就是她自己。

三、从李清照前后期词中的“愁”看其词的“纯”与“真”

前面已经提到过,李清照词作中描写“愁”的篇章特别多,而“纯真”是李氏词中一条重要线索,所以应该对其描写“愁”的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纯”与“真”进行探讨。

一般来说,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词,在对爱憎离别,国恨家仇的描写中,她都以真实的感情为基础,把清新自然的语言与委婉细腻的描写结合起来,抒咏出一种郁郁的情节。无论是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夫妻暂别的相思之苦,还是后期国破家亡的沉痛,夫死流亡的凄苦,或是自己独自

的伤春悲秋,一个“愁”字都是她词中永久的旋律。

1.李清照前期的词

总体上,李清照早期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出身名门闺秀,十八岁嫁得如意郎君,夫妻俩夫唱妇随,共同收集金玉古玩。她不像一般女子,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深深庭院之内,而是纵情山水,自得其乐。她是自由的,也是快乐的。自小受宽松的家庭氛围的熏陶,没有被封建礼制所彻底禁锢,所以她率性而又纯真。但是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后,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的赵府中,自由的心有了羁绊,只有丈夫是自己的知心人,可是丈夫又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官,夫妻的离别给多情细腻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与苦闷。

(1)包含初嫁及独守空房之闺情愁

闺怨词是词中的一种传统题材,李清照亦写出了许多广为传诵的闺怨词,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独守闺房的寂寞孤寂是难以排遣的,哪个女子不怀春?李清照亦如此,独自在闺房中苦闷,盼心上人归来,于是提笔写了一首《点绛唇·寂寞深闺》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上片写春已逝,青春年华也已逝,而心上人仍未归来,于是总是翘首盼望于连天芳草处,望断了夫君归来之路。“柔肠”才一寸,“愁”却有千缕,“缕”写出了愁的千头万绪,心情的缭乱不堪。因“惜春”而倍感离别之痛。下片写主人公久久地依栏盼望,王孙却久久不归。“连天芳草”似写景,但又蕴蓄着王孙不归之意。阑干倚遍,王孙为何还不归?辛弃疾词《摸鱼儿》结尾有云:“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已在烟柳断肠处。”19可是不倚危栏,思念的心却无处寄托,于是忍不住的去。字字都真情酿造,流于肺腑,愁就是愁,思念就是思念,是一种至洁至纯的真情表白,写出了无限的深闺情愁。感于心,出于口,不假雕饰,都是恰当不过地写出了词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了语言的率真美,自然美。再如《满庭芳·小阁藏春》中“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中“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念奴娇·春情》中“宠柳娇花”等等形象细腻的描写,描绘出一个独守空房的思妇形象,率真自然的语言多趋于通俗化,口语化20,读起来如同听一个旧友的娓娓诉说。

(2)心上人宦海远游自己独守空房之相思离愁

爱情的愁思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新婚的李清照也是如此,与夫君分别,相思的愁苦挥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李清照与赵明诚新婚不久,朋友约赵明诚去泰山仿古,李清照不能前往,只好忍住离别之苦,替夫君打点行装,摆宴饯行,席间李清照作了一首《一剪梅·江藕香残玉簟秋》赠给丈夫,以表自己的离思之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主要写别后相思,由昼至夜。首先荷花凋谢了,只剩下余香。在室内的凉席上已感到秋意,有些凉了,用视、嗅、触觉写出了秋的冷落衰败,此情难免引发词人的相思之愁。首句七个字,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情。从“愁”字流淌出来,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独上兰舟”之“独”字,暗示心境,暗含离情,用字严谨,已上兰舟,再用反话语表达情意:“云中谁寄锦书来?”没有谁能从云中寄来音信,大雁也没有,音信杳无,茕茕孑立,翘盼之情立见,何况月圆(满)而人未圆呢,此情此景使多么的凄凉,冷清,作者写的委婉曲折,楚楚动人。

下片写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眼前的景象是花独自地飘零,流水自去,正是这个落花流水,触动了词人离别的情怀,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烦恼。尽管有同样的相思,却又不可能互相倾诉,只能各自在一方独自愁闷,这是多么的矛盾。“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几成千古绝唱,表达思念的深度,从看得见的“眉头之愁”转到看不见的“心头之愁”,由外表到内心,愁更加深一层,而也更加的难以排遣。李清照对这种相思之情的描写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从其中也可见她的愁的“真切”。

一切真正的情感必然根植于生活的土壤,真正的诗的感情必然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敏快、强烈而又独特的切身感受21。李清照词的真情实感及其感人的力量即来自于此,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伉俪情深,一旦分别,便不堪闺中的寂寞,一再袒露心声,抒发其对明诚的思念之情,如:“独抱浓睡无好梦,放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惟有 前流水,应念我,终

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容。”(《行香子》)等等抒发思念之情的作品,在清照词中最为多见,也是她个人生活的深切感受,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虽名篇手法有异,但情真意浓之根本始终不渝。

2.李清照后期的词

北宋末年,金兵铁蹄踏足中原,攻下卞京,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南迁,加之建炎三年八月丈夫死于建康,使李清照“又催下千行泪”(《孤雁儿》),从此颠沛流离,受尽磨难,国破家亡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词也充满了凄凉、孤苦之音,这个时期她的词主要是抒发思念故乡,故国及悼念亡夫的凄惨哀愁的情感,笔触清新,真挚感人,将悼亡之情和国破家亡的孤苦,凄凉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1)夫之家破之哀妇情愁

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在上任湖州的途中死于建康,这无疑给李清照当头一棒,从此她需要自己顶住一切,从此她没有了可以依靠的丈夫。从此在生活中“寻寻觅觅”(《声声慢》),寻觅什么呢?她寻觅的太多,而所有的东西都失去了——故居被金兵烧了,多年收藏的文物古迹化为灰烬了,用心撰写的诗词文稿散佚了,最重要的是终生的伴侣与世长辞了。陋室中,空无一人,寻来觅去,一无所获,只是越发地觉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于是写下了《武陵春·风尘看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写赵明诚死后,时值暮春的傍晚,风已停住,但狂风过后花已落尽。开篇先把人带入一个“凄凉衰败的世界”。然而物仍然是先前的物,人却已去,已不是先前的人了,自己已成了一个哀愁无限的泣妇。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让词人怎能没有感触呢?词人心中有许多苦,然而对于此时的事,此时的物,此情此景,提笔无言,欲语泪却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想借游双溪排遣一下自己的忧愁,但“只恐双溪蚱蜢舟”也载不动内心的愁。然而船儿载不动的愁,她的心装得下,经历那么多的世事变迁,李清照仍然如此的坚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阅世愈浅,则真情愈真”之说,倒是未必的了,李清照到此,阅世不谓不深,但真情依然未泯,而且反倒因着身世的不幸,大大加强了这种纯真之情的深度和广度22。从《声声慢》及《武陵春》中可见一斑。尤其是《武陵春》中,最后一句

对愁的描写,写的如此的真实,耐人寻味。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莺莺唱“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23这分明脱胎于《武陵春》,同时也说明了“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表达的真实与自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2)孤霜泣妇之故国乡愁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清照的愁情同真正登峰造极是在南渡之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惑,一并抒发在她的作品中。她的一生历尽悲欢离合,而在自己的悲欢离合之外,故国的沦陷无疑又给她加入了愁的内容,当金兵攻占故国时,作为一个“风鬟霜鬓”的妇人,不能征战沙场,对故国的沦陷无能为力,只能为故国家乡徒自伤神,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随时写出她的报国情怀,感情真挚而热烈。“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风柔日暮春尤早》);“江山留于后人愁”(《题八咏楼》)等等都表达了沉痛的故国之思,于是在元宵节写下一首《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展现了李清照的故国乡愁。此时正值岳飞上奏抗金,然而却报国无门,被秦桧杀害,从此天下无人敢言兵者,南宋偏安,歌舞升平。细细品味这首词,意甚悲苦而语则含蓄,她选择元宵节为题材来抒写南渡后对故国家乡的思念及愁绪,诗深有用意的,因为元宵节在北宋是一个万民同乐的节日。十五月圆,而家已破国亦破,词人虽不象朱淑真“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24那样的凄苦,她想表达的正是那种热闹背后的凄凉。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三句笼罩全题,起二句对仗,词采高起,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极浓厚的热闹气氛。可是第三句一转“人在何处”,作者用警策的发问法让作者从热闹的场面猛然回过头来,今日是何日?此地是何地?完全非自己的故国,南渡沦落无依之感跃于纸面,把读者带入一个——去国怀工,凄怆悲凉的境地。以下“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更加强烈的渲染元宵节的色彩,而色彩愈强烈愈显示出词人心情的沉重;“次第岂无风雨”隐晦的体现出忧国忧时的复杂情绪。“来相及,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临安到处是歌台舞榭,到处是游

人,而词人却沉浸在哀思中。前后心境的对比,将南渡士人心里上的巨大阴影展现得一场真切25。下片转入回忆:“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词人描绘的是一幅人们非常熟悉的汴京元宵节的景象,“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彼一时,此一时,盛衰今昔之感,及其沉痛,结拍“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无意出去热闹,而独自黯然伤神。怀念故国似平淡,实则不然,把周围环境描绘得越热闹,词人寂寞的心情也更令人怜悯。

李清照的“纯真”,尤其表现为在她的词中“社会、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的内容很少,而是单纯地直抒胸臆,抒写自己的“愁”。她的爱国情愫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词中没有出现“戎马疆场”的描写,身处乱世,但她却没有描写各种兵荒马乱的现象,而只是单纯的从一个孤孀泣妇的身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含蓄的表达自己的家国之愁,情发于中,却表现得如此真切自然。

总之,无论是少女的天真活泼,少妇的离别相思,嫠妇的落寞凄苦,一切都来自李清照的现实生活感受,一切都赋予了它一片真情,一切都又如此的天然无饰和率直明快。在我看来,这正是李清照词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基本因素。她虽过得孤苦无依,但她坦诚,她纯真,她没有矫柔造作之态,有着一颗赤字之心,细细品味李清照词,犹如听一曲《琵琶语》,或是《阳春白雪》,或是《平沙落雁》,其味无穷。

参考文献:

周震甫.诗词例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1980年11月版.【352页】 ②

李清照词鉴赏.山东济南: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86年4月版.【61页】 ③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128页】 ④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山东济南: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81年11月版.【24页】 ⑤

同④.【243页】 ⑥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论文研究选――李清照的文风、诗风与词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12月版.【14页】 ⑦

同④.【224页】 ⑧

同④.【267―268页】 ⑨

史仲文.两宋词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7月版.【193页】 ⑩

陈祖美.李清照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11页】 11

王国维.人间词话.陕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17-18页】 12

红蜻蜓素质教育网、教师报、教育周刊、教研、新闻正文李洪芹《词中离愁的诗意抒写》 13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32页】

14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0期.叶嘉莹-从性别与文化谈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 15

同上. 16

同④.【261页】 17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45页】 18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论文研究选-李清照词论新探.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12月版.【206页】 19

郭伯勋.宋词三百首详析.辛弃疾《摸鱼儿》.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348页】 20

同⑥.说《淑玉词》的阴柔美.【34页】 21

同上.【39页】 22

同上.【38页】 23

同④.【24页】 24

同19.朱淑贞词.【423页】 25

谢佩媛、李永田主编.国学经典·词.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4月版.【16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