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杨鲜霞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07期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也称为“青少年学生的问题行为”或“青少年学生的行为障碍”,指青少年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心理冲突、环境刺激或机能失调等原因而导致的青少年学生偏离常态、违反社会规范的不良心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适当行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渐趋成熟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人员来说也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问题。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如何寻找有效的方法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实施有效的干预,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心理,培养适当的行为,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许多教育、心理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现状分析
我国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研究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仅仅是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操作标准。突出表现在,即使在正规的公立学校,相关方面的辅导老师也很少达到国家规定的资格认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为了满足办学者的私利而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学生患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2.5%到33%,并且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未成年人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自卑、抑郁、浮躁、叛逆、嫉妒、自私等方面,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说谎、逃学、偷窃、暴力行为、离家出走、自杀等问题行为。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所培养的未来人才的质量。
从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角度来分析,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第二,造成青少年学生违反道德规范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第三,导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三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数量上是依次减少,从影响程度看则是渐趋严重的,从惩罚手段看则是愈益严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才的素质。具体而言,当前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学生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心理和行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青少年学生从生理年龄上看多为17-18岁以下,大多数还处在学龄期,学习压力过大,竞争激烈,被期望值过高,再加上考试、升学、教师奖惩等问题,导致青少年学生经常出现情绪紧张、心里发慌、头昏脑胀、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考试焦虑、厌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现象。
2.由于青少年学生个性原因而导致的心理和行为的不适应
青少年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一些不良个性如自卑、脆弱、悲观、懒惰、自傲、报复心强、嫉妒、猜忌别人、冷漠、孤独、退缩、虚伪、固执等导致其产生不良行为,进而形成了吸烟、喝酒、吸毒等不良习惯,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暴力行为,甚至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犯罪率的不断上升一定程度上也与此密切相关。 3.人际关系不良带来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
青少年学生十分重视伙伴间的关系,特别是同龄朋友之间的交往。他们看重友情,渴望得到同伴间的角色认可,获得心理归属感,但在具体人际交往中又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具体问题,并因此而孤独、寂寞,进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4.由于性心理的发育成熟而带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由于青少年学生性机能、性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使其对性的意识逐步觉醒和增强,生理变化的刺激不断地引起心理方面的冲动,于是愈来愈关心有关性的问题,因而会由此产生一些困惑或苦恼。例如:早恋、单相思、经期情绪反常、性困扰、性冲动,以及混淆异性间的友谊和爱情等一系列性心理问题。
二、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就青少年学生生理机能的生长发育来说,年龄在17、18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其大脑结构和机能正处在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阶段,生理机能尚没有完全成熟,心理机能也正处在迅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伴随着青少年学生身心不断发展而带来的问题,诸如自我意识发展冲突、自我评价能力不当、自尊心较强、情绪变化复杂多样、知识学习难度加大等都需要青少年学生迅速去适应,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精神状态原因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精神状态原因是指,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格特征和个体具有的用以区别于他人的行为活动特征。这些特征是青少年学生在其逐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接受社会影响,潜移默化、自我反省、行为模仿等方式,把外在的影响因素逐渐内化、吸收形成了自己的态度行为,构成了青少年学生身上具有自身特点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所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如果青少年学生一旦接受了来自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并发展成为青少年学生个性的一部分,就会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出现个性偏差,从而产生生活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社会学原因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学校、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所在的社会群体等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最早接受他人影响的地方,是其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阶段,父母亲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启蒙者,是青少年学生的第一任导师。家庭也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道教育,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反应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从家长自身说,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懂得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行动中也愿意甚至是心甘情愿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付出自己最大的也是毕生的努力,而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导致家庭结构和机能的变化——家长的身心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对待生活的态度、家庭教养方式、夫妻婚姻质量和家庭地位等都将导致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
(2)学校教育因素。从现代意义上说,学校作为国家专门投入的用来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场所,其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理念、人才观念等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由于教育评价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等弊端的存在,学校教育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的学校工作重智育、重分数,轻心理发展、轻个性培养现象;有些教师不懂得心理健康发展对孩子的意义,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实际工作中采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惩罚甚至体罚学生,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严重伤害,最终必将影响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展开,阻碍青少年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成长环境因素。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需要不断社会化的个体成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其生存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同龄人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同龄人年龄的同步或相似,共同关注重要问题的一致性,以及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群体的威慑力加之个体对群体从心理上的依附和归属感,常常使他们认同和服从群体的道德舆论、道德价值。一旦他们接触到不良群体,就可能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行为的成因较为复杂,它既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条件所影响,也受学生自身素质,如身体成熟水平、认识能力和行为发展水平所影响,因此是环境、教育等外界因素和其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改善对策 1.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主观上需要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观念,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懂得心理协调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施以有效的影响,使其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懂得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所存在的针对性问题,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真正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实施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健康的心理行为不仅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安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更是其成年后家庭生活和谐发展、社会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对于个体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行为是家庭、社区和学校的重要职责。家庭、学校和社区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是家长以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家长的身心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对待生活的态度、家庭教养方式、夫妻婚姻质量和家庭地位,都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学会真正地理解自己的孩子,接纳自己的孩子,知道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懂得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少一分苛求、少一份指责,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社区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外部条件,是青少年学生在常规的学校教育以外接受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场所。据统计,青少年学生一年在学校生活200天左右,在社区、家庭中生活160天左右。不良的社区成长环境会严重阻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得青少年学生改变学校教育竭力培养的观念、态度、价值等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教育界一直谈论不止的5+2≤0现象即此。因此,应建立以自由提交系统、早期预防、积极干预、促进身心康复和社会生活适应、资源有机整合等方面为内容的社区心理培养模式,以及有效实施该模式的政府政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或社区医院负责、下属居民小区分组参与、家长和学校全力合作的策略性建议,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而学校教育主要是利用自身优势,改变不良的教育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开展系统的生理和心理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并且与家庭和社区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教育的重任。
3.依据青少年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就教育自身的发展来说,我们常说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正处在自身不断发展变化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自身变化的差异性,因此,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育,无法寻求固定不变的教育模式,需要依据其不同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材和教法,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完善。 总之,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行为,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事。全社会应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例如社区医院、卫生所,邀请专家讲座、心理影音、课堂教学、心理咨询、社团活动、同伴教育等,同时通过组织同学参加活动,减少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传锋,武雪婷,严建雯.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
[2] 海慧芝.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患病率超国际均值.北京日报,2010-06-10. [3] 静进.儿童行为问题的社区干预.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
[4] 马佳,孙晓勉,何珊如,等.深圳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社区干预模式探讨.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
[5] 马什EJ,沃尔夫DA.异常儿童心理学(第3版).徐浙宁,苏雪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