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

2021-05-10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 第四章、第五章

玉田县杨家板桥镇中学

杨东英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物理学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分为声、光、热、力和电磁学等部分。以往的课本的课程安排把热学放在了九年级,内容包括“温度和温度计、分子动理论、内能、物态变化、比热容和热机”把热学作为一个体系来安排。而新课本打破了这个体系,单把“物态变化”拿出来,放在了八年级,把它归入了《课程标准》科学内容里的一级主题“物质”里面;而把“分子动理论、内能、比热容和热机” 归入了《课程标准》科学内容里的一级主题“能量”里面。这样的安排我想是适应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知识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学生学习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物态变化”这一章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变化学起,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使他们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物态变化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热现象,它是热学的基础之一,本章的实验多,且多以探究形式出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新奇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启迪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他们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本章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

二、本章的知识结构

本章从知识结构的安排上,首先介绍了温度计的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温度计在本章实验中不可或缺,而温度作为本章的预备知识,在研究物态变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了对比认识物态变化的过程,本章将相对应的物态变化安排在了一节。分为:“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节,这样学生对三态的相互转化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章的具体知识结构梳理如下:

第一节 温度和温度计

作为本单元的引入课,让学生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对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至关重要。因此教学时要

创设情景,从兴趣出发,通过探究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温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常见温度值的了解和温度计工作原理的探究。 三、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 温度计

1.让学生体会只凭感觉判断物体温度不可靠(如图)

(1) 小实验:a 取三只杯子分别放热水(不太烫),冷水和温

水,让学生把两只手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再同时放入温水中,体验感觉。

b取冰块和冷水,将一只手放在冰块上一会,然后两手时

放入冷水中,体验感觉。

(分组体验,尽量让学生都做,然后分别说出左右手的感觉) (2) 讨论交流:只凭感觉判断物体温度不可靠,如“井水冬暖

夏凉”、“非典”期间体温测量等。 2.探究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教师可事先多制作几个简易温度计,分小组发给学生,现让学生观察。老师介绍制作方法:取一平底烧瓶,里面装有带颜色的水,用一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用塞子将瓶口盖好。(如图)

a先让每组同学用手捂住烧瓶,观察玻璃管中的液体长度变化。(然后问学生能否用它来分辨桌上两杯水温度的高低) b学生将烧瓶放入温度不同的水中,并观察玻璃管中液体长度的变化。(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可加深学生对温度计原理的理解)

(2)讨论交流:学生得出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

理制成的。(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意识,体现物理教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特点) (3)教师可进一步问学生:“能否将此装置改进,使它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引导学生回答出,需要刻上刻度,为摄氏温度的学习做铺垫) (二)摄氏温度

教师要讲清摄氏温度的刻度方法,尤其是100℃和0℃的规定。并要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中的内容,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中的温度值。(也可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或通过上网来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温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温度计的使用

1.教师出示 实验室温度计的挂图并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量程和分度值。(培养学生观察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用温度计测水温

(1) 两人一组,进行估温比赛。先估计水温,再测量(在比赛

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在估测中获得满足感)

(2) 讨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学生在实验测量中用出现有规范的地方。有的学生也会问“为什么玻璃泡不能触容器底呀?为什么不能拿出来读数?”但随着自己的亲身实验和讨论,问题都能自觉解决掉。 (四)实物展示:温度计、寒暑表、体温(如图)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它们的不同处,总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

四、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建议:

1.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决定了使用前要甩,使用后可以拿出来读数,而这里的原因有些学生往往不懂,教师要结合挂图讲清楚。 2.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是学生易错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强调。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温度的高低决定着物质的状态。让学生能区别物质的三态,描述这三态的基本特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通过探究熔化、凝固过程,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是课标对本知识点的要求,通过教学活动,还要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海波熔化实验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 “物态变化”

1.由学生根据经验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2.可让学生观看录像,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引出物态变化。教师说明固体、液体、气体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物态变化,指出什么是“熔化、凝固”。并强调熔化和凝固都是过程,完成每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 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该探究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由于本实验很难做,且耗时长,因此实验要做精心准备

1.教师事先准备一些晶体和非晶体,如海波、冰块、松香、石蜡等。

(1) 海波事先要碾成粉末

(2) 可在实验前先将石蜡熔化后插入温度计至中间偏下位置

再凝固,用熔凝过的蜡做熔化实验

(3)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熔化海波,一组熔化蜡 (4) 开始前教师要先明确实验的目的、讲解实验做法和注意事

项,事先将仪器按课本图组装好,(如图)

3—5人为一组,每组发一个小黑板,事先画好记录熔化过程温度变化的方格。实验小组同学要有明确分工,专人负责报时间,观察温度或照顾仪器、记录等。 2.实验过程中注意

(1) 海波加热过程中要随时搅拌

(2) 用水加热法,并保持内外温差不能过大,一般小于3℃ (3) 小组成员及时报告温度值,报告物质状态,并做好记

3.实验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处理,把出晶体、非晶体熔化

曲线的图象画在小黑板上,看哪组学生画的比较好,并给予适当的评价。由于学生对处理实验数据的图像法比较陌生,教师可选一组较理想的数据在黑板上做示范指导,对画出的曲线要组织学生认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重点做好 (1)对图象各段所对应温度与状态的分析

(2)解释好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升高

(本次实验不仅要学生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精神,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 熔点和凝固点

指导学生察看物质的熔点(凝固点)表,查数据表是学生应会的一种技能。注意表中熔点(凝固点)的单位,讲清其物理意义,让学生查几种物质,如:水、酒精、海波、萘等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值,并说出其物理意义。为了加深学生对熔点的理解,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如:北方地区为什么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用什么材料做灯丝最好?为什么? (四)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对于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凝固放热温度不变,教师可结合熔化凝固曲线,再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

(教师、学生可通过交流的方式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如:为什么用冰做冷却剂比水好?

北方初春融雪的日子,天气为什么特别冷?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和了解如何应用知识)

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建议

1.有的学校实验室里没有海波。我记得我们原来就是用冰块来做熔化实验的。第一次做这个实验是我演示的,我把一些碎冰放入试管,按图组装好,观察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当时我本想让几个同学来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可我一看,冰在熔化,可温度计的示数在“-5℃”的位置并且还在变。我想这下坏了,试管太细,温度计的玻璃泡直接接触的是冰,而不是冰水混合物,因而观察不到想要的结果。可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却违心的说:“温度计的示数在0℃左右且保持不变”。到了第二个班,我把试管换成了小烧杯,效果好多了。所以演示海波的熔化与凝固的实验,我建议可做如下改进: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演示海波的熔化与凝固

(1)器材:用小烧杯(100ml)细玻璃棒(或筷子),海波碾成粉末取约为50g,300ml热水,中间开有圆洞的薄木板。 (2)实验方法:如图

把装有海波的小烧杯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并用开洞木板及夹持附件将小烧杯固定在支架上,因小烧杯底线口径大,不仅加热海波时容易搅拌均匀,延长了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时间,而且发生的现象也便于观察清楚。

演示海波的凝固时,可撤去大烧杯,让液态海波在空气中自然冷却。

2.温度计的示数是本实验的主要参数,实验前必须挑选质量较好的温度计。

3.教师要注意收集实验中的问题,要巡回指导。

4.由于本实验所需时间过长,建议只观察熔化过程,不观察凝固过程。

5.教师要特别向学生讲清安全事项,万一酒精洒在桌子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救。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关于蒸发、沸腾、液化等常识小学自然课中讲过一些这方面的问题,多数学生对这些现象比较熟悉。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一些探究试验,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 教学重点:探究水的沸腾 三、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 探究水沸腾

1.探究前请同学们描述沸腾现象,看谁说的全面,教师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指出探究的方向,从而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实验观

察、明确要观察的是沸腾前后的“气泡变化”和“温度变化”情况。

2.分组探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体现出“既节约能源又节省时间”的意图

各组同学经过讨论后,选择器材,实施方案

各小组同学有上节课熔化实验的基础,都能把实验器材组装上

学生在实验时发现了许多问题 如:有的组的同学的水沸腾的稍慢。

有的小组的同学起初看不见汽泡,最后也沸腾了 有几个小组水沸腾时的温度不一样

有一组同学的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底,还有的根本看不清温度计上的示数

(针对这些问题,小组同学间互相讨论,交流,可以得到答案的,老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并给与适当的表扬,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3.交流与合作:

(1)老师可让实验做的较成功的小组说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其他各组可做比较。

经过集思广益,大家一致认定既节约能源又节省时间的成功方案为:

① 用小一点的烧杯,烧杯中水,足以让玻璃泡完全浸入

但又不太多。 ② 使用温水

③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杯中水的中部,

④ 杯口盖一张纸,减少热损失,纸上弄一个小洞去透气。 (2)实验现象:可多找几组说出气泡沸腾前后的生成位置和水温在沸腾前后的变化。

(3)实验做的不很成功的小组,听了大家的交流后也就找到自己小组所存在的问题了。

如:①水太多,水太凉,酒精灯火焰离石棉网太远,沸腾需要的时间长。

②水太少,以至于玻璃泡触底,造成实验不准。

③加盖后没有弄透气孔,里面的水蒸气太多,看不清温度计示数。

有一小组的同学水倒是早沸腾了,可就是起初没没看见气泡,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同学们就来问我,这一问算是问着了。不

怕大家笑话,我第一年教物理的时候就犯过一个相同的错误。那时侯“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还在九年级,由于我第一年教学,所以特别认真,每个实验在上课前我都会亲自做一遍,为的是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这个实验也不例外。可是没想到,这些刚才还被烧开的水,起初却怎么都不肯出气泡。同学们瞪大眼睛,我心中十分着急,可当时我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我想干脆换一些水重新烧吧,这样实验总算完成了。原来同学们为了加快实验速度,用的是开水,水温太高,起初气泡的生成过程根本看不见因而现象不明显。

至于为什么各小组的水沸腾时的温度大都不是同们想象的100℃,在交流评估中,教师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然后告诉他们不要着急,为讲压强与沸点的关系留一个悬念 4.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组织学生总结,并画出沸腾图像。 分析图象的曲线特征,由于有熔化时画图象的基础,所以学生还是能够画出来的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不但了解了沸腾现象,了解了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还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二)蒸发

(1)蒸发现象,蒸发吸热致冷作用及应用(可结合教材中的想想做做和90页的插图,多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2)补充蒸发快慢影响因素(见课件,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充分讨论后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总结蒸发沸腾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三)液化

液化现象及液化方法及其应用实例。(由自然现象中的雾、露以及夏天自来水管出汗等引出液化现象,让学生知道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可以液化,对于靠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学生不熟悉,教学时可以举日常生活中加压液化的实例,如家用的液化气罐、一次性打火机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变成液态后储存的,通过水蒸气的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的例子来说明气体液化时放热。

四、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建议 1.“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改进:

这个实验也可用大号试管做,但在加热之初,要对试管底部均匀加热,加热过程中酒精的火焰不要太大,这样改进有两个优点:一是将水烧至沸腾时需要的时间短,另一个是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到大上升明显。

2.绝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测出的水的沸点都偏离100℃,这主要是受大气压,温度计不准以及水质不纯等因素影响,实验时,可用纯净水,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沸腾过程中水温不变上。 3.当将酒精灯取走后,沸腾并没有立即停止,原因是石棉网的温

度还比较高,水在短时间内还能继续吸热。

4.虽然水沸腾的实验耗时较长,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本节课内容稍多,可以改用2课时来完成。

5.“蒸发和液化”虽然在课本上占的篇幅不多,但也要用心讲解,尤其是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这里不在多述。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这两种物态变化虽然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其过程不易被觉察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入手,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 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道理。

二、 教学重点: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 三、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 情境引入:放映图片 如:吉林雾凇 霜和冰花是如何形成的 (二) 实验:碘的升华与凝华

本实验可以请学生来做,装有碘的试管一定要塞紧盖子,以防碘蒸气外溢。试管放入热水中后,立即可见碘升华产生紫色蒸气;再将该试管放入凉水中,紫色蒸气立即消失,碘蒸气又凝华为固体碘。

注意事项:(1)控制碘量,几粒即可 (2) 杯口盖严,缓慢加热

(三) 实验完毕后,应当分析一些具体的自然现象,来加深

对升华和凝华的认识 如:霜、树挂、冰花的形成 樟脑球变小,灯泡内壁发黑等

四、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建议: 1. “碘的升华与凝华”试验改进:

如图示装置。

(1)首先观察密封在玻璃瓶中的碘粒的外观。

(2)将装有碘粒的玻璃瓶在方座支架的试管内夹持好,然后用酒精等对玻璃管内的碘粒加热,注意观察碘粒是否经过熔化再变为紫色气体。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熄灭酒精灯注意观察在玻璃管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是否经过液化再变为固态的碘。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

注意:密封着碘粒的玻璃管可以买到,也可以自行密封。玻璃管封口后,可避免因使用碘而引起碘蒸气中毒。也可以用樟脑丸、干冰进行试验。

(关于碘蒸气中毒我有切身的体会,想起那次实验我至今还心有余悸。那次实验时,刚刚看到密封在烧杯中的碘蒸气,可是突然烧杯炸裂,大量的碘蒸气进入我的眼睛,我的眼睛立即不停的流泪,睁不开了。我急忙炸裂的烧杯从垃圾管道扔下去,然后用清水反复的冲洗眼睛。十分钟后,才勉强可以睁开。这次实验虽然是个意外,但是却时刻提醒我,实验操作的安全意识不可小视,

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2.虽然本节课较为简单,但是综合前面所学总共6种物态变化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让他们全部接受需要一个强化和训练的过程。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 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以往初中物理教材多把力学放在电学之前,认为力学是学习物

理的基础,而电学内容比较抽象,应放在力学之后。但是《课程标准》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特别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们看到《课程标准》对电学内容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也有所降低,并且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考虑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法出发,建立合理的初中物理教材体系。本章知识是学习电学的基础,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电的认识,从电路的基本组成入手,探究电路的连接方式,为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的学习及欧姆定的得出奠定基础。 二、 本章的教学内容

本章共分为五节课:电荷、电流与电路、串联与并联、电流的强弱、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三、全章知识结构梳理图

第一节、电荷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做静电小实验。

二、教学重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三、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电荷

1.在演示摩擦起电前,可先让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塑料尺,塑料笔杆等物品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实验的习惯和能力。

2.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注意:

①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器材最好保持干燥,可先在阳光下晒,若天气不允许,也可用吹风机吹干。

②细小物体可选纸屑,但一定要碎一些,也可选细小水流,把矿泉水瓶底扎一小眼,流出细小水流,效果也很明显。

介绍摩擦起电的同时,告诉学生“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这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都带上了电。那么,它们所带的电是否一样呢?引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做好课本上演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实验。

让学生观察到: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

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 而此时的玻璃棒与橡胶棒却互相吸引

让学生讨论交流: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推理:人们发现用各种物质互相摩擦带的电要么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的种类一样,要么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的种类一样。所以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让学生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4 .教师在讲两种电荷的规定时,要说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①这只是一个规定②是“玻璃棒”被规定带正电荷,以往许多学生都会误以为丝绸和玻璃棒都带正电荷。) 5. 电荷间相互作用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可以总结。 6. 验电器

①使用前先使验电器保持干燥,并介绍各部分名称。

②使用的过程中,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要轻放,重击的话学生会误以为箔片的张角是被敲开的

③在讲原理时,只要让学生知道箔片带上同种电荷而排斥就行,不用细讲电子的转移情况

④如果有同学会问,验电器带电时箔片张开,箔片自己会不会闭合?怎样用最快的时间使其闭合,教师可给出合理的解释,并鼓励和表扬学生大胆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二)原子的结构 元电荷

(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不在多述 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建议:

做静电实验往往不易成功,特别是天气比较潮湿的时候。

原因是器材的绝缘性能不好,或是受潮,有污垢。因此,可事先将器材洗净,并放在红外线灯下烘干,烘干温度不宜超过60℃,或用吹风机吹风,或在阳光下晒一小时左右也可得到同样效果。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知道用电器符号,电路图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表达出来,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电路的实际连接

难点:按实物电路连接画对应的电路图 三、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可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一些与电相关的物品和问题。如“电视机说明书上的图是怎么回事?”“灯为什么亮呀?”“音乐

盒为什么响啊?”

(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教师除了鼓励他们提问外,也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就在身边,即使教师做了问题预设,而实际授课中,也会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说,课上先解决一部分,其余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得到答案。)

(二)让学生讨论:要使小灯炮发光,小风扇转动,小电铃发声需要哪些器材? (三)学生实验:

1.学生4人一组,开展竞赛(教师提示不得用导线把电源两极连接起来)放手让学生试着做,教师巡视,随时帮忙解决问题。 2.让做成功的小组说出自己的连法,大家共同交流,失败的小组查找原因。灯亮,铃响,电动机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介绍电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规定。

3.学生初步体会电路的连接和组成后,可引导学生认识电路的组成,并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去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4.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总结出电路的三种状态:断路、通路、短路。

(我在讲这节课时体会颇深。记得当时我准备了两套方案。因为学生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电路,他们对电是如此的陌生,我怕他们什么都不懂,因此在第一个班讲课时,我详细的讲解了电池的装法、导线的绕法、接线柱的用法以及如何连接电路,最后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要是我讲为主,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到了第二个班,我完全改变了方案,作了大胆的尝试:我给他们准备了器材,让他们自己选择,只要不把电源的两极连接上就行,接下来同学们就实验了。当时我真的有些吃惊了,每组同学都能想出办法,或让灯亮、或让电铃响。或让小电动机转起来。这就说明我们的同学完全有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自己实验。他们互相合作,并且很会表达出自己的实验方法和成功的经验。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是没有出现问题,而是有的问题自己就给解决了。不光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 (三)电路图

认识电路元件符号,练习规范地画出电路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用电路符号、电路图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的表达出来,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关于电路元件符号的识记,可采用小组擂台赛的形式,使学生比赛画,看谁画的又快又好。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电路的画法,教师一定要率先示范,画出规范的电路图,再让学生多练习。

四、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建议:

1.教师进行规范的画图示范,提出画好元件符号的要求.

①电路元件的符号要用统一规定的,不能自造符号。 ②要注意所画符号和实物的对应性;

③合理安排电路元件符号,使之均匀分布在电路图中,具有对称性。

注意:元件的符号不能画在电路图的拐角处。

④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要横平竖直,力求把电路图画得简洁、美观、大小比例适中。

⑤一般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沿着电流的方向依次画电路元件,画完后,按这个方向检查电路图是否正确。

2.教师注意提高演示的可见度。

3.增加学生练习连线和画电路图的机会。

4.教给学生连接电路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会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实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学习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兴趣,能联系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二、教学重点:放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实际连接操作的过程上。

教学难点:连接并联电路 三、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串联和并联 1.教师给出实验器材并提问

现有一个电源、两个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根据所学知识你能连成怎样的电路图?画出电路图。

(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参与下,学生能设计出多种电路图。教师可以从这些图中,选出一部分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图,这些图中有些应该是小灯泡串联的,有些应该是小灯泡并联的,对这些图进行标号。首先分析不规范之处,然后让学生逐一评价。之后,对灯泡的连接方式进行分类。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连接方式,从而引出串联和并联的概念。) 2.在组织串联电路的连接时,可让学生连好电路。

分别闭合、断开开关,观察两灯是否同时发光,又同时熄灭;拧去其中一灯泡,再闭合开关,另一个灯泡是否发光。接着提出问题:“串联电路开关的位置改变,开关的控制作用是否改变?”让学生去猜想去实验,并交流得到的结论。

3.在组织学生探究并联电路时,可先看学生设计的实验电路图,然后老师在电路板上示范连接,增强可视性。让学生跟着做,并

在图中标出电流方向,

引出“干路”和“支路”的概念。

①闭合S,在断开S。观察两灯的亮灭,确定干路开关的作用。

②在原图上填两个开关,教师在电路板上做示范连接。

闭合S、S1,断S2,观察灯的发光情况。 闭合S、S2,断S1,观察灯的发光情况。 闭合S1、S2,断S,观察灯的发光情况。 分析总结并联电路各开关的作用。

①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归纳结论,从而学习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②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电路连接正确,但灯不亮,有可能虚接。教师在巡视时,随时教学生们检修故障的方法。 (二) 生活中的电路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辨别生活中的一些电路是串联还

是并联。

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建议:

电路的辨认,连接以及设计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也是难点所在,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逐渐地掌握其中的方法,形成技能,同时要鼓励学生知难而上。

第四节电流的强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

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电流表的正确使用规则,会把电流表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能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数。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 阅读说明书,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尽快理解掌握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是本节的

重点。

难点:如何将电流表正确连入电路是难点 三、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1.小实验:用两节电池和小灯泡连起来时,要比用1节电池连接时灯亮,说明电流有弱强之分。 2.电流的单位: (二)怎样连接电流表

1.教师出示电流表,让学生观察它的接线柱,两个量程及分度值。

2.关于电流表的连接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正确使用的规则,然后教师仍需采用“示范——模仿——训练”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 (三)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教师先示范,告诉学生:第一步先分清所选量程,第二步明确分度值,第三步数格数

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建议:

实验前,先检查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接零;实验过程中还会有的学生将电流表反接,老师在巡视时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把教师的示范与理顺学生在实验中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完全领会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操作,教师要变换用电器让学生反复练习,形成技能。

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体验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实验的全过程 难点:分析数据,归纳规律 二、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

1. 提问:在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怎么才能知道

2.学生思考讲座交流得出:可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中不同位置的电流大小,比而比较关系

3.学生实验

4.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a=Ib=Ic

(这是实际操作,要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对于前面所学的操作要领,这里还应继续加强训练。) (二)、探按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

1.提出问题: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3.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之和即Ic=Ia+Ib 将电路中小灯泡换成其他型号,重述实验 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建议:

1.连接串联电路时,将电路中小灯泡换成其他型号,两灯亮度可能不同,但电流是相同的,需要给学生讲清楚。

2.探究并联电路电流关系的实物图,学生连起来还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做指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