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社会变迁透视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及其防控

从社会变迁透视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及其防控

2022-03-3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1期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oo6 No.1 从社会变迁透视我国青少年 犯罪现象及其防控 周仕平 (泉州黎明职业大学人文系,福建泉州 362000)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呈现出多种演化形态,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已成为困 扰我社会治安的严重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本文着重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变迁 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社会生成及其防范、控制对策进行综合性分析。以期提出一些较 有价值的新颖观点,供大家商榷,共同确保社会转型中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社会变迁;青少年犯罪;防控 【中国分类号] 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90(2006)01—0076—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数量和 的重大变化。社会结构是社会运行机制的构架 比例上升、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手段成年化、 和轨迹的统一,决定着社会生态运行速度和效 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性质严重化、作案方式团 益,社会结构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不断优化的社 伙化和暴力化等趋势和特点,特别是随着社会变 会结构可以促进社会生态运行的良性持续发展, 迁与发展,青少年犯罪还呈现一些新特点和趋 从而在长远的社会发展阶段中能从整体上维护动 势:女性犯罪上升;犯有前科劣迹的青少年重新 态的、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但从短期和局部社 犯罪的比例上升;农村青少年犯罪数量和比例迅 会领域看,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结构平衡的调 速上升;青少年毒品犯罪迅速发展;青少年电脑 适之问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序,特别是社会结构各 犯罪不断增多;青少年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呈普 组成部分、各组成要素在变迁的速度和程度上存 遍偏低状态;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数量有上升 在着较大的差异,难免不引起局部社会结构的失 的趋势;无固定职业者居多。总之,在社会转型 衡,从而产生结构性失调的社会问题,导致两种 中青少年犯罪现象呈现出种种演化形态,并有继 严重的社会后果:即社会秩序局部震荡和社会运 续发展之势,已成为我国社会治安的棘手问题, 行相对迟滞。社会结构的局部性失衡打乱原有社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会运行机制,产生暂时性的震荡,甚至会出现局 一、社会变迁中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社会生成 部领域的社会秩序混乱。这给青少年犯罪的社会 分析 生成提供了直接的社会背景;而社会运行相对迟 首先,自1978年以来,我国已进入社会转 滞则可能使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治理、打击和控 型的加速时期,剧烈的社会变迁带来了社会结构 制带有相对的滞后性,使一些青少年犯罪得以累 [收稿日期]2006—01—23 [作者简介]周仕平,男,泉州黎明职业大学人文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7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积。犯罪的累积则对犯罪的重新开始起到推动和 强化的作用,最终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 题。 社会转型中,各种体制的变革和转换必然会 带来社会结构的分化和重组,从而打破了原有的 社会权力和利益结构,引起权力和利益的重新调 整和组合。由于社会法律和制度措施等相对于社 会变迁的滞后性以及权力、利益在不同团体、个 体间的快速转移,难免造成局部权力和利益再分 配上的矛盾和斗争,增加了群体、个人和组织等 利益主体的纷争、对立和内耗,打乱该领域原有 的持续社会互动关系,削弱了社会内控制力和整 合力,使青少年犯罪有可乘之机。 社会结构的变迁也使一些维系原来社会生态 平衡的社会规范失去作用基础,而社会制度相对 于社会变迁的滞后性则造成新的社会规范不能及 时产生和填补,这样,在新旧制度规范的交融替 代中难免存在着差序、冲突和模糊,导致不能适 时衔接所造成的相应社会规范功能的空缺,引起 较为明显的社会规范失范。而青少年社会化的顺 利进行却要求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相对明 确的社会规范。是非辨别能力较差且缺少社会阅 历的青少年难免不受社会环境震荡的影响,并对 社会失范感到迷惘困惑和无所适从,造成部分失 去规范约束的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偏差、 失败等种种病态现象。因此,社会秩序混乱和社 会失范则可能使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偏差,容 易引发青少年越轨,甚至犯罪。 其次,社会转型中,体制转换、经济转轨也 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金钱欲、物质欲在 社会的各个交换领域中迅速膨胀。它在推动经济 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社会效应,即逐 渐地把人们变成理性的工具、金钱的奴隶,使一 些是非分辨能力差的青少年对传统的社会主流价 值观产生了怀疑,而对物质金钱叉没有形成正确 的认识,过于盲目地崇拜,甚至不择手段地追 求。过于贪婪的物质欲常常促使其中一些人强取 豪夺,铤而走险进行各种犯罪活动。例如,财产 犯罪的增多,卖淫活动的猖獗以及毒品犯罪的严 峻形势都是恶性发展的物质欲造成的。可见,改 革开放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导致了物欲横流, 它是青少年犯罪现象增多的物质诱因。价值观念 的变化和扭曲导致一些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出现困 惑和障碍,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些较普遍的 群体精神生态失调和扭曲在同龄群体中具有很强 的传染和腐化作用,致使青少年精神生态的维系 和调适能力降低了,这是青少年犯罪现象增多的 精神生态层面原因。 社会转型中,社会不断朝多元化的方向发 展,特别是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元 化必然带来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各种价值观 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但都从各自所影响的社会 领域、社会群体对社会主流价值构成不同程度的 影响,其中特别是极端利已的个人主义、金钱万 能的拜金主义、玩物丧志的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 腐朽的价值观对科学正确的主导价值构成前所未 有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严重削 弱社会主流价值对青少年的内化控制力和支配主 导作用。而社会主流价值影响力的削弱以及多种 价值观的存在与冲突,常常导致社会主导文化对 青少年传递的失败,造成社会失范的产生以及社 会化过程的偏差和失败。特别是其中一些青少 年在一些不健康亚文化的影响下,易形成反社会 人格,并做出违法犯罪之事。此外,社会主流价 值作用的削弱也削弱了以其为信念基础的社会自 控制力。社会自控力具有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功 能,特别是对青少年犯罪起到社会犯罪免疫的作 用。社会自控制力是社会生态运行自我调适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迅速恢复社会生态运行平衡的重 要调控力量,因此,它的削弱为青少年犯罪的剧 增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第三,社会转型中,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 会转变,巨大的社会变迁打破了上千年传统农业 社会长期积淀在人们心理的保守思想意识,引起 社会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一定 程度上打破传统社会心理互动的均衡保守状态, 使传统社会的权威、约束和控制体系受到严重的 冲击而日趋分化瓦解,并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伴随此过程便是社会关系的松散、离析和社会解 组的出现。社会解组主要表现为形式主义泛滥, 各种制度规范的作用减弱,处在这样社会状态中 的每个人,其社会义务观念必然混乱,导致社会 中的各个成员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利益、白 7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由、权利和享乐等等,社会成员之间互不信任, 造成社会混乱。_1 社会混乱则加剧青少年犯罪的 可能性。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 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与之成正比的社会解组程度 也不断加大。_2 因为城市化的过程也是生产要素 重新布置、组合和社会关系重新构建的过程,在 某种程度上会引起家庭解体、亲友解体、近邻解 体甚至城市地区解体的增加。这是青少年犯罪现 象增多的一个重要变迁因素。 社会转型中,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 展促进了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由于资源禀赋的不 同,在竞争中难免造成地区差别和两极分化,并 由此相应地涌现出大量的社会问题。其中,最严 重的是,我们的社会立法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相 对滞后,这就造成了在经济功能急剧膨胀的同时 而社会功能却严重空缺的不对称情况,由此产生 了“相对剥夺”、大众不满,人情冷漠、社会犯 罪、官员腐败、精神匮乏和道德衰微等社会问 题。【3 这些严重社会问题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展并 聚集破坏力量,对我国社会良性运行产生巨大影 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中的广大青少年造成许多 不良的影响,增加了他们犯罪的可能性。社会竞 争是社会生态运行的一个重要法则,但是过度竞 争或无序竞争都会阻碍社会生态运行的良性发 展。这需要有规范完善的法律和良好的社会道德 风气来约束和规范。由于社会解组的产生、局部 社会失范的出现、社会自控制力的削弱以及上述 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 的良性运行,导致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产生和社 会风气的不断恶化。社会风气是社会治安宏观环 境好坏的晴雨表。【4 某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一旦形 成,将以巨大的稳定惯性和能动反作用性渗透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人们的言论、行为和 人际互动关系,起到削弱公众意志、涣散人心, 降低社会凝聚力的负作用。这极大地损害了以社 会凝聚力为运行基础的社会健康机能,降低了社 会各阶层对青少年犯罪所形成的监督阻止合力, 导致了社会犯罪免疫功能的退化,致使青少年犯 罪的产生和滋长得不到社会的有效控制。 第四、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科技发 达,知识不断更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日新月 异,同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劳动者素质要 78 求不断提高。一些既无知识又无技能且道德品质 低下的青少年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其中一 些青少年好吃懒做且有不良行为习惯,可能会在 不良私欲的膨胀下采取一些不道德的竞争手段 (包括违法犯罪)。同时在社会转型中,我国紧 随世界的发展潮流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和重 组,难免带来结构性失业,使一些没有文化或知 识结构单一、落后的青少年可能面临失业的残酷 事实。如果是长时期的失业且社会福利保障建设 没有及时跟上,保障作用颇微,那么其中一些青 少年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将受到严重挫伤,导致 上进心减退,心理压抑越来越大,进而产生对社 会环境的强烈不满,特别是其中一些人积蓄的社 会不满情绪得不到有效调适和合理释放时,有可 能做出一些违法行为,这就是社会学冲突论中的 社会安全阀。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了,广大农村剩余的闲置劳动力在不同地区 间流动加大了。农民工流动队伍的不断扩大,给 流向地区的经济注入活力,但也加大了当地的就 业矛盾;近几年国营大中型企业失业人数较多, 增加社会闲散人员队伍,社会保障压力和难度加 大了。这些大大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特别 是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农民工的“盲流”进行流 窜作案,增加社会突发性案件的比例,加大了治 理青少年犯罪的难度。社会进步和发展把女性从 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维护女性的权利,但有一 些女性在剧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 受市场急功好利性的影响,其中一些人利用身体 器官进行性犯罪。 第五,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随着社会 主义制度的建立而被取消了,但封建思想文化的 遗毒及其影响在人们认知结构领域的沉淀作用和 惯习作用却难以一时消除,特别是遇到宽松的社 会条件时,它还会死灰复燃,沉渣泛起,从不同 方面污染身心正在发育的青少年,致使一些人走 向犯罪道路。而已被历史证明不具有任何进步意 义的“文化大革命”更是造成对具有抗拒腐朽 思想文化作用的传统优秀文化的摧残,使一些丑 恶的社会现象,有的甚至是犯罪的社会现象披上 “革命造反”的外衣而横行一时;一些知识分子 和正直的人士遭到批斗和打击,其中最严重的则 、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是群众斗群众所产生的群体问的对立和隔阂以及 社会关系信任度的崩溃。“文化大革命”所造成 的社会危害性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破坏社会生 和控制则是最根本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只有良 性的社会运行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犯罪现 象。 态运行的健康机能,其破坏社会的冲击力余波仍 对青少年犯罪产生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首先,从宏观层次上看,在社会转型期,我 国应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L5 即把社会变迁的 幅度控制在社会良性运行可承受的范围内,避免 过度变迁所引起社会的波动和不稳定,从而妨碍 我国取消了“文化大革命”时对文化实行的高 压政策,打破了文化的禁锢,多元文化蓬勃发 展。然而许多西方文化糟粕也随国门大开之际蜂 社会生态的良性运行;同时从总体上实行协调的 拥而到,一些封建腐朽文化也趁政策宽松之时沉 配套变迁,这要求各项改革措施配套进行,各机 渣泛起,两者臭气相投,以某种内在的天然联系 构的职责功能的转变要服从社会整体的协凋发 而结合在一起,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对我国青 少年精神世界进行冲击、污染和扭曲,自觉不自 觉地引诱和教唆青少年犯罪。由于社会转型中, 社会问题的突发性增多以及法律制度的制定和相 应机构职责设置的滞后性,致使文化、工商和公 安等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文化市场进行管理和 引导,也因此致使一些不法商贩、出版单位、报 摊书店、影视录相厅等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置 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责任于不顾,为了谋 取高额利润,竞将一些宣扬色情文化、暴力文 化、迷信思想和极端自私思想的书报和影视音像 制品推入市场,流向社会,导致了这些有害的书 刊、画册、音像制品等大量泛滥,严重侵害了青 少年的身心健康,诱发一些是非分辨能力差且善 于模仿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而文化多元化之 间的冲突以及文化多元化与西化东渐的“大一 统”倾向之问的冲突和融合则可能给青少年的 文化社会化带来困惑,特别是其中一些人在此影 响下,丧失民族自豪感,盲目崇拜西方生活方 式、追求物质享受和低级的生活情趣,为满足不 健康的娱乐消费常常铤而走险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文化社会化如出现偏差或失败也常常会使一 些精神空虚的青少年到同龄群体中去寻找慰藉和 精神寄托。若同龄群体受到犯罪亚文化的影响, 那么很容易形成青少年团伙犯罪。 二、社会变迁中青少年犯罪现象防治对策探 讨 鉴于大部分青少年心智发育未全、可塑性强 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对青少年 犯罪应以预防为主,侧重于教育和挽救,充分利 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力求标本 兼治。从社会生态良性运行的角度对其进行预防 展,有计划的分阶段进行,正确地把握社会变迁 的量和度。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的力 度,把我国的社会变迁控制在社会各方面可承受 的幅度内,避免社会变迁引起社会结构过分失 衡,从而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导致社会治安混 乱。为此,应实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 研体制等领域全方位的配套改革,主要体现在对 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和可预见性 引导上,使计划方针和相配套政策法规的制定能 反映、维系和推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经济结 构、政治结构等构成要素的积极的、协调的变迁 要求,并且尽可能地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参 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更快发展。现 代社会变迁的规模和复杂程序以及社会变迁中的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明确 社会变迁的目的、方向,认识和把握社会变迁的 规律,特别是掌握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整体 性、综合性以及普遍联系的角度去计划社会结构 体系中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有计划的 社会系统变迁要求加强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 化。同时,社会转型中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异质 性强,也要求我国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以便 加强社会整合力度,防止社会联系的松驰涣散, 社会关系的离析以及社会结构的紊乱解体。有计 划的社会变迁也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有序进 行,避免社会变迁的波动和震荡给青少年社会化 带来偏差和错误。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 会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社会氛 围,同时,要培育宽容的社会心理,提高社会心 理对积极社会变迁的承受力和适应力。“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 7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身心的健康成长;不良社会环境则会引起青少年 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进而形 成了犯罪心理。这主要从青少年群体精神生态和 个体精神生态的正常运行或稳定维系方面来考虑 的,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内化 为青少年自身的行为准则,使他们对于不良的社 会行为具有良好的拒绝抵御和自我约束能力。为 此,必须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建 设,加强主流价值的宣传和提倡,整顿和规范文 化市场,树立社会的新风气,从根本上减少和遏 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净化社会环 境,使青少年能健康成长。 第三、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预 防机制,对青少年犯罪形成严密的立体控制网。 这是由于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的原因是错综复杂 的,需要从社会生态运行的多样性、联系性和复 杂性来进行多方面考虑,需要社会的齐抓共管形 成合力,才能有效的抑制这种犯罪现象的严重 性。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初始社会化的第一环境。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 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花奠定了基础,而且家 庭社会化的影响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对于 个体早期社会化来说,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 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 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亲子问感情交流、 家庭人际关系的亲密度等,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 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家庭 教育具有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 是在健康人格的培养方面,而家庭教育的核心就 是家长的素质教育。要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 班,提高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家长育人的 科学技巧,避免家庭教育走向极端(过分溺爱 或过分严厉)。家长要树立起全面育人、科学育 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要遵纪守法、光明磊 落,为子女树立榜样,要关心孩子生活,积极与 社区领导、学校等联系,形成对孩子较好的监督 照应,及时觉察出孩子的不轨或异常行为,及时 予以引导和纠正。 学校应发挥对青少年教育的主导作用。对于 进入学校的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 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 80 和家长而成为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 学校应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方面的 引导和教育,培育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加强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教 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及其生长规 律、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扮 好自身的社会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 好,引导其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学会特定的适应 社会生活的本领。学校还应注意会同家长,社区 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用时教育和纠正一些有 违法违纪征兆的青少年的偏差行为,防患于未 然。 社区应保持自身运行机制的弹性,提高其在 适应社会变迁方面的承受力、灵活性和积极的推 动力。这要求社区加强自治建设,培育、挖掘和 发挥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加强 社区自组织建设,增加社区社会治安要素,把社 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位,开展社区警务, 建立严密的社区犯罪控制网络,并以社区为立足 点,进行预防、控制和消除青少年犯罪。在实践 中要做到重心下移,把预防控制犯罪的立足点放 在社区,特别是根据社区的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地理等诸方面的特征和治安状况、犯罪特 点,制定相应的防范控制方案;社区主管部门要 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服务意识,解决好社区参与 问题,改善警民关系,形成人人关心治安、参与 治安的良好氛围,注重强化社区的软约束机制; 加强社区民事调解队伍建设,及时调解社区民事 纠纷和矛盾,消除治安隐患;加强社区“安帮 置”队伍建设,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青 少年的安置帮教工作;要做好流动人口的登记管 理工作;采取种种措施,发展良好的社区文化, 减少和杜绝社区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增设文 化设施,逐渐树立良好的社区社会风气,培育社 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合力,从根本上 控制违法犯罪行为;调整和健全基层治安网络, 提高其动态控制能力和群众性控制能力,完善治 安控制的基层组织体系;实现治安队伍网络化、 控制点网络化、治安管理网络化;依靠本社区的 各组织、警察和社区成员,实现对社区内违法犯 罪活动的全面控制;以社区内控制为基点,由小 到大,由下而上,逐步达到以“小治”促“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治”的目标;建立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组织, 用。2、要健全和完善对青少年的立法工作,既 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要考虑到教育保护的一面,也要考虑到以达到有 第四、要加强政法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立 效教育为目的的各项强制措施的一面,确实保证 法工作,注重法律对积极社会变迁的适应、维护 预防到位,收到实效,要加强保护青少年合法权 和推动,特别是加强对社会新领域的立法实践和 益的立法工作,也要加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立 立法规范;政法系统要提高效能,依法加大对青 法工作。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门收容机构,对那些 少年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特别是注重打击的及 游荡社会有劣迹行为的青少年进行保护性和强制 时性和有效性。这要求做到:1、要完善政法系 性教育;通过立法规制定有关监护人责任的处罚 统建设,加大其执法力度,完善其执法程序,监 制度,以强制手段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等等。总 督其执法过程,使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 之,要把青少年的管教机制切实纳入法制轨道。 严,违法必究,充分发挥法律的惩戒、威慑作 (本文编辑:杨俊林) [参考文献] [1][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62—366. [3]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2002.1,391. [4]吴鹏森.犯罪社会学f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会计出版社,2001.331—332.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6—328. 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