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课程作业
题目: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学 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年 级 13级社工
学 号 2013020513
学生姓名 张 舒
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摘要:认知行为理论除了强调由外在增强或惩罚以修正的行为之外,也重视内在认知的匡正对案主行为改变的重要性。认知行为的介入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且更重视改变个人的认知方式和达到情感、认知、行为三者的和谐,重视目前人的认知对其身心的影响。本文主要以一个个案为基础,分析了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以及社工对该理论的理解、发展。
关键词:认知理论 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个案社会工作
精选
一、认知行为理论1
(一)行为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者消失。促使个体学习的动机为强化,举例说明,若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者该行为得到意料之外的好评,这种行为则很容易被学习而且也比较会持续维持;相反,若一个人的行为受到惩罚,或者该行为得到不希望的结果,这种行为将会很难以持续维持。例如,在小学的学习中,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是会受到老师学生表扬的行为,就有学生不断从事这样的行为并且持续维持,然而,当一个学生做了好人好事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误解、被指责,那么他以后就极少有可能再从事这样的行为。在行为主义这里,人的行为是可以被控制的,行为理论常用的干预技巧为,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等等。
(二)社会认知理论
对于社会认知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David Shaffer认为社会认知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等等。认知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案主找出不合理的信念,与之辩论,进而以更实际的认知。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事件的认知。方富熹在《儿童社会认识发展研究简介》中提到,在内容上认知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
1
出自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官网。
精选
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
(三)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所谓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假思索地行动。正因为行动是不假思索的,个人的许多错误的想法、不理性的思考、荒谬的信念、零散或错置的认知等,可能存在于个人的意识或察觉之外。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这些已经可以不假思索发出的行动重新带回个人的思考范围之中,帮助个人在理性层面改变那些不想要的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所谓问题解决是增强个体界定问题、行动目标、规划及评估不同行动策略的认知能力,达到能够在不同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行动目标。所谓归因是指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释。所谓认知治疗原则,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的假定,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肇因假定、自我认错或预罪、灾难化思考、两极化思考等。
二、认知行为理论指导下的工作模式
精选
(一)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最有影响的为ABC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结果C,并不是由某诱发事件A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的解释和评价即信念B引起的。在人性观上,艾利斯认为人天生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信念,情绪问题来源于后者;人天生有容易受人影响的倾向;人有谴责自己、他人及周围事物的强烈倾向;人习惯于以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作为生活准则;人有意志能力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人存在就是价值,而不是由他们的能力、表现等决定的。艾利斯还认为非理性信念还具有抽象化、绝对化和普遍化等特点。
因此,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有效的帮助是对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系统进行质疑,即对非理性信念进行识别和辩论,这个过程可以用D来表示,这样就可以协助求助者克服各种非理性信念,最终使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困扰消除,形成一种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达到目标E。理性情绪疗法主要是针对案主的个性因素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来缓解情绪的。
(二)优势视角模式
优势视角拥有以下基本假设:
1、优势视角相信人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
2、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即便是处在困境中倍受压迫和折磨的个体,也具有他们自己从来都不曾知道的与生俱来的潜在优势。
精选
3、优势视角认为在社会工作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优势视角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范式,关注点在于案主的优势和潜能。它强调要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
运用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观点思考案主问题时,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其痛苦或是不足之处,而是期待以另一种角度出发,协助案主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使得问题对于案主或其他人较不具威胁性,当危险性降低时,案主与他人愿意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会提高。
(三)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仅仅通过观察或者模仿榜样,就可以学习某种社会态度和行为。 因此,在观察学习中环境的他人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来源。该理论也可以针对案主的社会环境问题,来帮助案主改善心理状态。导致案主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工作、学习生活不如意,周围人的看法,生活环境改变等都会对案主造成压力。这时,积极的方法就是得到好的借鉴对象,学习其积极处事方法与心态;或是到美好的环境中通过欣赏等方法来吸收美好事物从而改变心情;这两种观察学习的可以社会环境中不利因素对个人的影响,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三、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实务分析
(一)案主背景
精选
小张(化名)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学习刻苦,争强好胜。他出生在中等城市,从小性格内向,不爱交朋友,父母亲在学习方面的要求特别高,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排第一名。高中时偶有一次排在第二名,在下一次的考试中非争取第一名不可。平常父母总是教育他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因为只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能找到好的工作。高考时由于太紧张发挥失常,只考上一所普通大学。本来想重新再考,却因当年父亲生病去世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子很紧张,只好上了这所普通大学。在大学期间与同学交往少,业余时间大部分用在学习上。马上要毕业了,他去了几家大企业、大公司应聘,均未被录用。他每天晚上总在想自己为什么找不着好工作,是不是因为学校不起眼不是名牌大学?他开始后悔当初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心情也随之烦躁、焦虑,看书也没有以前专心,有时还会走神,食欲也下降了,晚上入睡困难,经常做噩梦等一个多月。他觉得找工作也是竞争,也不好意思问其他同学,有时上网聊天,心情稍好点。
(二)问题分析
1、案主有名牌大学主义倾向,认为只有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才能找到好工作。
2、父母对案主的要求过高,对他的教育没有做到准确和客观对待。
3、案主有完美主义倾向,性格内向,事事要求尽善尽美,争强好胜,在考试中一定要争取第一名的头衔。
4、过于重视外在评价,由于只考上普通大学,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变低,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心理产生挫败情绪,同时伴随着烦躁和焦虑。
5、被找工作的竞争压力所打倒,带有自卑心理。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自己
精选
没被录用,就不知道该怎样去解决。
6、人际关系方面与同学交往少,缺乏足够的沟通与交流。
7、由于父亲生病去世,案主家庭经济状况变得紧张,只好上普通大学。
(三)干预过程
1、专业关系建立与评估
第一次面谈,面谈地点要选好,不应给案主带来压抑的感觉。其次通过一些封闭式和开放式的问题使案主能对社工产生初步的信任,当然一开始可以聊些与主题不相关的话题,目的是要让案主感受到社工对其的接纳、同理和尊重。当案主逐渐放松心情,这时,应该适当地加入主题话题,引导案主进入工作状态。
在描述并界定问题后,对上述问题的介入次序进行排序,可以与小张商定介入目标,选择介入形式和介入方法。使认知的概念社会化,教导小张认知行为治疗(CBT)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举例说明认知行为治疗,使小张认识到情绪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根据小张本人的意愿,与他商定宣泄情绪的方式,如运动、听音乐、写日记等,让他回去尝试,简单记录自己的日常体验,持续一两周后反馈效果。
在面谈结束后,社工要遵循“人在情境中”的原则,根据小张的成长环境和所处情境来考虑他的行为,要先进行一系列的评估,如小张没有重新复读再考名牌大学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没有找到好工作是因为没有上名牌大学,由于自卑和性格内向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要将这些问题抽离出来,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人”。
精选
2、介入
有问题的案主会存在着一些非理性信念,往往就是这些信念导致案主产生偏离正确认知的想法。在这个案例中,小张是拥有不少非理性信念的,如抽象化的非理性信念:没考上名牌大学就一定找不到好工作;绝对化的非理性信念:事事要求尽善尽美,争强好胜,一定要得到第一名的头衔,这样才算优秀;普遍化的非理性信念:性格内向且不愿与人进行过多的人际沟通,父亲的去世导致没钱去上名牌大学。
一旦产生消极的非理性信念,就会使案主对同一事物产生消极的看法,或使他为自己目标定得太高,或使他要强的心总也得不到满足,或使他看不到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因而无法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进而导致案主心境低落。在这个案例中,社工可以用辩证法帮助小张挑战自己错误的非理性信念,必要时候也可以提出质疑,并且进行识别和辩论。
针对抽象化非理性信念,社工可以让小张认识到找不到好工作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名牌大学的学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好工作;针对绝对化非理性信念,社工可以让小张认识到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只要努力过就会有收获;针对普遍化非理性信念,社工可以让小张认识到人际沟通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要让小张摆脱内向,摆脱自卑。可以运用澄清、对焦、摘要等引领性技巧来帮助小张明确自身问题,通过探询和面质,引导他意识到原有信念的不合理,并对自己所遭遇的事件提出新的解释。
例如,我们可以询问小张几个问题:(1)你觉得你什么时候入睡是比较容易的?在那个时候你会不会还是做噩梦?(2)你为什么会觉得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才会找到好工作?难道企业看中的只是文凭而不是能力?(3)如果你进了大企业、大公司,你有什么优势能竞争得过那些所谓名牌大学的学生?(4)你觉得爸妈对你的教导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你希望他们怎么做?
精选
一般而言,案主会在会谈中对自己原有的观念进行反思,在事后这么一个冷静的环境中更有利于案主思考问题。这时社工应继续询问,就那几条引发小张焦虑感的不合理信念与他进行探讨,在他感受到消极情绪时可以有意识地使小张复述新的积极的信念。
我们应该要用优势视角来看待人和物,要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小张虽然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但是他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一点不比名牌大学的学生付出的少,甚至多出很多。要让小张相信自己有改变的能力,能力比学历重要,去不了大企业大公司,在一般企业或公司也可以发展得很好,一旦有突出业绩,也会被大公司大企业欣赏。小张最大的问题就是争强好胜,我们应该把这个变为其优势,不应该只在是否是名牌大学这个光环下徘徊不止,让他在其他方面继续努力完善自己。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给予小张更多正确处理事情的模式以及思考的方式,让他多接触行为向上的榜样,例如在很一般的企业也打拼得很好的一些人,或者是一些毕业于普通大学却凭借自己努力进入大企业的人等,会改变他的一些不良思维认知方式。小张还是年轻人,与同龄人多接触,学习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不仅可以改变小张内向性格,还可以提升小张的自信心。
再有就是应该对小张的母亲进行会谈。父母的过高要求对小张的影响其实是最大的,父亲过世,小张肯定会更以母亲的严格要求为激励方向,因此应建议母亲以尊重孩子为前提,量力而行,不应逼迫孩子去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3、巩固和强化
针对前几次的会谈,社工应对小张之前的表现作出初步评估,如果是积极的就继续坚持下去,如果是消极的就应继续进行理性情绪治疗。
精选
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小张尝试放松练习,要求他通过身体的放松舒缓心理紧张;建议小张用有声语言复述新的信念,运用放松技巧和其他情绪宣泄方法来应对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波动;布置家庭作业,要求他用日记形式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尝试用文字分析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社工再通过这些文字透露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对小张进行评估,判断小张是否得到正强化。
4、评估与结案
经过几期的会谈和辅导,如果评估的结果是小张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逐渐减少,焦虑、烦躁情绪降低,能较好地入睡,睡眠质量提升,并且能够有意识地复述新信念并采用新方法调节情绪,那么社工就可以对小张提出结案要求,小张表示同意后即可结案。
四、结语
认知行为理论支撑着认知行为治疗,使案主能在治疗中能反思自我,做到自我提升。在这个实务案例中,主要采用的是以案主为中心,而不是以症状为中心的介入理念。评估结果表明,这种治疗对案主来说具有较好的效果。
这种认知行为治疗法在个案社会工作中应用时,突出了如下三个原则:
第一,尊重案主的心理感受,避免以症状定义案主。社工对案主的问题并未以“焦虑症”命名,而是以“心理上存在焦虑感”这一说法加以替代。
第二,同伴式辅导,避免专家角色。专家式的角色往往意味着例行公事和置身事外的态度,而案主常常希望自身感受或表达的情感能获得社工的了解、支持与共鸣。社工在辅
精选
导过程中对案主的问题及情绪体验表示关注,持非评价性态度,社工的同伴角色增强了案主的安全感与信任感,是促使案主改变的动力;在行为选择方面,以案主认定的问题重要程度作为专业介入的工作程序,尊重案主的偏好,并不要求案主即时扭转对他人信任度上所持的保留态度,不勉强案主向他人表露情绪,赞成案主自主选择情绪调节方式。
第三,基于案主优势的辅导形式和治疗方案。社工在与案主的交流过程中,发现案主具有较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强烈的自我改变的期望;社工在辅导过程中强调案主具备的优势,并鼓励案主利用这些优势来控制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以此增强案主的自信心,加强了工作成效。
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下,社工工作者更像是一位带领者、指导者,带领案主梳理自己的情绪,与案主一起分析其认知过程,指导案主学习新的认知技巧,在整个过程中社工必须心思细腻、认真、谨慎处理每一环节。
参考文献
[1]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2。
[3]王竹换,庞鑫.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09.1。
[4]张学芳.轻度心理问题实务方案探索研究——以两例个案工作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2.6。
[5]金卉,张依.认知行为疗法在社会工作个案辅导中的运用[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精选
学报,2013.1。
[6]张瑾.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研究[J].调查研究。
精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