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2023-03-22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李靖 北京 100125)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形势,指出,中国茶产业呈现出产量迅速增加、区域布局向中西部 转移、茶资源综合利用开始起步、价格行情较好、市场网络基本形成及出口销量稳定等特点,但也存在茶园面积扩大 过快、生产水平偏低、产业集中度低及品牌过于杂乱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提出,需要控制茶园面积过快增长,重 点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提升加工集中度,促进茶资源精深加工;努力构建信息畅通、秩序规范的市场体系。 关键词:茶产业;生产;加工;市场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 全国红毛茶、绿毛茶和乌龙茶产量分别为10.8万t、 99.0万t和16.9万t,分别占全国干毛茶总产量的 7.6%、70.1%和12.O%(表1)[11。 表1 2005~2010年我国茶叶生产情况 树最早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茶产业得到了迅速 发展。目前,全国有20个省份生产茶叶,涉茶人员 约8 000万人。茶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延伸,已成为农 村经济特别是广大山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 的优势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扩大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生产状况 1.1 产能快速增加.但生产水平偏低 2010年全国茶园面积201.2万hm ,采摘茶园 150.6万hm ,茶叶产量141.3万t,与2005年相比, 分别增长49%、51%和45%,总产值达到558.5亿元。 20世纪90年代全国茶园面积每年增加4万hm ,2000 年以来茶园面积每年增加7万hm ,2005年以来年 均增长12万hm 。目前,全国茶树采摘面积占茶园 总面积的74.8%,仍有50万hm2茶园尚未开采.茶 园面积持续扩大的势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 我国茶叶产量快速增加.主要是因为茶园面积的扩 张,提升茶园生产水平还有相当大的潜力。2007年 全国无性系良种茶园占比为35%。部分省份如安徽仅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05-2009年) 1.2 东茶西移趋势明显 我国有20个省(区、市)栽培茶树,生产区域 辽阔。 《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 ̄2015 年)》将主产区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 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特 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 域等4大重点区域。2005 ̄2009年,全国产茶重点省 为10%,而肯尼亚等国已高达90%以上:全国平均单 产为907 kg/hm ,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8%。2010年, 收稿日期:2011—04—19 份排序变化主要表现为云南、贵州、湖北、河南等 作者简介:李靖(1981一),男,安徽芜湖人,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规划、农业产业经济。E-mail:li.jing2000@yahoo corn.cn AO农业展望圈2011年第6期 中西部省份地位的上升。按照茶叶产量排序。福建 一浙江有3个,云南有2个,四川有2个,河南、安 徽、贵州各有1个,增幅较大的是河南的狮河区、 直位居第一,云南超过浙江居第二位,贵州超过 广西居第9位。按照茶园面积排序,云南一直位居 贵州的湄潭县、湖南的五峰县。均集中在中西部地 区(表3)。分产品看,云南、湖南和湖北红茶产量 居全国前3位,2009年产量分别为1.9万t、1.76万t 和1.18万t,分别占全国红茶总产量的27%、24.5% 和16.4%;绿茶产量居全国前5位的是浙江、云南、 第一.湖北由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贵州由第8位 上升到第6位.河南由第13位上升至第1O位.上述 4省茶园面积新增303万hm ,占同期全国茶园新增 面积的61%;福建则由第二位下降至第四位,浙江由 第三位下降至第五位(表2)。从县域看,全国有 四川、湖北和福建.2009年产量分别为16.6万t、 16.1万t、12.4万t、12.0万t和10.9万t,分别占全 国绿茶总产量的16.5%、16.0%、12.3%、11.9%和 1 000多个产茶县,《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2009 ̄2015年)》按照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产 值大的标准确定了118个县为产茶重点县。2009年 全国产茶前20强县中,福建有6个,湖南有4个, 10.8%;乌龙茶主产省为福建,其产量为1.39万t, 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87%。 表2 2005年和2009年我国茶叶主产省生产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05~2009年) 2加工状况 8.1%,平均销售收入由2 062.4万元上升至3 973万元、 2.1精制茶产业集中度较低 全国现有15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从 但主要是由于产品价格的变化(均价由20.2; ̄/kg 上升至45.6元/ ),单个企业平均产量由1 017 t下 降至928 t(表4)。 2.2茶资源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 全行业看,存在着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集中度偏低 的问题。全国有7万多家茶厂,年均产量仅10t。远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不少名优茶产区仍然是家庭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咖啡碱 作坊式生产,手工操作,批量少,产品规格质量不 一等有益健康的功能成份,茶制品越来越受到欢迎。 我国茶资源深加工开始起步,运用现代加工工艺把 茶鲜叶、成品茶乃至茶叶废次品、下脚料、茶树附 属资源如茶花、茶籽、茶枝或茶树根等制成饮料、 致,生产效率低。2005 ̄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精 制茶加工企业由515家增长至1 540家,销售收入由 106亿元上升至612亿元,利润率由4.7%上升至 AO农业展望固2011年第6期 l IL 表3 2o07年和2009年全国茶叶2O强县产量 保健食品、药品。全国约有40多家企业生产茶多 酚、茶皂素和咖啡碱等天然产物,开发茶叶功能性 成分。其中,茶多酚作为食品抗氧化剂,茶籽油作 为食用植物油,茶皂素作为表面活性剂,在日化、 建材、冶金及饲料等行业应用广泛。 3销售情况 3.1批发市场形成网络.但销售企业规模偏小 全国有16个茶叶市场被农业部认定为定点批发 市场,北京马连道、福建安溪、广州南方、山东济 南、安徽黄山、浙江新昌、广西西南、河南郑州、 安徽峨桥、浙南松阳是影响力最强的1O大茶叶市 场。由于市场网络的日益完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于2009年5月27日第一次发布中国茶叶市场指数, 但由于各茶叶品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价格也 相差甚远 首个茶叶价格指数“铁观音价格指数” 于2009年9月在福建省安溪县发布,首个绿茶价格 指数“大佛龙井价格指数”于2010年4月在浙江省 新昌县发布。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统计,全国 茶叶企业百强销售收入门槛由2007年5 000万元上 升至2009年的8 000万元,但仍缺乏在国际茶叶行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业中的龙头企业和全球知名品牌,规模最大的中国 表4 2005一,2010年规模以上精制茶加工业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经网数据厍整理 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额为14.57亿元,相比之 下。立顿红茶的年销售额达到28亿美元。“散、小、 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没有形成有规模的标准化、规范化茶叶生产链.缺 2 596美元/t,分别比上年增长8.5%、12.9%、9.8%、 9.4%、1.3%和11.6%,价格一路走高。但产业也存在 明显的波动,如2007年云南普洱茶受炒作影响,暴 涨暴跌。影响了产业的正常秩序。 3.3名优品牌影响力显著.但也存在杂乱问题 1959年评选出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 乏国外市场自主分销渠道。 3.2价格行情总体较好 2006 ̄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精制茶销售价 格分别为23.7: ̄/kg、28.5元/kg、34.6 5 ̄/kg和42.8 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 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和祁门红茶等“十大名茶”.这 些区域品牌一直发挥着显著的影响力。据中国茶叶 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0)的研究,西湖 元/kg,分别比上年增长4.4%、20.3%、21.4%和 23.7%;出口茶叶均价分别为1 693美元/t、1 912美 元/t、2 100美元/t、2 298美元/t、2 326美元/t和 龙井、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品牌市场价值均超过 AO农业展望图2011年第6期 表5 2009年茶叶销售1O强企业及其销售额 及黑茶1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茶叶产品 有58个[31。但近年来新创名优茶繁多,有产品没商 品的问题突出,仅贵州省就有155个茶叶品牌,该 省第一产茶大县——湄潭县大部分茶叶产品主要还 是靠贴牌入市,以自有品牌进入终端市场的比例不 到10%。 3.4 出口毒_卣量 急定 2005-2010年,全国茶叶出口量稳定在30万t左 右,出口额则由48 430万美元增长至78 417万美元 (表6),其中绿茶是中国茶叶出口的拳头产品 。出 口量占全国产量比重由30.6%下降至21.4%,出口量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保持稳定表明我国茶叶消费更大的市场来自内需。 摩洛哥一直是我国茶叶的最大出口市场,出口量由 5.26万t增长至6.12万t.出El额由9 848万美元增 40亿元12]。各地对茶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积 极性也较高,发布实施的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 准已有16项,其中绿茶11项、乌龙茶3项、白茶1项 长至15 668万美元;日本为我国茶叶第二大出El市 场;美国取代中国香港成为第三大出口市场。 表6 2005~2010年茶叶出口状况 4展望与建议 4.1展望 交易,以减少运输和仓储费用,节省从加工厂到批 发市场交易的时间,提高交易效率。为了摆脱原料 基地的地位,新兴茶叶主产区将会打造自己的品牌, 专卖店将成为茶叶品牌塑造的主要手段。 4.2政策建议 4.1.1 随着新增茶园的相继投产,茶叶产量还将持 续增加 由于产量过快上升、生产成本上涨,茶产业效 益有可能下降.需要寻求促进消费和提升效益的有 效途径。同时,由于生态环境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 茶产业生产布局将向中西部省份转移,滇茶、黔茶 的影响力将会显著上升。 4.1.2茶产业加工将呈现产品多样化的显著特征 4.2.1 控制茶园面积过快增长,重点提升生产标准 化水平 调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茶叶)发展资金投入 方向,减少新建茶园补贴,切实将茶园总面积稳定 下来。将投入重点转向投产茶园标准化建设。扶持 茶叶无性系良种苗木基地,完善茶树种质资源和品 茶产品使用将从单一喝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以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为代表的茶叶深加工 将超越茶叶传统冲饮消费模式的束缚,通过茶叶产 品多样化有效促进茶叶消费的增长,并提高产品的 附加值。 种选育基础设施,实行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 针对山区灌溉条件不便利的现状.开展土地平整, 配套茶园水利设施。通过增施有机专用肥料等不断 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茶叶单产和品质。 4.2.2提升加工集中度,促进茶资源精深加工 合理调整茶叶生产结构,稳定绿茶,适当发展 出口红茶和乌龙茶,稳定高档消费的名优茶,大力 4.1.3产区批发市场和专卖店的作用将会大大加强 茶叶消费将以内销为主,茶叶消费模式将趋向 生产无公害化和品牌名牌化。随着交易方式改进, 市场服务功能完善,更多产品将进入茶叶市场进行 AO农业展望团2011年第6期 发展价廉物美的大宗茶。支持建设茶产业加工园, 引导上下游企业进入,促进企业集聚,促进名优茶 优多、乱、杂的环境.逐步建立起权威性组织、公 益性运作、全方位参加、规范性评比,定期评选出 我国优质茶叶和知名品牌,积极推向国内外市场, 加工从千家万户家庭作坊式加工向名优茶加工中心 集中加工转变,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支持 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基地,特别是发展专用化原料 基地。鼓励企业开展茶叶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 加速低档茶的开发利用,重点开发全天然茶香精、 茶多酚饮料、茶多酚系列口服制剂保健品、咖啡因 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 参考文献 [11封槐松.茶叶生产切不可一味扩大面积IN].农民日报, 2011-02-14. 原料药、茶籽油等茶延伸产品。 4.2.3努力构建信息畅通、秩序规范的市场体系 整合信息资源,开展种植意向、生产动态、农 业灾害及其影响等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为政 府、企业、茶农提供及时准确、方便快捷、丰富实 用的优质信息服务。推行茶园生产管理、茶青市场 交易、企业原料收购、企业产品出厂、市场销售五 1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0年中国茶叶 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卟中国广告,2010,7:106- 111. 【3】黄皓,翁 昆.我国地理标志产品和茶叶产品保护的现 状U】.中国茶叶加工,2010,1:8~11. [4】潘启龙,刘合光,杨秀平.中国茶叶出口格局与展望U1. 农业展望.2011。2:51 ̄55. 个环节的检测.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茶叶评 (责任编辑潘月红) ・+-+一+一+-+-+一+一 (上接第33页) 除。制糖企业提取的甘蔗生产专项扶持资金,可以 据实进入成本。其中种子、植蔗补助、化肥、农膜、 农药及机耕等费用,按税法规定提供有效凭证的, 3.2.5强化科技支撑 国家级科技专项经费要确定一定比例支持制糖 龙头企业及甘蔗原料基地项目。完善产学研科技成 果转化机制,支持科研院所将其成果以股权、期权 等方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扶持制糖企业开展资源 集约节约利用、新品种选育、节能减排和延伸产业 允许列入进项税扣除。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企业的负 担,而且间接地会增加蔗农的收入。 3.2_3推行甘蔗种植保险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甘蔗种植基地县率先推 链等工作。支持制糖龙头企业组建科研和技术开发 机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2.6促进境外替代种植 行政策性甘蔗种植保险。将干旱、霜冻及洪涝等主 要灾害纳入基本保险范围,降低蔗农生产风险。 3.2.4完善蔗、糖定价机制.促使糖价的合理平稳 运行 在实施我国富邻、安邻政策的同时,促进境外 替代种植项目下的糖料种植发展。 参考文献 hapt}? [1]昆商糖网 .sugarinfo.net/ 国家在宏观调控决策时,要考虑合理的糖价水 平,调控目标不应只是一味地压制或针对高糖价。 国家及各省物价管理部门要会同制糖企业制定本省 区的甘蔗收购指导价(包括最低保护价、良种加价 和蔗、糖挂钩联动价)。蔗糖挂钩联动价视同甘蔗收 (责任编辑潘月红) 购价的组成部分。食糖售价实际由各省区物价管理 部门牵头核定。 AO农业展望图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