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50分) ①中国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它轻薄,却能承载文字、文化的厚重;它素朴,却能呈现心灵、精神的绚烂。轻中有重,朴中见华,又何止宣纸呢?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②2014年12月,《诗刊》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凤凰网读书频道联合举办了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他们朗诵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作文分数分类】 一类卷(42—50分) 一类上:48、49、50 一类中:45、46、47 一类下:42、43、44 二类卷(33—41分) 二类上:39、40、41 二类中:36、37、38 二类下:33、34、35 三类卷(25—32分) 三类上:30、31、32 三类中:28、29 三类下:25、26、27
四类卷(24—0分) 以24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1号文一类上50分】 诗歌,归来
“面对这个信息时代,诗歌是我们存在的证明和武器”,北岛在《今天》创办已三十周年时说道。“不过是在一个时刻,诗歌以赤子的姿态到来,在摇摇晃晃的行走中充当了一只拐杖”,诗人余秀华在自己的作品集中写道。在沉寂太久之后,诗歌正以平凡的姿态,迎来了一个最为盛大的回归的时代。
诗歌的远去与沉寂无疑值得反省。这一流传千古的伟大文学体裁,竟在它土生土长的中华大地上陷入无言的境地。很长时间以来,诗歌被几个名字所取代——席慕容、北岛、海子„„,
它在大众的生活里不见踪迹,杳无音讯,被人们送上远离尘烟的高台。人们只能以可望而不可及的目光注视着它。无疑,不是诗歌的魅力不再,而是更多其它的东西——如网络文学,穿越剧,甚至是物质追求对精神生活的冲击,让它淡去了视野。
值得庆幸的是,诗歌终于在时代的巨浪下顽强生存,以崭新的姿态归来。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让生于农村的女诗人余秀华火了整个中国,她是《诗刊》2014年最伟大的发现——将其置于当下诗坛的女诗人中,她是那么得格格不入。别人“涂脂抹粉”,她“口无遮拦”;她字字带血,却句句敲入人心;她身有缺陷的,却骄傲于内心的完整充实;面对命运的不公却淡然说出“请让我做天空的孩子,哪怕她夺去我飞翔的翅膀”。她是农民,却对诗歌无比热爱,她身患残疾,却热爱生活——她是平凡的诗人,也是呼唤诗歌归来的人。
当电影《星际穿越》让更多人认识,尊重科学时,其引用的一首《不要温柔地走进这长夜》让中国人记住英国诗人托马斯的名字。于是我可以看来,诗歌,它正以多样的方式重归文坛。我们也可以看到,更多的文学院、杂志刊和新闻媒体,也顺此风让诗歌被更多大众所接受。一场“日常生活,情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主角是比你我更平凡的社会大众。在诗歌面前,我们均是赤子的姿态,它清洁我们,怜悯我们,引导我们感悟生命,教导我们热爱生活——这才是诗歌不变的魅力。
如同北岛感慨于哥伦比亚麦德林的诗歌节座无虚席,再贫穷的人们也要读诗,国人何尝不感慨于中国文学风日下传统文学甚至文化被人淡忘。鲁迅文学的大撤退,弹片文化的冲击,网络语言的盛行,无疑是敲响的警钟。而诗歌的归来无疑也是告诉我们,还有一种希望——大众是可以理解和接受所谓“深刻”之物的,我们可以用心聆听和感受文学,无论是一个人的作品,还是一种文学体裁,又或是文学本身,甚至中华文化,都能在信息化的时代“重归故土”,“荣归故里”。
惟有你我作为个体,化在平凡与日常中感悟,接受并热爱,相信不仅诗歌能够归来,还有更多,更值得回归的传统期待着国人的再次发现。 诗歌已归,再不行动,更待何时?
【2号文一类上 48分】 平凡的诗人
诗歌朗诵会不仅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题,而且其主角是做着普通工作的平凡人,这若是叫那些强调诗歌“高贵性”的评论家得知,岂不要尖刻地品评一番?
确实,诗歌由于其“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艺术形式而对文字的洗练有严苛的要求。往往诗歌的主题也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甚至超越现实的。如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瑰奇诡谲的幻想,这是一些伟大的诗歌的特征,但若以此作为诗歌的目的,那未免本末倒置。诗歌从不是谋取伟大的手段,而是将心中无法掩抑的激情向外传递的途径,无论这份激情是来自于睡梦中命运三女神向我展露了她神秘的微笑,还是送牛奶时惊险地接住了三个牛奶瓶。
我在俄罗斯时曾恰逢普希金诞辰纪念,小小的公园里聚着各种各样的人。大多数是做着平凡工作的邻近居民,本以为会大量涌现的专职文艺工作者倒是寥寥。这些人平时鲜有共通点,每人都不过是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过生活,而把他们聚集到这座普希金像下的,仅仅是他们对诗歌的热爱而已。随着钟声敲响,朗诵也如序进行,诗有长有短,内容从赞颂自然到今天的早餐,朗诵的声音或急或缓,无论是怎样的诗,怎样的人,唯一不变的是从声带的震颤深处迸发的情感,它跨过依宿文字的稿纸,透过朗诵者诚挚的目光,拂过寒冷在众人面颊上晕染的浅红,直击我的心脏,这份感性的冲动在我心中膨胀,促使我张开口唇试图将热情组织
成章。在被灼烧的意识中我不禁自问,普通人从普通的生活中孕育而生的热爱,也能有如此的份量吗?
被称为热爱的这份感情,其产生、膨胀与宣泄难道还需要资格吗?被君主纵横捭阖的英姿所感染而写下《罗兰之歌》,与被孩子摇晃着向前迈步的姿态所感动而写成尽是白话的诗,纵然世人可以赞颂前者为史诗而批评后者为拙作,但从两者均是由对生命、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动所激发的感情表达这一点来看,又有谁能崇拜前者而蔑视后者呢? 这场朗诵会亦是如此,诗歌本身就是从生活中生出的热情与感悟的表达,能有如此多的普通人在此向世间倾诉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触,不是一件幸事吗? 当他们朗诵的一刻,他们都是诗人。
【3号文一类中 45分】 诗意栖居拥抱生活
一场诗歌朗诵会在这个冬天温暖了我们的心灵,朗诵会的主角不是那些多愁善感的文艺青年,而是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最普通的百姓;朗诵的诗歌并非名家名篇,而是他们自己创作,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这场朗诵会给予我们启迪: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拥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吗?而我们误以为平淡的生活不也时时蕴含着美丽吗?
诗歌是诗意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的形式,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海德格尔曾说:“人类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这份诗意的情怀,从来不单单属于诗人。每一个旭日东升的清晨,当理发师、快递员、上班族们踏着清晨的曙光开始新一天的征程时,他们看到的不是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每一天,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是阳光跃出地平线的惊心动魄,于是他们将这份感动写进诗作,将这份喜悦融入生命的每一天。这些诗歌,拙劣质朴,但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一个平凡人对于生活的热爱,纵然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也要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属于我们的大地上。 有位作家曾说:“诗歌是人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丢失的东西。”诗歌中蕴含着的,其实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与热爱。生活的压力,单调的重复,抹杀不掉的是美带给人的感动,或许正如朱光潜所言:“接近文化和欣赏美是人之为人的天性。”樱花盛放,人们不自觉地停下奔波的双脚驻足欣赏;面对落花,巴厘岛人俯身拾起、爱怜地捧在手心,这份对美的珍视从未在我们生命中淡去。所以,以这些平凡人的身份,在他们对于诗歌质朴的热爱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美的珍爱,这份爱融入于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却惊心动魄,时时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然而,太多的人忽视了这份美,忽视了这份诗意栖居的悠然心态,也忽视了对于生活的热爱。有时候,我们抱怨现代社会愈来愈丑了,现代机器的噪音愈来愈吵了,其实在机器声交织的音响里何尝没有天籁?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泓清泉?只是我们的脚步太匆忙,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肩而过却浑然不知,也太过于专注于自我,生活的镜头里只摄取与自己喜怒哀乐相关的大特写,其余的一切都是一派模糊的景象。有时候退后一步,我们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变的不是图案,而是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尽可能地以最大的眼界将这个世界任意打量一番,我们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在时时装扮着自己的。 我不是个画家,但摄取片刻的美是我的心愿;我不是个诗人,但记录每一次感动是我的习惯。生活如浩瀚汪洋,总有一些温馨而美好的东西随着生活的涨落遗落于我孤单的沙岸,其实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是一个诗人,何不让我们怀着诗意的心去拥抱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做美的发现者、记录者,去创造属于你的生活的诗篇。
【4号文一类中 45分】 扎根于生活 梭罗曾说:“我愿深深扎根于生活,吮吸泥土中的精髓,活得质朴、简单。”诗歌朗诵会上咏诵诗歌的平凡人们,正是如此般质朴,闻得泥土之芬芳,见得水滴中之阳光的人。他们平凡却又如此幸运,拥有发现美好、表达深情之能力。而你我于赞叹羡慕之余,亦应自省:是生活平淡,还是自己忽视了细密的美好,不愿流露真情?
生活的脚步已然日趋急速,人们埋首于案,奔波于城市的街头巷尾,生活中细密的美好仿佛正被压力吞噬;可谁又敢停下来,去咀嚼体味生活呢?如同被拽入深渊一般,“拼搏前行”成了“日常生活”的代名词,人们甚至渴望断绝一切杂念,只为心中那个看似灿烂的未来,只要脚步一停,就再也追赶不上时代的脚步。如是,对“不凡”的渴望让人们逐渐脱离了生活的泥土,失去了心灵养料的来源,物质财富的数字益增,精神世界却日益贫瘠。试问,又有多少人像诗歌会中的人们一样,仍具有表达感悟的能力呢?又有多少人能向写出动人诗歌的他们一样,意识到弥足珍贵的是生活中的点滴,是每一缕心绪,是刹那间的思考?
诗人们所写之诗,内容尽源于日常生活,你我可能会稍有不屑:诸如此类之诗,又怎会有刻绘断垣绝壁、苍松古柏的气魄?怎会有深邃启人的哲思?若当真如是思考,便实须警觉了。美学经验与哲思不可能在某个片刻轰然从干涸千年的泉眼中涌出;而“感悟”与“美的再现”更不能成为一种视觉消费品与刻意的表演。唯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在每个跌宕起伏、曲折迂回中有所体悟,珍视每个细节之处的美好,才能算得上吸吮了生活的精华,才可能真切地感受生活的可贵。生活的价值本就不源自外界的馈赠,不在于经努力后谋得何等职位,做得如何成就,却是源于内在。生活中的风雨,尽是养料,每一寸感悟,尽是成长、是绽放。 《菜根谭》有言:“云白山青、花迎鸟笑、川行石立,谷答樵讴。世间本无苦海,自苦其心也。”只要把生活中的每个细密美好都当作白云青山来欣赏,扎根于生活,又怎会痛苦于人生之无味茫然呢?我们每个人本就是诗人,我们的诗,因质朴真实而得以承载最深切的感情,最智慧的感悟。
【5号文:一类下,42分】 诗歌,源自生活的艺术 近日,一场不同寻常的诗歌朗诵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日常生活,惊心动魄”的主题下,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等齐聚一堂,用诗歌表达着自己的生活。我深深地为这场朗诵会的朴素与伟大而感动,它打破了文人对诗歌的垄断,让诗歌在与普通民众的接触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诗歌,本就来自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从《诗经》中“反是不思,亦以焉哉”这一失恋女子的内心独白,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诗仙李白的睡前凝思,诗歌从未脱离人民大众、脱离日常生活。诗歌与其他文体一样,都是人们借以表情达意的工具;凡是情感借助一定语言形式表达形成的产物,皆可谓之诗。至于诗之雅与俗,则往往取决于诗人自身的喜好与偏爱。君不见同一片唐朝天空下,不是既有平白明快如白居易,又有奇崛晦涩如李商隐吗?由此可见,抒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意旨是诗歌的本质所在,而高雅与粗俗决不是区别诗歌与其他文体的标准。 然而,不少人却错误地将“高雅”视作诗歌的核心,并据此将诗歌视作文人的专利。前些年,诗人赵丽华的横空出世,引来了一片质疑甚至怒斥。赵丽华的诗歌都来自日常生活,抒发的也都是真情实意,却因其语言太过浅显而饱受诟病。“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所有馅饼中/最好吃的”面对着着四行文字,不少人惊呼:这也算诗?而在我看来,这的确算诗,而且是一首标准的诗。作者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立无援,这
难道不是诗所应有的赏析吗?现在的人们似乎过于注重诗歌高雅脱俗的特点而忽视了其表达情感的功能,而这才是对诗歌最原始的定义。试想,若长期将诗歌以“高雅”的名义束之高阁,那么是个何来素材、何来生命力? 反观今日这一诗歌朗诵会,主题是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借诗歌抒发的是个人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感悟,实在是对中国诗歌的一次复兴。这一活动回归了对诗歌最初的定义,鼓励人们以生活入诗,并且不以雅俗作为评判标准,而是唯情真者为上,彻底解放了人们,也解放了诗歌。现代社会中的诗歌,唯有解下身上“高雅艺术”的束缚,放下身段,深入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才能保持自己长久的生命力与长盛不衰的地位。而这一朗诵会做到了这一点。 诗歌,本来自于基层、来自于生活;雅与俗,在诗歌的世界中本没那么重要。只要能吟出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人人皆可为诗人。
【6号文:二类上,41分】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中国人爱诗爱了五千年,这是因为我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一场诗歌朗诵会,唤醒我们尘封多年的爱诗之心,我不禁问:为什么这些掉进人堆都找不到的人能写出如此“惊心动魄”的诗?正是生活,平常的生活,让他们咀嚼出了丰富的情感,见之于诗,短短几行,扣人心弦。
正应了白乐天那句——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人余秀华”应该是这场朗诵会主角中的主角吧!所谓“高手在民间”,当我看到新闻报道中余秀华略微歪斜的脸,含糊不清的口齿,我实在无法将她与诗的美好连接起来。我一直以为诗人是像戴望舒一样在江南雨巷中徘徊的翩翩公子,或像李清照般透着袭袭一抹清香的女子。但她,余秀华,那个拿着饲料盆踉踉跄跄追着鸡的农妇,写出的诗歌也正是以泥土的味道、鸡笼的味道、庄家的味道打动了我。为事而作的歌诗正是因为于生活的贴近打动人心,让人们发现从小生长的土地原来如此可爱。我恍然,这是诗人的余秀华追求美的方式,虽然过程中可能痛苦更多——残疾、非议,但这是她的权利。也许我还不如她勇敢——愿意给网络上陌生人的悲剧一滴眼泪,却舍不得给真正的生活一个拥抱。仰望星空多年,终究也没有真正学会脚踏实地从生活中体悟人生价值和生命真谛。
平凡的生活之美当然不止见诸于诗歌,广场舞大妈们的选曲也透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道理。从《荷塘月色》到《最炫民族风》再到《小苹果》,它们的走红正表达了大妈们对美好生活和张扬个性的追求。虽然被广泛评为“大俗歌”,但这些歌曲词中对生活的贴近,不正是引起全民共鸣的原因?相比于“微博炫富”等舆论炒作的哗众取宠,反倒是“俗到极致”的广场舞大妈和诗人余秀华更加“接地气”,更加敢于直面内心。生活中的善恶美丑都是真实的人间百态,都是我们人生之路上宝贵的财富。但是当下社会的“假”,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追求幸福美好的中国人从千年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开始,在这广阔的农耕土地上,创造了多少生活的奇迹。关中的土是中华民族的温床,黄河的水是它的乳汁,生活的创造,文化的诞生,皆是由这自然。而所谓传承文化,也并非只在于诗歌、习俗等有形之物,更重要的是赤子之心不失,虔诚地面对土地、天空,追求美,修自身之德。用我们的行动,增厚中华民族的土壤。
若今天从花鸟鱼虫中开始尝试写诗,岂不增添一抹生活?
【7号文:二类上,40分】
诗歌的传承
去年年底,一场特别的诗歌朗诵会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这场主题为“日常生活,惊心动魄”的朗诵会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朗诵者不失朗诵家,而朗诵的诗歌亦不是来自诗人的手笔。 平凡的百姓们在台上朗诵着它们自己的诗歌,令我不禁想起诗歌的源头。《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不少诗歌就是从民间收录而来的。它们或是农民们劳作的号子,或是祭祀时对天神的祝词,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创作亦表达着百姓的心声与愿望。 是从何时起,诗歌成为了一个高远而不可及的事物?不知何时,诗歌再不是日常交谈间的常客,也不是酒桌上兴起之时助兴的言辞,它离我们的生活是那样遥远,遥远到只能在书本与卷子上勉强分辨着字间的含义,遥远到我们会在身边人做出诗时感到惊奇。在生活中,且不提对音韵用字要求甚多的古诗,就连近代白话诗都很少见。会读诗的不敢写诗,会写诗的不敢当众拿出来给大家评赏,而爱好赏诗的不知能有几人。千年的诗歌传承到此仿佛已有断裂之像,而我们,眼睁睁地,无能为力。
幸甚,诗歌之魂并未从我们心中真正消失,而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会就是一个见证。阳春白雪也许已经失传而不可闻,“下里巴人”却依旧在百姓的心间流承。诗歌从浮华又归于最初的模样,重新自文人墨客手中回归到百姓的生活。农妇、理发师、工人„„它们的语言也许粗糙他们的词文也许幼稚,但他们将生活凝成了诗歌,而这正是诗歌最本质的奥义。
诗歌并未远离我们,当我们欢喜时,我们要歌唱,而我们的言语,就是诗歌的传承;当我们悲伤时,我们要呐喊,而这情感,是千年的共鸣。诗歌从酒宴中,从集会上隐去,隐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这里才有着诗歌真正的传承,远离那华丽辞藻下,是生活的真谛。
【8号文:二类上,39分】 平凡中的诗意
这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朗诵会注定是不凡的,它引领原本平凡的理发师、快递员、煤矿工人乃至农妇去探寻生活中的感悟,并用诗歌吟咏出来。诗人不再是诗歌的独创者,一份份平凡中的诗意才是生活的真谛。
平凡、默默无闻并不是我们甘于平庸的借口,日复一日的工作圈住的是双手,但不是我们思想的深度与广度。眼光看不到的地方脚步可以到达,脚步无法到达的地方思想可以企及。大胆地去想象去追寻,三点一线的生活里也会有智慧之光,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用优美的文字将其描绘出来,但仍不能否认,有思想的感悟便是平凡中的诗意,是每个平凡人生活中独一无二的不平凡。
现在我们所向往的不再是能生活的人,而是会生活的人。能生活的人苟延残喘地忍受生命的打击,而会生活的人享受生命的每一个拐弯,把每一次改变都化为一个体悟,把磨难变成美好,于是生命便有了厚度。枯燥可以变为自得其乐,失意化作诗意。这厚度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经历了多少,阅读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感悟了多少。
能生活的人脚踏实地,而会生活的人同时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带来了物质,而仰望天空却是追求。当一个人仅仅局限于脚下的路,而不抬头张望远方的风景,心该有多么疲累。仰望天空所带来的诗意引领每一个正在迷惘正走在路上的人去发现美好,渴望美好。这份诗意是信念,是一个人心底对美的追求,对未来的信仰,是脚踏实地的动力源泉。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散发各自的生命之光,平庸的人用疲劳将之掩盖,而平凡的人却会忽视,唯有在平凡中依旧渴望诗意的人将它捧起。《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小男孩在逃学打架之后,却希望站在麦田中,拽住一个个即将掉下悬崖的孩子。他曾用个性去宣告不平凡,最后却懂得用平凡去点亮人性之光。我们可以忙碌,可以反叛,但绝不能无暇顾及人性的魅力,是善良,是谦逊,是一切诗意的源头。
平凡中的诗意是探寻、是感悟,不是外界的,是自己的,是学会经营生活,学会发现人性之光,是在纷乱中坚守信仰,那么诗意自会笼罩平凡的生活。
【9号文:二类中,37分】 对于诗歌,每个人都是主角
去年,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大会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不是因为著名的诗人到访,也不是因为经典的诗歌再度重现,而是因为那些参加朗诵的诗人们来自社会的各个岗位,平凡的他们为何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
诗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几千年以来最贴近人们生活的文化宝藏了。正如《诗经》中《氓》那一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殒”,描写那薄情男子对变老妻子的冷落,引起了多少女子的共鸣以及愤恨,对那男子的怨气一直流传至今。而乐府诗更是不能再经典的,官员们在民间收集歌谣,编成曲以流传至今,《孔雀东南飞》中,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让多少人叹惋。而从民间收集来的诗歌,更让人接受,更临近生活,从商人到平民百姓,都可以是诗歌的创造者。
诗歌的创造就是来源于百姓的生活。参加朗诵大会的人们来自于各个职业,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等,相信他们的诗都是来源于自己的职业,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虽没有屈原诗中“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豪放,也没有李清照诗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悲情,但是他们拥有自己生活的经历,最质朴无华的文笔,以及自己诗歌中所表达出的最真实的平民生活的写照,可以给听者很强的带入感,亲身去体会来自社会各地的人民的小生活,小情趣。句句入耳,贴近生活。
最优秀的诗歌创造不光来源于人们对诗歌的热爱,更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诗歌朗朗上口,句句入耳,贴近生活,人们喜爱它,而人们更喜爱的是诗歌中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等人参与这个活动大会,是他们真正地热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职业,在生活中有着自己的感悟。我相信他们的诗歌会处处体现着他们通过自己的职业生活感受到的点点滴滴,或许快乐,或许悲伤,这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贴近自己的生活,更贴*民生活。正贴合了大会主题“日常生活,惊心动魄”。那些从他们日常生活中突现的诗歌,纵使惊心动魄,也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开始热爱生活,发现你身边的点点滴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会成为这诗歌的主角,热爱它,享受它。
【10号文:二类下,33分】 中国文化的传承
诗歌,是中国的文化,它的历史悠久,从春秋已开始流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殒”,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经《氓》便流传至今。诗歌朗诵会让我们看到不同层次生活水平的人都喜爱诗歌,喜爱中国文化。
我想《诗刊》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凤凰网读书频道之所以举办诗歌朗诵会,是因为他们不希望中国那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就此陨落,是因为他们不希望人类忘记中国的特色,更是因为他们想唤起人们心中那一份对中国文化的爱。
粗鄙的农妇是无知的,但她们勤劳,热爱土地,热爱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种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待种子发芽、成长、结果,她们心中充满快乐。煤矿工人日日夜夜在黑漆漆的地下工作,他们苦却幸福。快递员每日都奔波在路上为人们送快递,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严寒,他们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理发师用双手为人们创造出美丽发型,私企员工又没日没夜
地加工来使公司运营得更好。还有很多我们不知的人事,他们同样快乐生活、工作,只因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们是中国人,他们热爱中国的一切。 由此我们更可以得出:中国文化是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骨血里的。
人从婴儿到幼儿,学会了说话,中国的汉语是他的母语,所以从小就有了中国文化的意识。随着成长,学会了中国文化的由来并传承了文化。人的一生都在接触中国文化。所以我们热爱它,从骨子里热爱它。
身为学生的我们,每天都在学着知识,学着中国文化,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铭记中国的伟大,中国文化的美丽,也让我们自己为祖国做贡献。
【11号文:三类上 31分】 蚁之诗
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仿佛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生活甚至不应称之为“生活”,而应该叫做“生存”,他们起早贪黑,忙忙碌碌有的只是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早在时间的磨砺中深藏在了心底。他们自嘲为蝼蚁。
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也过着如此的生活,却对生活满怀热情,他们不认为自己是无用者,因为他们也在工作,为世界做出着微薄的贡献,在《诗刊》主办的一场“草根”诗歌朗诵会上,他们上台激情澎湃的高声朗读自己对平凡生活的感悟,对日常生活热情的思考,对工作的热爱。
像他们这样,心怀希望与对生活的热情,即便现在是蚂蚁,机缘巧合下也是可能变成蝴蝶的,而第一种人,失去了信念,可能一生只能做为蝼蚁了吧。
就比如马云,高高的脸颊,大脑门,个子矮,又是个二流大学毕业的普通学生,似乎就是蝼蚁中的一分子,甚至在蝼蚁中都算次的,但是他却没有自暴自弃,他能抓住各种机会,在众人未发觉之前率先出手,把握着中国互联网的规律,一次又一次的先行一步,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如果他做为蝼蚁的身份自甘堕落,就没有淘宝、支付宝,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这些惊人的创举,所以即使身处底层也不能放弃。
贾平凹是中国著名作家,我至今还记得他在我的小学课本,初中课本中多次出现,但他却只是生在农村普通人家的孩子,他的父母根本没想让他上大学,只希望他能混口饭吃。找人想让他当电影放映员,或干脆子承父业,当个农民,但他自己却坚定信念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在高中校刊想刊登自己的作品,于是他不厌其烦的投稿,请老师批改,老师烦了,他就自学,但没有一篇成功刊登在校刊上,他还是没有放弃,依旧坚持着写作,毕业后投到了其它出版社,没想到成功了,刊登在了许多报纸,杂志上,并且越写越好,引起了国内文坛的重视,最终成为文坛中一名巨星。如果他在当初听从父母,或轻言放弃,也许现在,他会是一个农民,电影放映员或其它什么蚁。
要记得即使被深埋雪下,在厚厚的积雪之上,温暖的太阳依旧照常升起。当你身为蝼蚁,不要放弃向上的信念,牢记自己的梦想,对生活饱含热情,即使不能因此改变身份,却也能写出壮丽的诗篇。
【12号文:三类中 28分】 “小人物”也有“大热爱” 一四年十二月,《诗刊》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等机构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许许多多平凡岗位上的“小人物”都来朗诵了他们的作品,表达他们对生活、对诗歌的热爱。由此,对生活、对诗歌这些“高、大、上”的话题,并不只是权威人士的专利,对于一些“小
人物”也可有如此的追求。
身份地下,并不代表只能从事卑微的工作。战国时期,曾有过一次著名的长勺之战,鲁国之所以能战胜强齐,是由于曹刿的献策。曹刿出身低下,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由于他觉得自己有才华,才向鲁庄公请战。并要求一同前往前线。因为曹刿的杰出表现,使鲁国迎来了胜利的喜悦。曹刿虽身为“小人物”,却能心存天下百姓,奋不顾身来到前线,抒发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关爱。假如没有曹刿当初心存天下的一片豪情壮志,也就不会有记入史册的长勺之战。
处境虽坏,却仍对生活持有一份热爱之心。杜甫一生穷苦潦倒,命运多舛,晚年到处流离,面对国家的衰落与人生的艰难,杜甫并没有放弃,身处茅屋,却仍能以“大庇天下寒”的豪情面对悲惨的人生。他,无人关怀,无人问津,身为一个“小人物”,却仍对生活对国家抒发自己的深爱之情,但又有谁知道那个身份低下的杜甫呢?如果杜甫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又怎么会在青史中留下那么一个忧国忧天下的诗圣形象呢?
由此可见,一些小人物,也可以拥有高尚崇高的追求。地位虽低下,身份虽卑微,却仍能以一颗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去热爱生活热爱人民,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和借鉴的。在人生的旅途中,你和我都是“小人物”,唯有热爱别人,热爱生活,才能使这一段漫长的旅行没有白白路过。
【13号文:三类下 25分】 做生活的主人
生活不是考试,它没有标准答案,选A选B还是选C,都没有对错之分。做自己的答案,过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不同的选择,同样的精彩。生活中必然面临职业的选择,有人选择做农妇,有人选择快递员,有人选择做白领„„不管选择如何,但最终都会有所收获。一名快递小哥,学历并不高,但他以自己的细致观察,知足常乐的心态,但上了分公司的老总,还被马云请去美国敲钟。诗人余秀华,曾因她的诗歌,一度成为热点。两人不同的选择,给了他们两种不同的人生,但同样收获幸福。
材料中的朗诵会,不同职业不同的人,但同样都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也同样都有对诗歌的人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做生活的主人,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感受生活所带来的美好。 做选择时,我们会被各种的外界因素所干扰。不少人会追求高收入的职业,被各种因素所限制,所控制,失去了自我。一位老总曾在日记中写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在那因车子爆胎而独自走到公司的那一下午。那一下午他看到了毕业后就未曾见过的小野花,看到了周边嬉戏玩闹的孩子们,这都是他在忙碌的回忆中和飞机上所不曾见的。所以,一味追求金钱,并不能为你带来幸福。应做自己生活的主人,遵顺内心真正的想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 做生活的主人,才能享受真正的快乐,“条条道路通罗马”,无论如何,都可以通向那理想的彼岸,只需遵顺内心。 在自己的生活中收获。
【14号文四类上 24分】 诗·生活
在这个荧屏闪烁的时代,古墨书香之物似乎已与我们越来越远。然而诗,或许是因为它可雅可俗,从未远离我们,也是诗在维持着我们与美好、感动之间的距离。可以说,在电子信息时代生活的我们,也是活在一个诗的世界中的。诗随处便可“见”,诗到处皆可感。
当你来到江南地区,或会被它们富庶所吸引,或留恋于江南女子的温婉动人,但我相信,最让你难忘的定是江南那浓浓的诗味。漫步在石板路上,周围杨柳依依,柳叶细长而随风飘舞,你是否有感受到“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明快之感。或是等到三月再来,一切都更加郁郁葱葱,便有点“烟花三月下扬州”之味了。这时随意来到一处池塘旁,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景致,会让你以为自己穿越到了古代。夏天,“鱼戏莲叶间”的欢乐场景恐怕才是更好的,坐在池塘边读诗,空气中也充满了甜甜的诗味。在江南,诗就是生活。
即便不在优美的江南地区,当你来到黄沙满地的边塞时,也可以随时感受到诗的存在。一缕似真似幻的沙烟是否让你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夜晚皎洁却又带着几分寒意的明月,有没有让你联想到“单于也遁逃”;苍凉悲壮的大漠之景让你忽然关心起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是报国无门的辛弃疾。悲壮凄苦的边塞诗风吹拂在你的脸上,让你的脸生疼,也似乎让你的心有些疼痛。在边塞,诗早已与一景一物,与每一粒沙融在一起。
同样的,在海边你是否会不经意吟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黑夜降临,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是否浮现在你的脑中;四月,林徽因的那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又回荡在耳畔;冬季,《沁园春·雪》又成了应景之作。
诗便是生活,生活便是诗。诗融在了生活的每个细节每个角落之中,所以它不会远去,也无法远去。它就是上天在科技与经济的高楼后,为我们留的后花园。 诗,生活,难以分开。
【15号文:二类上 40分】 俗人的雅作
又有新诗更新了!邻居们闲谈天时谈论着。他们所谈论的,是一位名为“一川”的网络诗人。词藻也并非如正统诗人那般华丽,基本以朴实、生活性较强为主。但这些,网络上千千万万的“诗人”都具备,邻里间又有什么好议论的呢?原来,诗中那些“接地气”内容,似乎都直接证明了作诗人来自这个小区,并一定是熟悉的人。 那么,究竟是谁呢?新搬来的画家?家中有名犬的富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小张?大家七嘴八舌。突然听见一声沙哑的“收破烂儿喽”被震得不小。回过神来,邻居李大妈满脸笑容:“嗨,老王,我家那废电视正等着你收呢。”
老王被李大妈领进家,路上聊了会天,李大妈问:“老王,你知道现在叫‘一川’的那诗人吗?”老王答:“略知,略知。”李大妈问:“你觉得像咱小区的谁?那画家,富商,还是小张?”老王:“都不是,都不是。”李大妈:“嘿,就和你知道是谁似的,我说,不会是老王你吧?”老王嘿嘿一笑,答:“我就一俗人,咋会写诗?”李大妈一乐,“想你也不会。”搬完电视,老王走了。疑问还留在李大妈的心头。
晚上打开电视,想着看八卦的李大妈收到桌面弹出的一条消息:“你关注的诗人一川又发表了新诗。”李大妈点开新诗,诗题叫《猜》。大致内容描述出一位风雅的诗人形象,结尾化用俗语“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看完这诗,李大妈心里的疑问似乎逐渐解开:一定是那不常露面的画家!明天一定去问问!
这一夜,李大妈兴奋地难以抑制,一夜难眠。而小区的另一边,老王守着电视上一条一条为他所作的诗的评论,称赞,咧开了嘴。钻进被窝,微笑着入眠了。“俺不会写诗,但也可以写一写。”梦中他这样说。
【16号文:二类中 36分】 人人都是生活的主角
他是某外企公司普普通通的小职员,每天净做些跑腿、打印的琐事。而这一干,就是五年。毕业后,他屡屡碰壁,他深知这份工作的来之不易,即便底层,即便乏味,他硬者头皮也得撑下去。看着公司里每天穿戴名贵,步履优雅的高管,小张觉得,仿佛这种人才算得上是生活的主角。
小张没什么爱好,准确的说,繁重的工作榨干了他培养兴趣的时间。正是如此,他得空就写写小诗,互联网普及之后,他申请了博客,把自己的作品发表上去。虽然浏览者寥寥无几,他仍然自得其乐。 最近,出版社和各知名大学联合举办的诗歌朗诵会吸引了小张的注意。平日里根本没有能让他展示自己的舞台,这个机会实属难得。但他转念一想,自己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与那些知名博主相比,连跑龙套的都算不上,何苦自讨没趣呢。殊不知,这些被他的同事看在眼里。他的同事小赵一直认为小张是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的人,希望有一天他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认同。看着小张怯懦的样子,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下决心要帮他一把。 小张下班回到家,例行公事地打开博客,意外地发现评论里竟多了几十条回复。小张的博客从没得到过这么多关注,他仔细一看,这些评论清一色的都在劝说他参加朗诵会。小张顿时傻了眼,难道我真的应该参加吗?这时,一条评论吸引了他的注意:“相信自己!你也是生活的主角!”小张望着屏幕,迟疑了好一阵,陷入沉思。
一周后,朗诵会的现场,小张身着一套有些泛黄的旧西装,被埋没在人群之中。手中的稿子早已被手心的汗水浸湿,小张担心:大家会喜欢我的诗吗?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上场的大多是普通市民,有农妇、警察、煤矿工人,而登台时,他们每个人都是全场的焦点,视线的主角。小张再没了胆怯,他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无论身份地位,人人都是生活的主角。
轮到小张发言了,他看了看手中的稿子,微笑着扔到一边,清了清嗓子:“我朗诵的题目是,《人人都是生活的主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