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3.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的方法。
4.调查法是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5.实验法是对某一变量进行系统的操作,从而研究这种操作对于心理、行为或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的方法。
二.填空题
1.医学,心理学 2.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3.1879,冯特,心理实验室 4.生物-心理-社会 5.恩格尔,生物
6.实验室试验,现场试验 7. 8.晤谈,问卷
四.简答题:
1. 生物心理社会医模式对健康和疾病是怎样认识的?
(1)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神经系统保持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活动的统一。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是互相联系的。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能动的作用。
2. 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相关学科。
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相关学科:(1)神经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 (2)心理生理学 (3)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 (4)心身医学与心理生理医学 (5)行为医学 (6)心理健康心理学 (7)康复心理学和缺陷心理学 (8)护理心理学 (9)变态心理学
3.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
(1)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3)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保持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干预方法;
(5)研究如何将心理行为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其它各方面。
五.论述题:
试述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动因及其重要意义。
原因:(1) 与上世纪初比较,随着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逐渐被控制,目前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相应地成为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
(2) 据分析,目前人类死亡的前10种原因中,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有关。这就是所谓的行为危险因子。这些行为危险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应该说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了行为问题。
(3) 研究证明,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例如技术更新迅速,职业容易老化等,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保持心理的健全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人遭受到的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有相对增加的趋势。这是近代某些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发病率升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4) 通过近几十年许多生物行为科学研究,人们对心理社会紧张刺激造成躯体疾病的
中介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诸如生物反馈、自我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矫正等行为技术的发展,从实验和临床应用角度雄辩地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5)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也已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生在解决其身体疾病造成的直接痛苦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就是说,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这些也都给医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工作任务。
上述种种,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疾病的治疗也不能单凭药物或手术。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身体上无病的水平,更追求心身的舒适和协调。于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提出来。
意义: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不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一章 主要理论
一.名词解释题:
1.行为:狭义的概念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广义的概念是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和意识等心理活动。
2.强化: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reinforcement)。
3.消退: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extinction)。
4.操作条件反射: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5.认知:从信息加工角度来说,指信息为人接受之后经历的转换、简约、合成、储存、重建、再现和使用等加工过程。认知是一种心理功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前者指认知活动所涉及的特殊事件,后者指认知活动的内在结构。
二.填空题
1.强化,泛化,消退 2.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3.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4.本我,自我,超我
5.多维性,相对性,联想性,发展性,先占性,整合性
四. 简答题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 :按照这一理论思路,任何环境刺激,都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影响人的各种行为(包括内脏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反应的结果对行为本身的影响。任何与个体需要相联系的环境刺激,只要反复出现在某一种行为之后,都可能对这种行为产生影响。
2.无意识论:将心理活动为三个层次:潜意识、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conscious)是人们当前可以直接感知的那一部分的心理活动,与语言有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觉知。
前意识(preconscious),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潜意识(unconscious),也叫无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通常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所构成。
本我 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自我和超我都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自我是处在本我、超我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中介物。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 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即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它是人格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督,遵循道德原则。
3.埃里斯的ABC理论:他认为在环境刺激或诱发事件(A)和情绪后果(C)之间有信念或信念系统(B)。
第二章 人的心理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机体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变化(刺激)的反应。
2.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感觉器官与脑对刺激作出解释、分析和整合。
3.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4.感觉的适应:感觉性可由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7.想象:它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在内心中所产生的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
10.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1.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2.需要:是反映有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某些要求,在这个意义上,需要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3.动机:是一种驱使人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4.挫折:是指动机受阻导致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15.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6.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17.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8.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19.再认:是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
20.再现(回忆):是人们过去经验过和事物在头脑中重新重现的过程。
21.迁移:是指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而影响另一些问题的解决。
22.再造想象: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而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3.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运用头脑里储存的记忆表象或感知材料作为原
型素材,经选择、加工、改造而独立地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
24.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25.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二.填空题:
1.脑 客观现实
2. 内容 源泉 主观 能动
3.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倾向性4.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5. 直接 个别属性 反映
6. 直接 整体 外部相互联系 反映
7. 感受性 感觉阈限
8.感觉阈限 反比
9.感觉的适应 提高 降低
个性心理特征
10.嗅觉
11.感觉的相互作用 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
12.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13.识记 保持 再认 回忆 表象
14.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15.动态变化 质 量
16. 再认 回忆
17.记忆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18. 7±2
19.遗忘 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20.间接的 概括的
21.分析 综合 比较 抽象 概括
22.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求同思维 求异思维 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23.定势 动机 迁移 功能固着 个性
24.表象 思维
25.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26.指向 集中 选择功能 保持 对活动进行调节与监督
27.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28.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29.情绪 情感 态度 体验 心身变化 需要
30.表情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31.快乐 悲哀 愤怒 恐惧 心境 激情 应激
32.人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33.意志 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 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
意
34.采取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
35.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坚韧性
36.倾向性 稳定
37.稳定性与可变性 独特性与共同性 个性的整体性 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38.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
39.需要 客观现实
40.自然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41.马斯洛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42.动机 需要 刺激 始发功能 指引功能 激励功能
43.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 主导动机 辅助动机 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44.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45.挫折 抱负水平 个人容忍力 外部因素
46.能力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47.智力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记忆能力 想象能力 言语能力 思维能力
48.正态分布 智商 IQ
49.典型的 稳定 动力
50.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51.巴甫洛夫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52.稳定的态度 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53.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54.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55.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心理活动 行为
56.生理需要
57.活泼型 兴奋型 安静型 抑制型
58.兴奋过程 抑制过程 强度 均衡性 灵活性
59.胆汁质
60.速度 灵活性 强度 指向性
61.持久而微弱 弥散性
三.选择题:
1.C 2.C 3.E 4.A 5.C 6.B 7.E 8.C 9.B 10.E 11.D 12.E 13.C 14.A 15.B 16.E 17.D 18.B 19.D 20.D 21.D 22.C 23.D 24.C
25.E
26.C 27.E
28.B 29.B 30.B 31.A 32.D 33.E 34.D 35.A 36.A 37.C 38.D 39.E
40.C
41.A 42.D 43.E 44.D 45.E 46.A 47.D 48.D 49.D 50.A 51.E 52.B 53.C54.E 55.C 56.C 57.D 58.C 59.E 60.D 61.A 62.A 63.D 64.B 65.B 66.E67.E 68.B 69.C 70.A 71.B 72.B 73.B 74.E 75.B
76.B 77.A 78.D 79.E 80.A 81.C 82.C 83.D 84.C 85.C 86.E 87.E
88.B 89.A 90.C 91.A 92.E 93.C 94.A 95.C 96.B 97.D 98.B 99.C 100.D
四.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2) 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和能动的反映。
2.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是什么?
区别:感觉是在刺激作用下,个别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越清晰、越丰富,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
3. 艾宾豪斯遗忘曲线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人在识记某种材料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得特别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的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4. 影响记忆的因素是什么?
(1)识记有无明确目的和任务;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遗忘因素;
(4)识记方法。
5.正确的复习方法有哪些?
(1)及时复习;
(2)分散识记比集中识记效果好;
(3)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4)不要把性质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
(5)结合回忆的识记比单纯重复的识记效果好;
(6)多样化的复习。
6.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1)定势;
(2)动机;
(3)迁移;
(4)功能固着;
(5)个性。
7.在心理学上情绪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1)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有关,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而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
(3)情绪比情感强烈,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是以内心体验的形式稳定地蕴藏在人的人格当中。
8.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几方面?
(1)有明确的目的;
(2)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
9.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是什么?
区别:(1)气质是先天的,较多地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而性格主要是后天的,更多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2)气质可塑性小,变化慢,而性格可塑性大,变化快;
(3)气质的表现范围较窄,只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而性格的表现范围较广,几乎包括了人的一切稳定的心理特征;
(4)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之分。
(5)在决定人的行为举止上,性格具有核心意义,而气质只具有从属的意义。
联系:(1)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2)性格可掩盖和改造气质。
10.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11.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
12. 如何进行情绪的调节?
(1)调整行为目标;(2)改变认知评价方式;(3)改变或转换环境;(4)心理防御或应对;(5)自我控制与求助。
13.如何进行意志的培养?
(1)正确的观念,崇高的理想是培养意志的决定条件;(2)脚踏实地,点滴做起;(3)在克服困难中表现、锻炼和培养意志;(4)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1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而认识过程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感过程包括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意志过程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另外,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五.论述题:
1. 试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从脑的进化看,人脑及心理功能是长期进化的产物,这一点可以从动物进化的不同阶段的神经系统和行为特点的相互关系上看出来。在进化的最初阶段,动物只有弥散的或网状的神经系统,相应的行为也较为简单。随后出现的头部神经节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雏形,而具有头部神经节的动物就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了。从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管状神经系统,并有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区分,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脑。与此同时,动物的行为也变得较为复杂了。人脑的形成大约经历了10亿年,大脑皮层特别是新皮层在人脑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可以适应各种各样极度复杂的自然环境,心理现象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心理是脑的机能,但是脑不会独自产生心理,必须是客观事物作用它时,才实现反映机能,产生心理。虎孩、狼孩、熊孩等虽然都具备人的生理解剖特点,但由于他们长期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环境,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正常心理。
②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和能动的反映。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到情感、意志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然而,人的主观心理并不是死板地、机械地反映事物,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每个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反映带有主观性。另外,人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还能积极能动地改造客观现实。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雄辩地证明,人类的生存进货都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协调,根据人类需要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结果。
第三章 心理健康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填空题:
1.身体上 心理上 社会上
2.心理健康 初级功能-防治心理疾病 中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 高级功能-发
展健康的个体与社会
3.智力正常 情绪良好 人际和谐 适应环境 人格完整
4.胚胎期 1-3岁
5. 社会适应问题 情绪情感问题 性的困惑问题
6. 孤独心理 权威心理 恐惧心理
三.选择题:
1.A 2.E 3.E 4.A
四.简答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智力正常
(2)情绪良好
(3)人际和谐
(4)适应环境
(5)人格完整
2.心理健康的意义是什么?
(1)有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2)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3)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3.帮助患儿减轻分离焦虑的方法有哪些?
正确对待分离焦虑。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理解、同情他们的处境,对疾病和治疗给予必要的解释、劝慰、保证和鼓励,让患儿认识自己的病友,帮助他们相互交流,树立信心,对长期住院的患儿组织他们学习和娱乐。
第四章 心理应激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应激: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2.生活事件: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
3.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4.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
5.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6.否认:是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心理痛苦。
7.退行: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8. 合理化:是指一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以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
9. 潜抑:是把不能被以上所接受的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等抑制到潜意识中,以保持心境的安宁。
10.反向:由于社会道德或行为规范的制约,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填空题:
1.适应 应对 适应的 不适应的 生物的 心理的 社会的 文化的 生理的 心理的 行为的 内外因素 认知评价
2.生活事件
3.躯体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 社会性应激源 文化性应激源
4.正性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
5.焦虑 恐惧 抑郁 愤怒
6.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
7.应对
8.自恋型 神经症型 不成熟型 成熟型
9.否认 退行 幻想 转移 合理化 反向 升华 幽默 潜抑
10.社会支持 减轻应激
三.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C 5.C 6.C 7.D 8.B 9.B 10.D 11.B
四.多项选择题 AB
五.简答题:
1.在心理应激研究领域中,生活事件可分为哪几大类?
(1)按事件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有①躯体性应激源②心理性应激源③社会性应激源④文化性应激源;
(2)按事件的现象学分有①工作问题②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③人际关系问题④经济问题⑤个人健康问题⑥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问题⑦喜庆事件;
(3)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有①正性生活事件②负性生活事件;
(4)按事件的主客观属性分有①客观事件②主观事件。
2.应激反应中常见的行为反应有哪些?
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 。
五.论述题
1.结合应激理论谈谈心身疾病的预防。
2.试述应激反应过程。
第五章 心理评估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评估: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2.心理测验:是指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3.常模:是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提供了可比较的标准。
4.信度: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通过对测验分数测量误差的计算来估计。
5.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某种测验是否测查到所要测查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测查了所要测查的内容?
6.智力测验:是评估个人一般能力的方法,它是根据有关智力概念和智力理论经标准化过程编制而成。
二.填空题:
1.全面 系统 深入 心理评估 临床心理评估
2.严肃对待 保守被试者利益 管理好心理评估工具
3.观察法 晤谈法 心理测验法
4.结构式晤谈 非结构式晤谈 混合式晤谈
5.心理测验
6.文字测验 非文字测验 团体测验 个别测验 常规测验 投射测验 人格测验 神经心理测验 临床评定量表 职业咨询测验
7.常模 信度 效度
8.均数 标准分 百分位 划界分 比率
9.内容关联效度 效标关联效度 结构关联效度
10.一般能力 标准化
11.比率智商 离差智商
12.4 10
13.三 一
14.投射 人格
15.单项测验 成套测验
16.数量化 客观 可比较 简便易用
17.抑郁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艾森克人格问卷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90项症状自评量表 卡特尔16 项人格因素问卷
18.信度 效度
三.选择题:
1.D 2.E 3.A 4.C 5.B 6.D 7.B 8.E 9.B 10.B 11.D 12.C 13.E
14.E15.E 16.E
17.B
18.C
19.B
20.B
21.E
22.A 23.C
24.C 25.E 26.D 27.A 28.E
四.简答题:
1.评估者应具备哪些条件?
(1)在技术方面,要求对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及其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对心理评估理论和操作有较好的掌握,要有与各种年龄、教育水平、职业性质、社会地位及各种疾病的人交往的经验。
(2)在心理素质方面,要求评估者具备健康的人格,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愿意助人,尊重人,有接纳性和通情。
(3)在心理评估中,评估者要有建立良好的、协调的关系的经验和方法,但同情、接受和尊重被试者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合作的关系,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2.临床心理评估的目的是什么?
(1)单独或辅助作出心理或医学诊断;
(2)指导制定心理障碍或医学疾病的防治措施,并常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
(3)为估计心理障碍或医学疾病预后提供依据;
(4)医学科学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5)其它:如预测个体未来成就,作为人才选拔的方法,以及作为司法鉴定的方法。
3.心理评估者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
(1)严肃对待心理评估工作;(2)保守被试者的利益;(3)管理好心理评估工具。
4.晤谈提问的类型有哪些?
(1)开放性提问;(2)促进性提问;(3)阐明问题的提问;(4)对质的提问;(5)直接的提问。
5.心理测验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1)根据临床或科研工作不同目的来选择测验种类或组合多种测验来满足不同的要求;
(2)选择常模样本能代表被试者条件的测验;
(3)优先选用标准化程度高的测验及有结构的测验;
(4)选用国外引进的测验时,应尽可能选择经过我国修订和再标准化的测验;
(5)主试者应选用自己熟悉和具有使用经验的测验。
第六章 心理治疗
一.名词解释:
1.心理治疗: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2.暗示疗法:是指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积极调动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方法。
3.催眠疗法:是应用一定的催眠技术使人进入催眠状态,并用积极的暗示控制患者的心身状态和行为,以解除和治愈患者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4.松弛疗法:是通过一定程式的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特别是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5.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生物反馈仪这个电子仪器,将人体内生理信息描记,转换成声、光和数字等反馈信号,使受试者可以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和控制自身的生理功能活动,从而达到防治心身障碍的目的。
6.森田疗法:是日本森田正马创造、发展的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法。
7.认知疗法:是1970年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它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8.行为疗法:是一类主要根据行为学习理论原理来认识和治疗临床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
9.精神分析疗法: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十九世纪末创立的,主要是根据其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观点,通过自由联想等内省方法,帮助病人挖掘各种心理冲突,使其领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方法。
10.来访者中心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1940年创立的,强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以改变其心理环境的治疗方法。
11.支持疗法:是指那些以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为主要手段的心理治疗。
二.填空题:
1.医学心理学 医患关系 心理学技术 心理条件 个体与环境
2.自主性 学习性 实效性
3.精神分析流派 行为主义流派 认知流派 人本主义流派 折衷主义流派
4.关系的和谐性 问题的针对性 治疗的计划性 手段的综合性 严格的保密性 方法的灵活性 立场的中立性 亲友的回避性
5.综合性医院有关的病人 精神科及相关的病人 各类行为问题 社会适应不良
6.问题探索阶段 分析认识阶段 治疗行动阶段 疗效评价阶段 结束巩固阶段
7.弗洛伊德 自由联想 抗拒 移情 发泄 释梦 解释
8.认知领悟疗法
9.行为学习理论 系统脱敏 满灌疗法 参与示范 厌恶疗法 正强化和消退法 治疗协议或临时合同 自信心及社交技巧训练
10.交互抑制法 放松训练 建立等级脱敏表 脱敏练习
11.二十 70 情感 行为 不良认知 合理情绪疗法 认知转变法
12.任意的推断 选择性概括 过度引申 夸大或缩小 “全或无”的思维
13.罗杰斯 人本主义理论 无条件的积极尊重与接纳 通情或设身处地的理解 和睦关系或真诚和一致性
14.森田正马 神经质的发生机制 生的欲望 疑病性基调 精神交互作用
15.绝对卧床阶段 工作治疗阶段 生活训练阶段
16.嗅觉法 平衡法 手臂法
17.言语暗示 操作暗示 药物暗示
18.松弛疗法
19.生物反馈疗法 肌电反馈 皮肤电反馈 心率、血压反馈 皮肤温度反馈 括约肌张力反馈 脑电反馈
20.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示范作用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21.巴甫洛夫 强化 泛化 消退
22.斯金纳 正强化 负强化 消退 惩罚
23.米勒
24.意识 潜意识 前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25.医学心理咨询
26.门诊咨询 院内咨询 信件咨询与专栏咨询 电话咨询 访问咨询以及网上咨询
27.准备阶段 探讨反应阶段 行动转变阶段 发展阶段
28.耐心倾听,鼓励疏泄 积极支持,建立信心 解释得当,应对审慎 尊重来访者,严守秘密 解决问题
29.意识
30.享乐 现实 至善
三.选择题:
1.C 2.D 3.B 4.C 5.A 11.D 12.E 13.B 14.C 15.D 16.D 四.简答题:
1.心理治疗有哪些流派有哪些?
(1)精神分析流派
(2)行为主义流派
(3)认知主义流派
(4)人本主义流派
(5)折衷主义流派
6.B 17.E 7.C 8.E 18.C 19.D 9.C 10.C
20.D 21.A
2.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1)问题探索阶段
(2)分析认识阶段
(3)治疗行动阶段
(4)疗效评价阶段
(5)结束巩固阶段
3.系统脱敏治疗的步骤及适应症?
步骤:(1)建立焦虑(或恐惧)等级;(2)学会放松训练;(3)脱敏练习。
适应症:(1)焦虑症;(2)恐怖症;(3)其它伴有焦虑情绪的心身病症。
4.认知疗法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1)建立求助动机;(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识别;(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五.论述题:
1.某人患有血液恐怖症,求您诊治,您将如何进行治疗?
首先要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然后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有以下三个步骤:
(1)放松训练。教会患者学会放松,因放松可以产生与焦虑或恐怖相反的生理和心理效果,如心率减慢、外周血流增加、呼吸平缓、神经肌肉松弛以及心境平静。具体方法选择渐进性放松技术。①每次训练大约20~30分钟。在安静的环境中,让患者采取舒适放松的坐位和卧位,做3 次深呼吸,每次呼吸持续5~7 秒。然后按指导语以及规定的程序进行肌肉的“收缩-放松”对照训练,每次肌肉收缩5~10秒钟,然后放松30~40秒钟。②(指导语)“紧握你的右手,慢慢地从1数到5,然后很快地放松右手,特别要注意放松时的感觉。再重复一次,注意放松后的温暖感觉。”③某一肌群放松后,再转换到另一组肌肉群,其顺序为:左手、双臂、头颈部、肩部、胸部、背部、腹部、大腿、小腿、脚部。④经过反复训练使患者能在对放松感觉的回忆后就能自动放松全身时,该训练可以逐步停止。以后,患者凭着对放松感觉的把握,条件反射性地使自己放松。
(2)建立等级脱敏表。通过询问患者,确定引起患者恐怖的所有诱因,并将这些诱发条件列出来,按照产生恐怖严惩重程度的顺序列一份7~9个有关场景的等级表。如:(略)
(3)脱敏练习。①想象练习:让患者在深度放松状态下,生动逼真地想象自己身临等级表上的每一场景,从而完成对接触每一组情景所致恐怖的去条件。去条件化的过程是从轻到重一步步进行的。一般来说,在进入下一场景想象以前,患者对现在给予的场景应该只有很经微的恐怖,而每一场景的想象可能需要重复数次才能使恐怖降到轻微水平。②实地练习:让患者真正按照等级表逐一地实地练习,每当面对某一等级患者出现恐怖状态时,就用学会的放松方法去对抗,直到不再出现恐怖。
采取以上方法,多数患者都能一次见效,严重者可多次重复进行,直到治愈为止。
2.用行为主义理论阐述病态行为形成的机制。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许多疾病是人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相协调的结果,不是由于缺乏学习能力便是由于不适当的学习所致。人类获得新行为(包括获得疾病和症状)的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两种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1)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等人在条件反射实验中就已经发现,当弱的刺激急剧增强或让实验动物进行过于精细的辨别时,动物便会产生实验性神经症,说明神经症可经由条件反射历程而习得。(2)华生的“小艾伯特实验”也证实,通过将恐惧刺激(噪声)同非条件刺激(小白鼠)反复配对呈现,便可使一个本来很喜欢玩小白鼠的幼儿患上对小白鼠的恐怖症。(3)米勒等关于内脏或植物神经系统学习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人与动物亦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改变内脏器官的活动,这提示人的某些躯体疾病和症状也可以通过学习而产生,如心动过速、肠蠕动增加、哮喘等。(4)此外,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也可获得新的行为。班都拉的研究证实,恐惧反应等适应不良行为均可借观察的学习而习得和消除。(5)另外,模仿也是获取新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方式,例如,有些儿童便是在仿效口吃者的言语活动中变得口吃的。
既然人类的某些疾病与症状可经学习而获得,自然也就可以依据学习的基本规律对它们进行矫治,这便导致行为疗法的产生。
3.简述催眠疗法实施的过程及适应症。
在实施催眠治疗之前,首先应向病人说明催眠治疗的性质和目的,介绍其方法简便易行,无任何痛苦和副作用,清除病人的神秘感,使病人能用心领会施术者的指令并能努力
执行。
(1)准备工作:①充分掌握患者背景材料,如家庭背景、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社交活动、恋爱婚姻、幼年生活经历(包括正性与负性的经验)等。②选择安静、温暖、舒适、昏暗的房间,尽量避免各种噪音、冷风、强光的刺激与干扰。③进行暗示性测定。暗示性高的容易进入催眠状态,并从中获得疗效。
(2)催眠诱导:测定可催眠性以后, 先让病人躺着或坐在靠椅上,调整呼吸,全身放松,而后进行催眠诱导。催眠诱导主要以言语诱导为主。具体的诱导方式有:①言语暗示加视觉刺激。②言语暗示加听觉刺激。③言语暗示加皮肤感觉刺激。催眠诱导应以缓慢、低沉、单调的声调念出,诱导词的内容要结合病人的环境背景、文化素养及既往经历,并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当病人催眠状态达到一定深度时,就可以进行治疗了。
(3)治疗的实施:主要有三种形式。①直接暗示法:在催眠状态下,直接通过暗示病人的某些症状就可以消除某些症状。例如,治疗口吃的病人可以这样暗示:“现在您已经不口吃了,您的讲话已经流利了,您可以流利地讲话……”。病人接受暗示,醒后症状就可以消失。②催眠后暗示法:在催眠状态下,暗示病人“醒来后您的……症状就可以消失。”③催眠分析:就是在催眠状态下,让病人说出被压抑的心理矛盾或早期的痛苦体验,可以发现在非催眠状态下难以了解的心理问题,以进一步进行分析性心理治疗。另外,让病人说出其内心的心理矛盾,本身就有消除反应的意义。
(4)解除催眠状态:治疗结束后,应立即解除催眠状态。通常采用倒念数字的方法解除催眠。例如,可以这样暗示:“现在请听我念数字,从20念到1,当我念到1时,您便会醒来”。
适应症: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功能障碍、儿童行为障碍以及戒烟、止痛等多种疾病。
第七章 临床心身相关问题
一.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二.填空题:
1.躯体疾病 神经症 心理 身体 社会
2.躯体诊断 心理诊断
三.选择题:
1.D 2.A 3.B 4.A 5.A 6.E 7.E 8.B 9.E 10.C 11.A 12.C 13.B 14 .B 15.B
四.简答题:
1.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是什么?
(1)心身疾病诊断要点: ①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②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③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2)心身疾病诊断程序:①病史采集②体格检查③心理行为检查④综合分析
2.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
(1)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
(2)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
3.试述C型行为模式。
C型行为模式(癌症易感性行为模式):即对愤怒的压抑,可表现为:与别人过分合作,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主意和目标,不确定性多;对别人过分耐心;尽量回避各种冲突;不表现负性情绪,特别是愤怒,屈从于权威等。
4.何种心理特点的癌症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延长?
性格较外向、好交际、健谈、善于表达、精力旺盛,可以较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负性情绪较少的癌症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延长。
五.论述题:
1.一具有典型A型行为特点的人在遭遇一系列生活事件之后,罹患了冠心病,求您诊治,您将如何为其治疗?
(答案仅供参考)冠心病属于心身疾病的一种。
1.诊断:(1)躯体诊断(略)
(2)心理诊断:心理诊断须靠心理检查作出。心理检查的常用方法是会谈法和心理测查。所以,根据这一点,先同病人交谈来了解病人的各方面情况,必要时,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量表进行测查。①病人的人格;②病人当前的心理状态;③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如生活或工作应激因素、心理冲突或挫折等)。
第八章 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
一.名词解释
1.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组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而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人格缺陷,是一种根深蒂固和持久不变的行为模式。
2.性变态:性心理障碍(sexual deviation)又叫性变态,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常以这种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干扰和破坏了正常的性活动。
二.填空题
1.以现实的社会性道德规范为准则 以生物学特点为准则
以对他人或社会的影响为准则 以对本人的影响为准则
2.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
三.选择题
A型题 1.B 2. A 3. A 4. C 5.D 6. B 7. B
X型题 1.BCDE 2.ABCE 3.ABCD 4.ABCDE 5.ABDE 6.ABCDE 7. ABCDE
四.问答题
1.人格障碍有哪些特征?
①紊乱不定的个人心理特点和难以与人相处的怪异性格,表现出偏执、怀疑等;
②把自己的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所致或别人的差错,经常把外界的一切看作是荒谬、悖理的;
③没有责任感,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不管他人能否接受;
④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自己的固定看法或猜疑、仇视带到哪里,从而使其行为影响新环境的气氛;
⑤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带给别人的伤害无动于衷。
2.人格障碍形成的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形成过程中,婴幼儿时期的精神创伤,如父母离异、母爱的剥夺、长辈过分溺爱、长期亲子关系不和等是引起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造成人格障碍的温床。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是人格障碍发展的首要原因。
第九章 临床医学其它心理问题
一.填空题:
1.慢波睡眠 快波睡眠
2.入睡困难型 保持睡眠困难型 早醒型 梦呓 睡行症二.选择题:
A型题 1.A 2.B
X型题 1.ABCDE 2.ABCDE
三.简答题:
1.引起失眠的原因是什么?
(1)心理社会因素
梦魇 夜惊
(2)环境与外在因素
(3)疾病和药物因素的影响
2.手术前焦虑的原因有哪些?
(1)病人对手术安全性缺乏了解 (2)担心手术的效果,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 (3)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 (4)病人怕疼痛 (5)其它方面包括家庭关系、治疗费用、将来的工作学习安排等。
四.论述题:
1.试述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1)医患关系、医生的态度和权威作用:医患关系良好,医生耐心、细致、态度良好。医生的权威作用和对药物作用的说明有得利于药物的心理效应。
(2)病人的认知态度:有人崇尚西医,容易感到西药的效果。有人偏爱中医,感到西药不如中药好。有人感到贵重药的效果优于普通药。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与否也影响心理效应。
(3)个性特征:某些人的暗示性较高,更容易产生药物的心理效应。有人疑心重,顾虑多,则心理效应差。
(4)药名、剂型、包装:名字好听,颜色鲜明,包装精美的药品更易被病人接受和产生良好的感觉。
(5)其它:用药时的心理状态和用药后的体验(如副作用)等,在一定情况下都可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从而使疗效加强或者疗效减弱及至丧失其治病作用。
2.根据病人术前的心理反应,如何加强对其心理问题的干预。
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都是一种应激刺激,不仅有身体上的创性刺激,而且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严重的消极心理反应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医务人员应及时了解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康复措施,减轻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帮助其顺利渡过手术期,并取得最佳康复效果。
手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最常见的有手术焦虑、恐惧和睡眠障碍。焦虑恐惧表现为对手术担心、紧张不安、害怕,乏力疲倦等,似有大祸临头之感。身体上亦表现有相应的一些症状,如心慌、手发抖、坐立不安,出汗等。睡眠障碍的病人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噩梦等。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干预和处理手术前病人的心理问题,增强患者对手术的心理应对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病人术后的躯体和心理康复。心理干预措施主要有:
(1)一般心理支持与指导。主要是及时给病人提供有关手术治疗的必要信息,这将会减轻病人的害怕情绪,增强其忍耐性。①晤谈与评估:医务人员应耐心地与病人进行交谈,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以估计病人的心理反应、手术动机及应对方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②及时向病人和病人家属提供有关手术信息,如病人的病情、医院的规章制度等;③加强病人的社会支持。术前安排与手术成功病人同住一室,安排家属及时探视,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安慰和鼓励,能减轻病人的术前焦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④手术室的环境应保持整洁寂静等。
(2)行为控制技术。及时应用行为控制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术前焦虑,顺利渡过手术期,促进疾病的康复。常用的焦虑行为控制技术有:①情绪松弛训练法;②分散注意法;③示范法;④刺激暴露法;⑤认知行为疗法;⑥催眠暗示法等。
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往往把上述心理支持及行为控制技术综合使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安排2至3个单元时间,每个单元30~50分钟,与病人一起共同讨论,以便评估病人对这些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效果,及时调整心理干预方法。有时可采取集体心理指导的方法,促进病人理解和掌握有关心理控制技术。
第十章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一.名词解释题: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二.填空题:
1.角色行为冲突 角色行为缺如 角色行为减退 角色行为强化 病人角色恐惧
2.焦虑 抑郁 恐惧 愤怒
3.动机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经济因素 求医条件 心理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4.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行为的一致性 社会认知行为的选择性 社会认知行为的文饰性
5.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6.首因效应 晕轮效应 社会固定印象
7.人际吸引 相近吸引 相似吸引 互补吸引 相悦吸引 仪表吸引 敬仰性吸引
8.医护人员 患者
9.主动-被动型 指导-合作型 共同参与型
三.选择题:
1.B 2.A 3.C 4.C 5.C 6.E 7.B 8.A 9.E 10.B 11.C 12.E 13.B 14B 15.E 16.D 17.D18.B 19.E 20.D 21.E 22.D 23.A 24.C 25.B 26.B 27.E 28.A 29.E 30.D 31. A
四.简答题:
1.病人不能遵从医嘱的原因是什么?
(1)医患关系不良,病人对医生缺乏信任;
(2)病人不能很好理解医嘱,如医嘱中的一些术语让病人产生理解偏差,或者医嘱太复杂,病人记不住医嘱;
(3)治疗效果不好,使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
(4)病人缺乏医药知识,对不遵医行为的后果认识不足;
(5)由于以往不良经验或对治疗的偏见;
(6)由于病人的继发获益、医疗费用等方面原因而拒绝治疗。
2.医患关系的模式有几种?
(1)主动-被动型;
(2)指导-合作型;
(3)共同参与型。
3.病人有哪些心理需要?
(1)需要恢复生理、心理的正常功能;
(2)需要良好的医疗条件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3)需要尊重和受到平等的对待;
(4)需要保持社会联系和交往;
(5)需要被关怀、被接纳,保持感情交流。
第十一章 医学心理咨询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咨询:主要工作对象是正常人,所着重处理的人们的正常需要和问题,咨询专家通过与来访者晤谈与讨论来帮助他们,找出已经存在于来访者的内在积极因素,并促进其发展。
2.医学心理咨询:是通过医学晤谈和讨论(必要时进行心理测验),查明来访者心理障碍的性质和可能的原因,给予劝告、建议、教育、支持和各种形式帮助的过程。
二.选择题:1.A 2.E 3.C 4.D 5.E 6.C
三.简答题:
1.医学心理咨询的意义有哪些?
(1)许多人的患病感觉或不舒服的症状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理解和消除这些病感或症状,单靠生物医学方法不行,必须通过医学心理咨询澄清病感的性质,采取适当的心理社会调整措施。
(2)患各种躯体疾病的人,往往有各种心理反应,如不消除,不但增加了临床复杂性,不利于诊断和治疗,而且还可能促使病情恶化或导致意外危险。
(3)医学心理咨询对心理生理疾病也有积极作用。
(4)医学心理咨询加强了普通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之间的学科联系,有利于各学科在医疗、科研工作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既促进医学研究的发展,也有利于行为科学本身的发展。
2.对咨询人员有哪些要求?
(1)具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或中国心理学会会员资格,并向两会提交申请;
(2)具有心理学或医学高等学历或通过两会有关附加考试;
(3)严格遵守两会所制定的有关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者道德准则;
(4)心理健康,并且符合下列(5)~(8)条条件者;
(5)必须具有至少两年,每周不少于4小时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临床实践经验;
(6)必须获得两会认可的培训机构或培训项目的心理治疗与咨询培训证书(其中培训课程或培训项目的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7)至少完整地作过5~8例来访者治疗或咨询,并能提交2例经8次以上系统治疗或咨询的完整案例;
(8)通过两会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考试。对于不具备心理或医学方面高等学历的人士,将加试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3.医学心理咨询的原则有哪些?
(1)耐心倾听,鼓励疏泄
(2)积极支持,建立信心
(3)解释得当,应对审慎
(4)尊重来访者,严守秘密
(5)解决问题
4.心理咨询应注意哪些问题?
(1)坚持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2)防止漏诊器质性疾病
(3)重视运用心理治疗
(4)保守来访者所谈的秘密
(5)精神药物应用
(6)转诊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