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郝学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节语文课的成败往往在于“第一印象”。语文课的“第一印象”就像歌手登台,首先要压得住阵脚。
《登 高》这节课的导入算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我在上课之前做了学生的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都有了解。如果没有这一步,我想当时我对学生的迟到现象就没有心理准备。而且,很可能由于我的急躁会出现乱堂的现象。幸亏当时我沉住气了,我知道在一节课中学生是主体,他们的情感状态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虎头蛇尾是语文课常犯的错误。其原因是我们没有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入手来准备一节课,我们常常在一节课里杂乱地准备很多,甚至有一些学生是无法理解的东西。《登高》这节课,我是比较好地避免了犯这样的错误。因为,这节课的课时是1节课。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到内容不能太多,同时,首尾要体现课堂的完整性。所以,课文的导入与结束,我都用了“人生在世不称
意, ”这样一种填空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的教学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思维开放。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其实也在思考自身的生存处境。这样的教学既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又不脱离文本。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文本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登高》是一首诗。最能体现诗歌文本魅力的方式就是朗诵。但不怕笑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朗诵是我薄弱的一环。这次《登高》的教学,我以朗诵带理解可以说是教学的一个突破。过程是惊险的。所幸的是我懂得把课堂教给学生的做法,多让学生去朗读,而我自己只做朗读的指导。比如在指导朗读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鬃,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时候,学生看到“艰难”看到“潦倒”就想到诗人正为生活的艰难而痛哭流涕。 如果,学生根据这样的理解去朗读的话,就违背了诗歌的意蕴了。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杜甫晚年的一首小诗“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绝 句漫兴九首》(其三),然后,让他们思考,诗中的诙谐风趣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学生都理解是一种坚忍的生活态度。所以,这联诗只有在学生理解了它的意蕴,朗读才有启发性,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又比如,在指导首联朗读的时候,对“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学生看到的是一幅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 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的美丽图画。他们绝不会想到鸟的意象具有孤独的意味。为此,我让他们读杜甫《旅夜抒怀》中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两句。不断地漂泊像个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所以,学生经我这样的一点拨就明白了诗中的鸟具有孤独的意味。而朗读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最后,讲讲多媒体的应用。《登高》这节课的幻灯片可谓用到了点子上。既没有犯信息罗列的错误,又没有犯哗众取宠的毛病。而是做到每张幻灯片对学生的思维都有 启发性。还有《登高》这节课,是朗读教学。本来我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别人的朗读录音的。也许,别人的范读比我的范读更好。但我明白“声不如竹,竹不如肉”的道理。我亲自范读,更直观更有感染力。这是录音所不能达到的,这也是我跟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过程。所以在多媒体的应用上,放弃比利用更难。
总之,反思为了“不思”。一节课的反思是一块泥土,积累够了就成了一座山。习惯的形成也是这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