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欣赏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并重视学生的评述。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应注重欣赏的角度有不同的侧重点,作品有经典性;注重解析大师和和作品丰富的背景;注重作品风格、思想性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课堂;欣赏教学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绘画作品中感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美术教育的最佳效果呢?设计一节美术课应该从教师的语言引导、教具的制作、音乐的选择等这几方面进行配合,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感受到来自美的力量,美的技能。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们要充实自我的美术欣赏和审美趣味,从而提高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材,“欣赏•评述”单元的油画作品,选用的基本都是世界范围内著名大师的代表作品。如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绘画作品,一直是业界讨论的话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油画欣赏课始终,旨在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美术课程的能力。
一、美术欣赏课堂中所面临的现状:
现在的的高中生对绘画作品的欣赏都只是在于绘画本来是不是好看或是像不像你所画的哪个物品,当他们看更高层次的绘画作品时总是有着一种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我们又知道,绘画作品的欣赏教学主要具有三个功能——认识、教育、审美。
油画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又是什么呢?也许我们的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达到的目的也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趣味性能力,还有通过艺术形式的直觉和感知审美体验去引导学生进行美的享受。
在我上欣赏课期间有许多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疑问∶“毕加索”、“塞尚”、“凡高”他们的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或者是“说明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要对作品做出审美评价,就必须要了解绘画的价值是什么?针对这种现象我简单的做了几点分析:第一是学生不了解这些作家在所处年代和这个年代的绘画风格。第二是学生不明白绘画的中心思想以及所表达的现实意义。第三就是这些画家为什么要画这些画,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画这些画。学生也许根本看不懂作品中蕴含着的中心思想,甚至连画的是什么也看不懂,只看到了作品中五颜六色的色彩,而没有真正“看懂”这些作品。所以我认为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具有客观性的。也就是说审美评价是在美术欣赏中对绘画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一定的社会功利性。所以要对作品做出评价就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价值。
二、在绘画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在这个问题上,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而我归纳了一下觉得大致都是在以下的三大方面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
1.通过对绘画作品中内容的欣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欣赏中,很多人认为再现性的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的内容往往体现在形式的本源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作品都具有表现性的多重内容。在具象的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比如说,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晚餐》,其所再现性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的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会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想象一下,让一个不知道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幅画时的形景,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构图,加上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的感觉。在平静中人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稳定向动乱袭来之感,使观者感受到一种山雨欲来之势,。而丁拖莱拖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会产生一种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整个作品中动荡不安的感视觉感受。 2.通过对绘画作品中的形式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绘画欣赏的形式这一阶段的审美能力,需要我们认真仔细的在作品上做文章,并试图把握作品中一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部分。比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个大小方向不一样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画既有欢乐的动感,又有祥和稳定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在学生的评价之后,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感性的分析,但不能把这种感性神化。另一方面,感性后的理性分析会帮助我们了解绘画真正的价值。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分析会使欣赏失去一定的愉悦性,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3.通过对绘画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品中的内容美和形式美都是成功进行绘画作品欣赏的要素,但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审美价值中的客观性并不能阻碍观者对作品的第一直觉。所谓绘画欣赏本来就是要在主体的参与下才能达到欣赏效果的,然而每个人的阅历和知识经验又决定了欣赏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主观性造就了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就了作品评价很难达成统一,同时也造就了绘画作品欣赏的趣味性。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引导使学生自己从绘画作品中感知直觉效果,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性的。这样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畅谈从绘画作品中能够给他带来哪些感受和视觉冲击。体会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化的感受,哪些是片面的判断。也可以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就会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冲动的评价,从而使评价到达主客观的统一。当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还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敏感,即缺乏主见的个人意见。应该把内容和形式分析二者相联系起来指导学生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的评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也应该从多方面来着手。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
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目标。好在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设计新颖的美术课,首先要把该节课的知识点结合到课题的设计中去,因为课题通常凝聚了它的中心点。那么我们要上好一节美术课就必须要让学生懂得更深层次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后根据形象、生动的课题,层层展开。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美学与艺术欣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
[2]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3]王禹翰,王华威,绘画常识一本通,万卷出版公司,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