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练习
一、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1)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2)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
(3)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4)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5)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6)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7)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8)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9)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10)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11)父亲夸,好儿子!
(12)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14)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15)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16)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18)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9)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20)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21)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22)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23)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24)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25)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26)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27)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28)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29)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
(30)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31)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32)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33)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
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34)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 →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符合)第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
二、
猎手 贾平凹
①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②这猎手粗脚大手,熟知狼的习性,能准确地把一颗在鞋底蹭亮的弹丸从枪膛射出,声响狼倒。但猎手并不用枪,特制一根铁棍,遇到狼故意对狼扮鬼脸,惹狼暴躁,扬手一棍扫狼腿。狼的腿是麻杆一般,着扫即断。然后拦腰直敲,狼腿软若豆腐,遂瘫卧不起。旋即弯两股树枝吊起狼腿,于狼的吼叫声中趁热剥皮。只要在铜疙瘩一样的狼头上划开口子,拳头伸出于皮肉之间嘭嘭捶打,一张皮子十分完整
③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 ................④没有狼可猎,猎手突然感到空落。他常常在家喝闷酒,倏忽听见一声嚎叫,提棍奔出去,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这种现象折磨得他白日不能安然吃酒,夜里也似睡非睡,欲睡乍醒,猎手无聊得紧。
⑤一日,懒懒地在林子中走,一抬头见前面三棵树旁卧有一狼作寐态,见他便遁。猎手立即扑过去,狼的逃路是没有了,就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拂动,如一面旗子。猎手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气,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里,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猎手哈哈大........................................
笑,迅雷不及掩耳将棍再要敲狼腰,狼狂风般跃起,抱住了措手,猎手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受伤而发疯的恶狼,棍掉在地上,同时一手抓住了一只狼爪,一拳直塞进弯过来要咬手的狼口中直抵喉咙。人狼就在地上翻滚搏斗,狼口不能合,人手不放松。眼看滚至崖边了,继而就从崖头滚落数百米深的崖下去。 ⑥猎手跌落到三十米,在崖壁的一块凸石上,惊而发现了一只狼。此狼皮毛焦黄,肚皮丰满,一脑壳的桃花瓣。猎手看出是狼妻。有狼妻就有狼家,原来太白山的狼果然并未绝种啊。
⑦猎手跌落到六十米,崖壁窝进去有一小小石坪,一只幼狼在那里翻筋斗。这一定是狼子。狼子有一岁吧,已经老长的尾巴,老长的白牙。这恶东西是长子,还是老二老三?
⑧猎手跌落到一百米,看见崖壁上有一洞,古藤垂帘中卧一狼,瘦皮包骨,须眉灰白,一右眼瞎了,
趴聚了一圏蚁虫。不用问这是狼父了。狡猾的老家伙,就是你在传种吗?狼母呢?
⑨猎手跌落到二百米,狼母果然在又一个洞口。 ⑩……
⑪猎手和狼终于跌落到了崖根,先掉在斜出的一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剧痛,然后一片空白。
⑫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狼。但没有见到狼,和他一块儿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
(选自《太白山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6.加红的第③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7.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第⑤节加红的句子。
8.综合全文来看,你认为猎手是个怎样的人?请联系文中相关情节作分析。
9.⑥~⑩节,作者细致描述了猎手跌落过程中的所见所想,请分析其目的何在。
10.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有种荒诞的“聊斋”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
小葱青青
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她总是这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穿一身红底蓝花的棉袄、棉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红的,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 ...
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小集市上有了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这样好的葱,一定会扯开嗓子吆喝出:“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等诱人的词句。她极少说话,说,也是轻声细雨的几个字:“要多少”“几斤几两”“几毛几分”。只有她说话的时候,才偶尔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带着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菜主们对镇上的人说:“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没有人一下子买好多的葱,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有,一年四季都不断,价格也便宜。
啊,天真冷。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哈一哈。然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
“小妹妹,给你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她轻轻地摇摇头。
“为啥?”大姐姐一怔。“大姐姐,俺……”她抬起头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视了一下,迅速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着几分憧憬,“俺娘说,等过两年,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
“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你帮俺看看本子,这是俺看弟弟的书做的作业。”说着,她迅速地从菜篓底下取出两个用塑料布袋包着的小本子,递给老师。
女老师接过本子,一下子惊呆了,本子上工工整整写着初中作业。她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俺今年十五啦。住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爹娘呢?”
“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来,跌到沟里,腿断了。娘在家服侍爹,还管园子。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女老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两只小手,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它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好妹妹,你来我班里来上学吧!”
“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俺娘说……” 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更青了。
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时,她给女老师送去一篮子小葱。那葱洗得真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啊!
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 啊,小葱青青……
11.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结构浑然一体。“小葱”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请简要说说它在刻画人物和结构上的作用。
刻画人物上: 结构上:
12.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非常注重写人物的眼睛,阅读文中划线句子“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善于铺垫,例如关于小妹妹辍学的事,其实在她向女教师讲述前,文章已有多处铺垫。你能试着找出两处吗?请摘录原句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倒数第三段说:“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请你根据上下文,简单说说这两年间发生了哪些事。
15.这篇小说展示了自然景物美、人物心灵美、社会环境美,富有艺术感染力,读完全文,令人回味思索。作品结尾的省略号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其中有哪些内容。
四、(•吉林长春中考)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甚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
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6.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明代小说家 (人名)。
17.在为亭子题名的过程中,宝玉认为“沁芳”比“泻玉”好,其理由是什么?
18.“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这句话对于突出宝玉“才情不凡”来说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
五、(•江苏南京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车夫老马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g,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 “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
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
19.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关于情节 老马一进茶馆就晕倒 (1) (3) 爷孙吃包子,谢别众人
20.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词句。
(1)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出溜”是北京方言,请推断其含义,并说说运用这个词的好处。)
(2)“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表情?)
21.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什么?
22.在《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六、(•浙江宁波中考)
满足的人的衬衫
(意大利)卡尔维诺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 “我也说不清,爸爸,我自己也不清楚。”
“你恋爱了?如果你想要哪个姑娘,告诉我,我会安排你们结婚的,不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王的女儿,还是最穷困的农家女子,我都可以给你解决!” “不是,爸爸,我没爱上什么人。”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开心解闷。戏剧、舞会、音乐、歌曲,但毫无效果,而且王子脸上的红润一天一天消退。
国王只好发出命令,从世界各地来了许多最有学问的人:哲学家、博士、教授。他让大家见了王子,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些人退出去想了想后,又来见国王,说:“陛下,我们想过了,并研究了星相,必须这样做:找到一个感到满足的人,这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感到满足,并且因为一切而感到满足,然后把他的衬衫跟你的儿子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当天,国王就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寻找这个感到满足的人。 一个神父被带了回来,国王问他:“你满足吗?” “很满足,陛下。”
“那好。你愿意成为我的主教吗?”
关于人物 老马生活很贫苦 老马待人很(2) 老马对孙子很疼爱 老马因孙子孝顺而(4) “噢,那可太好了,陛下!”
“出去!快滚出去!我找的是一个满足于自身状况的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想要比现有状况更好的人。”
国王又开始等待下一个满足的人。人们告诉他,他的邻居,另一个国王,那真是又幸福又满足。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子女成群,曾在战争中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国家和平安宁。满怀希望的国王当即派出使者去向他求讨衬衫。 邻居国王接待了使者,说:“对,对,我什么东西也不缺,可悲的是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却还得离开这个世界,抛弃这一切!每次这样一想,我就深感痛苦,夜里不能睡觉!”使者一听,觉得还是回去吧。
国王一筹莫展,只好去打猎散心。他射中一只野兔,以为可以抓到它了,可没想到,野兔一瘸一拐地逃走了。国王便在后面追了过来,把随从都甩在后边老远。追到一处野地,国王听见有人在哼着乡村小调。国王停下来,想:这么唱歌的人只能是个满足的人!就寻着歌声钻进了一座葡萄园,在葡萄藤下他看到一个小伙子边摘葡萄边唱着歌。 “您好,陛下,”小伙子说,“您这么早就到乡下来了?”
“好小伙子,你愿意让我把你带到京城吗?你可以做我的朋友。”
“啊,啊,陛下,不愿意,我一点也不想去,谢谢您。就是让我做教皇我也不愿意。” “那是为什么,像你这样一个棒小伙子……”
“不,不,跟您说实话吧,我觉得这样很满足,这就够了。” 国王想:我总算找到了一个幸福的人啦!“年轻人,你帮我一个忙吧。” “陛下,只要我能做到,我会全力以赴的。” “你先等等。”国王欣喜若狂,跑着去叫那些随从,“快过来!快过来!我的儿子有救了!我的儿子有救了!”然后他把随从们都带到了小伙子这里,说:“好小伙子,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但你给我,给我……”
“什么东西,陛下?”
“我的儿子就要死了,只有你能救他。来,你过来!”国王抓住他,开始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僵住了,手耷拉了下来。
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
◆童话•故事 23.“重复中有变化”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我认为这个故事很简单,不断重复,就是一次次去寻找满足的人的衬衫。在寻找中,找到的三个人依次是(1)
才不是这样简单的重复呢!我发现每一次寻找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2) -
◆童话•语言
24.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 A.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B.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童话•形象
25.故事中王子和小伙子没有姓名,他们都具有典型意义。请你说说他们分别代表了怎样一类人。
◆童话•意义
26.国王找到“衬衫”了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梳理能力。小说的线索是父子的母校,因此梳理情节要围绕“母校”来梳理。围绕父子的母校,小说主要写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然后带着孩子去看“母校”,儿子经过努力考进了“母校”,又从“母校”,考上大学,明白了父亲根本没有什么“母校”。
2.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
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情节内容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理解(8)~(12)段的写作意图,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人物形象,联系文章的中心,整体把握。这样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回答出这些问题,答案就明了了。通过阅读我们知道(8)~(12)段的描写主要是突出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状况,父亲希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现状,这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一个原因。“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等语句还能表现出儿子孝顺、懂事,正因为儿子孝顺懂事,后面写儿子到县城“母校”读书,儿子考上了大学等情节才显得更为真实。
3.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他明白了是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理解人物的情感,先看文章有没有能直接概括情感的词句,如果有就直接用文章中的词句,如果没有就要注意捕捉文章的细节,进行概括。“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这句话表明儿子敬佩父亲,他认为父亲能在县城读书,很了不起。“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儿子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流下的是感激的泪水。
4.(符合)①③ 因为父亲是个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 (不符合)② 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描写是否符合人物身份这个知识点。父亲没上过学,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可能说出“开阔敞亮,窗明几净”这样的词的,所以第②句不符合父亲的身份。
5.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 解析:父亲并没有上过学,但他虚拟出自己曾经读过书的“母校”,激发了儿子的上进心,父亲用心良苦,可见他教子有方。父子俩过着贫苦、艰难的生活,但父亲想办法激发儿子读书,说明父亲有长远的眼光。“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可见父亲很勤劳。儿子走累了,父亲还要驮儿子,也能看出父亲疼爱儿子。
二、6.结构上:承上启下。收束上文,为下文的波澜陡起做铺垫。内容上:狼被猎尽,说明猎手杀狼数量之多,猎杀本领了得,才会有下文失去对手的百无聊赖,才会有突遇对手的故事波澜。 解析:
从内容上来看:狼被猎尽,说明猎手杀狼数量之多,猎杀本领了得,才会有下文的无狼可猎,精神因无狼而几近崩溃。既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
7.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形象再现了猎手面对狼时的气定神闲,以及猎杀手段的娴熟残忍。 解析:此题可根据加红语句中“落”“拿”“吹”“击”等动词判断,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猎手的娴熟残忍的手段。
8.文中的猎手是一个残忍嗜杀、贪得无厌、人性扭曲的人。理由如下:①能用枪猎狼,却偏要用棍虐杀;②活剥狼皮,手段极为残忍;③无狼可猎,竟至于寝食难安;④坠落山崖,仍念念不忘猎狼之事,把对方视为恶物,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比对方更甚百倍。 解析:通读全文,找到文中的相关情节,再找到相关的语句即可。
9.①揭示了自然界生命脆弱的一面:即使是彪悍如狼者,也不得不依靠天然的屏障来寻求自保。②猎手一路所见肚皮丰满的“狼妻”、翻筋斗的“狼子”、瘦皮包骨的“狼父”,坠落之时想到的仍是猎杀,突出表现了猎手已全然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恻隐之心”,异化成了比狼还凶狠的动物。揭示了人性缺失的一面:处于死亡边缘却不醒悟,仍然盘算着将对手斩尽杀绝。 解析:找到猎手跌落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先是发现狼妻,想到还有狼家;然后发现一只小狼,想到还有其他小狼;最后发现狼父,怀疑在传种。很形象地表现了猎手贪得无厌、凶狠的本性。
10.开放性题目,自圆其说即可。
理解一:结局是自然对人类下的最后通牒。与猎人一同摔下来的狼变成了四十来岁的男人,告诫人们:人类在屠戮狼群、破坏自然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杀死自身。
理解二:猎手无狼可猎,竟至于寝食难安,于精神恍惚间误将他人作狼加以猎杀。作者的意图无非是想揭示人类的残忍嗜杀,贪得无厌,终将导致害人害己。
理解三:结尾猎手看到死的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而地上却没有狼,作者似乎是想引导我们设想,这只是猎手的灵魂在俯视一切。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言而喻:人与自然的争斗,人类也许能占一时之上风,但终将遭到自然的报复。
解析:解答这类题首先要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就原文内容来回答问题。
三、11.刻画人物上:衬托人物(是小妹妹形象的化身)。 结构上:小说的线索。
1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很美,很清澈,其实说的是小妹妹心灵美好纯真:做买卖诚信,辍学承担家务,期盼早日上学。
13.(1)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 (2)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
(3)它不光清澈,还带着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盼。
(4)她抬起头,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视了一下,迅速地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有几多憧憬。
(5)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
14.略(答案提示:应准确全面把握相关内容,突出重点,应包含如下方面内容,小妹妹边承担家庭重担边学习,女教师热情无偿辅导,弟弟毕业。)
15.(1)对小妹妹纯真善良心灵和不懈追求精神的赞美;(2)对小妹妹心愿终于实现的喜悦;(3)对充满阳光的社会环境的期望(欣慰)。(答“对女教师奉献爱心的赞颂”亦可,因为女教师是社会环境的代表)
四、16.红楼梦 曹雪芹 17.“沁芳”雅致,“泻玉”较俗,不够蕴籍含蓄或不合“应制”的文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阅读文本,根据第二自然段中宝玉的回话作答即可。 18.侧面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描写手法。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即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特点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写。
五、19.(1)老马喝糖水,谢众人(2)谦和(3)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4)得意 20.(1)“出溜 ”是“滑”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老马又冷又饿、不由自主晕倒的状态。 (2)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自己虽努力拉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
21.掌柜的处理车夫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说明了掌柜的善良,常常救助这样的车夫;也说明了车夫因冷、饿晕倒的现象较常见;还说明了底层人民普遍生活很贫苦。
22.小马病死在老马的怀里;老马被迫改行,孤独而凄凉地度余生。老马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是:揭示了勤苦而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社会现实;成为祥子人生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六、23.(1)神父、邻居国王、小伙子(2)【示例1】找到的人物身份不一样,一个是神职人员,一个是国王,一个是普通人。【示例2】寻找的途径不一样。神父是使者找来的;邻居国王是人们告诉国王的;小伙子是国王遇到的。【示例3】故事情节的详略不一样。前两次寻找略写,第三次详写。【示例4】找到的人物的心态不一样。神父对现状很满足但还有欲望;邻居国王拥有一切但因害怕失去而感到痛苦;小伙子对一切都很满足并且很快乐。
24.【示例1】A更能体现童话的语言特点。相比B“视若珍宝”“郁郁寡欢”“整天”等词句,A中的“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等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简明、朴实、生动等特点,符合儿童的口吻,更加适合儿童阅读。【示例2】B“视若珍宝”和“郁郁寡欢”等词语,更能体现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5.王子代表几乎拥有一切却还是不快乐的一类人;小伙子代表尽管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却很满足、很快乐的一类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
26.从“衬衫’’象征意义层面理解,理解有深度、多角度,表述有条理。【示例】我认为国王(可能)找到了衬衫。神父对生活还有欲望,邻居国王拥有一切但因害怕失去而感到痛苦,唯有小伙子对自己的现状很满足。国王虽然没有找到物质意义上具体的衬衫,但是他在一次次寻找中,真正理解了“衬衫”的象征意义,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人性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精神的满足快乐要比欲望的追求更能让人快乐;满足是人的自我感受,权力、地位、物质等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以真正的满足、幸福与快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