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问题研究
姓名:蒿慧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公共管理指导教师:郑志龙
20091201
摘要摘要本文以河南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和制度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力求找出一个推动河南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办法。本文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产业集聚区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首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区的相关文献和主要观点,通过分析产业集聚区产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动力机制及制约因素,归纳总结出产业集聚区一般性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南省发展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内涵—p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接着,探讨了河南省发展产业集聚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认为,从必要性看,河南省发展产业集聚区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区域竞争力,承接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从可行性看,河南产业基础扎实、发展空间巨大,具备发展产业集聚区的良好基础条件。同时,本文系统分析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河南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认识不够深刻全面、规划编制工作有待加强、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并进一步研究分析了河南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集聚过度不利于地区整体经济发展,集聚过度会给创新带来的风险,对主导企业或核心企业的过度依赖会使得产业的发展基础更为脆弱,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会导致产业集群的衰退等问题。然后,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进行SWOT分析,进一步指出河南发展产业集聚区,必须正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努力借助当前发展的难得机遇和已有的现实基础,扬长补短,根据各个产业集聚区的特点进行科学决策,推进全省产业集聚区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最后,本文提出要从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运用财税政策引导、建设好发展载体、完善服务配套、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着手,特别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从而推动河南省产业集聚摘要区实现科学发展。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一是根据产业集聚理论的最新进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影响产业集聚发展的最新动态纳入分析框架,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新趋势进行分析。二是尝试着对产业集聚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力求未雨绸缪,尽可能保持产业集聚区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三是针对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中所出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最新的动态变化,结合最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从操作层面明确思路,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关键词: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对策IIABSTRACTInthisthesis,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inHenan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istheresearchobject.ItstrivestofindapromotionHenanindustryclusterareasofscientificdevelopmentapproach.Ituses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andtheorywithpracticeastheguidance,Asthefieldmethod,Ituses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nalysiscombinedwithcomparativeanalysisandsystemsanalysismethods.ThisthesisiSdividedintofoursections.First。introduction.Second.thebasiccontent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therealityofthisareainHenanProvince.Third,thedevelopmentmajorproblemsofHenanindustrialagglomeration.Fourth,methodsandsuggestionstopromotescientificdevelopmentinHenan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s.Firstofall,thisthesisstudiesrelevantliteratureandthemainpointsaroundtheworldonthe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s。Afteralalyzingthedevelopmentofindustryclusterareasexternalconditions。dynamicmechanismsandconstraints,thisthesissumsupthegenemllawsofdevelopmentofindustryclusterarea.Basedonthisresult.theresearchputsforwardthedevelopmentofindustryagglomerationareainHenanProvincescientificconnotation,thatis,“Enterprise(project)shallfocusonthelayout,industrialclusterdevelopment,resource—intensiveuse。featuresettobuild.”Then。thisthesisexploresthedevelopment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ofHenanProvince,itsnecessityandfeasibility.Fromthenecessityofpointofview,thisthesisbelievesthatthedevelopmentofindustryagglomerationareaofHenanProvinceisthekeytosolvetheresourceandenvironmenfalconstraints,tochangethemodeofdevelopment,tospeeduptheprocessofindustrialization,andtheprocessofurbanizationenhanceregionalcOmpetitjVeness,andtheessentialtoundertakeindustrialshift;Fromthefeasibilityperspective,Henanindustrialholdsansolidbaseandaspacefordevelopmentofindustryagglomerationarea.Atthesametime,thisthesisanalyzesthedevelopmentsituation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inHenanProvince,pointingoutsomeproblemsinthisarea.TheresearchfoundoutthatthereIacksadeepunderstandingcomprehensiveplanningpreparationincurrentHenanindustryclusterareas.Industrialdevelopmentorientationisnotclear,infrastructure,andsupportingmABSTRACTservicesystemisnotpe№ct.ThemodeofdevelopmentisstillrelativelyinstitutionaIinnovationareextensive.Themanagement.andinadequate.Furthermore,thisthesispointsoutsomeoftheproblemsmayariseinthefuturedevelopmentoftheHenanindustryclusterarea.Forexample。theexcessiveconcentrationoftheregioniSnotconducivetooveralIeconomicdevelopment.GatheringonoverInnovationwillbringtheriskofthedominantfirms.Over-reliancecorebusinesswouldmakethedevelopmentoftheindustrybecomemorefragile.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businessesabouttheviciouscompetitionwilIIeadtorecessioninindustriaIclustersandSOon.Then.throughSWOTanalysisoftheIndustrialClusterDevelopmentinHenanProvince,thisthesisconductsthatthe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inHenanmustfacaupt0itsownstrengthsandweaknesses,andstrivewiththecurrentdevelopmentoftherareopportunitiesandexistingrealisticbasis,focusonvariousthecharacteristics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sofscientificdecision-making,topromotetheandhealthydevelopment.Finally,thisthesisprovince’Stheindustryclusterforfastsustainedpresentssuggestionstopromote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inHenanProvincetoachievescientificdevelopment.TheaindustrialshallpreparethedevelopmentplansfrOmscientific。clearindustrialpositioning.Itshalluseoffiscalpolicyguidance,andbuildthedevelopmentofcarriers,perfectservicepackag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institutionalmechanismstoproceed.1nparticular.theindustryshalIestablishascientificandeffectiveappraisalmechanismfortheindustryclusterareadevelopment.Theprincipalinnovationofthisthesisare:first。thisthesisstudiedtheIatestprogressofthetheory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thenewsituationsandnewproblems,whichbringindustrialagglomerationofthelatestdevelopmentsintotheanalyticalframework。Second,thisthesisanalyzetheproblemswhichmayariseintheindustryclusterarea.andstrivetotakeprecautionsasmuchaspossibletomaintainthesounddevelopmentofindustryclustercarriesoutsomearea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Third。thisthesismethodstodevelopHenanIndustriaICluster.ThesemethodscombinedtheIatestdynamicchangeswiththemosturgentissues.Keywords: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scientificdevelopment,methodsIV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醐:7铜栅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日期:7铜朔朋1绪论l绪论1.1选题背景及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时代特征下,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它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近年来,河南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展成就。2003至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波动幅度最小、质量效益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河南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很多指标不仅在全国排位大幅后移,而且在中部也开始处于后列。可以说,河南经济到了一个兴衰进退的重要关口。如果不及时找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不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难以保持,而且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态势也会发生逆转。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的具体实现途径,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本文结合对产业集聚区一般理论的考察和河南的实践,提出应该把建设产业集聚区作为河南科学发展的实现途径。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讲,发展产业集聚区综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可以培育经济增长极,带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要求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可以促进就业,带动人口集中,创造出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实现以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可以实现土地和其他资源的集约利用、废弃物的集中再利用、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第四,科学发展要求自主创新,通过产业集聚,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技术,产业的相互关联又有利于增强竞争与合作的创新动力,促进技术交流和模仿,为自主创新提供条件和载体。特别是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规划的政策背景下,在大规模产业梯次转移的趋势下,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态势下,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外溢愈加明显,将成为河南构筑中原崛起新优势的关键环节。1绪论从实践上看,产业集聚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经济范畴或者资源配置形态,目前产业在空间上的规模集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用集聚方式发展,我国一些地方也在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就河南而言,一些地方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不少地方对产业集聚区的理念内涵、体制机制、运作方式还不能准确把握、完全适应,个别地方甚至还存在懵懂观望、盲动蛮干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借鉴国内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经验,深入研究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背景条件,立足于基本省情,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对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科学求证,谨慎做答,为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依据。1.2文献综述产业集聚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形态,从产生起就开始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实践经历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产业集聚区的名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运作方式、要素约束、风险控制、经济社会效应、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持续、广泛、深入地探讨,但总体上看,仍无统一、权威的定论,也缺乏主导性的观点或论点。现根据所能得到的资料,对产业集聚区,特别是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基础——产业集聚(IndustrialAgglomeration)的相关文献及主要观点简述如下。由于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科学发展内涵的产业集聚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关于产业集聚区的实质性研究也缺乏实践的积累和理论的深化,涉及产业集聚区的论点尚待系统地归纳、分析、整理、评述。1.2.1国外相关文献1.2.1.1外部经济理论亚当・斯密(1776)提出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Advantage)1,深入分析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强调专业化的效率,尤其是他的企业间分工思想和产业分工思想,实质上是企业或产业集聚形成的基础性理论依据所在,集聚保证了分工的细化,保证了效率的提高,只是由于当时产业集聚在现实经济中还没有凸显出来,所以他的思想更多的是暗含性的、非显性化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1亚当・斯密:‘国富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2l绪论1通过对当时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聚现象的考察,提出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Economies)的概念,明确指出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间的密切关系,集聚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较高的产业组织效率,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且通常由于考虑到地价等要素的低成本而集聚在城市的郊外。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导致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集聚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企业集聚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能够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从而确保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集聚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因此,促进区域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增加相互作用、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外部规模经济效应。1.2.1.2工业区位理论阿尔弗雷德・韦t'1刍(1909)2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内在规律,也就是为什么会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出现产业集聚,从而创立了完整而系统的现代产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对实际上起作用的主要是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也就是交通便利程度(运费的高低)和平均工资水平的高低。韦伯还进一步区分了特殊性集聚因素和一般性集聚因素,特殊集聚因素具有偶然性和特定性,比如处在交通枢纽,比如拥有丰富的矿藏,这些因素不具备理论研究价值,也不具备借鉴意义,所以研究的重点应该在影响集聚的一般性因素。他将集聚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认为集聚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初级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在高级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奥古斯特・勒施3(1940)进一步深化了工业区位理论,形成了市场区位理论,重点论述了产业集聚与城市的形成及城市化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城市化是产业区位集聚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他认为区位的集聚可以分为自由集聚和受场所约束的集聚两种形式:自由集聚,是指在任何场合都能发生的集聚,如围绕大规模个别企业的集聚、同类企业的集聚、不同类型企业的集聚等等。而约束性集聚,则是指受场所约束的情况,它受历史上的人口密度、地形、财富等空间差异的影响,即受“沿袭”下来的因素的影响。同时,一个经济个体的区位选择不仅受其他相关经济个体的影响,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2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3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l绪论而且也受消费者、供给者的影响,并以已有的区位为前提。弗朗索瓦・佩鲁(1955)1所建立的增长极理论同样与产业集聚紧密相关。他提出了“经济空间”的概念,认为经济空间是抽象关系的构成体,是各种不同关系的集合。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是不是均匀发生的,一般都会自然或人为地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逐步扩散和外溢,从而带动和助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该理论认为整个行业体系包含某些有活力的部门或推进型的产业,而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常常会打破平衡状态,所以要理解经济增长与变化,就必须把重点放在推进型产业上。由于这些产业规模大、市场力量强以及导致创新的能力巨大等原因而支配着其它产业或部门,也就吸引或引导其它经济资源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产业的地区性集中给产业结构和增长带来了特殊效应,会强化经济活动并相互影响,可以说,经济增长是通过生产的集聚及其辐射作用带动的。1.2.1.3新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1990)2所构建的“钻石模型”(DiamondModel)”模型对产业集聚及产业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他认为,竞争不是在不同的国家或产业之间,而是在企业之间进行,而且贸易的专业化并不能通过要素禀赋状况而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他以企业为重点,并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产业的集聚现象,在钻石模型中,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即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竞争压力下,企业的区位选择应该趋于地理上的集中,从而必然出现集聚现象,集聚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交流信息、减少交易费用、形成互补、产生激励,可以从公共和私营部门投资获得“公共产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奈特(1996)认为由于潜在的成本及收益之间极大的不同,企业之间横向纵向之间的合作划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他进而认为在游说、国外市场调查、联合出口促进、贸易份额划分及特定地区的专业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竞争性的企业可能合作;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生产、销售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竞争。3道格林与弗莱克(1997)则认为区域产业群内企业之间相互交易的速度与频率极为关键,企业之间的交易越1吴德进:‘产业集群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3曾光,周伟林:‘产业聚集理论及进展》,‘江淮论坛》,2005年第6期。41绪论频繁、越迅速,就会有越多的企业确定其生产的方向及新的企业专业化产品。l1.2.1.4新制度经济的交易费用理论罗纳德・科斯(1937)2认为,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替代物而产生的,并通过形成相应的组织来管理资源,可以节约市场运行成本,企业和市场都是有边界的,企业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他进一步认为,在企业外部靠市场价格机制协调控制生产,在企业内部,由于交易被取消,市场交易的复杂过程和结构将由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来代替控制生产,这些都是协调生产过程的不同方式,本质上是一样的。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并用它来分析组织的界限问题,其目的是说明,企业或其它组织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的单位,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换,这样减少了市场交易者数量,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削减交易费用。该理论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威廉姆森(1977)3重点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集聚的必要性和意义,他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并分析了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他认为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环境的不确定性、小数目条件、组织或人的机会主义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市场与企业间的转换关系,认为小数目条件即市场上的角色数目越少,则市场机制就越失效,从而建立了基于区域之间动态的交易费用模型。同时,威廉姆森认为,产业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企业集合起来的,介于纯市场和纯科层之间的一种有效的中间性组织形式,它能克服市场和科层组织失灵,节约交易费用。杨小凯(1991)4则从劳动交易和中间产品的交易角度区分了企业和市场,认为企业是以劳动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而不是用企业组织替代市场组织。后来,杨小凯又进一步研究认为,企业和市场的边际替代关系取决于劳动力交易效率和中间产品交易效率的比较。1.2.1.5经济地理学规模报酬递增理论保罗・克鲁格曼(1991)5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分析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他从要素流动的角度重新构建“中心一外围”(Core---Periphmy)经济地理1刘乃全:‘产业聚集理论及其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2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3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4杨小凯:《经济学一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5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1绪论的内生发展模型。在模型中,他假定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生产规模不变,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这个模型的形成及其效率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同时他也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1.2.2国内相关文献国内对于产业集聚区缺乏体系性论述,多是在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侧重于某些方面对问题进行延伸,对本文影响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论点有:徐康宁(2001)1认为,中国典型的产业集群及集群区的形成与开放经济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个产业实现成功的集群或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区的形成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首先是产业内的资本在某一区域内较快地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其次是市场的充分供给:再一个就是当地的制度允许并鼓励这种集群现象,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等。刘友金、黄鲁成(2001)2认为,我国各类园区发展中的产业大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区内企业集聚存在脆弱性,缺乏产业集群机制。金祥荣(2002)3则通过许多案例指出历史在产业集聚所需的特定性要素的内生融化和累积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不管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本身,解释力度也值得怀疑,有些地方的产业集聚的确有着深厚的根基,而有些地方的产业集聚却并没有什么历史渊源。李小建等(2002)4认为产业集聚一般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谢地(2006)5认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自组织”,即市场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被组织”,即政府干预的过程,这取决于实际经济发展的条件和需要。杨蕙馨(2007)6则根据企业成长理论,着重分析了集聚优势对企业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提升作用,并认为产业集聚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了一种区域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加速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1.3基本分析方法对产业集聚区的研究是一项涉及公共管理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区1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ll期。2刘友金,黄鲁成:《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l期。3金祥荣:‘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经济研究》,2002年8期。4李小建,李二玲:‘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比较研究》,《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5第六届国有经济论坛“区域政策与产业集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6第六届国有经济论坛“区域政镱与产业集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61绪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具有较强现实性、较高可操作性的应用问题。本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侧重于比较分析和制度分析。在对研究内容进行理论阐述和性质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图表、数据阐明论证观点,并根据现行政府公共管理的制度约束和运作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4主要创新点1.根据产业集聚理论的最新进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影响产业集聚发展的最新动态纳入分析框架,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新趋势进行分析。2.尝试着对产业集聚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力求未雨绸缪,尽可能保持产业集聚区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3.针对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中所出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最新的动态变化,结合最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从操作层面明确思路,提出具体政策建议。7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2.1产业集聚区产生发展的外部条件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部条件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主要起到初始推动作用,一般可将产业集聚区的外部条件归纳为三个方面:1.社会条件。社会条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要素和文化传统两大方面。人力资源要素又包括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质量。人口与产业集聚是有内在必然关系的。人口的集聚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在人口相对集聚的地方产业集群就容易发展起来,产业集聚区就容易建立起来,产业集聚区一般都应当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就如美国经济学家赖宾斯坦1在研究发展经济学时提出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中所描述的情况类似,我们需要实现“临界最小人口集聚规模"。只有人口的居住密度达到了这个临界值,发展产业集聚区才是现实可行的。人口的集聚对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了潜在的消费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人口数量因素相比,人口质量这一要素对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更多的体现为对产业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的贡献。从产业集聚区的整体发展历程看,不管在集聚区发展的初期还是成熟期,都十分强调产业竞争力、创新力的培养,无论是熟练的技术工人还是具有高学历的研发人员和企业管理者,都是增强产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动力。同时,某地经过了历史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文化会对某些特定产业的企业本地集群化有很大影响。克鲁格曼曾经说过,“某种国际分工也许是因为历史上的偶然事件或者这个国家的最初的经济特点所形成的,然后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形成优势的积累使这一国际分工得以固定下来"。2这种偶然事件或者是最初的特点之所以能够在本地得以延续,人文因素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恰恰就是现代某些企业集群出现的人文基础。文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有着地缘特征的社会资本,对人类的行为包括经济行为有着不可抗拒的影响。2.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尤其是具有高内在价值、易转换的自然资源对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地方经济发展难以脱离既定自然条件,其生产方式与发展路径通常取决于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特点。也就是说,人们总是顺应自1梁吉义:‘区域经济通论》,科学出版社,20092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然环境与利用当地资源来发展地方经济,同时形成与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特点相匹配的产业与产品结构。事实上,历史上的社会大分工与现实中的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也都遵循自然资源禀赋特点与比较优势原则,其区别只在于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自然资源禀赋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这种地位与作用,不仅反映了地方产业与产品结构选择中的资源约束;而且体现了地方经济发展中基于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特点而具有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表明,主要由地域自然资源禀赋引致的地方产业集聚,需要独特的自然资源在特定地域内集聚,并且,由该自然资源生产的产品因其品质独特,而使社会需求不断扩大,从而形成基于自然资源与产品品质独特性之上的供求关系。独特自然资源的存在,使地方在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中具备了相应的资源供给与产品需求条件。地域自然资源禀赋与地方产业发展指向的内在关联,构成了地方产业集聚的初始条件。其影响在于它提供独特的有商业价值的生产要素,使地方产业集聚具有独特的发展环境。这主要体现在,独特自然资源在特定地域内大量存在,意味着该自然资源处于地域内丰富,地域外稀缺的非均衡分布状态。这一方面使所在地域的地方产业集聚由于相关自然资源供给充足,而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增长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促进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另一方面,地域独特资源所蕴含的成本优势与市场前景诱致本地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与外地投资者在产业与地域上集中,形成企业集群发展态势。这种基于地域自然资源独特性的地方产业集聚现象,在专业化产业区形成中具有天然优势,它的生成带有自发性、普遍性与自组织特征。3.交通条件。良好的交通条件,意味着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区域之间联系便利,可达性较高。交通可达性的提高可能带来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乃至资金流的集聚,从而使得地方具有比较区位优势,利用得当,这种优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历史看,对应于水运、航空、铁路和公路等交通方式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区,如临港型产业集聚区、空港型产业集聚区、铁路型产业集聚区、公路型产业集聚区等等。2.2产业集聚区产生发展的动力机制产业集聚区演进的内在动力从作用主体看,可以划分为企业作用力、市场作用力、政府作用力。虽然在不同的集聚发展过程中,这些动力因素的作用有所差异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一般都是在这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9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1.企业作用力。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元,其行为模式和目标取向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内源动力。集聚生存、集聚扩张、集聚发展是企业之间基于各自核心竞争优势,为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以扩大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增强彼此的市场竞争地位而形成的一种事实上的相互依赖、互为客户或以联盟为基础的生存战略。德鲁克1认为企业之间的这种集聚关系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生存发展的关系一样,均是一种生态关系。群居关系是比战略联盟更为宽泛的概念。集聚关系是企业之间的生物圈,而战略联盟则是生物圈内部不同竞争者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结成的同盟。2.市场作用力。企业集聚生存发展归根结底是市场作用力的结果,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反映。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竞争的加剧,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取得优势地位。相反,竞争促使各企业将自身的资源逐渐集中于其最具优势的环节或能力,而将其不具竞争优势或优势较小的业务部分外包给其他企业。这种业务调整的结果是:各企业只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而通过协议或客户网络获得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外部资源支持。企业的这种业务整合是随着科技进步、分工细化以及市场结构的变迁持续进行的过程。企业持续的业务分化组合的结果在客观上促进了价值链上相关企业的发展,而这些反过来更有利于企业集中自身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这是一种相互依赖的网络化生存关系。3.政府作用力。无论在何种整体、何种经济制度下,政府都在产业集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往往通过产业集聚政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影响集聚发展,促进集聚动力因素的更迭演进。在产业集聚形成阶段,政府以宽松、积极的政策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培育,同时,政府在公共设施上的全方位投入有助于增强区位因素竞争力,促进集聚的形成。在集聚发展阶段,政府通过构建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和激励机制,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网络的形成。在集聚的成熟阶段,政府的支持对于集聚创新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来看,企业作用力作为一种内源动力,伴随产业集聚发展的全过程,而市场作用力和政府作用力则呈现出双向变动的趋势,在产业集聚区建立初期,产业集聚自身规模较小,政府力远远强于市场力。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壮大,政I德鲁克:‘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lO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府力逐渐与市场力相当。在成熟时期政府力又弱于市场力,产业的集聚效应得以发挥。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衰退期,政府力又再次凌驾于市场力之上,以便对产业聚集的升级换代进行宏观规划,为下阶段的再度发展创造条件。2.3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产业集聚区作为发展中的事物,其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种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总体而言,现阶段产业集聚区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制约。首先是行政分权与集权,产业集聚区作为空间地理范畴,其利益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其主要推动者也是地方政府,在地方所拥有的经济管理权限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企业化’’倾向日益明显,容易形成分割的“行政区经济’’,造成区域产业集群的同构现象和恶性竞争。行政疆界会造成政策差别与贸易壁垒,与产业集聚所需要的分工、协作、交换等特征存在矛盾。同时,行政管理绩效考核往往具有单一性,片面强调产业集聚区的规模和效益,忽视产业集聚区的技术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制约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与提升。2.要素制约。一是资源要素,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依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在逐渐降低。依赖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集聚区随着资源的减少,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迫使产业集聚区实施转型;能源资源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二是市场要素,产业集聚区的存在与市场发育程度具有密切的联系,市场发育程度、规模和经济水平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三是技术创新要素,技术创新是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当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时,会造成产品同构,附加值低,形成产业集聚区的技术路径锁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四是环境要素,环境容量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模的重要门槛要素,不同的产业类型对环境要素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类型的产业均需要在~定的环境中赖以存在,随着产业集聚区的成长,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反过来形成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制约。3.管理制约。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需要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如果产业集聚区的行政管理滞后,又缺乏高效率的区内行业协会管理,就会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产业集聚区所能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达到的规模和所能产生的效益,很大程度上由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水平决定。而且区内企业自身的管理也非常关键,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低下,那么企业间的联合和沟通就无法顺畅,优秀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也难以形成,产业集聚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进而制约产业集群区的发展。4.规划制约。大多数产业集聚区最初均是在空间地理单元上自发形成,随着不断的发展,自发的空间集聚导致土地紧张、环境破坏等等社会问题,长期以来产业集群空间规划缺失导致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政府间的行政壁垒和竞争压力造成区域产业规划缺乏协调,严重制约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集聚区内企业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上存在的散、乱、差,也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规划的散乱、缺失、不合理、不切实际,就使得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难以形成,有限的资源就难以实现最优化配置,效率必然受到影响。2.4产业集聚区一般性发展规律的归纳总结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典型范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经验性结论:1.产业集聚区的逻辑现实起点均起源于地域内独特的资源禀赋。包括区内的人力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资源禀赋(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支持本身就构成了一定的社会资源)。2.实现专业化产业区向产业集聚形态演化的前提是摆脱单一资源禀赋的束缚,实现资源的多样化及其延伸。比如可以依托人力资源禀赋的优势,拓宽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范畴。也可以借助政策上的优势吸引人力资源及拓宽社会网络。3.外生变量(主要指制度安排)在这一演化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各资源禀赋产生互动,进而相互作用,最终现实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就是说,开明的政府,科学合理的决策方式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4.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必须顺应和依托预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占得产业发展的先机,占得承接产业转移的先机,才能有大发展、大作为,选择没落的产业、边缘化的产业是没有出路的。5.创新是产业集聚区发展不竭的动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是不同周期的集合,在每个周期的末期,成功的产业集聚区都能够借12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助于创新培育出新的增长点,获得新的发展空间。2.5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分析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研究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界定其基本内涵,这是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并结合国内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最新动态,本文认为,河南要建设的产业集聚区,是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去、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高校农业园区等各类已有开发区和园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功能区,最终要实现“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这四个要素的有机融合。其中,空间集聚是表现形式,关联性是核心特征,集约化发展以及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本质要求,提高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是根本目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其一,产业集聚区要突出“关联”。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区内企业是否有关联,这也就是说产业集聚区不是企业和产业简单的集中。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只是要求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解决了企业的集中发展问题,没有注重入区企业的关联性,受此限制,传统的工业园区、开发区很难形成产业集群。而产业集聚区则有指定的特色主导产业,既要求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又要求这些企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区内还要有相关的支撑企业、机构,以较完善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只有如此,入区企业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有机组合的产业集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集聚区是更高层次的园区。从产业集聚区本身来讲,就是产业集群的所在地或载体,核心特征是要发展产业集群,所以要求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正因为如此,从另一方面看,产业集聚区也不仅仅限于工业,除工业外,还可以是农业、服务业或是一、二、三产业相互链接、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其二,产业集聚区要推进“集中”。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发展商品经济、乡镇企业,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走了不少弯路。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生产力没有很好地集约化布局,企业布局无序散乱,既没有按照一定的关联性把企业集聚在一起,也没有把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在东部地区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的工业化起步阶段,“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化道路曾经是一种经验,然而,时至如今,这种星罗棋布式的工业化模式使得污染源分布甚广,如何治理农村污染成了难题。此外,近年来,东部的产业结构开始向污染较重的重化工业转型,例如,在长三角16城市中,选择石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9个。因此,河南省作为后发地区,一定要利用好后发优势,在规划上坚持科学化、全局化,留足充分的配套空间满足未来工业集中发展需求,明确项目分布的功能区,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项目提供相对集中的适宜场所;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项目投资的承载作用;从单纯引进企业、引进项目向形成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转变。要按照科学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要求,避免走一些发达地区走过的弯路,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统筹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优势产业、关联企业和相关保障要素集约建设,以实现生产力的集中布局,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污染物和废弃物的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竞争力。其三,产业集聚区要“集约”发展。“集中”和“集约”不是一个概念,“集中”起来并不一定“集约”。何为“集约”?通俗地表述,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它要求在人力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物质资源利用上不断降低物耗水平,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在财力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投资收益率和资金使用效果。也就是说,通过科学合理地布局生产力,用最小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用同样的资源代价、资本代价来产生最大的效益、最大的产出。在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上,与粗放式模式相比,集约化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要素组合的集结、协调和优化,粗放式组合是“外延扩张”,集约化组合则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要求的“内涵增长”。目前河南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在建设产业集聚区过程中,必须通过提高投资强度,节约土地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土地、资金、人才、信息、装备和服务设施的集约高效利用,以较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因此,产业集聚区建设一定要体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节约、循环、复合、紧凑”理念,实现集约化发展。其四,产业集聚区要功能“集合”。“集合”理念包含两层意思。一要体现“产城一体”。要依托城镇发展产业,依托产业兴建城市,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发展。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是根据产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我国也有很多依托城市发展产14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业,以及依托产业兴建城市的范例。有些是因产兴城,比如大庆市、濮阳市因油而建,平顶山市因煤而建,三门峡市因水利枢纽而建。有的是通过建设城市吸纳就业、发展产业,比如深圳、北京、上海、苏州等,是先发展城市,然后兴建产业。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产城一体”指的是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要与城市功能融合起来,充分利用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城镇化的经济效应,以获事半功倍之成效。产业的发展要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的集中,为城市化提供基础支持,又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二要推动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的社会化。在企业内部功能上,可以通过社会化把企业自身独立承担的事情分离出去。比如,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仓储物流、职工公寓、食堂餐厅、职工培训等都可以通过市场第三方服务、社会化运作。在企业外部条件上,可以通过把金融、环保、供排水等外部服务功能统一起来为多个企业服务。比如,皮革厂不可能一个企业建一个污水处理厂,但搞一个皮革的产业集聚区就可以统一地来处理污水。2.6产业集聚区符合河南发展的基本省情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经济总量居中西部地区之首,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1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更是对中部地区寄予厚望。作为拥有将近l亿人口的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经济总量居中西部地区之首的河南省,在新形势下发展产业集聚区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2.6.1河南省发展产业集聚区的必要性其一,发展产业集聚区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英国石油公司(BP)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曾在2004年预测说,世界石油储量够用40年,天然气储量大概可用70年。2007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探明储量分别为1686亿吨、175.1万亿立方米和8474.88亿吨,按照当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39.1亿吨、2.94万亿立方米和56亿吨2来测算,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分别可供开采43年、60年和151年。“温室效应”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据估算,1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rd2德国煤炭进口商协会2007年年报。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l倍,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科学家预测,随着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5℃。而事实上,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3℃--0.6℃,全球海平面相应上升了10一25厘米。从河南省来讲,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虽然不少自然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能源消耗却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人均煤炭、石油基础储量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4;但能源消耗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高于生产总值的比重1.7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1倍、1.4l倍。1河南70%以上的县域工业产值来自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土地、矿产等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根据河南的实际,以能源保障来说,据测算,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至少每个人需要1000瓦装机容量,就需要有1亿千瓦的装机容量。而现在我省总量仅有4000多万千瓦,差距很大。如果继续用现在的办法发展火电,不仅煤炭的供应量远远不够,因为河南煤炭2亿吨的年产量,基本上达到极限了,而且会出现烟囱林立,环境污染加剧。从土地供应来看,《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拟下达河南近期城镇工矿用地增量为7.86万公顷,远期净增量为18万公顷,规划期内净增量共计25.86万公顷。而据《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预测,近期河南城镇工矿建设共需新占用土地9.45万公顷,远期共需新占用土地17.61万公顷,规划期内净增量共计27.06万公顷,与全国土地规划纲要相比,缺口达1.20万公顷。因此,河南必须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条件,这是河南实现跨越发展和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其二,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目前河南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工业化将迈入中期加速发展阶段。首先,从总体指标分析。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一个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将经济从初级到成熟的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2。2008年,河南人均生产总值为19593元,约合2800美元。对照钱纳里标准模式(表1),可以看出河南处于’郭庚茂:‘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调研报告》,‘河南日报》,2009年1月9日。2钱纳里:‘结构变化与经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16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工业化中期阶段。其次,从产业结构分析。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表1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人均生产总值变动范围(美元)时期(按1998年美元计算)l2530-llool100.1800发展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345l800-48004800.90009000.1660016600-250006到下降的“n”型变化。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河南从1986年开始,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二产比重高于一产并居首位,开始对经济增长起着主要贡献作用,标志着河南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随后一产比重持续下降,到2003年,一产比重降到20%以下,说明河南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特征。从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值来看,河南也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有关理论认为,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值越大,表明工业化程度越高。当该比例小于等于1时,为初级产品阶段,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当该比例大于1时,为工业化阶段,其中该比例为2—3为工业化初期阶段,4—5为工业化中期阶段,6—7为工业化后期阶段,大于8为发达经济阶段。2008年,河南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值为3.95,表明河南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历史经验和国际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分水岭,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存在较大变数。处理得当,通常会出现一个较长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人均GDP的更高突破;反之,则可能出现经济震荡,徘徊不前,甚至倒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与拉美、东亚国家在相近的时期实现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突破,日本、韩国和欧美发达国家成功跨越这道“分水岭”,成功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1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7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密集型转变,经济普遍保持了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并很快实现人均GDP5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的突破。而处于大致相同起跑线上的拉美国家,由于实施耐用消费品进口替代,本国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增长方式难以向集约化过渡,导致农业衰退,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失业剧增,经济发展艰难,有的国家,如巴西甚至出现倒退,直到本世纪初人均GDP仍徘徊在2000至3000美元之间。2008年河南人均GDP已经达到2800美元,2009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个分水岭。工业化的进程会加快,居民的消费类型、消费行为也会发生重大的转变。但是河南工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主要体现在产业层次不高、技术含量较低,工业化和信息化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河南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较大,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这种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在经济扩张阶段,资源能源需求会急剧增大,价格普遍暴涨,资源能源类产业会成为很大的受益者;而在经济下行时,由于是由产业链末端向上游传导,而资源能源类产品又几乎是所有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当这些处在产业链底端的所有产品市场都收缩时,它们会从多个点上同时向资源类产品这一个点或少数几个点上传递,使得原来分布在多点上的需求收缩向一点或少数几个点上集聚1,从而使该点上的需求收缩成本放大,资源能源类产业必然遭遇更大困难。因此,河南必须发展产业集聚区,通过集聚效应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使同产业企业和上下游关联企业跟进到集聚区,从而扩大产业集聚的规模和影响,对新型工业化建设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其三,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河南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8年,河南城镇人口为357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6略。城市数量达到36个,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第四位。但总体上河南城镇化仍落后于工业化发展进程。其一,河南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但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倒数第一。其二,我省城镇化进程更多偏重于量的增长,在城市规模结构、功能、产业集中等方面未能有效跟进。城镇化在空间上的变化,很少由单个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导致的,主要是由区域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非农人口总体比重的上升而导致的,城市的规模效益、集聚效益未能得到体现。这种方式在很大程1耿明斋,李燕燕:《把调整结构纳入到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布局中来》,‘河南政府调研》,2009年第4期22008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8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度上制约了中心城市规模和功能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到要素和产业向大中城市的集聚。根据城镇化的经验和规律,在城镇化的初期阶段,集中型是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从河南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仍然处在区域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宜以集聚为主,这不仅指单个城镇的规模扩张,而且也包括多个城市在地域上的集聚。法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轨迹,得到了一条著名的“S”型曲线,被后人称为“诺瑟姆曲线”(图1),即当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处于30%一70%时,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将进入加速推进时期。1河南城镇化率已达到图l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市■化水平.一/‘。厂36%,标志着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按照中原崛起目标来说,到2020年,河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就意味着12年间城镇化率年均需提高1.2个百分点。因此,未来一段时期甚至更长时期内,城镇的空间集聚应该是河南发展的大趋势,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如长三角、珠江三角的城镇化进程提高较快就直接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关。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能够为城镇要素集聚奠定基础。产业集聚不仅带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推动相关产业和交通、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各类市场的兴起和繁荣,而且产业的发展将直接推动大批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劳动者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城镇化成本。按照一般的经验性规律,根据城镇化的要求,产业集聚后,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当某种产业集聚到一定规模时,还可降低农民跨入这些行业的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因此,河南必须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通过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城镇化进程。其四,发展产业集聚区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产业集聚的发展上。从国际上看,产业集群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和地1刘新卫:《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土地利用问题》,‘国土资源情报》,2006年第12期。19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区强劲竞争力的象征。例如,美国汽车设备及零部件制造集中的底特律、新材料和能源工业集中的匹兹堡、飞机制造和金属加工业集中的西雅图,德国汽车工业集中的慕尼黑、化工业集中的法兰克福、光学仪器业集中的韦热拉,意大利金属阀f-j¥IJ造业集中的诺瓦拉、纺织业集中的科墨,都是经济实力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地区。从国内看,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也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其区域经济表现出强劲的成长性和产业竞争力。无论是应对危机,还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必须要提升区域竞争力。因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市场化的时代,现在的市场是开放的市场,是全球化的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特征。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日益国际化,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竞争压力。有了区域竞争力,无论市场怎么变化,都能抢占先机,占领市场。本次世界金融危机之所以对河南不但“影响深”,而且“走得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竞争力不强,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技术水平不高等等。从自主创新能来讲,河南发明专利申请量不足广东的1/5,江苏的1/4。美国管理学家波特讲过一段很著名的话:“贫穷的国家缺乏发展良好的群聚区,他们在世界市场上以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进行竞争。要摆脱这一阶段,发展功能完善的群聚区是基本的。”1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大省,相对于东部地区,在产业基础、市场环境、技术管理等方面不占优势;相对于西部地区,资源、能源以及要素成本方面不占优势;相对于中部地区,没有安徽、江西、湖南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地利之便。因此,河南必须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核心增长极,进而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保持经济发展在中部地区领先的态势和地位。其五,发展产业集聚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在加速,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竞争力增强,是河南省深入扩大开放、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2008年,河南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64家,仅占全国的1.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33亿美元,仅占全国的4.4%2。目前,虽然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河南招商引资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但总体上看,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市场看,受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低迷约束,国际知名‘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2《河南六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企业、跨国公司普遍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急于采取以技术换市场的方式寻求与我国的合作。从国内市场看,沿海发达地区受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影响,服装、鞋帽、食品加工、零配件等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从大型央企看,他们既有按国家战略部署加快重组的压力,又有借机实现低成本扩张做大的动机,目前重组地方企业的势头非常强劲。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产业格局重新调整的机会,也是一次区域竞争格局重新“洗牌”的机会,还是一次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机会。如果河南抓住产业转移这个机遇,技术、投资、机会等等就会接踵而来,达到一举多得的功效,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如果抓不住这个机遇,被别人抓去了,河南就会成为“洼地”,在区域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延缓中原崛起进程。因此,河南必须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做好“引凤”的“巢”,打造好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才能保持在区域竞争中的有利位置。2.6.2河南省发展产业集聚区的可行性其一,产业基础扎实。2008年,河南实现生产总值1.84万亿元,居全国第5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粮食产量达到1000亿斤,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省油料产量505万吨,居全国第1位;棉花产量66万吨,居全国第3位;肉类总产量542.90万吨,居全国第3位。农村经济日益活跃,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0余家,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已初步形成1。河南具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肉制品、速冻食品、帘子布、玻璃、拖拉机、公路客车、电力保护装备、氧化铝、电解铝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全省大型企业有164家,有22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6家超过200亿元,其中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安钢集团等3家企业超过500亿元。全省重点培育的食品、有色金属、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了50.2%。有色工业中,氧化铝、电解铝、钼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食品工业中,涌现了双汇、华英、白象、三全、思念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成为河南第一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超过广东,列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二;装备制造业中,大型农机、大型水泥设备、煤矿机械、输变电设备等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中,宇通客车、中原内1河南省统计局:{200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2l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基础配、中轴、远东传动轴、淅川减震器、新航集团等企业的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化工工业中,煤炭加工转化能力已经达到1000万吨,甲醇生产能力和在建规模分别达到180万吨和125万吨,均居全国首位。此外,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钢铁板材、新型干法水泥、中高档纸等产品比重大幅提高。高技术产业中,超硬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能力,金刚石和超薄电子玻璃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业初步形成。能源、食品、有色、装备制造、建材、纺织、医药等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基础产业、一般加工工业全面推进,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逐步提升的格局初步形成。总体上看,经过建国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南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为建设产业集聚区奠定了扎实基础。其二,发展空间巨大。根据中原崛起目标,到2020年,河南省要基本实现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将由2008年的36%提高到2020年的50%。这期间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全省将长期处于用地高峰状态,各项建设每年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将不低于40万亩左右,且在部分时段还有可能增加。这一数字已远远超过国家每年下达河南17万亩左右的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这说明,对于河南省来说,土地“紧”约束将长期存在,土地制约问题已经上升为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作为国家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中第一个获批的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河南省建设产业集聚区创造了良好的用地环境。目前,省辖市、县级规划的修编、会审工作均已全部结束,18个市级规划全部通过国土资源部初审,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用地环境。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也在进一步修改完善,需要国务院审批总规的8个城市中,3个已上报国务院待批,3个已编制完成,2个正抓紧编制。河南省利用这两个规划修编解决土地问题的一个绝佳机遇,把搞好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对现有基本农田和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把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确定下来,进而确定好产业集聚区的空间位置。截至目前,河南省首批确定的175个产业集聚区,已有93个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完成评审,为产业集聚区的下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土地支撑。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1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据2008年河南有关部门对全省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市、县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各类产业集聚区摸底调查显示,河南共有312个产业集聚区,其中通过国家审核的省级以上开发区27个,以工业为主的集聚区279个。截至2007年底,已建成面积168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达到5192亿元,入驻各类企业29208家,实现营业收入9927亿元,超过50亿元的58个,100亿元以上的22个。河南省第一批审定的175个产业集聚区共入驻企业21052家,从业人员达到199.1万人;2008年实现总收入9647.3亿元、税收325.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0.2亿元。从2008年9月开始,根据河南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发展改革、国土、建设、环保等7个部门集中了专业人员和力量,对全省及分市、县的各类空间规划进行了高效衔接,开展了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12月14日,又召开了全省土地利用、城乡和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会议,全面阐述了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意义,并对产业集聚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在2009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把产业集聚区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以产业聚集程度决定城镇发展规模,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增强竞争力的要求,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提升对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功能,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推动,逐步形成集聚促进就业、就业创造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县域公共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确立并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县域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2009年4月24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框架。2009年8月7日,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从土地、用电、税收、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推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河南省还结合新一轮的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修编对全省原有的312个产业集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聚区进行了规范整合,并于2008年lO月下旬初步确认了首批175个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见表2)。这175个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住设施将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布局,在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将与城市现有设施实现共享和衔接,并加快与产业配套的职工宿舍、住宅小区等居住设施的建设进度,为未来项目入驻和人口集聚创造条件。并且在今后这些已经初步确定的产业集聚区,将作为城市的优先开发区域。表2河南省首批产业集聚区名单河南省人民政府网2008年12月25日1、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郑州航空港区4、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园区5、郑州市白沙产业集聚6、郑州市官渡产业集聚区7、郑州市金岱工业园区8、郑州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9、巩义市产业集聚区10、巩义市豫联产业集聚区11、新郑新港工业园区12、新密市产业集聚区13、登封市产业集聚区14、荥阳市产业集聚区15、开封经济产业集聚区(含开封经济开发区)16、开封经济技术集聚区(合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龙园区)17、开封杏花营产业集聚区18、尉氏县产业集聚区19、杞县产业集聚区20、开封市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21,通许县产业集聚区22、兰考县产业集聚区23、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4、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含洛阳工业园区)25、洛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洛阳经济开发区)26、洛阳市伊洛产业集聚区27、洛阳市洛龙科技园区28、洛阳市洛新产业集聚区29、洛阳市石化产业集聚区30、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3l、洛宁县产业集聚区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2、宜阳县产业集聚区33、新安县产业集聚区34、栾川县产业集聚区35、孟津县产业集聚区36、汝阳县产业集聚区37、嵩县产业聚集区38、伊川县产业集聚区39、偃师市产业集聚区40、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4l、平顶山平新产业集聚区42、平顶山化工产业聚集区43、平顶山市石龙产业集聚区44、郏县产业聚集区45、汝州市产业集聚区46、叶县产业集聚区47、宝丰县产业集聚区48、舞钢市产业集聚区49、鲁山县产业集聚区50、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51、安阳市产业集聚区52、安阳市纺织产业集聚区53.安阳市新东产业集聚区54、安阳县产业集聚区55、滑县产业集聚区56、林州市产业集聚区57、汤阴县产业集聚区58、内黄县产业集聚区59、鹤壁市鹤淇产业集聚区60、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6l、鹤壁市金山产业集聚区62、浚县产业集聚区63、新乡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舍新乡高新技术开发区)“、新乡工业产业集聚区(含新乡工业园区)65、新乡经济技术集聚区(含新乡经济开发区)66、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区67、新乡市新东产业集聚区68、新乡市桥北新区69、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含长垣起重工业园区)70、原阳县产业聚集区71、获嘉县产业集聚区72、封丘县产业聚集区73、卫辉市产业集聚区74、延津县产业聚集区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75、辉县市产业集聚区76、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焦作经济开发区)77、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78、武陟县产业集聚区79、孟州市产业集聚区80、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8l、修武县产业集聚区82、博爱县产业集聚区83、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濮阳经济开发区)84、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含濮阳工业园区)85、濮阳市濮东产业集聚区86、南乐县产业集聚区87、清丰县产业集聚区88、台前县产业集聚区89、濮阳县产业集聚区90、范县产业集聚区91、许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许昌经济开发区)92、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93、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94、中原电气谷核心区95、长葛市城南产业集聚区96、鄢陵县产业集聚区97、寰城县产业集聚区98、禹,k11市产业集聚区99、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漯河经济开发区)100、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101,漯河市东城产业集聚区102、舞阳县产业集聚区103,临颍县产业集聚区104,三门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三门峡经济开发区)105,三门峡产业集聚区106、义马市煤4J6.Y_.产业集聚区107.卢氏县产业集聚区108,渑池县产业集聚区109,灵宝市产业集聚区110,陕县产业集聚区111,商丘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商丘经济开发区)112,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113、商丘市梁园产业集聚区114,商丘市睢阳产业集聚区115,永城市产业集聚区116,民权县产业集聚区117,夏邑县产业集聚区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18、虞城县产业集聚区119、柘城县产业集聚区120、宁陵县产业集聚区121、睢县产业集聚区122、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周El'经济开发区)123、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124、项城市产业集聚区125、淮阳县产业集聚区126、扶沟县产业集聚区127、鹿邑县产业集聚区128,郸城县产业集聚区129、西华县产业集聚区130、沈丘县产业集聚区131,太康县产业集聚区132、商水县产业集聚区133、驻马店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驻马店经济开发区)134、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135、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136、遂平县产业集聚区137、新蔡县产业集聚区138、正阳县产业集聚区139、汝南县产业集聚区140、西平县产业集聚区141、泌阳县产业集聚区142、平舆县产业集聚区143、确山县产业集聚区144、上蔡县产业集聚区145、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46、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147、邓州市产业集聚区148、新野县产业集聚区149、浙川县产业集聚区150、内乡县产业集聚区151、唐河县产业集聚区152、桐柏县产业集聚区153、镇平县产业集聚区154、西峡县产业集聚区155、社旗县产业集聚区156、南召县产业集聚区157、方城县产业集聚区158、信阳市产业集聚区159、潢川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潢川经济开发区)160、信阳市平桥产业集聚区27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61、信阳市上天梯产业集聚区162、信阳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163、信阳明港产业集聚区164、固始县史河湾产业集聚区165、固始县产业集聚区166、光山县官渡河产业集聚区167、新县产业集聚区168、罗山县产业集聚区169、淮滨县产业集聚区170、商城县产业集聚区171、潢川县产业集聚区172、息县产业集聚区173、济源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174、济源市玉川产业集聚区175、济源市虎岭产业集聚区总体上看,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这一重大举措提出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大家在思想上就已基本形成共识,并且认识在不断深化,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抓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氛围已经形成。全省175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产业集聚区的“载体”作用越来越明显,大量企业争先入驻,一大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竞相落地,一大批特色支柱产业正在形成。一些市县也在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但积累了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洛阳市2009年安排财政资金7000万元,分别用于支持集聚区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率高的项目、标准化厂房建设和融资担保公司;漯河市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组建了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总公司,作为产业集聚区的融资载体和开发建设主体,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吸纳国内外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商丘市围绕提高龙头骨干企业项目在产业集聚区落地成功率,着力加强在原料、辅料、产品、产业及深加工五个方面的配套,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区内现有资源,建立了建设投资公司、土地储备中心等4个融资平台,并与多家银行、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平舆县采取自行租赁出售或由县工管委按固定收益包租等方式,鼓励引导民间资金投资标准厂房建设;漯河市积极探索“飞地政策”,规定招商引资项目可以打破行政区划,根据项目类别入驻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对项目实现的税收,除上缴国家和省以外,五年内按照五五比例分享;扶沟县积极创新招商引资和项目管理机制,规定乡镇所在地原则上不再新摆工业项目,凡由乡镇或县直单位引进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入驻中小企业创业园的项目,企业上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按一定比例奖励给乡镇或县直单位;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依托主导产业铸造了“长垣起重”品牌;沁阳市把“引企上山”作为破解土地“瓶颈”的抓手,积极探索经营“土地资源”的新路径,变荒坡地为创业场,较好地实现了既保护又发展的“双赢”目标。一些产业集聚区不但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全国占有一定市场。巩义回郭镇工业园成为全国最大的普通铝板带箔加工基地,铝材加工量占国内市场的35%;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盐化工产业己成为内陆第二大井盐及其深加工基地;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以双汇食品工业园为依托,食品工业初具规模;长垣县产业集聚区的中小吨位起重机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竞争力超过上海、大连的同类企业。总体上看,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河南产业集聚区已经初具规模,为下步建设产业集聚区奠定了良好基础。3.2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开局良好,但由于产业集聚区在内涵上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园区,一些地方政府对一些新的理念还不能完全理解,对各种规划的衔接、投融资平台的搭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中还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3.2.1对产业集聚区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一是对产业集聚区的内涵和功能定位认识有偏差,把产业集聚区等同于传统工业园区或开发区。传统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主要是促进企业集中发展,不强调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产业集聚区是现代产业升级的产物,更加强调结构合理、配套完整、集群发展,体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组合、不同产业的继承和延伸,生产与销售、服务、职工生活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河南规划建设的产业集聚区大多位于中心城市和县城周边,主要就是要求顺应现代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趋势,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建设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以产带城,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二是对产业集聚区在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发展的载体作用认识不到位,把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作为圈占土地的机会。有的县现有县城建成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人口仅有几万人,就在产业集聚区规划中提出20多平方公里的新增用地需求;有的县在县域内分散规划布局多个产业集聚区,造成资源配置散乱,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有的市、县不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而是打着开发产业集聚区的牌子,违法违规占用土地。三是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紧迫感认识不充分,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力度不大,进展较慢。有的地方领导认为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可以组建新的机构,把发展产业集聚区当作干部升迁的一种途径,热衷于向上级要编制、要领导职数,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上。3.2.2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工作有待加强一是规划编制进展滞后。一些市、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展缓慢,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批。二是产城融合体现不够。有些地方片面地认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只是对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的安排,特别是在功能分区时,重产业功能,轻居住和服务功能,生产环节考虑的比较充分,学校、医疗点、住宅、服务网点等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考虑的较少,没有真正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三是规划衔接不充分。一些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体利用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衔接的还不够充分,在空间上没有形成精准对接。已经确定空间布局的175个产业集聚区中,存在不按规划执行的现象。3.2.3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一是在特色主导产业选择方面,有些地方局限于当前产业的发展基础,没有充分体现竞争性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产业选择标准不高,存在盲目性、盲从性。有些地方主导产业选择过多,难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二是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以单纯发展工业为主,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特别是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没有体现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三是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一些产业集聚区仅仅是解决了企业集中发展问题,对完善产业链条重视不够,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没有形成集群链式发展的有机群体。3.2.4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多数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投入需求大,难以支撑项目入驻的需要。2009年前5个月,有20个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不足1000万元。省里下达10亿元资金,用于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而目前全省还有28个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集聚区没有组建投融资平台,有的虽然已经组建,但融资渠道较少、手段单一,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另外,一些地方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不完善,办事流程不清晰,缺乏最基本的信息服务、医疗、公共食堂、职工宿舍等服务设施。3.2.5产业集聚区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一是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部分集聚区为加快发展,对一些重大项目不计成本的供地,造成项目投资强度过低,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有的地方不按照投资强度供地,入驻企业征用的土地大量闲置,仅建设少量的单层厂房,存在企业圈地行为。2009年前5个月,45个集聚区标准化厂房建设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10个集聚区没有开展这项工作。二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些产业集聚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企业集中治污的要求。个别地方不顾区域环境容量指标限制和城市发展空间要求,盲目发展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甚至引进~些应远离城区的三类工业项目,缺乏绿色发展理念。三是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多数产业集聚区没有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园区的要求,优化集聚区物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部分企业技术、工艺、设备还比较落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不够。3.2.6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产业集聚区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园区,以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来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更加强调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更加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当前,在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的规格、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设置上,有些地方没有体现“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脱离了当地经济实力和发展状况。有些产业集聚区投资主体单一,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发机制不健全,吸纳国内外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的能力不强。多数产业集聚区的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服务机构还不健全,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3.3河南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可能会出现的~些问题河南的产业集聚区还刚刚起步,我们既要努力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又要对产业集聚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是发展出现偏差之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所准备,有所谋划,未雨绸缪,力求让产业集聚区能够长期繁荣、持续发展。3l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受到资源的限制,使地区的优势因素不能充分发挥。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空间要素集聚的同时,也将伴随着空间的扩散效应,从而产生高度专业化、房租上升、通货膨胀、拥挤现象、收入差别拉大等问题。集聚过度不利于地区整体经济发展,集聚规模超过地区的承受能力就会阻碍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集聚过度会给创新带来的风险。企业高度集聚的产业集聚区对于创新同时也具有障碍作用。封闭、僵化、刚性的集群结构给创新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战略趋同,产业集聚区内横向联系的企业除了拥有相同的生产技能外,原材料的状况也大体相同,技术水平相差无几,对顾客及市场的了解也大同小异,因此,当它们面临相同的机会与威胁的时候,往往会做出相似甚至相同的战略决策,从而导致战略趋同性“整体行动”。而且理性的企业一定会选择模仿和跟踪他人技术,不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在这种企业个体理性的推动下,集聚区创新投入就会全面萎缩,严重影响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再者,对主导企业或核心企业的过度依赖会使得产业的发展基础更为脆弱。产业集聚区内的纵向价值链大多是以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大型企业进行生产加工。这种结构虽可通过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合作形成弹性专精的灵活生产方式,从而增强整体竞争力,但却以小企业在技术、财务、产品、市场等方面对核心大企业的依赖为代价,大企业一旦出现大的经营风险,就会使整个产业链条快速断裂,甚至使整个集聚区陷入困境。第四,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会导致产业集群的衰退。由于产业集聚区提供大量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就降低了企业进入的门槛,在社会创业热情的同时,也会造成集聚区内小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有可能会产生过度恶性竞争,由于“柠檬效应”(IT企业与企业客户之间的博弈,最后的结果往往会是次优选择,即所谓的“柠檬效应”。)而导致效益的低下,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3.4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的SWOT分析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某些现实情况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指导企业如何来应对竞争,并被广泛移植于各种研究领域。SWOT是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weakness)劣势、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四个英文字母是这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从32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整体上看,SWOT包含两大部分: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的SW,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的OT。利用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更加清晰地从各种纷繁的条件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要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要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应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及所处的各种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以期为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客观准确的决策提供帮助。按照SWOT分析法,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提供支撑。对河南产业集聚区进行SWOT分析的步骤如下:(1)逐步列出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可能的机会与威胁;(2)进行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相组合,形成SO、ST、WO、WT策略;(3)对SO、ST、WO、WT策略进行甄别和选择,确定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目前应该采取的具体战略与策略。图2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的SWOT分析图优势(S):河南三次产业具有规模化集聚态势;集聚区数量适当,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发展后劲。劣势(S):提升集聚区档次困难;区内产业缺乏关联;集聚区综合性不足;缺少以农业为主体的集聚区。机遇(O):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氛围。威胁(T):招商引资面临激烈的竞争;整个用地规模已经核定,对下一步产业集聚区发展形成限制。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的SWOT分析过程——(1)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优势(S)①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口与产业集聚区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一方面,人口积33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聚而带来的强大市场需求潜力,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提供了潜在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众多的人口还为产业积聚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劳动力的供给数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②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区域之间联系便利,可达性较高。河南交通区位越,能够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乃至资金流的集聚,这种优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③自然资源对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地方经济发展难以脱离既定自然条件,其生产方式与发展路径通常取决于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的特点。也就是说,人们总是顺应自然环境与利用当地资源来发展地方经济,同时形成与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特点相匹配的产业与产品结构。河南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省之一。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3位的有20种。比如,钼矿居全国第一位,洛阳栾川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钼钨高新技术材料产业。丰富的矿产资源对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④第一产业发展优势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南阳、驻马店、周口和商丘,其产值在规模上和整体地域范围上远高于其它城市和地区;第二产业形成以郑州为至高点,洛阳、焦作、平顶山、济源、许昌、新乡等共同发展的群体局面,郑州第二产业的发展特点主要在于其与周边城市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优势;第三产业方面,河南省内部存在两个较强的中心服务城市:郑州和洛阳。⑤175个产业集聚区在河南省内各城市分布较为均匀,数量基本与各城市所下辖的县(市)数量相对应,基本保证了每个县(市)有1个产业集聚区,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其中,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的4个,以河南省级开发区为依托的22个,其余均为市级或县级开发区,占总数的85%以上。⑥产业集聚区发展充分依托各城市和县(市)现有的工业区,符合地方实际情况,易于获得发展后劲。⑦全省175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115个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其中50个完成控制性详规编制,30个完成规划环评;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8.3亿元、标准化厂房投资103.4亿元、工业项目投资936.7亿元。(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劣势(W)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目前,175个产业集聚区中各县(市)产业集聚区占大多数,而这些产业集聚区是以现有工业区为基础,其发展模式还比较粗放,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产业链条较短,存在着在大杂烩现象,使得产业集聚区内产业聚集度、集群效应难以充分发挥,整体的竞争力不突出,进一步提升集聚区的发展档次存在较大困难。②河南省各省辖市的产业相似度较高,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服装、化工等存在较大产业结构重复现象。③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性不足,过于强调工业的主导,缺乏相应的生活和服务职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配套能力还很不完善。④产业集聚区发展推进不够快,如规划编制进展较慢,有些市还没有一个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进入评审程序等问题。⑤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些产业集聚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企业集中治污的要求。个别地方不顾区域环境容量指标限制和城市发展空间要求,盲目发展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甚至引进一些应远离城区的三类工业项目,缺乏绿色发展理念。⑥类型中缺少以农业为主体的集聚区,与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⑦部分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困难,有些县级产业集聚区内只有几个企业,不仅难以形成集群效应,也难以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3)河南产业集聚发展面临的机遇(O)①难得的政策机遇当前国家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观经济政策是有利于争取到上级资金,使产业集聚内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的盘子,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建设。同时,国家战略层面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开始实施,提出中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这都为我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国家出台了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河南省也颁布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为各类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聚,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⑨国家正在推进规划修编产业集聚区规划是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同时展开的,是35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村镇体系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相互衔接的。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这两个规划都是涉及空间布局的规划。可以抓住这一机遇把产业集聚区的空间位置给确定下来。④全省大招商活动氛围浓厚当前,河南全省上下正在开展大招商活动,而且招商引资正在向专业专题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集聚招商、重大题材招商发展转变,这一招商引资发展新趋势,为产业集聚区入驻项目提供了重要机遇。⑤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沿海发达地区实行产业转型升级,一些劳动密集产业大批向中西部转移,这为产业集聚区引进引进产业集中度高、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提供了机遇。⑥河南新优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河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应对危机中国家大力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河南的资源能源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在上升,区位和市场优势更加凸显,与沿海地区的政策、体制差异在缩小,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能力更加完备。(3)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面临的威胁(T)招商引资、借力发展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民间投资意愿不强,招商引资既面临着较在困难,这为产业集聚区入驻项目带来了较大困难。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也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谋求更快发展,这也加剧了招商引资的竞争。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集聚区用地也会随着发展迅速增加,国务院批复了河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之前河南的总体用地规模已经核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的SWOT战略决策——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着优势和劣势,同时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挑战,SWOT分析为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四种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1)发挥优势,利用机会(SO)战略此种组合是指在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助面临的难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得机遇赢得多种发展机会。在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比如在第一产业发展方面,南阳、驻马店、周口和商丘四市产值在规模上和整体地域范围上远高于其它城市和地区,可以利用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类产业集聚区;利用第二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优势,借助国家和河南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工业主导型产业集聚区;由于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阶段性的,要抓住这一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扩大投资的各项政策,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2)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o)战略对此组合,应创造条件抓住机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区,使劣势趋于最小,机会趋于最大。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劣势,认真分析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抓住国家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有利政策措施,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聚集度高的产业集聚区作为试点,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实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进而带动全省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3)利用优势,挑战威胁(ST)战略是指产业集聚区发展,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去应对、化解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不利变化,发挥优势去降低威胁。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整体环境有所改善,但与还存在诸多威胁与隐患,比如招商引资、资金投入、土地等还存在很大制约因素,要尽量回避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当前金融危机仍在持续的背景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化解外部环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4)克服劣势,回避威胁(WT)战略这是最不利的一种组合,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这种组合。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规划编制进展较慢、主导产业不突出、项目准入门槛过低及外部环境也不理想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应尽力克服自身的劣势和外部发展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结合产业集聚区发展实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特别是着力加快规划编制进度,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综上所述,SO对策是一种最理想的对策;WT对策是最为悲观的对策,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对策;WO对策和ST对策是一种利弊互现的对策,是处在一般情况下采取的对策。河南发展产业集聚区,要正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373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努力借助当前发展的难得机遇和已有的现实基础,扬长补短,根据各个产业集聚区的特点进行客观的决策,推进全省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产业集聚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集聚现象不断推进,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初步形成了若干制造业带的雏形;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在逐步加快;出现了新型产业分工格局的雏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明显加速,河南发展产业集聚区正当其时、正逢其势,必须抢抓机遇,以超常规的思路破解一系列发展难题,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区的突破性进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努力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4.1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4.1.1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重要性产业集聚区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明确产业集聚区规划内涵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区域规划的内涵。区域规划是在科学认识区域系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并从地域空间角度出发,综合协调区域内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等要素的关系,以谋求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系统,对本地区中长期发展作出安排部署。产业集聚区规划主要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内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而进行的总体安排部署,是集聚区能否发挥“集聚效应”的前提和基础,对集聚区建设起着先导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务院在项目审批方面尤其强调要有规划,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规划的项目不予审批。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先进的理念和思路就是通过高层次的规划来实现的。规划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对拟选区位进行深入的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通过编制具有科学性、协调性和前瞻性较强的规划,来解决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问题。1魏后凯:‘我国产业集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9期。39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4.1.2产业集聚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更加突出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更加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更加突出循环经济和节约集约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培育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先进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创造条件、提供支撑。基本原则是科学规划原则,即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高水平编制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其它重大规划紧密衔接,实现统筹规划,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原则,即优化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和现代服务体系,促进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能力;创新发展原则,即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综合改革配套措施,增强发展活力;开放带动原则,即坚持对外开放、对内协作,创新招商方式,推进战略合作,使产业集聚区成为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和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的主导区;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坚持聚集增长与布局调整两手抓,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环境容量、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节能减排增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动态管理原则,即建立规划确定、省级确认、分级管理的管理机制,根据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条件等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绩效考核,实行奖优汰劣。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把产业集聚区建成省内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现代产业集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体区域,成为城市功能完善、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宜业新城区,成为城市功能完善、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宜业新城区,成为带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和中原崛起的主导力量。4.1.3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规划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是生产力诸因素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科学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对高效配置经济资源具有1‘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40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影响着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2】。确定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地理位置,必然具备某种或几种区位条件。一是良好的资源禀赋。良好的资源禀赋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较好、技术水平较高、资金较为充裕、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较丰富的区域,是企业进行区位决策的优选区域。如鹤壁市山城区陶瓷产业集聚区的确立,就是受惠于当地丰富的陶瓷粘土资源。该区具有陶瓷所需原料粘土、石英砂岩等多达10余种以上,且储存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烧成温度低、宜快烧成等优点,经过配方,是生产各种陶瓷产品的极好原料,耐火粘土矿产地5处,总资源量1亿吨,保有资源量9960万吨。正是由于良好的资源禀赋,吸引了广东新中源等一大批陶瓷企业落户山城区陶瓷产业集聚区。二是一定的历史积淀。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产业集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历史决定的。美国多尔顿成为地毯制造业集群区域,并不是由于其在资源或成本方面比其他地方有优势,其唯一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是它有生产毛绒织物的历史。三是适宜的制度环境。一个地区的制度环境状况,即政治和经济体制、政府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市场竞争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对该地区产业集聚区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至关重要。四是便捷的交易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的深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多变和多样化,新生企业多采用柔性生产方式,已有企业也尽可能由刚性方式向柔性生产方式转变,企业生产系统出现分离,企业的外部联系增长,外部交易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成本成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具有便捷的交易条件的区域会对新生企业和外部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促进新企业的产生和外部企业的加入。便捷的交易条件意味着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协作条件较好,‘信息丰富、集中且传播迅速,支撑机构和服务体系健全。对河南而言,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否则,产业难以集聚起来,或者即使在短期内产业集聚有所发展,但长期来看不可持续。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可以借助国家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按照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对现有基本农田和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把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确定下来,进而把搞好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确定好产业集聚区的空间位置,在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规划好建设用地布局,为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基础条件。产业集聚区内的空间布局应该充分考虑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做4I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到协调有序,尽量增加共同点,体现相互兼容、相互促进,避免企业之间产生相互干扰和影响。比如,食品工业和高污染的煤化工、铝冶炼企业摆放到一个产业集聚区内就不行。二是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规模。产业集聚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集约发展,用尽可能少的土地创造更多的生产力,实质上是用最少的土地产出最大的效益。作为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区无疑是河南省产业集聚与升级、区域发展的推动器和科技创新基地。产业集聚区不仅要成为开放型经济的集聚区,更应成为集约用地的先导区、示范区。因此,根据集约集聚的发展理念和河南城镇化水平2020年最低50%的发展目标,用20_oO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模规划县城比较合适,并以此为依据,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以产业发展程度和潜力来规划产业集聚区规模,其中省里重点抓好175个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省辖市最多抓好3个,一个县重点支持一个产业集聚区发展。175个产业集聚区在全省各省辖市分布较为均匀,数量基本与各省辖市所下辖的县区数量相对应,市、县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一些具备发展潜力的中心城镇规划一些具有产业集聚区雏形的专业园区,等条件成熟具备产业集聚区条件后再上升为产业集聚区。为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规模,在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方面,要进一步加大集聚功能在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提高入驻项目的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容积率等。同时,要严格国家、省确定的建设项目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和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管理。三是搞好各个规划之间的衔接。为促进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各产业集聚区应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功能要求,编制总体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相互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产业集聚区规划应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空间上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精准对接外,还要同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生态环保等规划进行配套衔接,实现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衔接,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相互支持。四是切实加强规划管理。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了规划编制的社会基础与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要积极组织专家、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编制,进一步提升规划编制工作的社会性和公众参与度。经批准的产业集聚区规划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要维护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严禁随意变更位置、42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扩大面积。4.2明确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定位产业定位就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基础产业。建设产业集聚区的目的之~就是为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的企业群体在空间上集聚创造条件,因此,产业定位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中十分重要,是个核心问题。4.2.1选好特色主导产业产品差异性是增强经济主体对市场控制能力和收益的重要因素。特色主导产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特色”,而这一特征正是产业差异性的来源,构筑了强势的产业竞争力。特色主导产业的选择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优势或特色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以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特色主导产业的“特色”是产业差异性的表现,针对特色主导产业的内涵有多种解读,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特色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县、一个市或更大的范围内,以资源、技术、人才、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主导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形成庞大的生产经营群体,其产业具有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具有较强的特色,较长的产业链,较高的知名度,较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的特点。另一种观点认为:特色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内,以特色主导产品为前提,以特色主导产业群的建设为核心,以特有资源转化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支撑,具有市场适应性、效益性、开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续性的比较优势产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1:界定一个产业是否是产业集聚中的特色主导产业,主要看其是否具备三个基础性功能:正向推动作用,即对那些向自己供给生产资料部门的影响:逆向促进作用,是指对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起诱导作用;横向带动作用,就是指对整个地区的影响,它能带动交通运输等产业发展最终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总结以往经验,可以得出特色主导产业具有四个特征:~是规模性。特色主导产业要形成经济特色或优势,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具有资源储量大、生产能力大、主导产1季丹,郭政:‘产业集聚中的主导产业及其选择标准》,‘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43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品市场占有率高等规模经济比较优势。二是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即特色主导产业应是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目标体现特色竞争力。三是成长性。即特色主导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符合市场需求趋势,具有成长性。四是地域性。特色主导产业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区域的特色资源是特色产业形成的基础,离开一定的区域,特色产业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和条件而不复存在。同时独特的生产技术、工艺、及流程和管理组织方式是特色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就河南而言,建设产业集聚区要根据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按照一个省的主导产业一般应在10个以内,一个省辖市的主导产业在5个以内,一个县的主导产业在3个以内的原则,选择最具优势的行业,培育形成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造就较强竞争力,支撑当地经济发展。在明确产业定位、确定特色主导产业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协作等因素,以及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不同的产业集聚区有不同的优势,各个产业集聚区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做好产业定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对特色主导产业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论证,要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充分衔接,明确发展重点,避免盲目无序、方向不明或多头出击、力量分散,力争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尽量避免产业同构,缺乏特色。4.2.2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和产业配套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起着关键作用。一般所谓的龙头企业涵盖三个产业,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可以是中介组织和专业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它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只要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商品生产走市场的,都可以当龙头。根据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发的文件规定,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的标准:一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企业固定资产达5000万元以上;近3年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二是经济效益好,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带动能力强,产加销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能带动较多农户;有稳定的较大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四是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重点龙头企业应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建成管理科学、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企业,成为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产业集聚区要想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实施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以此在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从20世纪80_一9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就已形成了根据产业链进行分工的国际分工体系,跨国公司负责产品研发、设计,掌握核心技术,授权国外企业生产,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广告宣传、销售、售后服务。如波音747飞机约有450万个零部件,来自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又如我国浙江省产业集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区域性产业相对集中,企业组织形式是“核心能力+产业外包”,“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当前,河南众多工业企业在“宁当鸡头、不做凤尾”传统观念支配下,每个企业都力求创造自己的品牌,都在追求独立经营、不愿意做配角,结果必然是企业的产业集聚能力降低、竞争力弱小。产业集聚区要想实现规模化发展,把各类产业链做长做大做强,关键是要培育一批“根植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并紧紧围绕龙头企业,纵向与横向拓展产业链。对中小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要根据本地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经济特征,围绕集聚区内外的产业链,主动承接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各产业集聚区在项目布局上,要按照已确定的特色主导产业,依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要求,着眼于延伸产业链、搞好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引进能与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对接、关联度高的项目,综合运用土地、规划、环保、项目准入等手段,吸引其到产业集聚区内布局。在培育龙头企业上,一方面可以从产业集聚区内的骨干企业中,选择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将其打造成行业龙头企业,也可以通过引导鼓励企业采取收购、兼并、合作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做大龙头企业规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直接引进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入驻。4.3运用财税政策引导4.3.1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多元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应将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长处,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现代制度经1朱军浩等:‘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与开发区建设》,‘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9期。45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济学家霍奇逊1认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是行不通的,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干预本质上一定是制度性的,市场通过一张制度网发挥作用,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和政府纠缠在一起。培育市场、推动市场成长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职能。由于市场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为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赶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会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以投资者和企业家的身份进入经济过程,政府替代成长不足的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组织社会生产的作用【7】。有些观点认为,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制定战略规划,积极引导;努力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推进具有专业特色的开发区建设;积极推进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的发展;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河南又处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想赶超沿海发达地区,必须充分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建立战略支撑,增强区域竞争优势。政府扶持培育主导产业并不排斥在集聚区外发展非主导产业,要充分把市场调节灵活性和自动性的优点发挥出来,把政府的主导性和市场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支持特色主导产业在产业集聚区内加快发展,又要适应市场的多样性,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非主导产业项目,在适宜的地方通过市场的力量去发展。4.3.2积极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税收政策是影响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观点认为2:在当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财税政策应立足于完善分税制,在赋予各区域足够税收立法权的同时,积极促进税制统一,并通过制定平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公平税赋,通过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目标。本文认为,在推动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引导和调控作用。不同的财政税收手段在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3。一般而言,无条件转移支付用以保证最低的公共需求,有条件的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教育。税收则用来引导社会资金流入鼓励鼓励和扶持的领域。首先,要集中政府财力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创造基础的发展条件。其次,创新引资和筹资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资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1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张德平:‘论财税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福建论坛》,2003年第ll期。3郑伟:‘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突破性发展财税政策创新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8期。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发挥不同投资主体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融资市场化,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再次,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吸引社会资金、鼓励人才流动,培育产业集聚区新的经济增长点1。税收优惠政策要选择产业集聚区选定的主导优势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企业作为主要的扶持对象,瞄准未来产业竞争需要,积极引导、超前培育,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做强企业,在增强产业链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升产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4.4建设好产业集聚区发展载体建设好产业集聚区发展载体,重点是解决土地问题,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好投融资平台,抓好担保体系建设,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基本条件。4.4.1解决好土地问题土地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掌握的主要资源。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唯一性更加明显。土地利用具有规律性,一个发展周期的结束,是下一个新的土地利用周期的开始;生产力格局的变动,必然伴之以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动。如果认识不到土地利用的规律性,就不能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时候,抓住机遇在优化土地配置中推动发展,就会把发展变成只盯着农民手里那点耕地,发展就会变成无路可走。土地具有可持续利用的特点,通过采取合理的利用方式,土地可以不断更新和循环利用,并使土地生产力不断提高。土地重整改造是可持续利用土地的一种有效方式,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的结构性升级和梯度转移,要求土地利用格局作出相应的调整,实现土地的再利用。河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得到国家批复,2020年之前的用地规模已经核定。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就必须从土地中找土地,整理盘活、挖潜改造现有土地,合理规划、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要继续开展以“空心村”、砖瓦窑和工矿废弃地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整治”,做好土地整理垦开发,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平台,统筹协调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以及未利用地开发等各类活动,对农村土地开展综合整治,1攀丽华,李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与相关财税政策》,‘财贸经济》,2001年第9期。47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此来实现土地的再利用。同时,通过搞好各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以及标准化厂房建设,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集约效应。4.4.2搭建好投融资平台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是政府增强经济调控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政府及时筹措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资金,增强政府对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公益事业、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扶持等领域的资金投入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进行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方面的融资由来已久,但是投融资平台发挥主导作用则是近一年来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期的事情。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2008年以来,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家以上的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对于解决产业集聚区建设起步资金难问题,搭建投融资平台是一条有效途径。河南出台了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县级政府投融资平台主要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县(市)可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建立投融资平台,与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鉴于县(市)财政普遍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省里出资8亿元资金支持各县(市)搭建投融资平台。当前,在投融资平台建设方面,关键是县(市)要把省里支持的资金用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上,充分发挥这些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4.4.3加强担保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竞争性和较强的求生存谋发展意识,更富有机制灵活、敢于创新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有1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已分别占全国的60%、57%、40%和60%左右;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80%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4R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却十分匮乏,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小企业资信不足是其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国际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各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所采用的普遍做法1。如在台湾,制造业前1000家企业有280家是由担保基金扶植发展起来的。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政策性融资担保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模式,至今仍在为中小企业融资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实践始于90年代,在试点的基础上,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6月下发《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并逐步探索出“一体两翼三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内集聚的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因此,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就必须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为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除了鼓励各企业自己去融资外,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河南在全省设立了一批融资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省里还拿出8亿元资金帮助县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全省融资性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部分县(市)仍未设立担保机构,已设立的担保机构总体规模偏小、实力较弱,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经营运作不够规范,担保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致使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以财政为依托全面建立健全融资性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选择,有利于政府综合运用税收、贴息、风险补偿等措施支持担保机构发展,有利于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投放贷款力度,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创新担保机构资金来源由政府、企业、其他机构多元化的入股模式:积极探索以“社会资本为主、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政府支持’’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担保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人创办担保机构,财政资金不作本金投入,不干涉担保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而是对担保业绩突出的担保机构进行补贴奖励和风险补偿,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和杠杆作用。同时,健全风险投资机制,营造有利于风险资本形成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拓宽风险资金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风险投资促进企业衍生和加快发展的功能。1龚西娅:‘如何构筑中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2004年中国担保论坛“担保技术与法律专题”会议论文.49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4.4.4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从生产要素的角度上看,建设好产业集聚区发展载体,不仅要解决土地、资本的问题,还要解决技术的的问题。因为,技术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在推动产业集聚的作用越来越强。熊彼特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从创新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1。他认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它们在空间上趋于群集。一般而言,单个的技术创新如果不能带来众多创新的“群聚效应”,它虽然也能完成“产品化”过程,但不能形成产业化所要求的规模经济。从这一意义上说,创新能带来创新的大规模的群聚,而这种群聚正是产业集群的前提。因此,无论是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是在产业集聚发展的成长、扩张阶段,都需要重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既是当前集聚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又也是集聚区长远的必然需要。需要明确的是,产业带动是集聚区发展的根本功能,技术支撑和企业孵化培植是集聚区的核心功能。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核心是不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鼓励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引导集聚区依托企业与重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创新联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产业集聚区设立专项资金或建设科技孵化平台,提升集聚区的企业集聚、产业集约的持续发展能力。4.5完善产业集聚区服务配套产业集聚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获得比分散布局更有利的外部经济2。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它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能提高集聚企业的经济效率,而且还将在客观上增强集聚区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集聚的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在产业集群的培育过程中,区域政府需着力解决溢出效应显著和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在产业集聚以后,区域政府需围绕提供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创造生产要素集聚条件,引导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相对集聚,创造出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当前尤其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资源便于共享的特性,统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内学校、医院、购物及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采用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1熊彼特:<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2张明之:产业集聚、新产业区与城市经济空间整合【J冲国软科学,2003,(7):119~124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的办法搞好服务配套,产业集聚区内的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所有服务性事项都要逐步实行社会化服务。二是支持企业逐步将采购、运输、仓储、产品设计、产成品包装、售后服务和后勤保障服务等内部辅助功能从企业主体生产功能中分离出来。三是围绕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建立面向产业集聚区内所有同行企业的物流中心、技术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品展示中心、职工培训中心,以及集对外宣传、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门户网站,积极搭建创业辅导、人才培训、产业研究、融资、信息服务、法律援助、信用评定等公共服务平台。四是积极引进和培育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或一些公共机构、智囊团体,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立资产运营管理机构,负责集聚区的建设和服务。五是加快组建行业协会(商会),架起政府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协会(商会)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政策研究、信息传播、技术交流、专业培训、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4.6创新产业集聚区发展体制机制产业集聚区作为先进产业集中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同时也是改革创新试验区,必须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性地破解瓶颈、解决难题。4.6.1建设机制我国成功的产业集聚区发展经验表明,改善和提高软硬环境,激发民间资本和民营经济活力,培育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形成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是发展产业集聚区的根本。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在发挥好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促进两种手段的有机融合。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好指导和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包括科学编制规划,研究确定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引导、扶持,进行先期投入等。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招商引资平台,通过建立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外资与民间资金并重的开放式、多元化投入机制和融资体系,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筹措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资金,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和吸引各类资金参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省、市政府可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及贷款贴息、招商引资工作经费;采用多种方式,争取银行信贷支持;产业集聚区的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用于集聚区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引进投资者和社会资金投入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产业集聚区建设中资金链条的良性运转。4.6.2集聚机制要使更多更好的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必须首先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企业愿意进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另一个是企业能够进入产业集聚区发展,这需要消除地方封锁阻力;更重要的是企业在集聚区内能够成长的好、发展的好,要有示范带动作用。解决第一个问题,关键是把“窝”搭好,把平台建好,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把基础设施包括标准厂房等建好,把支持政策制定定,让入驻企业能够降低成本。因此,各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善于运用“零点思维”来考虑问题,在一定时期内舍得给予而不求任何索取。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要想把产业集聚区外,特别是外地的企业引入到本地的产业集聚区,必须创新在产值统计、财税分成等方面的机制,让企业迁出地政府感到合算。这方面,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了有关政策,明确规定省内以市、县地方国有及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体投资或招商引资的企业,入驻到其他省辖市(或省直管县)产业集聚区的,企业税收可由投资主体所在地和入驻地政府共同分享。建议各市、县采取灵活的收入分配政策,处理区域内企业迁入地和迁出地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投资(或引资)主体和入驻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引导各自行政区划内的企业和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中。而且,企业入驻仅仅是万里长征走过的第一步,不能仅仅满足于企业引来了,进区了,一定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让企业在集聚区内真正植根。4.6.3管理机制产业集聚区对于河南省是新生事物,必须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模式,创新管理机制,避免过去工业园区采取政府统办模式带来的弊端,管理和引导好产业集聚区发展。要创新管理机制。就单个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来讲1,开发模式可以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公司制。在开发区基本起步独立运行后,政府应逐渐适时推出,从1赵玮,王韬,李德功:‘论中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互动》,‘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4期。52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政府行为,将产业集聚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政府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如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等。市、县政府也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优化完善和创新产业集聚区的职能配置,建立精干高效、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管理体系,防止机关化。从省级对产业集聚区的统一管理来看,应实行综合评价、动态管理的模式。从省级政府来看,对各省辖市、县(区)、乡镇的产业园区的管理,实行三级动态管理。即按照乡镇建设专业园区,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申报产业集聚区;每个县集中精力建设一个产业集聚区;每个省辖市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申报科学发展示范区。全省各级各类园区,按照省里制定的标准,经评比后再按照发展情况确定级别,推动各地开展升级竞赛。同时,要促进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关联和集成创新,强化产业集聚区间相互作用与要素流动,融合与互补,开展共同招商引资,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中介机构和研发机构的集聚区间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各地还可在政府层面实现合作,统一政策和市场,相互借鉴模式经验,避免恶性竞争,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区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4.6.4评价机制要创新产业集聚区的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改变唯GDP的政绩导向,为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态势进行量化,以客观公正的指标体系来对各个产业集聚区发展状况进行衡量。建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指标体系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考核体系指标的选取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产业集聚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节约化、集约化发展。二是系统性原则。各指标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角度反映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三是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保证不同产业集聚区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产业集聚区自身的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以便找出不同产业集聚区之间的差别,纵向比较要能客观地反映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进程。四是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应当含义明确,制度规范完善,数据来源可靠。五是简便易行原则。鉴于产业集聚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考核体系指标宜简不宜繁,要突出指标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确定基本考核指标。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按照上述基本原则,可以尝试建立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从产业发展、集聚功能、科技创新、社会贡献等方面综合评价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考核指标体系如下:表3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供参照)指标单位权重一、产业发展501、企业(单位)营业收入万元52、企业(单位)营业收入增长率%63、核心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比重%7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万元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66、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人57、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增长率%5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49、单位土地使用面积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吨/平方公里3lO、单位土地使用面积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吨/平方公里3二、集聚功能20——ll、单位土地使用面积营业收入71;612、标准厂房面积占土地使用面积比重%413、标准厂房面积增长率%4——14、单位土地使用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兀6三、科技创新101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增长率%416、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万元317、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3四、社会贡献2018、税收收入万元519、税收收入增长率%520、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万元521、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率%5在具体考核方法:4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产业集聚区实行统一考核。按照统一指标体系,对省政府确定的产业集聚区考核排序。2.对单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参加排序的指标为不同经济内容的数据,而且计量单位也不同,因此首先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了使无量纲化后的指数处于比较科学的、且为我们所熟悉的0.1之间,正指标采取最高值.最低值作为最大差幅,每个产业集聚区数值与最低数值的差幅与最大差幅对比,得到各产业集聚区该指标的标准化指数;逆指标采取最低值.最高值作为最大差幅,每个产业集聚区数值与最高数值的差幅与最大差幅对比,得到各产业集聚区该指标的标准化指数。按照这种方法计算的标准化指数排序结果与单项指标排序结果是一致的,消除了不同指标之间不能简单综合计算的问题。f集聚区指标彳的标准化指数:—垒÷氅(正指标)f集聚区指翮的标准化指数:—当;氅(逆指标)mlilAl。—。maxA3.计算综合指数。综合指数为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指数与该指标权重的乘积之和。具体计算公式如下:2l综合指数=∑(指枥V的标准化指数×指橱的权重)_,=l4.排序。各产业集聚区按照综合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大对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要按照指标排序,对发展速度快、质量高、节约集约用地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集聚区给予奖励,在增量土地指标、环境容量配置和政府资金安排上优先支持;对发展速度慢、连续两年考核排名靠后的产业集聚区,取消资格和相应待遇。同时,考核评价与市、县和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领导班子评价和干部使用挂钩,真正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纳入统筹区域科学发展的大局中去。同时,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对于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缺乏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管理运作低效的产业集聚区要及时“摘牌”,也就是要建立顺畅的考核退出机制,优胜劣汰,保持产业集聚区的整体活力,维护产业集聚区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声誉,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参考文献结语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还只是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全面、实施有偏差、效果不明显是正常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努力,不能求之过急、揠苗助长。但同时,大范围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不能抓好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步伐,那么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绩效就要大打折扣,发展动力也会逐步耗散。所以,必须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以科学的政府决策加速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进程。推动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是一个新课题。对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问题研究是一项涉及多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具有较强现实性、较高可操作性的应用问题,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在分析方法上,侧重于比较分析和制度分析,有可能忽略了其它因素,以致于有所偏颇。本文所论的产业集聚区重点解决了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试验问题,但如何以产业集聚区的理念促进城市市区和乡镇的发展还需要探索。初步设想,河南科学发展的载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相应地就具有三种形态。第一个层次,在具备条件的省辖市专门划出一片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努力将其培育成为当地科学发展的样板;第二个层次,每个县都要在县城附近建设一个产业集聚区,这是为了解决全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石问题,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竞技场”;第三个层次,发展一批专业园区。专业园区在城市市区、县城、乡镇一级均可以规划设立。这三个层次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个示范区内可以有多个产业集聚区,每个产业集聚区里又可以有多个园区;专业园区做大了,达到产业集聚区的条件了,就可以上升为功能更为齐备的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做好了,具备科学发展示范区条件后,也可以上升为示范区,以带动县域城镇化发展。但在这三个层次进行试验是否具有可能性以及具体如何运作,如何使三种形态能够有机联系,形成整体性合力,是今后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本文提出的考核评价机制,各个指标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能否符合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要求,保持产业集聚区的整体活力,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还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2.3.4.5.6.7.8.9.迈克尔・波特(著),高登第,李明轩(译).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阿尔弗雷德・韦伯(著),李刚剑(译).工业区位论【M】.商务印书馆,1997.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5,(2).樊杰,吕昕等冲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梁小萌.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及区域协调【J】.改革与战略,2000,(5).王仲智,林炳耀.集群理论与主导产业理论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5,(1).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柳卸林,段小华.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6).10.林平凡,陈诗仁.企业聚群竞争力———珠江三角洲企业集聚群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1.张平宇.可持续空间结构与区域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7,(2).12.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4,(6).13.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J】.经济研究.2006,(11).14.洪银兴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5.黄玖立,李坤望.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J】.经济学季刊.2006,(3).16.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M】.2004.17.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经济研究,2005,(9).18.冼国明,文东伟.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J】.管理世界,2006,(12).19.徐康宁.产业集聚形成的源泉【M】。人民出版社,2006.20.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21.曾忠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1).22.骆静,聂鸣.发展中国家集群比较分析及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23.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4.陈雪梅,赵珂.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2001,(2).25.孟庆民,杨开忠.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J】.人文地理,2001,(6).26.江征.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2,(12).参考文献27.冯德连,王蕾.国外企业群落理论的演变与启示【J】.财贸研究,2000,(5).28.李永刚,祝青.浙江小企业群落式发展初探【J】.财经论丛,2000,(9).29.戴宏伟,田学斌,陈永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M】冲国物价出版社,2003.30.汪炜,史晋川.经济增长的区域影响与集聚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1(5).31.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2.梁琦.产业集聚的均衡性和稳定性【J】.世界经济,2004,(6).33.赵敏,李谕齐.产业集聚、创新扩散与一区多园运行模式探讨[J】.软科学,2008,(12).34.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35.贾根良,张峰.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2001,(9).36.林金忠.集聚经济与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优化【J】.财经研究,2001,(4).37.宁钟.1¥19bOq新与空间集群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1,(3).38.储小平,李桦.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02,(5).39.邱成利.带0度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9).40.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1).41.魏守华,赵雅沁.企业群的概念、意义与理论解释【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42.盖文启,朱华晟.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理,2001,(10).43.陈益升.高科技产业创新的空间—科学工业园区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44.姚敏,许红.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8(1).45.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6.刘世锦.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产业经济研究,2003,(3).47.陈雪梅,陈鹏宇.广东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J】.宏观经济研究,2004,(10).48.吕景春.珠三角产业集聚:发展路向与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6,(1).49.何雄浪,李国平.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一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矫正川.学术月刊,2007,(4).50.徐强.产业集聚因何而生【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1.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集聚[J】.经济研究,2004,(2).5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5.53.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54.藤田昌久,弗朗科斯・蒂斯(著),刘峰等(译).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M】.西5R参考文献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5.于树江,李艳双.产业集群区位选择形成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4).56.金相郁.20世纪区位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评述【J】.经济地理,2004,(3).57.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3).58.何雄浪,李国平,杨继瑞.我国产业集聚原因的探讨【J】.南开经济研究,2007,(6).59.孙久文,叶振宇.产业集聚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阴.中州学刊,2007,(6).60.赵延东,张文霞.集群还是堆积——对地方工业园区建设的反思【J】.中国工业经济,2008,(1).61.皮建才.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下的区域市场整合【J】.经济研究,2008,(3).62.郑国.基于政策视角的中国开发区生命周期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3).63.郑江淮,高彦彦,胡小文.企业“扎堆”、技术升级与经济绩效一开发区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5).“.李正图.论我国开发区竞争优势的逻辑演进和平台功能建设叨.上海经济研究,2008,(9).65.武彬.从制度均衡的动态实现考量开发区制度【J】.特区经济,2008,(10).66.张顺铃,赵国艮.基于欠发达地区特征的工业园区发展问题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7).67.陈建军,黄沽.集聚视角下中国的产业、城市和区域【J】.浙江大学学报,2008(6).68.喻春光,刘友金.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发展战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12).69。周石生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机理研究【J】瑚北社会科学5009,(1l70.侯景新,王兆宇.我国城市各类开发区恶性竞争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9,(1).71.刘延松,焦少飞,张连业.基于产业集群的开发区发展问题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12).72.袁小平,胡长生.论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接模式及其对策选择[J】-求实,2008,(12).73.王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与扩散【J】.上海经济研究,2008,(12).74.况伟大.中国开发区成败的决定因素研究[J】.财贸经济,2008,(12).75.葛丹东,黄杉,华晨.后开发区时代新城型开发区空间结构及形态发展模式优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9,(1).76.徐跃红,吕萍,袁文麟.北京市工业园区地价形成机理分析[J】.商业研究,2009,(1).77.郑菊芬,韩静,王蓉蓉.不同区位论对产业集聚的解释【J】.商业环境,2009,(3).78.余达锦,胡振鹏.基于生态文明的现代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J】.求实,2009,(6).79.张诗雨.经济开发区产业创新与转型时期的政策取向分析【J】.经济纵横,2009,(2).80.张志胜届内开发区管理体制:困顿及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9,(4).81.邱蓉,姚剑虹.论开发区政府行为的变迁叨.经济问题探索,2009,(4).59参考文献82.王瑛,唐善茂.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工业园区的转型【J】-经济经纬,2009,(3).83.胡卫东,吴碧波.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理论研究述评【J1.湖北社会科学,2009,(3).84.KrugmanP.Historyversusexpectations.QuartedyJournalofEconomics1991b.106:651-667.85.DavidB.AudretschandMaryannP.Feldman.R&DspilloversandtheGeographyofInnovationandProduction,AmericaEconomicReview,1996,86(3):63l-640.86.RonaldL.Moomaw.Agglomerationeconomies:AreT11eyExaggeratedbyIndustrialAggregation?RegionalScience87.TakatoshiJournalandUrbanEconomics,1998,28:199-211.Dispersion:ASynthesisofAlonsoandKrugrnan,Tabuchi.UrbanAgglomerationandofUrbanEconomics,1998,44:333・351.Dual88.XiaokaiYang,RobertRice.AnEquilibriumModelEndogenizingtheEmergenceofStructureBetweentheUrbanaandRuralSectors,JoumalofUrbanEconomics,35:346—368.89.河南省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4).90.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2009,(6).91.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方案.2009,(6).9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监测方案.2009,(6).后记后记论文数次修改,几度增删,终于得以完成,虽有如释重负的一丝喜悦,但更多地却是感到惶恐和不安,愈觉自己所学所知的有限,今后需要学习、需要提高、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其流者怀其源,学有进时念吾师。本文的完成,首先归功于导师郑志龙教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导师渊博的学识、深邃的见解、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极为敬佩,更让我受益终生,对导师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永志难忘。感谢郑大公共管理学院刘学民、高卫星、秦国民、余兴龙、冯少雅、王琦、丁辉侠、钟培武等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感谢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的王珏、韩联伟、卢东林、渠长振、宁志轩、石云鹏、穆文龙等同志,他们不仅多次参与讨论并提供了大量资料,而且在一些观点上给我很大启发。感谢郑大MPA同学给我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是他们给了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并支撑和鼓励我继续前行。蒿慧杰2009年12月6l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蒿慧杰郑州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643589.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