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4.福斯特的意大利_对福斯特两部_意大利小说_的形象学解读_任欢

4.福斯特的意大利_对福斯特两部_意大利小说_的形象学解读_任欢

2021-07-30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福斯特的意大利

———对福斯特两部“意大利小说”的形象学解读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要:福斯特(EdwardMorganForster)的作品并不算

多,只有六部长篇小说,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另外,还有一本文学评论集《小说面面观》。在福斯特早期创作的两部与意大利有关的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AngelsFearstoTread)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RoomWitha

摘少年进入坦布里奇公学学习,对他影响较大。后来福斯特进入剑桥大学英王学院(King`scollege)学习,攻读历史和希腊文学,剑桥有着自由的学术空气,福斯特与新实在论哲学家穆尔I和古典学者狄金逊II两位好友常常自由地交流,这对福斯特的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形成起了巨大作用。

View)中,作者以他独特的文化身份、文化先见和旅游经历为

基础,依靠他对英国中产阶级典型形象独特而细致的观察,在英国和意大利的文化冲突中,关照英国中产阶级的困境,并积极探索改变英国中产阶级现状的途径。

关键词:福斯特;意大利小说;注视者;他者第一部分: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福斯特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标准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

1901年,他前往希腊、意大利旅行,几乎将这两个美丽国

度的主要城市走遍,这对于作者熟悉意大利的风土人情,从而为日后创作以意大利为背景的小说积累了素材和感性认识,1903年他回到英国,开始创作《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意大利部分,虽说这篇小说发表于《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之后,但事实上,它的前半部分是福斯特的处女作,创作时间早于《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当时的英国刚刚进入“爱德华时代”,作为知识分子,福斯特不得不面对新旧两种势力的冲

量之多,艺术力量之惊人,在英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跟前辈斯威夫特一样,在其剧作中,他始终关注当时的社会,讽刺经济、社会、政治弊端,或时代的丑恶现象。他最好的剧作都是揭露性的,就连他也把自己的剧作说成是“问题剧”或“有争议的剧”———探讨经济、社会、政治、道德和宗教问题。他的力量就在于对英国社会的无情揭露,暴露英帝国的罪恶和病态的同时,奋力抗击不公和不人道。他从多种视角不断质询当时的社会:“英国社会到底怎么啦?

一九二九年,萧伯纳发表以“政治狂想曲”为副标题的剧本《苹果车》。该剧通过描写一九六一年将要发生的幻想情节,反映了战后英国千疮百孔,在经济上只好依附美国的情形,同时揭露了英国议会和政府内阁的腐败丑恶。

一九三二年的《真相毕露》对大战后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精神危机和理想破灭作了深刻揭示,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毫无出路。

《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通过英国资本家用种种狡猾手段在爱尔兰修公路、建旅馆赚钱的事实,揭露英国对爱尔兰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欺骗,同时也谴责了爱尔兰本地资本家出卖民族利益的行为。《巴巴拉少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抨击了军火商人为追求高额利润而发动战争的罪行,并指出资产阶级慈善业的虚伪本质。通过巴巴拉的口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世上一切富翁为了赚钱,都在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了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又假惺惺地拿出一点血腥钱来创办慈善机构,去救济那些被他们弄得傾家当产的人。《伤心之家》通过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破产,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伤心绝望的情绪,揭示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衰败没落。作者把英国比作一艘行将沉没的破船,希望有教养的知识分子干预政治,为资本主义破船掌舵。

三.斯威夫特是一个讽刺大师。他的作品文笔简洁,用语

生动,工于性格刻画,长于讽刺嘲弄,对英国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他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几乎无人可以超越。他的讽刺有时罩上一层表面的低沉和真诚,这就使之更为犀利强烈。如《一个温和的建议》。而他的《格列佛游记》则运用夸张、对比、反语等多种技巧,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鞭挞入里,入木三分,达到了高度的讽刺效果。它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而且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不朽之作。

萧伯纳作为剧作家当然有其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他作品的讽刺意味却跟他的前辈斯威夫特一样尖锐、强烈和具有穿透力。他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联系的伟大的剧作家”,曾被称为二十世纪的莫里哀。他的创作对英国戏剧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戏剧的显著特点是幽默和讽刺,他利用舞台去抨击资本主义的邪恶;他特别善于使其剧中人物发出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妙论,他故意将传统英雄表现为无赖,或将无赖表现为英雄,给观众以震撼的印象,去挑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增加批判和暴露的力量。他不仅是幽默讽刺大师,而且是擅长舞台对话的巨匠。他的文字坚实明朗,有一种动人的韵律之美。恩格斯曾说,他“作为文学家是很有才能和富有机智的”。而俄国作家高尔基称赞他是“一名英勇的战士和一个有天赋的人”。他的智慧是对世俗和陈规的无情鞭挞,他的讽刺和轻蔑左冲右杀、比比皆是。他的文风尖锐而彻底,常跟斯威夫特相提并论;其讽喻大师的声誉举世公认与斯威夫特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JohnRichetti:TheEighteenthCenturyNovel2000.

[2]HarryBlamires:TheVictorianAgeofLiterature1988.[3]FanChunzhong:HistoryofEnglishLiterature1983.

71突:维多利亚时代的即将过去,现代社会正在来临。福斯特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桎梏、基督教信仰等都有很多不满和批判。这些在他的意大利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第二部分:

一、“布鲁姆斯伯里”学派与“意大利形象”

提到福斯特不能回避他所从属的“布鲁姆斯伯里”学派,这是一个由英国文化圈中的精英知识分子们构成的群体。这批‘超高级知识分子’从没有发表过什么‘纲领’,只不过像作家摩尔所总结出来的,他们有一个大致相似的信念,即‘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爱,是创造和欣赏美学的经验,是不断追求知识’”。这些思想在福斯特的小说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在两部小说中,意大利是主人公美妙爱情的发生地,无论是莉丽亚,菲利普,卡罗琳还是露西,他们只有在踏上了意大利的土地后,才能彻底摆脱英国社会中传统习俗的偏见,跳出英国中产阶级死气沉沉的生活圈。“

二、宗教信仰与“意大利形象”

福斯特不信仰基督教,但是他并非没有信仰,他始终坚持的是艺术的、审美的、对艺术美与爱的信仰,坚持人道主义的宗教精神。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福斯特在塑造意大利时,特别推崇它宽松自由的宗教氛围,血脉中流淌的异教精神,他试图“以亦善亦恶的道德观取代非善即恶的道德观”,即是对善恶分明的传统宗教道德观的反拨。这种人性化的宗教精神体在文本中体现在《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意大利人吉诺身上,他虽然信仰天主教但却从不去教堂,他身上有很多与宗教道德规范相悖的“恶习”,但是当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他迸发出的所有美好感情: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虔敬,对生活的期待与热爱,都是对宗教精神最深层、最完美的诠释。可以说福斯特把自己的信仰投射到了文本中的意大利人吉诺身上,通过艺术的呈现表达出他对真正宗教精神的独立思索:即真正的宗教并不反对自然的欲望,也不苛求人性的完美无缺。一个人只要内心保有对爱与善的虔敬,他就是能够获得拯救的。

三、福斯特对古典文化的偏爱与“意大利形象”

在欧洲传统文化语境中,人们普遍认为意大利是最完好的保存了古希腊文明浪漫自由之精神的国家之一,同时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与兴盛地。在此文化先见之外,福斯特大学时代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就形成了深刻的人本主义精神。在1901年的旅行中,他又惊喜的发现这里的一切都与他的想象、书本中的描述相符合。于是他对意大利的描写充满了慷慨的赞叹与惊喜,将他自身沉浸在艺术与美,自然与真诚中的体验、情绪毫不掩饰的投射到文本中。他借《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菲利普的口说:“我确信,意大利能够使所有投入它怀抱的人得到净化,变得高尚。”就这样,传统文化语境的影响,大学的学习研究经历和作为直接见证的旅行经验共同构成了福斯特投向意大利目光中的先见,决定着小说中意大利作为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性态。

第三部分:

一“意大利小说”的创作动机

首先,在福斯特生活的爱德华时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知识分子对变革会产生心理投射,面临着许多需要思考面对而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福斯特也一样;其次,在英国人越来越多的国际交往中,遇到了困境———无法与外国人和谐相处,这受到了越来越多知识分子的重视。这两点,让福斯特对国际题材产生了创作兴趣,并希望探索出一条解

决的途径。

另外,在福斯特的一些散文作品中,以《关于英国人性格的说明》一篇为代表,他认为“正像英格兰的心脏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心脏就是公学制度”,是公学教育造就了“带着发达而健壮的躯体,良好训练的思维和未能发育的心灵”

的英国中产阶级,这种“未能发育的心灵”使得“并不是英国人不能感受———而是他害怕去感受”。正是这些认识,更加凸显了意大利的热情、自由、坦诚。加上前文说到的,在文化先见上,意大利的文化传统也让作者心驰神往,于是,作者笔下的“意大利形象”多是光明积极的,很多的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文化先见,是荡涤英国人性格、情感上重重束缚的“乐土”,作者对意大利寄予了厚望:爱情是人类感情中最为强烈的,爱情的自由生长,便是医治了英国人“未能发育的心灵”。

二、“意大利形象”的意义

我们看到,“意大利形象”在小说中的意义完全超越了单纯的地缘意义而被赋予了广泛的、积极的意义。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无拘无束、充满了文化和美的国度是受过了屏蔽的,意大利社会中的苦难、贫穷与不公,意大利文化中的弊端以及意大利人民生活的苦处,并不能被作者这样一位受过高等人文教育、身处精英知识分子群体,关注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旅游者所看到,更不用说在小说中展现了。

而且,作者疗救英国人“未能发育的心灵”的药方,在现实中也难以真正实施。作者本人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且不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里面莉丽亚与孩子的死亡,让人无法不正视文化差异的巨大威力,就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最终勇敢地选择了与乔治相爱,我们也有理由疑问和担忧:为什么他们只有回到意大利才能实现这种幸福?这段爱情是否真的可以保持着这样童话般的幸福结局走下去。

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福斯特的小说在出版之初并未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直到后来被拍成电影才被更多的受众所知。而他的作品在文化界知识分子阶层中一直大受欢迎,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如文学评论家LionelTrilling曾盛赞,“(福斯特)是一位可以反复阅读的作家。”虽然如此,福斯特在小说写作中的探索与创造,对英国小说转型起到的巨大作用,福斯特本人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都是不容抹杀的。

参考文献:

——《印度之行》序,杨[1]叶君健.一位盛名不衰的小说家—自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5。

[2](英)E·M·福斯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林林、薛力敏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8。

[3]殷企平.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岳峰.福斯特意大利小说中文化身份的嬗变,名作欣赏,2006(4)。

——重译后[5]杨自俭.关于重印《印度之行》的几个问题—记。

··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巫漪云译,上海:上[6]EM

海译文出版社,2007.3。

[7]李建波.跨文化障碍的系统研究:福斯特国际小说的文化解读,外国文学评论,2000(4)。

··福斯特.福斯特散文选,李辉译,天津:百花[8](英)EM

文艺出版社,1994。

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