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标内涵
1. 办学指导思想
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二级指标:学校定位;办学思路*。
正确确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指导思想不是抽象的,它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并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评估方案》的各级指标都会与办学指导思想有关。考察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仅要看它的两个二级指标,还要看《评估方案》的其他指标,如师资、资源配置、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
1.1 学校的定位。主要观测点:学校的定位和规划
学校定位主要是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所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学校的定位要适应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总体目标是指,学校在国内外高等学校中的位置;学校的学科结构(理工农医管经文等);学校的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学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
培养目标:培养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 人才的类型是指研究型的、应用型的、研究应用型的。
服务面向有两层意思:一是为行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服务全国,二是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还是基层的实际工作。
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其相应措施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专业建设规划对保证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考察学校定位必须考察学校的规划,尤其是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的总体布局和结构要符合学校的定位,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在行业或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或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规划要合理: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
1
学校自身条件(有相应学科支持),要遵循教育规律。
考察点:
1、学校定位是否准确。
2、学校规划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并有效实施。
3、学校规划是否体现了学校定位,专业总体布局和结构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专业建设规划是否合理。
*1.2 办学思路。主要观测点: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学校的一切改革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教育观念:人们对教育中的一些事物的观点,如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等。教育思想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要随时代的进步不断转变。
学校要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这样的观念。结合学校的定位,制定质量标准并切实实行。学校的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负有重大责任,应该做到责任明确。
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就是要与时俱进,遵循教育规律,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
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实际的含义的:党政领导一贯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对教学的经济投入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各职能部门都能环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育人工作已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与基础,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因此学校应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考察点:
2
1、教学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符合教育规律,能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等关系;领导要有超前的观念,在观念、制度、工作上有所创新。
2、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发展,人才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主题的观念。党政一把手应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
学校是否确立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可以从七个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党政领导是不是重视教学工作,注重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第二、学校能够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跟其他工作,比如产业等等的关系。
第三、学校对教学经费的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第四、各部门都能围绕着育人进行工作,并主动为教学服务。 第五、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 第六、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 第七、育人工作已经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等。
2. 师资队伍
一级指标:师资队伍。二级指标: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主讲教师。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是主导,是关键。师资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将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一定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师资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评估方案》中的师资专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上的教师。非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即使担任教学工作,也不作为教师基数统计,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说明。
*2.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主要观测点: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专任教师中具有硕
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
师资的整体结构要合理,要符合学校的定位,要适应教学需要,要适应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趋势良好。
考察点:
1、师生比、师资队伍的自然状况:数量、学科、学缘、年龄、学历、职
3
称、院系分布等。
2、教师的科研状况:学科带头人状况;梯队建设状况;科研经费、重大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等状况;科研对教学的贡献,新学科、新专业的建设状况等。
3、基础课和主干课教师队伍状况:包括人员结构、教学负担、学术交流、科研进行等。
4、实践环节师资队伍状况。
发展趋势良好指有学科带头人,已经形成师资梯队,有适量的骨干教师。 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位人数指已经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在读或研究生班毕业的或有双学位的教师不得统计在内。
2.2 主讲教师。主要观测点:主讲教师资格;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教学水平。
主讲教师资格: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职务,对新教师应通过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
考察点:
1、学校有没有自己的主讲教师资格认证条例、条件、规定。 2、有没有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鼓励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3、55岁(含)以下的教授、副教授近三年内是否均为本科生授课。并且必须先满足C级标准才可考虑A级标准。
4、保证教学质量与科研促教学的实证材料。
3. 教学条件与利用
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
该指标提出了办学的基本条件,要充分理解提出办学条件的必要性,要处理好资源占有与利用的关系。
*3.1 教学基本设施。主要观测点:校舍状况;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图书馆状况;校
园网建设状况;运动场及体育设施。
对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和运动场都提出“面积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这是指这些面积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面积指标”中的学校规模是按全日制各类学生的自然人数计算(不
4
含夜大、函授学生)。计算教室的生均面积所用的学生数为当量数:本专科生、预科生、成人脱产生为1,研究生为2,留学生为3,进修生(一年以上的)为1,函授生为0.2,夜大生为0.5。
“各类教室满足教学需要”:普通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绘图绘画教室等都能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要,能给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基本满足教学需要”:面对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室能基本满足。
教学仪器设备:直接面对学生、用于教学的仪器和设备。不含行政机关、教学管理、科研等使用的。教学仪器设备值:单价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值。计算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所用学生数为当量数。
学校的实践教学除在学校的实验室、实习场所进行外,还应根据学校性质和人才培养要求,规划、选择、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群。实习基地应具备:稳定的场所;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有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场地、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
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费:学校每年用于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购置各种载体的图书文献资料的全部费用。全校教学事业费拨款:政府每年按学生人数拨给学校的教学事业费总数。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计算机网络利用好: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现代化手段采集、交流信息、管理的状况,应达到使用方便、效率高、利用率高。
校园网建设水平高,运行良好,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专项设施:专项选修设施和体育代表队训练的设施。
在这几个观测点中,A级标准和C级标准不是一一对应的,只有达到C级才可考虑A级。
考察要点:
1、指标涉及一系列计算,均与“学校的规模”有关。“规模”指全日制学生的自然人数,即不包括夜大、函授学生数。
2、计算教室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数时,用学生的当量数。折算方法为:普通本专科生(含预科生、二学位)为1,研究生为2,留学生为3,进修生(一年以上)为1,成人脱产为1,函授生为0.2,夜大生为0.5。
3、计算图书馆、运动场生均面积用自然人数。
5
*3.2 教学经费。主要观测点: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生均四项教学经费增长
情况。
四项经费: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
生均四项经费分别增长的情况,是考察学校近三年用于每个学生的教学运行基本经费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分别统计近三年内,四项经费的分项值和总值。计算生均值所用学生数为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的自然人数。
特别要注意统计四项教学经费和学生数所用的时间段应统一。
考察点:
1、四项经费[注8]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大于等于25%,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2、生均四项经费持续增长。
4.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级指标: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二级指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重点要看学校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改造,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
*4.1 专业。主要观测点:专业结构与分布;培养方案。
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专业;新办专业的设置满足社会需要;具有学科基础,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有保证,学生满意。
新办专业是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新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是否明确充分;是否有相应学科作依托;新办专业的口径、布局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新办专业是否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实验、实习条件,师资、图书资料,教学文件等)。
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制定培养方案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教育的总体改革思路,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符合学校的定位,体现学校的特
6
色;要整体优化,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设置要合理,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方案这一观测点重点考察制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和执行情况。
考察点:
1、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有专业建设规划,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专业,师资力量强,新办的专业能满足社会需要,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好,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
2、培养方案能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执行情况好。
*4.2 课程。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和成效;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革;双语教学。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在课程结构整体优化下,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加强课程与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有特色的本校优质课程。要重点考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计划、配套措施、执行情况和已取得的“物化”成果。
获奖教材是指近两次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奖的教材。A、C级不是完全对应的,达到C级后才考虑A级。
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心是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教学手段: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
双语教学的课程:采用了外文教材,并用外语授课的课时占该课程课时
7
的50%以上。
考察点:
1、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正确。落脚点应是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点是满足对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2、课程体系、结构是否整体优化,课程之间的衔接、联系是否合理。 3、有无优秀课程评选条例和优秀课程群。
4、有无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规划、计划,有无具有特色的优质课程。 5、有无面向21世纪的教材建设规划,教材获奖情况。
6、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个体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7、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及效果。 8、双语教学的实施及效果。
*4.3 实践教学。主要观测点:实习和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室开放。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的科目设置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顺序、时间分配等方面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和相关课程相匹配。
内容更新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创新活动是指教学计划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主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包括列入选修课或课外科技活动的。
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实验室开放要考察开放的范围、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
8
考察要点:
1、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顺序和时间分配等方面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和相关课程相匹配。
2、实践课程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包括教学计划内安排的实践环节,又包括课外的一些科学技术活动。突出取得的成效。
3、实习分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实习要有计划、有大纲、指导有力,计划执行严格,实习质量高、效果好。
5. 教学管理
一级指标:教学管理。二级指标:管理队伍;质量控制*。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5.1 管理队伍。主要观测点:结构与素质;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教学管理队伍是指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学校主管教学校长、教务处管理人员、院(系)教学主任、教学秘书和教务员。
结构:年龄、学历、学缘、专业、职称,及心理、能力等方面,构成合理的结构,发挥最佳的整体管理职能。对管理者个人要求具有适应管理工作的德才结构,在核心岗位工作的管理人员应有从事教学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的经历。
素质:应具备从事管理工作必需的业务水平,具有与岗位相应的组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决策、调控、自控等能力,以及相应的理论和学术水平。
服务意识:管理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理念应体现在管理规定和制度中。在管理的每个细节上,都应体现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管理要体现人文精神,要尊重人、关心人,要依靠人推进教学管理。在管理工作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干群关系。
教学管理部门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学术研究部门。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为基础,因此,开展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是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工作要结合中国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同时要结合校情。
9
考察点:
1、看管理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专业,职称,心理素质,认知实践等方面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有利于发挥整体管理职能。
2、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如教务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的主任,教学秘书等应有从事教学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的经历。具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是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有符合教育规律,结合国情、校情的科研课题和论文,专著,管理调研或咨询报告等。
*5.2 质量控制。主要观测点: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教学评估与检查。
教学基本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等。必要的工作制度: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学生守则、课堂(实验室)守则、课外活动管理等学生管理制度。这些文件和制度健全,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并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技术。
主要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例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例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的各环节,学校应制定这些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是多层面、多样化的。各学校的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考察时要注意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
教学评估与检查是学校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系统: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和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组成的闭合系统。
学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的目标是: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主动增强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和建设不断深化;促进学校合理、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开展教学评估的重点是课程评估、教师授课(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学习评估、院系教学工作评估等。评估工作应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学校开展评估工作,应有一个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
10
系,有实施办法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考察点:
1、有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教学文件和基本教学制度。制定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批改作业、答疑辅导、考试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2、各教学单位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情况(包括近三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开课计划、教学日历、课表、教案、学期教学总结等),学分制实施方案、实施细则等。
注意对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同时与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相比较进行分析。
3、教学评估要有重点。重点是课程评估,教师授课、实验教学评估,学生的实习评估及院(系)的教学工作评估等。评估工作要有目的、目标、计划和步骤,认真执行。
4、有一个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相应的奖罚制度(特别是对毕业设计(论文)或毕业设计质量是否有得力的监控措施,且执行情况良好)。
6. 学风
一级指标:学风。二级指标:教师风范;学习风气。
6.1 教师风范。主要观测点: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学校的名牌实质是教师风范的名牌。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对教师提出了“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督学、与时俱进”是对教师风范的最好概括。教师风范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等方面。
在等级标准中,“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是指领导和教师集体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科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严格的考核制度,规范的教学管理,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
11
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学质量高低,是以实施培养方案的效果,能否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
考察点:
1、教师风范是教师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其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
2、具体的要从日常教学中对教师进行的各种评估资料、专家抽查状况、考试试卷、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审查状况、学生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专家随机听课对教师的评价及专家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对学生考查的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6.2 学习风气。主要观测点: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的措施和效果;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这里的学习风气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的学习风气主要体现在:
1、校园氛围。美丽幽静的校园环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外部条件,它们会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
2、学生管理。优良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优良学风的学校一定有完整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的日常管理工作。
3、教育载体。学生优良学风是在一系列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学校应创造一切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社会实践和其他素质教育活动。
4、形象表现。透过学生群体的形象表现可以从一个侧面感受到学生学习情况。
考察点:
1、“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良好”,要看学生工作体系、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学校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活动和效果;学校的有关资料。
12
2、“有符合实际的措施,学生主动学习,勤奋进取”:学校有规划和计划,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有规章制度和执行举措,成效显著。
3、“人数多,效果好”,学校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为目的的各项科技文化活动的参加人数。统计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的人数计入,这个人数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可认为“人数多”。有一定数量反映效果的研究论文、科技成果、文艺作品、竞赛获奖证书、先进事迹报告等,可认为“效果好”。
7. 教学效果
一级指标:教学效果。二级指标: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就业。
*7.1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主要观测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该指标是要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的现状、实际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基本素质和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基础。基本理论是指学生对基础、专业的基本理论掌握与应用的能力,基本技能是指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创新意识等。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提高的总体设计(培养计划),了解选修课程、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进行考试改革,实现考试“三严”为前提),在可比较的考试与竞赛中的成绩、专家组调查中的成绩和实地考察结果等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
考察点:
1、基本理论水平指学生对基础、专业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基本技能水平指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创新与艺术水平等等。
2、看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提高的总体设计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及文化科技氛围的创建等方面如何体现。
3、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从下列三方面考察:
(1)看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和试卷质量、评分标准。(考试要以实行“三
13
严”为前提)
(2)考查学生在可比较的考试或竞赛中的成绩,比如英语的四、六级考试或地区统考等。
(3)专家组在调查中的成绩或实际考查结果。
4、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电子竞赛,数学建模等竞赛中的获奖情况。
*7.2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主要观测点: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论文
或设计的质量。
本科生毕业环节的作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对学生是一次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影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有:
选题: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能否达到教学计划对本教学环节所规定的目的。
指导教师:有否科研工作背景非常重要。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适当,保证有足够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讨论。
工作条件:学校提供的实践条件、参考资料、工作环境能满足课题需要,且使用方便。
管理规范化:学校有较合理、科学的关于毕业环节的管理制度:应达到的教学目的,选题原则,指导教师的资格,学生进入毕业环节的资格认定,体现不同专业特点的质量标准、评分标准、答辩程序等。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除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外,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开题、立论、资料收集、方案比较、调查、实(试)验、总结、提炼观点或结论等方面看。
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联系实际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应用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在工作中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
撰写科研报告、论文、设计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尊重他人劳动。
考察点:
1、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能否达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目标。
14
2、指导教师有无科研、工程、实践教学的背景,指导的学生数是否适当,能否保证指导时间。
3、学校是否提供毕业设计的必要条件。如场所、资料、仪器设备等。 4、学校有无毕业设计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如选题原则、指导教师资格、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的资格认定、质量标准、评分标准、答辩程序等。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从下列几方面考察:
1、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开题、立论、资料收集、方案比较、调查、实验、总结、结论等方面看。
2、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等。
3、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如何使用设计手册、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等。 4、撰写科研报告、论文、设计的表达、交流能力。 5、发扬团队精神、处理协作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总的要看有无新观点、新的论据、新的结论,体现创新精神。
*7.3 思想道德修养。主要观测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具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恒心和毅力;培养诚信守法、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能力。道德素质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处理与他人利益关系的内在枢纽。
以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水平,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人文素质的内容是广泛的、多方面的,科学素质也在其中。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人文科学包括文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历史等。
考察点:
1、当代大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基本观点;具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信仰,爱祖国,有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恒心和毅力;培养诚信守法、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能正确的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15
2、人文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内涵十分丰富,以人的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为其核心。需要学校创造一定的人文环境,长期的培养和熏陶。
3、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教研室开展心理教育效果好。
7.4 体育。主要观测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群众性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展好。
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是指原国家教委体委司1992年颁布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不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考察点:
1、这里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而不是指教育部体委司1992年颁布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合格率。
2、要重视群众性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展效果好,成绩显著;
7.5 社会声誉。主要观测点:生源;社会评估。
该指标的目的是看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以反映学校在社会声誉中所处的地位。
社会声誉: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对该校学生的反映;家长、中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校友的反映与资助。
考察点:
1、家长及中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报考率、第一、二志愿录取率、录取成绩高低。
2、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好。
7.6 就业。主要观测点:就业情况。
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校定位与专业的总体布局和结构的准确性与科学合理性,特别是新专业(毕业生不足三届)的就业率更能反映专业建设规划是否合理,是否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考察点:
1、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 2、学校就业工作措施及实施效果。
16
《特色项目》
特色是独特的优质风貌,特别出色之所在,独出于众的意思。特色具有个体特征,它是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品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有特色的学校必有独到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不是校长自己,而是全体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实践成果的结晶,是全校的共同财富。
特色具有动态性,它的形成是渐进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的品位是动态的,永远不能停留在静止的水平上。学校的特色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水平。
特色是办学历史的沉淀,它是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有一定的稳定性,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效果明显、作用大。学校的特色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 2、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人才特色;
3、教学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大问题等; 4、在教学管理上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5、优良好的校风。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