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
(Harlmann1980:22。因而,按其本质来说,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学中的比较。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对比语言学的比较,与语言学中其他分支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对比语言学在整个语言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选择共时或历时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这两条轴线的互相交叉,便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成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共时语言学研究中,要对某一语言的某一结构系统进行描述,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系统里的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就要比较这个系统里的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有什么不同,在音节中的分布又有什么不同的规律,我们就必须比较这个语言中各类词的语法作用有什么不同,组合搭配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要确定一个语言中的词可以区分为哪几个词类,这本身就要进行大量的形态、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的比较。因此可以说,同一语言内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分支学科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象限Ⅱ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了解这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找出其基本发展演变规律。例如,通过对英语的历时比较,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英语的演变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等四个阶段。其语法演变的总趋势表现为从一个综合型的语言逐步向一个分析型的语言发展,即词的屈折变化逐渐减少,语法意义的表达越来越多地依赖语序以及介词等语法作用词的运用。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的语言史及其分科(如词源学、古今比较语法学等研究的主要方法。
象限Ⅲ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不同语言(一般是亲属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探讨语言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据此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重建或构拟某一组亲属语的共同原始语(proto-language,找出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发展规律. 例如,语言学家通过对印欧语系诸语言之向的历时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这些语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关系,推断出原始印欧语的大致形式。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往往
需要与同一语言的历时比较相结合,这就形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领域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历史语言学,又称比较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发端于十八世纪末,到了十九世纪,逐步发展成为语言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一个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象限Ⅳ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静态的(主要是现时状态的比较,以便找出不同语言之间在形式结构等方面的异同。根据比较的目的和所涉及语言范围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语言之间的共时比较大致区分为三类。第一类的目的是试图找出世界上所有语言在形式结构上的共有特点和某些具有倾向性的规律,这是语言学中,语言普遍现象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第二类的目的是试图找出世界上所有语言在形式结构上的典型不同之处,并根据这些不同,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类型学上的分类。这是语言学中语言类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从以上两类研究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在比较中所涉及的语言应该是越多越好,最理想的当然是能够包括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或者至少所选的语言能够代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因此;在这两类比较研究中,必须建立一个包括世界上各地区许多语言的语料库,例如,Hawkins(1983对语序普遍现象的研究便涉及到大约350种语言。 第三类比较则通常局限于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有时虽然也可能包括两种以上的语言,但这时我们却不必去考虑所比较的语言是否具有代表性,因为我们所要研究的不是世界上所有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典型区别,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在形式结构上的共同点以及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而言的不同之处。这便是对比语言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2、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对比语言学下这样一个定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A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e task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s to make synchronic contrasting study of two or more languages, to describe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and to apply the research into other relevant fields.
首先,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对比语言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是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一方面,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普遍语言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包括对比语言学在内的任何语言学分支的重要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学各个分支的研究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可以推动其他语言学分支的发展,其他语言学分支的发展也能使我们更好地开展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It is firstly,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re close to but different from othe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On one hand,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are the issues that common linguistics need to study. They also offer important theory foundation for any branch of linguistics including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On the other, the respective study of each branch of linguistics mutually completes and promotes each othe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an be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subjects, and vice versa.
第二,对比语言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对比描述。它不同于一般的描写语言学,因为描写语言学一般是对某一种语言加以描述。
Secondly,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s a contrasting description that differs from ordinary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as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generally describes one language. 第三,对比语言学是共时的研究。这就是说,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在其某一发展阶段的状态,而不是语言的演变。这将对比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语言发展史的研究区别开来。在实践中,所谓共时对比,主要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时状态进行对比描述,不过也并不排斥将某一语言的现实状态与另一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进行对比,比如将现代汉语与古希腊语进行对比。
Thirdly,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s a synchronic study, which means that the object of study is a status of language in its development, not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language. This feature distinguishes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from either 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or the study on histor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the so-called \"synchronic contrast\" is mainly to make a contrastive description of the temporary status of two or more languages. Yet it does not exclude the contrast between a temporary status of one language and a historic status of another language, taking the contrast between modern Chinese and olden Greek as an example.
第四,对比语言学虽然同时研究和描述语言之间的异同,但侧重点是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中的“对比”一词便主要是为了突出这一侧重点,以示与一般的‘比较”相区别。’当然,这种不同是建立在相同基础上的不同,没有多少相似之处的不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Fourthly, though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mong languages at the same time, but the former part has been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word \"contrastive\" in the term of this subject is used to highlight this point, in the purpose of differing from commo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These differences, however, are found on the basis of same foundation because differences with few similarities are meaningless. 对比语言学的起源
起 源 创始人 创立时间 代表作 标志
《语言比较研究
欧 洲
德国
洪堡特(Humboldt)
1820年
与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对比语言学的诞生
Between Language Comparative Study and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Language Über das vergleichende Sprachstudium in Beziehung auf die verschiedenen Epochen der Sprachentwicklung
《语法哲
叶斯柏森
丹麦
( Otto Jespersen
1924年
学》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新的比较语法”的提出
美国
沃尔夫(B.L.Whorf
1941年
《语言与逻辑》
第一次提出了“对比语言学”的名称
The Origin of Wester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1、西方对比语言学的起源
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自有语言研究以来,便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而对比语言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西方则可以说有两个源头,一个在欧洲,一个在美国。
The comparison among languages dates back to olden times and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anguages has start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language study.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the language study were start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ame long history. As a branch of modern linguistics,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has two sources, one in Europe, the other in America.
(1.对比语言学的诞生——洪堡特的《语言比较研究与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
对比语言学的真正奠基人是德国学者洪堡特,他发表于1820年的《语言比较研究与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是对比语言学的第一部也是最早最卓越的文献。在这篇文献中,洪堡特就对比研究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他坚持“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就是民族的语言”(洪堡特,1999:52。所以,在他看来,“比较语言研究是对语言差异的准确探索”(洪堡特,1988:37,转引自潘文国,1997:22。他是当之无愧的对比语言学奠基人。 (1. The emergenc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Humboldt, <>
The real founder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s a German scholar Humboldt. <> he published in 1820 was the first and the earliest as well as the most excellent document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Humboldt expounded a series theoretical problem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n this document. He believed that language is the exterior reflection of the nation spirit and that \"the national language is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national language\"(Humboldt, 1999:52. From his point of view, \"the study on contrast of languages is a precise research of the differences among
languages.\"(Humboldt, 1988:37. He deserves the honor of \"the founder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文章第一句话也可看作对比语言学的第一个定义:
语言比较研究如果要成为独立的学科,提出自己的目标和宗旨,那么,它只能是用来深入持久地探讨语言,探讨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Humboldt 1820:1 他在阐述中使用了“比较语言研究”这一术语。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文中的“比较语言研究”不同于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只具历史性质的”“比较语言研究”。相反,他的“比较研究”实际上非常相似于现在意义上的“对比研究”。他强调比较语言研究“目的就在于详尽地探索这些不同的途径”,与“对比语言学”的“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不同之处”的研究目的是一致的。
他认为的对比语言学与我们今天的“普通语言学”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并特别强调了语言与民族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is essay could be seen as the first definition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f language comparative study is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subject that advocates its own goal and principle, it can only be used to discuss about the language deeply and continuously and to probe the development of race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being.” (Humboldt 1820:1
He employed the term of “comparative language study” in his illustration. Readers will find by reading carefully that the “comparative language study” is not the same as the term of “comparative language study” only concerning history nature we are using today. On the contrary, his “comparative language study” is actually quite close to the “contrastive study” nowadays. He emphasized that “the aim of comparative language study is to quest those different approaches at large.” That denotation goes with the tasks of the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The task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s to make synchronic contrasting study of two or more languages, to describe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His concept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s after the same goal with the “general linguistics” we are using today, and he attached special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beings. (2. 叶斯帕森的贡献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比较语法”,这个“新的比较语法”同样也就是对比语言学,只是没有使用这一名称而已。他的《语法哲学》奠定了他作为理论语言学家的地位。叶氏在其名著《语法哲学》一书结尾时说: A Danish linguist Otto Jespersen also put forth a “new comparative grammar” which in nature equals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without using that term. His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him to become a theoretical linguist. He wrote at the end of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比较语法和历史语法生气勃勃的巨大影响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但是请允许我在结束本书之前指出,这本书观察语法事实的方法可能会为比较语法创造一种新方法,或者创造一种新的比较语法……这种比较不必局限于属于同一语系、同一起源而通过不同道路发展起来的语言,对差异最大、起源迥然不同的语言也可以加以比较。我在这里所做的可以当作一种意念性比较语法的简单雏形,我希望那些眼界比我开阔、语言知识比我更丰富的人能接过这项工作并加以进一步的发展,以便帮助我们比本书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的思维的最内在的本质。 (P346-347 “This type of comparison does need not to confine to the same language system or the same language origin but those languages with hugest differences and origins can also be compared.”
从上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叶斯柏森提倡语言的对比应该扩大研究范围,比较可以在同族语系中的语言中进行,也可以在不同语系或距离甚远的两种或多种语言中进行。从这点出发,叶氏的“一种新的比较语法”可以被认为就是所谓的“对比语言学”。
It can be seen clearly that Jespersen advocated that the study scope of language contrast should be enlarged. It can be conducted among languages that belong to the same languag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be conducted between two or more languages that are far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new comparative grammar” advanced by Jespersen can be see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ased on this viewpoint.
也许是放在了该书的最后一节,他的对比语言学倡议同样没受到重视。他主张一种多语言的对比。如果说洪堡特的文章在理论方面讨论得更多的话,那么,叶斯帕森的这本书不妨看作是对比眼界的第一次重要实践。他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强调语言比较研究中本民族的“语感”。 (3.沃尔夫的贡献
“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是美国人类学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 1897-1941首先提出来的, 沃尔夫在发表于1941年的《语言与逻辑》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对比语言学”的名称,并将之与“比较语言学”作了区别:
我们现在从事的对距离遥远的事件的研究是研究语言与思维的一种新方法。把地球上的语言分成一个个语系,这些语系都是由单一源头发展而来的,追溯描写这个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步,其结果称之为“比较语言学”,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而更重要的是将要产生的新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对比语言学”,它旨在研究语言之间的重大区别,诸如语法、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 (P240
由此可见,对比语言学是比较语言学的特殊形式,比较语言学是对比语言学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对语言的比较研究。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和研究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语言对比研究来说亦是如此。
沃尔夫在语言学史上之出名,主要不是因为他提出了对比语言学的名称,而是因为以他名字命名的“沃尔夫假说”(或加上他老师名字的“沃尔夫—萨丕尔假说”。这一假说包括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两个内容。但沃尔夫假说是沃尔夫提出对比语言学
的根本出发点,这里却不能不说明。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一假说如何衍化出他的对比语言学思想以及他的对比研究方法论。
从沃尔夫假说出发,沃尔夫自然而然地得出了三个结论。第一,既然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要了解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必须研究和比较各种各样的语言,特别是差别很大的语言。第二,由于以上认识,他对当时以印欧语为中心的比较语言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元语言观特别担忧:这些语言是同属印欧语系的同源语,其基本轮廓大致相同,从历史角度看是从很久以前的同一个言语共同体传承而来;这些同源语长期以来分担了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任务;这种共同文化中较为理性的许多成分,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语言背景。所以,这组语言是语言相对论原则中的一个特例。一元语言世界会对人类思维能力的进化造成极大损害。第三,因此在对比研究中,必须寻找与母语非常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以上三方面可说是沃尔夫对比语言学观的根本内容。理解这一点,对理解对比语言学在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发展历史是有意义的。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西方后来的对比研究会在相当程度上偏离沃尔夫的路线,因为他们从事的往往是与他们的母语相差不远的语言的“对比”研究;而汉语学者在面对面貌迥异的西方语言同时执著地寻找“汉语特点”的过程中,却不自觉地,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烈的接受了沃尔夫的对比语言观。 (4.拉多(Robert Lado)
但是西方许多谈论对比研究的论著却有意无意地略去了沃尔夫的名字,而把对比语言学的开始期移到了50年代,发表于1957年的拉多(Robert Lado的《跨文化语言学:语言教师的应用语言学》一书被当作对比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对比语言学史家把这一年和这本书当作是对比语言学诞生的标志。他的书标志着对比研究的重大转向:从理论转向应用;从意义转向形式;从“遥远”转向临近(多在印欧语内)。
思考:西方对比语言学起源于洪堡特?沃尔夫?拉多?
2、中国对比语言学的起源 (The origin of Chinese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是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学著作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马建忠编著的《马氏文通》。
The language contrastive study in China had been into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linguistics theories and grammar works. The earliest book on this topic dates back to
<马氏文通> edited by Ma Jianzhong a hundred years ago.
创始人 创立时间 代表作 标志
马建忠 1898年 《马氏文通》
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起源
《语言比较研究
吕叔湘
1977年
与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
中国对比语言学的形成
(1)马建忠——《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早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它首先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是中国第一部涉及语言对比研究的著作。《马氏文通》在语言对比研究方面虽然还谈不上尽善尽美,但是这是首次将汉外语言对
比研究的方法运用于中国汉语语法的研究,对后世确有很大影响。马建忠不但是中国汉语语法学的鼻祖,而且也是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创始人。
《马氏文通》is the foundation work of Chinese grammar and the earliest work applying the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It is the first book involving language contrastive study in China as it firstly applied the contrastive method. 《马氏文通》is not perfect and thorough on the language contrastive study though, this is still the first time to apply the approach of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into Chinese grammar study, which has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later ages. Ma Jianzhong is not only the earliest founder of Chinese grammar but the founder of Chinese contrastive linguist study.
(2)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于1977年,那年吕叔湘作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著名演讲,其背景是正在起步并发展越来越快的对外汉语教学。吕先生对对比研究的必要性作了最高度的概括,他说: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has been formed as a subject in China in 1977 when Lv Shuxiang made a famous speech on . The setting then was the emerging and raising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Mr. Lv has made a highly-concentrated summary of the must of contrastive study: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比如人类的特点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使用语言等等,都是跟别的动物比较才认出来的。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无论语音、语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吕叔湘,1977
The features of one thing can only be manifest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another thing. For instance, the features of human beings such as walking with the back straight,
making tools and using languages are recognized by contrast to other animals. Language goes with the same.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one need to compare it with non Chinese; to know the features of modern Chinese, one need to compare it with ancient Chinese, the same goes with the dialects and mandarin. No matter it concerns pronunciation, lexical and grammar all th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here.
他具体分析了比较中会出现的三种情况及处理的办法,以生动的例子树立了对比研究的一个样板。正是在吕先生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之下,对比研究在中国如火如荼(growing vigorously地开展了起来。 对比语言学的发展 1、西方对比语言学的发展
19世纪以来的西方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是对比哲学思想的奠基期;第二期(20世纪40—70年代是在主流语言学理论转向中寻求立足点的开拓期;第三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关注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的重振期。其中第一期作为对比语言学的起源阶段,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对比哲学思想的奠基期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The first phase is from 1820s to 1940s and it was the foundation period of contrastiv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e second phase is from 1940s to 1970s, an exploring period for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to find a standing point during the divergence of major linguistics theories; the third phase is from 1980s till now, a reviving period for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theory construction. As the original phas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the first phase is worthy of our special attention.
第一个时期从19世纪的洪堡特开始,到20世纪初欧洲的叶斯帕森和美国的沃尔夫。这一时期的最重要的文献有:洪堡特的《语言比较研究与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1820),和《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1836);叶斯帕森的《语法哲学》(1924)和《类、民族与个人的语言学视角》(1946),以及沃尔夫《语言与逻辑》(1941)等。
第二期(20世纪40—70年代):在主流语言学理论转向中寻求立足点的开拓 第二时期从弗里斯和拉多开始,主要活跃在五六十年代,其特点是以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其哲学和方法论基础,并且以第二语言教学为唯一旨归。这一时期主要的著作拉多的《跨文化语言学:语言教师的应用语言学》(1957),迪•皮德娄(Robert Di Pietro)的《语言结构对比》(1971)等。 第三期(1980年至今):走向宏观和注重理论建设
第三时期从1980年詹姆斯出版的《对比分析》一书和菲齐亚克主编他的第一部对比语言学论文集《对比语言学的的理论问题》开始,一直到现在。这段时间比较重要的著作还有哈特曼的《对比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的话语对比分析》(1980),斯奈尔-杭贝的《德英语描写性动词语义场对比研究》(1983),克而采斯佐斯基的《对比语言学的范围》(1990),孔纳的《对比修辞学》(1996),切斯特曼的《对比功能分析》(1998)等。
之所以把詹姆斯的书作为第三期对比语言学的的开端,是因为正是从他开始,对比语言学开始拓宽了它的研究范围,从微观研究进入了宏观研究。在对比语言学史上,他大约是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宏观对比研究的。但他的宏观语言学指的是语篇研究和话语分析。
2、中国对比语言学的发展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八十多岁高龄的学界前辈刘重德先生最早提出了中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框架,他指出我国的对比研究可分如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诂》算起到四十年代末,是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赵元任、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都对汉外对比研究,尤其是英汉对比研究做出了可观的贡献。 第二时期是1949—1976年这个时期,中国的对比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时期是从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开始的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
因此,一部汉外对比研究史,应该从马建忠写起,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第一时期与第三时期相比,毕竟有着很不相同的特点(我们撇开了第二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一时期的特点是大家林立,巨人辈出,但是他们的如椽之笔主要在于从总体上构建汉语语言学,并没有以对比研究或构建对比语言学作为根本追求,因此他们的对比思想、对比理论,乃至对比实践,往往掩藏在对汉语的具体分析之中,不像第三时期的诸多研究者那样有明确的理论追求和实践目标。因此我们觉得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把这两个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比较好。
第一时期(1898—1948年):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对比研究,学者并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只是感到在汉语语言自身的建设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因而自觉地将汉语与各种外语特别是英语作比较,并关注如何将国外的种种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汉语。这个时期语言学大家辈出, 他们在汉外对比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文献有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898),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和《比较文法》(1933,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1936、《中国现代语法》(1943和《中国语法理论》(1944,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中国人学英文》(1947,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语法论》(1948等。 第二时期(1949—1976年):中国的对比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时期(1977—今):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
1977年吕叔湘的《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发表, 为新时期的对比研究吹响了号角,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
1977年以后,对比研究在中国如春潮汹涌,一浪高过一浪地开展了起来。当时人们也以为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的困难。但这同样证明不很成功,因此80年代中期以后也逐渐冷落了下去。对比语言学在中国的重振开始于1990年,其标志是杨自俭、李瑞华主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的出版。
1991年,刘宓庆出版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正式宣布对比研究摆脱了贴近二语教学的狭窄视野,并在书中构筑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表层形式对比的汉英对比研究体系。
1992年,许余龙出版《对比语言学概论》。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对比语言学的教材,第一次对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分类、理论和方法进行比较系统地叙述。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于长沙成立,由刘重德先生任第一任会长。十多年来,这个学会聚集了国内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力量,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接连出版了6集《英汉语比较与翻译》和3集《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在学会的推动下,英汉对比研究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绩。
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比语言学继续得到发展。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不断增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和深入,影响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参考书目
(1)Whorf,B.L. 1941 ‘Language and Logic’.转引自潘文国“汉英对比一百年”,载王菊泉、郑立信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贾 钰,“近二十年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汉英语法对比研究综述”,世界汉语教学,2000(2)。
(3)刘 芳,“三十年回眸:对比语言学在中国”,语文学刊,2007(5)。 (4)钱军,“对比语言学浅说”,黑龙江大学学报,1990(1)。 (5)潘文国,2005,《汉英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6)潘文国,“二十多年来的对比语言学”,中国外语,2006(1)。
(7)潘文国,谭慧敏,“重建西方对比语言学史 — 洪堡特和沃尔夫对开创对比语言学的贡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8)许余龙,1992,《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简介”,英语自学,1996(1)。
(10)许余龙,2005,《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1)杨自俭,2004,简论对比语言学中的几个问题,载王菊泉、郑立信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2)杨自俭,李瑞华,1990,《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3)赵永新,“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发展”,世界汉语教学,199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