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贯通中西的古丝绸之路上,敦煌是其中最宽阔的一扇大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自神州腹地中原而出,经由河西走廊这条笔直的千里通道,穿过敦煌,向西而去,光芒四射,传布世界。同时,源自西方的几大文明,包括埃及文化、希腊文化、西亚文化以及毗邻我国的印度文化,( )。东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便在这里的大漠荒滩上撞出一个光华灿烂的敦煌。
在那数万计的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不仅驾驭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盛大与辉煌,而是浓缩着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跨过千年的时间长河,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宏大的世界。许多人,所能采撷的也不过沧海一粟。而游客所看到的敦煌,也多是讲解员用手电筒的历史片段。“敦煌学”成为国际显学,而对普通人来说,敦煌始终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喷涌 B. 奔涌 C. 奔涌 D. 喷涌
赤轴黄卷 赤轴黄卷 青灯黄卷 青灯黄卷
苦心孤诣 皓首穷经 皓首穷经 苦心孤诣
照亮 点亮 照亮 点亮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亦源源不绝地在同一条路线上逆向输入进来 B. 亦在同一条路线上逆向输入进来,源源不绝 C. 亦在同一条路线上源源不绝地逆向输入进来 D. 亦源源不绝地逆向输入进来,在同一条路线上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盛大与辉煌,浓缩着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还跨过千年的时间长河,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宏大的世界
B. 不仅浓缩着四大文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盛大与辉煌,跨过千年的时间长河,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宏大的世界
C. 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盛大与辉煌,也浓缩着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跨过千年的时间长河,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宏大的世界
D. 不仅驾驭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盛大与辉煌,浓缩着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还跨过千年的时间长河,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宏大的世界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后,科学界基本形成一个共识:① 。但最近,一位日本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新理论:在地震发生前半个小时甚至更久,地震发生地上空的电子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似乎是即将发生的地震引起的。
日置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发现。在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后,他又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这两次地震所在地都有详细的GPS数据。日置发现,在这两场地震发生前至少30分钟,电子密度都出现了明显增加;地震越大,② 。在2014年智利的8.2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25分钟,而在9.0级的日本东北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40分钟。所以说,电子信号③ ,还表明了即将发生的地震的相对大小。
5.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80个字。
记者从市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上获悉 第12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大赛将于10月18日至27日在成都举行。本届金钟奖大赛以“放歌十月•盛世金钟”为主题,包括专业水平的音乐赛事42场,精心策划的音乐活动8个。中国音乐金钟奖创办于200 1年,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是与戏剧梅花奖、电视金鹰奖、电影金鸡奖等并列的也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专业音乐大奖。金钟奖已走过18载11届的发展历程。这期间,推出了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和作品,比如《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爱我中华》、《长城长》、《青藏高原》等金奖曲目。历届获奖选手大都成为中国著名的歌唱家、演奏家和作曲家,如第三届声乐金奖的雷佳、银奖的刘和刚,第五届声乐金奖的吴娜,第六届声乐金奖的王庆爽……截至记者发稿时,金钟奖赛事场馆、活动保障酒店等基本确认档期,志愿者招募正在进行;票务通道、官方数字平台等将于9月统一开启;活动期间相关交通出行、旅游服务等工作基本对接完成。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现代中国人对“中”的概念特别重视。“中”代表的中心,这个空间位置如此重要,这种概念是在古代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关于“中”的考古发现,过去有人认为,这是在战国时代才有的。那时有名的大富商范蠡,他说做生意必须得去有人气、人多的地方,于是就选择去陶这个地方,后来他被称为陶朱公。《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陶为天下之中。”
考古发现的“中”,时间比这个要早得多。1987年在河南濮阳,考古工作者发现了6400多年前的墓地。墓葬遗骸周围,用蚌壳摆成虎和龙,象征着左青龙、右白虎的天文星座;下
面还摆了一个象征着北斗、周髀的图案,北斗是天的中心,周髀就是古人用来“测中”的祖槷、槷表,后来也称为圭表。有人提出,墓葬里的这个人可能是古代的“酋长”、天文学家。出现这种墓葬现象,可能意味着这个人活着的时候找过“中”。既然在6400年前的墓葬中发现了古人测中的证据,那就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有“求中”的观念。
还有一个4000多年前的例子:在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了两座陶寺文化时期的墓葬,都出土了槷表,这是古代测中的仪具。当时为什么要测中呢?这就跟陶寺这个地方的历史定位有关。怎么证明这里是国都?考古人员在陶寺考古发现了城墙、宫殿、宫城、宫门等遗址。历史文献记载“尧都平阳”,今陶寺城址所在地的襄汾古代称为“平阳”,由此推断,陶寺城址就是尧都“平阳”,这应该八九不离十。
此后,古人寻找“中”的行动,伴随着国都的选址仍旧在继续。夏商时代,古人“求中”于河南嵩山,到了商代晚期又回归到了河济地区,也就是现在河南北部、黄河以北的河北南部以及山西东南部等地区。
据古代历史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周朝为国都选址,又选到了河南嵩山这一带。1963年,在陕西宝鸡发现了距现在3000年的一件铜尊。在这件铜器底部发现了12行122字的铭文,这件铜器因为记载了这位叫作何的贵族受到周王赏赐,因此被称为“何尊”。何尊的铭文里就出现了一句话:“宅兹中或”(即“宅兹中国”),就是说都城要选在“中”的地方,也就是天地之中。而“或”实际就是指的地域的“域”,在“或”之外加上“口”就是“國”(国),现在也叫“宅兹中国”,也就是指代当时周成王迁都的洛邑,即现在的洛阳。这也是古人选择“中国”(都城)于天下之中的一个佐证。
此外,因为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不同,中国古代的政治家觉得,要管理国家还需要表现包容,必须让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都觉得他的统治是公平的。古代的国王、皇帝要这样做,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放在中间,也是为了表示对东西南北各地的公允、公平。文献记载,当时要把国都建在国家中央,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便于收赋税,避免距离很远,因此国都要选适中的地方,便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管理。因此,“择中建都”就成了一个制度。
由秦汉至唐宋时期,国家统一时期的都城基本都在“大中原”的长安、洛阳与开封东西一线,继承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的传统。到了金朝徙都燕京,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并且都城之名就是“中都”,金朝海陵王强调“择中建都”的意识由此可见,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在金中都规制的基础之上,延续了前制。
(摘自8月17日《光明日报》)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重“中”的思想观念由来已久且世相承传,最早可以追溯到6400多年前。 B. 从范蠡的陶,到诸多朝代的国都,人们选“中”日益准确,得益于工具的进步。
C. 何尊中的“宅兹中或”既表达了“择中建都”的思想,也体现了何姓的个人尊贵。 D. 择中建都除了观念、地理上的因素外,还有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管理上考虑。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这种概念是在古代什么时候产生的呢”这一主旨展开论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层次清晰。
B. 作者援引《史记·货殖列传》“陶为天下之中”这一历史文献,既揭示范蠡选择陶的原因,又支持了作者古人很早就有求“中”观念的观点。
C. 文章由陶寺遗址中的测中仪具和考古发现,推断出陶寺的历史定位——国都,再辅以文献,基本断定陶寺城址即尧都平阳,逻辑严密。
D. 末段以俯瞰历史的视角收束全文,上起夏商,下讫明清,以中国有朝代以来的全部历史,证明“择中建都”思想的深远影响,说服力强。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有人认为关于“中”的考古发现是在战国时代才有的,但实际上还要早得多。 B. 古人寻找“中”的行动,到夏商时期被运用到国都的选址当中,运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C. 夏商周三个时代,古人基本上都求“中”于河南一带,史上周成王就曾迁都于洛邑。 D. 拍摄全家福照片、家庭聚餐等活动,长者尊者居中,这是现代人对重“中”的延续。
《乡土中国》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B 解析:奔涌:急速升腾;急速流淌。喷涌:1.翻腾汹涌; 2.喷射涌流。赤轴黄卷:又云黄纸朱轴,谓佛之经典也。青灯黄卷:光线青荧的油灯和纸张泛黄的书卷。借指清苦的攻读生活。皓首穷经: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强调终生钻研不懈。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强调达到的程度高。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点亮”比“照亮”更形象鲜活。
2. C 解析:强调“逆向输入进来”这个事实,而不是强调“源源不绝”,“在同一条路线上”的状态,无需倒装。排除B、D。“埃及文化、希腊文化、西亚文化以及毗邻我国的印度文化”不能“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盛大与辉煌”,排除A。
3. C 解析:A、D,“驾驭”用词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对;B递进逻辑颠倒。 4. ①地震是不可预测的②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越提前③不仅提示地震即将发生 5. 第12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大赛将于10月在成都举行。金钟奖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专业音乐大奖。金钟奖自创立至今成就了众多名曲名家。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在有序进行。 6. D 解析:A. 最早的考古发现是6400多年前,B. “日益准确”无中生有,C. 体现其尊贵的不是这四字,而是受周王赏赐之事。
7. A 解析:“这种概念是在古代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不是本文主旨,主旨应为“择中建都”的形成与定制承传。
8. B 解析:“到夏商时期被运用到国都的选址当中”无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