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病名
中医诊断:眩晕 西医诊断:眩晕症 二、 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业标准《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2)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采用标准血压计,测血压(安静时)必要时侧站立位。必须在未服降压药物请况下两次以上非同日多次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三、 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 3. 肾精不足证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补阳滋阴 方药:补阳滋阴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
症状:眩晕而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眠苔薄白,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 肝火上炎证
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6. 痰瘀阻窍证
症状:眩晕、头痛、健忘,精神不振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或细涩 治法:去瘀生新、活血通窍。 方药:通络活血汤加减。 针刺治疗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平肝化痰、定眩。 四、难点分析
1.眩晕的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方法技巧也各不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形似的患者不同的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2.药物治疗同样存在不同意识对药物选择不同导致临床效果的差异。
3.部分患者在急性期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无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部分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改善有限住院周期长治疗方法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5. 部分高龄的眩晕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顾用药治疗哮病难以控制。应用综合治疗效果亦不显著。 五、解决措施
1.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以针灸治疗为基础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学制定医师的治疗方法,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及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针灸治疗同样需要统一规划。
3.强调以中医治疗为主。在中西医结合的同时口服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络活血汤。
4.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引进新的治疗方法。 六、疗效评价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 ①主证:头晕目眩;
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
③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症状 头晕目眩 分级量化标准 □0分:无头晕目眩;□ 2分:尚可忍受,闭目即止;□4分:视物旋转,如坐舟船;□6分: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0分:无恶心、呕吐;□ 1分:轻度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恶心、呕吐 及进食;□ 2分: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 3分:频繁严重恶心呕吐,需卧床休息。 □0分:无耳鸣耳聋;□1分:偶尔出现;□2分:频繁出现,轻度听力下降;□3分: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睡眠,明显听力障碍。 □0分:无倦怠乏力;□1分:乏力,偶有倦怠;□2分:时有嗜卧,乏力倦怠;□3分:整日困卧,对外界事物兴趣下降,坐时即可入睡。 □0分:无汗出;□1分:皮肤微潮,稍动更甚;□2分:皮肤潮湿,动则汗出;□3分:稍动汗出,如水流漓。 □0分:无发作;□1分:偶尔出现;□2分:经常出现;□3分:持续存在。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耳鸣耳聋 倦怠乏力 汗出异常 发作频率 2011年眩晕诊疗规范
诊疗常规评估及方案优化
一、 诊疗常规分析、总结、评估。
经过对去年眩晕患者的规范治疗疗效分析总结,发现中医对眩晕病人有较好疗效在原方案基础上怎加了相关诊断依据,结合一型诊疗方案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二、诊疗常规的修订方案
针刺治疗:风池、百会、内关、太冲—平肝化痰、定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