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食用菌产业经济效益途径的探讨
食用菌因其营养美味且具保健功能,全球消费一直呈稳定增长,并被联合国推荐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食用菌生产和出口的大国。随着食用菌栽培种类增多和栽培面积的扩大,虫害也随之加剧,特别是由于农药的使用,食用菌品质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对食用菌虫害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做了初步探讨。
标签: 食用菌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我国是食用菌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悠久的栽培和生产历史。古代,人们把食用菌誉为山珍,是宴席上的珍品。近代以来人们又赋予食用菌“健康食品”的美称。食用菌中最主要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核酸、糖和脂类。特别是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的氨基酸。食用菌药用价值也很高。我国把食用菌作为药材,也有悠久的历史,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及以后的本草学著作均有记载。香菇能“益气不饥,治风破血”,木耳有润肺和消化纤维素的作用。银耳有提神生津、滋补强身的作用。马勃菌在新鲜时可炒食,老熟时可止血、治疗胃出血等症。青头菌能“泻肝经之火,主治眼目不明”等等。
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食用菌产业的兴起。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认为,距今6000年~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已采食蘑菇。4000年前的《礼记》详细地介绍了金针菇的接种与栽培方法。南宋陈仁玉(公元1245年)著《菌谱》记载了11种食用菌,并对这些食用菌进行了形态和生态的描述。明代的藩之恒(公元1500年)著有《广谱菌》,描述了19种食用菌和木耳、茯苓等。我国规模化蘑菇栽培的历史较短,1935年上海有少量种植。1955年上海农业试验站开始搞栽培试验,在上海郊区成功地引种双孢蘑菇,20世纪60年代初对银耳纯种理论的突破和驯化栽培成功,带动生产的迅速发展,遍及全国。80年代末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食用菌生产大国。
随着国内食用菌产业的日益强大,出口量的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企业要面对一系列的食用菌国际标准。食用菌产品是否绿色,是否符合国内、国际相关标准,直接影响到食用菌企业的产品的销量及出口量,与其经济密切相关。
2.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随着食品研究从营养型的传统食品向生理调节的功能性食品的转变,植物性功能食品越来越受重视。鲜食用菌不含任何淀粉,富含多糖和蛋白质及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利于人体健康,具有抗癌的功效,日益受到青睐;食用菌加工制作的各种保健品更是味道鲜美,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全球消费一直呈稳定增长,并被联合国推荐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据统计,2003年全球食用菌产量突破1400万吨,已成为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食用菌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医药种类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食用菌生产和
出口的大国。
二、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不断增多、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但食用菌虫害给食用菌生产和出口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农药的喷施也直接影响到出口量和换取的经济价值.主要原因如下:
1.菇农为了追求食用菌的产量,大量使用农药消灭虫害,同时也污染了食用菌,导致食用菌品质下降,出口屡屡受阻于农残问题。
2.菇农的质量安全意识不高、栽培技术和生产管理不配套,造成食用菌产品质量低,产品出口屡屡受阻于质量问题,并导致出口量不到总产量的二分之一。
3.烘干、包装、储藏设备落后,导致出口产品的品质下降,外销价格仅是日本的55%,韩国的70%左右,吃亏很大。
三、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1.将化学药剂防治虫害,改为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长时间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效果降低,且残留量大,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则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等优点。
物理防治是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光、热、电、声、温度等对害虫的影响作用,并根据害虫的反应规律进行的防治。如光诱杀、水诱杀、菜籽饼粉诱杀、糖醋液诱杀、人工捕捉、高温、光照等方法,杀灭害虫。
生物防治是依靠天敌生物及它的代谢产物对特定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进行控制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其具有对人畜、生态环境安全,不杀伤天敌,无污染残留,确保农产品安全优质等特点、优点,在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病毒治虫,以及其他有益生物、自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激素的利用等技术。如应用捕食性动物杀灭害虫;应用寄生生物杀灭害虫;应用病原菌杀灭害虫;应用天然植物杀虫剂杀灭害虫;应用生物代谢物杀灭害虫。
2.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开展科技咨询和技术培训。加强菇农对栽培和管理知识的学习,推广科普知识,提高菇农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技术水平。
3.引进烘干、包装、储藏等先进工艺和设备,提高食用菌加工产品的品质,大力增强市场竞争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外销价格。
4.绿色食品的生产是21世纪世界食品生产的主潮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指标需求越来越高,逐渐看好无农药残留的绿色食品,
无公害食用菌的生产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菇农应当逐步积累经验,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推广先进经验,使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再上一个台阶,达到A级绿色食品乃至AA级绿色食品标准。我国食用菌生产的病虫害防治专家,要担负起绿色食用菌开发的担子,引导食用菌产业走绿色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刘贵巧:食用菌菇蚋的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06 1:109~110
[2]高會东:食用菌产前、产中、采后无公害生产技术[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2):53~56
[3]张维瑞:新编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