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
俗话说,“常在河边真走,难免不湿鞋”,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确实根难避免。腐败的本质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即对公共权力的滥用。腐败和权力是依存关系。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行使不当都容易产生腐败。而腐败就其表象来看,又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就政治上腐败而言,腐败者信奉任人唯亲的选拔原则、滥用职权、欺上压—下离间党群关系、放弃共产主义信念,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蜕化变质。经济上的腐败则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
首先,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
其次,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对于领导干部尚无法做到高薪养廉。但在我国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公务员的收入,使其能以合法收入满足其正常消费。
再次,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怯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的事件时有发生,使法律成为一低空文,失去威慑的本色,应有的强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对于腐败分子,绝不能姑息迁就,而应亳不留情,从严惩处。
二、改变城乡二无结构,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城市化
要使农业成为在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上的一个有利可图的“重要产业”,就必须将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出去。这样才能对土地进行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率,使农业与市场接轨,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从城乡二元化到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过程,其目的是要使现在的“农业人口”参加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因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种种量变逐渐积聚而发生一种质的变化,进入新的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或产业工人阶层等等,从而形成一种正向的社会流动。于是,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就需要发展出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去接纳他们: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就能够形成土地的规模经营而使农业重新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只有这样,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走上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城市还是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来欢迎他们。
如果我们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持积极的态度,越来越多的农民就会变成“城里人”。即使是急功近利,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种种有效需求,具有多么诱人的“扩大内需”的市场前景,也必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加速政府职能转换
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6年多了,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从改革时间和力度来看,无疑,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从我国改革过程来看,也是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战略是符合国情的,更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道路。
转换政府职能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要解决政企分开,二要解决党政分开。也就是说对下要解决政企分开的总是对上要解决党政分开的总是企业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权全责地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搞好;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有效推进处于竞争领域的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要做好这部分国企的改革:首先,目标要单一,即实现赢利最大化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次,要完全控照公司法规范。完全按照市场原则运作、在竞争中寻求其最佳所有制结构和最佳治理方式。什么所有制形式最适合其发展,就采取什么形式。再次,要真正强化国家所有权的约束,从经营企业或经营资产,转向经营国有资本。什么办法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什么办法能使得国有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就采取什么办法。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