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共工神话与杭州

共工神话与杭州

2024-07-04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共工神话与杭州 扎拉嘎 提 要:共工是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共工之子句龙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 的社神。共工之子术器“复土穰,以处江水”等文献记载形象解释了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 到良渚文化的堆积人工土台。本文从中国文化起源与发展史背景上,论述了同炎帝和黄帝等肩 的人文始祖共工及与良渚文化、西溪湿地洪氏家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共工神话 良渚文化西溪洪氏家族 作者扎拉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邮政编码100732)。 一、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符号 祭坛;中国稻作农业区民间丰富多彩的祭祀社神 和地神活动,以及祭祀行神活动,都与共工神话传 说有关。 二、中国农业起源第一神——共工 并非每一座现代文化名城都会有悠久的历史 与文化。但是,如果一座现代文化名城既有风格新 颖的建筑和很多现代文化设施,又有丰富的历史与 文化遗产,那么她就不仅是现代的,也是历史的, 她的发展前景就会更加广阔,她就会给人们以更多 回味。 中国有两位农业起源神。一位是旱地农业起 源神,亦即烈山亦即炎帝亦即神农。另一位是稻作 农业起源神亦即共工。但是,已往的中国历史研究 者和文化研究者,只知道中国有旱地农业起源神和 在杭州市城市建设者面前,在杭州市市民面 前,有这样一个远古文化符号,这就是中国古代有 巨大影响的共工神话传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共工 旱地农业起源神话传说,不知道中国还有稻作农业 起源神和稻作农业起源神话传说。这是中国人文起 神话传说时代悠久,有巨大而广泛的影响,有系统 而丰富的内涵。每一位对中国远古历史和文化有所 了解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知道共工神话传说。共工 神话传说在中国文化中影响之广泛和巨大,可以由 源历史上的巨大遗憾。探讨共工神话传说与杭州的 关系,将彻底改变以往对中国农业起源神话传说的 不完整理解,恢复原始稻作农业文化在中国史前文 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中国古代有“社稷”概念, 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丰富多彩的“社日”民俗活动, 以及北京有社稷坛和方泽坛等得到证实。最新研究 化发展中的地位。中国传说时代文化关系研究将由 此揭开新的一页,中国古代文献中线性思维的农业 起源史将由此彻底改变,遍及大江南北的中国原始 稻作农业考古发掘,将有一个地面上的文化符号相 对应,直接汇合到中国古代整体文化系统中。 《国语・鲁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 其子日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 表明:共工神话传说是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神话传 说,浓缩着距今1万年前至距今4000年长达6000年 以上的中国原始稻作农业史;共T是中国远古时代 与炎帝和黄帝等肩的人文始祖;在距今5000年至距 今4000年,共工帝都是杭州市的良渚古城;中国古 代社坛形制和地坛形制可以追溯到瑶山良渚文化 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日后土, 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从农学角度考察,稷属 l55 杭州研究2010年第3期 于耐旱作物。以稷为神显示出旱地农业特征。平整 土地是灌溉农业的前提。种植稷类耐旱作物不需要 灌溉,也不会提出很高的平整土地要求,当然也不 会产生平整土地的神祗。共工之子后土由“能平九 土”被尊为社神,说明社神是灌溉农业神。在中国 原始农业时代,灌溉农业也就是稻作农业。中国古 代文献中有“共工在太吴、炎帝之间”的说法。这 对应着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在旱地农业起源之前的考 古发掘。上述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说明,共工 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神,而且是比炎帝亦即烈 山亦即神农更加古老的农业起源神,因而也是中国 农业起源第一神。 共工被禹打败的神话传说,在时间上混沌地 对应着考古发掘中。最新研究表明,中国原始旱地 农业与原始稻作农业之间,经历了由长期并存到冲 突和最终决战的数千年历史。稻作农业和旱地农业 属于不同的生态——文化板块。在远古历史上,由 于气候周期性变化,相邻的不同生态——文化板块 之间会形成平行互动关系。在温暖湿润的气候周 期,原来的某些旱地农业地区可能更适宜于种植 水稻,于是稻作农业板块就会向旱地农业板块推 进。与此相反,在干旱寒冷的气候周期,原来的 某些稻作农业地区可能更适宜于种植耐旱作物, 于是旱地农业板块就会向稻作农业板块推进。在 距今8000年到距今4000年,中国大地主要由温 暖湿润的气候周期(亦即间冰期)所控制。温暖 湿润的气候周期,总体上有利于稻作农业板块经 常向北推进。于是,久而久之,原始旱地先民在 巫术思维支配下形成如下的认识:多雨气候周期 特别是与该周期相应的洪水灾害,是由被称为共 工的原始稻作农业先民的巫术活动造成的,只有 打败共工才能从根本上战胜洪水灾害。这是在神 话传说中共工被称为洪水灾害制造者以及得“水 德”的主要原因,也是神话传说中从颛顼时代到 禹的时代,治水活动经常伴随对共工战争的主要 原因。根据距今1500年以前文献中记载的传说, 原始稻旱农业战争从河南、湖北,安徽、江苏、上 海到浙江,涉及地域范围很广阔。其中,尤以禹向 东南方向的战争最为著名。 史前稻旱农业战争,最终以旱地农业先民战 胜稻作农业先民结束。战争的结局,使稻作农业先 l56 民失去了自己神话传说的解释权。现在所知道的共 工神话传说是由旱地农业先民流传下来的,这就难 免有很多内容被遮蔽。 三、共工的地域、名称及其与马家浜文化、 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关系 古代文献记载的共工活动地域的主要特征是 多水。这成为支持共工是南方原始稻作农业起源 神的重要根据,也是在稻作农业考古发掘中寻找 共工神话传说发祥地的原因。《山海经・大荒北 经》说: “共工之臣名日相繇,九首蛇身,自环, 食于九土……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 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对其中“其地多 水,不可居也”句,由于缺乏比较文化学观念,历 来没有给予合理解释。共工和相繇可居的“多水” 之地,禹却不可居,这说明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 具有平行互动关系的生态——文化板块。这两个生 态——文化板块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一个可以在多 水之地生息,另一个无法在多水之地生息。如果仅 仅局限于农业文化范围内考察,就可以给予答案 说:不适合于多水地域的禹属于旱地农业文化,适 合于多水地域的共工和相繇属于稻作农业文化。 共工称呼的形成也许与其居住长江流域有关。 《广雅・释水》说:“江者,贡也,所出珍物可贡献 也。”『2 这里将“江”解释为“贡”。《释名》说:“江, 公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在这里,“江”也解 释为‘公”。《说文解字》说:“江,江水…・从水,工 声。”这是说“江”在读音上与“工”通。长江古时被 称为“江”,“江”读音“工”,“江”又被解释“共” 或者“公”,以及“公共”,这至少在含义和读音方面 使人们很容易由“江”亦即“长江”联想到“共工”。 “江”之谓‘公共”是以长江与其支流的关系,比喻 共工族与原始稻作农业其他部族之间关系。“江” 之谓“贡”是从黄河流域原始旱地农业先民出 发,特指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先民向自己贡献 “珍物”。 考古发掘说明,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先民 的确擅长琢玉等工艺。共工族与良渚文化先民在活 动地域上同样处于长江下游,又同样擅长于工艺, 这成为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根据。 共工神话与杭州 提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所在 地的长江下游曾经是共工族重要活跃地区,有许 多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淮南子・地形篇》按照 方向,将风分为八种: “何谓八风?东北日炎风, 东方曰条风,东南日景风,南方日巨风,西南日 凉风,西方日飓风,西北日丽风,北方日寒风。” 然后,又以八风附比某神为某风所生,说: “共 起来。《山海经・海外北经》说: “共工之臣日 相柳氏……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 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山海 经》记载的共工之台,不仅可以与瑶山良渚文化 祭坛作比较研究,而且可以与良渚文化玉琮作比 较研究。 据史书记载,距今35O0多年前的商汤“革 工,景风之所生也。”句下高诱注说: “共工,天 命”,成功地将烈山氏之子柱请出了被祭 ̄P,4000年 神也,人面蛇身;离为景风。”这几个说法合在一 起,说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所在地 乃是共工部族重要活动区域。 四、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与瑶山良渚文化祭坛 在良渚遗址考古发掘中,有一个对中国古代 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这就是瑶山良渚 文化祭坛的考古发现。瑶山“祭坛平面呈方形, 有里外三重土色。最里面的一重土偏于东部,是 一座‘红土台’……第二重土为灰色土,围绕在 ‘红土台’四周,平面呈‘回’字形。堆积剖面 呈方角沟状,沟壁较直,平底。现存深度0.65— 0.85、宽1.70—2.10米。围沟内灰色填土疏松,未 见任何遗物。”¨j 这座良渚文化祭坛,有如下几点特别值得注 意。其一,这座祭坛虽然没有呈现特别规则的正方 形,但仍然可以归人方形祭坛的范围,能够与中国 古代之社坛在形制上形成对应关系。这也就是说中 国古代社坛,在形制上至少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 其二,这座祭坛三重,与古代文献所说昆仑丘对 应。《尔雅・释丘》说:“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 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由昆仑 丘三重,可以联想到昆仑大地崇拜。由昆仑大地崇 拜,又可以联想到良渚文化玉琮。其三,这座祭坛 的第二重为深0.65—0.85米,宽1.70—2.10米的灰土 沟。这个灰土沟可以象征“水”,与坛之第一重亦 即红土台形成“方泽坛”组合。这正是中国古代地 坛的形制。 社神是共工之子句龙。因此,在提出瑶山良 渚文化祭坛对应着社坛时,也就是提出了瑶山良渚 文化祭坛应该是祭祀社神亦即共工之子句龙的场 所。这样,共工神话传说就与良渚文化直接联系 之久的稷神位置,但却没有能够将共工氏之子句龙 从社神位置上赶下来,由治水英雄禹替代。商汤 “革命”之后,一直到明朝,出于对洪水灾害制 造者共工之子句龙何以为社神的解释学困惑,不 断有人提出以禹替代句龙的社神位置,却始终没 有成功。这说明共工之子句龙在中国古代影响之 深远。从神话学角度考察,祭祀社神共工之子句 龙与祭祀共工没有本质区别。这说明,共工事实 上一直以社神形式受到中国古代数千年的祭祀, 其稻作农业起源神文化历史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 销声匿迹。探讨共工神话传说与杭州的关系,也是 给予在中国古代绵延几千年的社神起源解释学困惑 一个最终答案。 五、共工之子术器“复土穰,以处江水”神 话传说与长江下游考古人工土台 《山海经・海内经》说:“共工生术器,术器 首方端,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山海经》的这 段话,也是在将共工神话传说引向马家浜文化、崧 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所谓“复土穰”,也就是在土 地上累加土,形成土台或者土丘。著名历史学家 吕思勉说:“《山海经》言术器复土穰以处江水。 复,即《诗》‘陶复陶穴’之复,则就平地增高 之也。此盖古代治水诚有之事,抑亦其恒用之法。 神话中仍有人事,犹之寓言中之名物,非可伪造 也。”《吕思勉读史札记》提出术器“复土穰”传 说乃是讲“就平地增高”,并且认为所讲应该有其 事, “非可伪造”,可谓独具慧眼。勿庸置疑,所 谓“平地增高”,也是说堆积人工土台。 《史记・殷本纪》说:“东为江,北为济,西 为河,南为淮”。长江被认为在东方,这应该是指 长江下游。这就明确了术器“复土穰”活动在地域 157 杭州研究201o#-第3期 上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同一性。 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 “九州”概念就应该源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 良渚文化人工土台。也正因此,著名史学家吕思勉 说: “共工氏实居水乡,后土之能平九州,犹今荷 文化人工土台与术器“复土穰,以处江水”神话传 说之间存在对应性平行关系,可以形成两个平行的 互相解释系统。这两个系统,一个从神话传说角度 昭示长江下游原始稻作农业先民如何解决居住问 兰人之与水争地也,其劳必不让于禹矣;其为民之 所裎祀也,宜哉。”l4 吕思勉说共工之子后土“能 平九州”是“居水乡”,以及与水争地,如果与近 题,一个以实物遗迹的方式传达长江下游原始稻作 年考古发掘对应,也会使人们想到马家浜文化、崧 农业先民如何解决居住问题。 长江下游属于多水的地带。在距今8000年前 至距今4000年前,这里的海拔高程要低于当代。在 广阔的平原中,湖 白相连,沼泽成片,这在适合发 展原始稻作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为先民的居住带来 困难。如果遭遇阴雨连绵,洪水泛滥,就会出现居 住地被水淹没的危险。即使不在洪水泛滥期,也 存在如何避免潮湿得以安居的问题。这使当时在 这里发展原始稻作农业的先民,发明了利用自然地 势堆筑人工土台的解决居住方式。这是一项伟大发 明。没有这项伟大发明,也就不会有马家浜文化、 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之辉煌。术器“复土穰,以处 江水”神话传说,则是对这项伟大发明的故事性解 释。据说,在长江中游地区也曾经有过原始时代类 似人工土台的土丘。可惜至今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 根据。这使术器“复土穰,以处江水”神话传说与 考古学的对应考察,还只能局限于长江下游地区的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六、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人工 土台同“九,kl1”概念之起源的关系 “《说文》云: ‘水中可居日州’……尧遭 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日九州。”据此,过去研 究界有人认为“九州”概念形成于尧时民居高土丘 以避洪水的经历。考古发现说明,这里所谓“水中 高土”,主要是指河南、安徽、山东交界处的距今 4500年左右的一批人工土台。这些人工土台被认为 是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先民堆筑。但是,从时间上 判断,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先民堆筑人工土台以防洪 水灾害,应该是受到此前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崧 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先民堆筑人工土台的启发。史书 记载说,尧时曾经有“共工治河”活动,亦可以理 解为请来良渚文化先民帮助堆筑人工土台。于是, l58 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人工土台。进一步说,瑶山良渚 文化祭坛之红土台面和灰色土沟的组合,表达的也 是“水中可居”亦即“州”的含义。 《礼记・祭法》和《国语・鲁语》等书在讲 烈山氏和共T氏时,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在谈共 工氏时用“霸九州”“伯九州”或者“伯九有”, 在谈共工之子句龙时用“平九土”亦即“平九州之 土”;在谈烈山氏亦即炎帝时,用“王天下”。 其中, “九州”与“天下”,在中国古代基本上 是同义的,两种说法的最终目的都是谈论地。其区 别则在于:用“九州”谈大地是以地尊地,用“天 下”谈大地是先尊天而后有地。这就构成天地分 别各有所属和天地同属天的两种不同观念。《礼 记・祭法》和《国语・鲁语》等书在谈共工时,不 用“天下”而用“九州”,这也说明“九州”概 念应该起源于有更强尊地传统的共T族,亦即马 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先民,乃至遍及 长江南北的整个原始稻作农业先民。后来,随着 共工族亦即长江流域稻作农业文化影响的北上, “九州”概念才逐渐被黄河流域旱地农业文化所 接受,成为南北方共同的地域划分概念。如果考 虑到“州”与“洲”与“舟”通,人工土台若舟 船,或者也是早期玉璜造型接近舟船和后来玉琮 造型如同高台的最初根据。 七、共工氏“霸九,kl1”神话传说与原始稻作 农业文化北上 共工氏“霸九州”,成为远古中国大地各农 业部族的首领,这个神话传说出现在许多古代文献 记载中。例如,《国语・鲁语》说“共工氏之伯九 有”,《汉书・郊祀志》说“共工氏霸九州”,张 湛注释《列子・汤问》时说“共工氏兴霸于伏羲、 神农之间”,《管子・揆度》说“共工之王,水处 共工神话与杭州 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且句 下注释说“帝共丁氏继女娃有天下”,等等,都是 说中国远古历史上有过共lT族为首领的时代。所谓 解释禹对共工战争和禹治水传说,以及解释共工何 以成为洪水灾害制造者时,比较许多相关记载,都 有更重要的解释学意义。 “乘天势以隘制天下”,也就是利用多雨水气候周 期,向北推进原始稻作农业和成为王天下者。 《春秋左传・昭十七年传》说: “昔者黄帝 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 火师而火名。共T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 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自颛顼以来,不 能纪远,乃纪于近。”孔颖达认为这段话是“从下 逆陈”,证明了共T氏兴起“在炎帝之前,大吴之 后”。杜预解释说: “共丁,以诸侯霸有九州者, 在神农前,大嗥后,亦受水瑞,以水官名。”所谓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以及“以水 官名”,说明中同曾经有过通行共工族纪年,以共 T族文化为主体的时代。 此外,在许多古代文献记载中,还有共丁与 颛顼争霸的神话传说。根据《竹书纪年》等书推 测,共工与颛顼争霸,大约在黄帝时代到禹时代之 间,亦即距今5000年至距今4000年之间。这样,就 在时间上与良渚文化北上在江苏北部花厅留下的考 古遗址,以及屈家岭文化北上河南南阳地区的考古 遗址对应起来。在相同的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原始 稻作农业屈家岭文化,和长江下游原始稻作农业良 渚文化同时北上,显然是得到了有利于向北推进的 气候变化支持。共工与颛项争霸,大约是取得了胜 利。《史记・楚世家》中说: “共工氏作乱,帝喾 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沫重黎”。共T 是一个有6000年以上历史和覆盖整个长江中下游原 始稻作农业文化的伟大符号,其“霸九州”也许可 以与颛项同时,其“以水纪”则应该是在烈山神农 之前的口头历史记忆。 八、禹杀共工臣相柳神话传说与良渚文化灭亡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 “共工臣名日相 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歇所尼,即为 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 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 在昆仑之北。”这段有关共工之臣相繇的记载,在 相繇“食于九土”或者“食于九山”,与 《国语・鲁语》所说“共工氏之伯九有”,与《汉 书・郊祀志》所说“共T氏霸九州”,内容大致相 同。这说明共T之臣相繇也曾经有与中原部族抗争 和自己王天下的意图。相繇最终被禹所杀,证实了 禹对共工战争之残酷。最为称奇的是,只要被相繇 “所歇所尼”“所抵”过的土地,“即为源泽”“泽 溪”“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甚至相繇死后 流血所至,也变得“不可生谷”。这几乎将相繇描 绘成为令人费解的怪物。 相繇属于共工稻作农业文化系统。因其与旱 地农业先民发生利益冲突,所以在战争的胜利者亦 即旱地农业文化者的眼中,他的欲发展稻作农业生 产,被描绘成为令人费解的怪物行为。“禹湮之, 三仞三沮”,是说禹在杀死相繇之后,曾经试图改 造相繇原来居住的“多水”环境,包括破坏相繇的 稻田及其灌溉设施。禹杀相繇的神话传说,对应于 禹到达会稽的文献记载,特别是对应于近年考古发 现中距今4000年左右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的南下长 江三角洲,说明禹在距今4000年前后,曾经到达良 渚文化区域。禹以治理洪水为南,破坏稻作农业生 产的行为,会遭到共_T=族亦即良渚文化先民反对。 因此,《吕氏春秋・乐成》说: “禹之决江水也, 民聚瓦砾。” 需要补充的是,这里提出共工被禹打败的神 话传说与良渚文化消亡的对应关系,乃是覆盖和被 覆盖的大符号与小符号的关系,或者说逻辑上所谓 大前提与其下面小前提之间的顺应关系,既具有某 种程度的必然性,也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对性。共工 是代表着有6000年以上历史和遍及大江南北的中国 全部原始稻作农业文化的大符号,而良渚考古文化 仅仅是这有6000年以上历史的,遍及大江南北的中 国全部原始稻作农业文化大符号下面的一个小符 号。即使考古发掘中的良渚文化已经在禹亦即旱地 农业先民到达长江三角洲前已经消亡,共工被禹打 败的神话传说与良渚文化消亡的对应关系也还是可 以成立的。考古中良渚文化的消亡不意味着良渚文 化先民已经在当地绝迹,更不意味着在良渚文化地 l59 杭州研究2010年第3期 区已经没有任何原始稻作农业先民。因此,即使考 古发掘中的良渚文化已经消亡,只要良渚地区还有 话传说来自淮河以南稻作农业地区是得到民俗记载 支持的。 在介绍共工神话传说时,不能不提到著名的 良渚文化先民活动,或者还有其他原始稻作农业先 民活动着,共工这个大符号就仍然存在于良渚文化 怒触不周山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对应长江三角洲 地区,禹对良渚文化地区共工族的战争就还没有结 束。进一步说,尧舜禹大约也是文化符号。从《尚 书》等古代文献记载中,目前还无法最终确定禹究 竟是某个特定个人,还是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 符号。所以,从根本上讲,禹对共工的战争,乃是 符号化的口头历史。 九、共工神话传说在稻作农业地区之影响 尽管共工被解释为洪水灾害制造者,共工神 话传说中的社神亦即田地神、以及行神,不仅在中 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而且在淮河以南稻作农业地 区民间影响深远。这可以从《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 汇编》中得到证实。该书收录南方地区1076种地方 志。其中,出现农历二月祭祀社神民俗活动和田 地神民俗活动记载428次,出现农历八月祭祀社神 民俗活动记载228次,出现六月六日祭祀田地神民 俗活动记载165次,出现其他祭祀田地神民俗活动 记载95次,总计出现祭祀社神和其他田地神民俗活 动记载916次。与收录地方志数量比较出现频率为 85.1%,亦即每100部地方志中出现祭祀社神民俗 活动和其他祭祀田地神民俗活动记载85.1次。与此 对应,该书收录北方地区756种地方志。其中,出 现农历二月祭祀社神和土地神民俗活动记载66次、 出现农历八月祭祀社神民俗活动记载31次,出现六 月六日祭祀田地神民俗活动记载6次,出现其他祭 祀土地神民俗活动记载11次,总计出现祭祀社神和 其他祭祀土地神民俗活动记载114次。与收录地方 志数量比较出现频率为15.1%,亦即每100部地方 志中出现祭祀社神民俗活动和其他祭祀土地神民俗 活动记载15.1次。上述数量统计说明,民间祭祀社 神和其他祭祀田地民俗活动,在淮河以南稻作农业 地区的确要远远多于淮河以北旱地农业地区。与此 相关的来自共工的祭祀行神民俗活动,也是淮河以 南稻作农业地区远远多于淮河以北旱地农业地区。 这说明,在淮河以南稻作农业地区民间,共工神话 传说的实际影响是从不泯灭的。因此,提出共工神 160 距今7000年前后,陆地被海水淹没和重新复现的历 史。共工也由这个故事成为造成“天倾西北,日月 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列 子・汤问》)的开辟大神。 十、生息在西溪湿地的共工后代——千年洪 氏家族 与美丽的西子湖相邻,杭州市又出现了一个 具有美丽传说的西溪湿地。特别令人惊奇的是,在 西溪湿地三期所在的五常街道附近,竟然发现了有 数百人之多的共工后代——洪氏家族。这是一个在 西溪湿地居住上千年、出现洪异等文化伟人的著名 家族。在4000年前原始稻作农业与原始旱地农业之 间战争以后,被迫分散各地的共工族,竟然有一支 在千余年前又返回遥远祖先的居住地,创造出新的 辉煌,这实在如同鬼使神差般令人惊异,如同上天 真的存在神灵般令人感到兴奋与回味无穷。在西溪 湿地发现中国原始稻作农业起源神共工的后代,这 为杭州增加了新的文化底蕴。 根据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和宋邓名 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等书记载,中国有 “洪”“龚”“共”“后”等多个姓氏源自共工。其中, 尤以“洪”姓与“龚”姓的人口多,影响大。史国强 著《中国姓氏起源》(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据 《元和姓纂》说:“洪……本姓共氏,后为避仇,以 共工有水德,在共字旁加水而成洪姓。”同书,又 转引《古今姓氏书辨证》说:“龚姓出自共工氏,与 洪姓同宗……(洪)以共工水德,加水为洪姓…… (龚)因共工之子名句龙,继共工之职,后来为了避 仇,遂在共字上加龙字,即成龚姓。” 西溪湿地的共工后代洪氏,传说是来自敦 煌。这个传说大约不是空穴来风。《史记・五帝 本纪》有“流共工于幽陵”句。句下张守节《正 义》转引《神异经》说:“西北荒有人焉,人面, 朱发,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顽愚,名 日共工。”所谓“西北荒”与敦煌存在地域上的 共工神话与杭州 对应关系,不妨成为敦煌一带有共工族后代的重要 参考。 共工族可以到达北方,这从禹或者黄河流域 原始旱地农业先民到达会稽的考古发掘证实。这就 是距今4000年左右,确实有黄河流域原始旱地农业 “命共工治河”对应起来。 十一、探讨共工神话传说与杭,kl1关系的意义 被称为“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乃是共工 先民到达江苏高邮和上海的考古遗迹。与此同时, 也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发现有一支良渚文化先民 沿海岸向北迁徙留下的考古遗迹。这或者可以认为 帝都。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神共工大帝曾经定都在杭 州地区,这说明在距今5000年前到距今4000年前, 杭州地区已经出现影响中国史前史发展的重要都 是被流放的共工族留下的遗迹。这从考古学角度证 明共工族到达北方也是有根据的。过去,将黄河流 域的禹到达长江以南的会稽解释为治水,这当然是 不可能的。当时的生产条件那么落后,在洪水灾害 面前自顾不暇,原始旱地农业的大禹,怎么可能从 黄河流域出发为长江流域的原始稻作农业先民治理 洪水灾害呢?而且,禹为什么在治水中还要到“裸 国”呢?这显然是在搞统一战线,联络共工活动 中心周围的比较起来更为原始的部族,共同打败共 工。因此将禹到达会稽解释为对共工的战争,亦即 对良渚文化稻作农业先民的战争,这即使从简单逻 辑出发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禹在这里杀死防风氏, 还杀死共工之臣相繇,都说明这是一场战争,而不 是帮助治理洪水灾害。 当然,共工族人到达北方,大约不都是被流 放,或还有其他原因。《竹书纪年・尧》记载: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这可以认为是请共工 族帮助在黄河泛滥成灾区域“复土壤”。考古学根 据是在河南、安徽、山东交接处确实有距今4500年 左右堆积的人工土台,属于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 这些人工土台,从年代上考察,应该是受到更早的 长江下游原始稻作农业先民堆积人工土的影响。当 然,要发现这些人工土台与共工的联系,需要认定 作为稻作农业起源神的共工与良渚文化的联系。也 就是说,只有认定稻作农业起源神的共工与良渚文 化存在对应关系,才能够使良渚文化先民帮助黄河 流域旱地农业先民堆积人工土台,与文献中记载的 注释 [1]扎拉嘎:《展开4000年前折叠的历史——共工传说 与良渚文化平行关系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清]阮元等撰集:《经籍蓑诂》,北京:中华书 局,1982年,第63页。 市。文献记载所说共工“霸九州”,如果不是特指 伏羲与炎帝之间的某个时期,还包括其后的史前时 代,那么,这也意味着在共工的某个鼎盛时期,杭 州余杭地区曾经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探索共工神话传说与杭州的关系,就是将共 工神话传说与杭州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 化汇合在一起,形成考古、历史与传说的互相辉映 和互相促进的解释系统,使杭州马家浜文化、崧泽 文化、良渚文化考古遗存物有了自己的历史活动主 体。共工既是西溪湿地洪氏文化的遥远祖先,又是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神的人文始祖地位,将极大扩展 西溪湿地的文化底蕴。 良渚文化如果没有自己的对中国文化影响深 远的神话传说,那么,它就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区域 考古文化的地位。良渚文化已经跨人文明门槛,其 消亡年代距今仅仅4000年左右,如何可能没有文献 记载流传下来呢?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炎帝、黄 帝、颛顼、尧、舜、禹和蚩尤,等等,都不可能成 为良渚文化的活动主体。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社 神崇拜来源于包括良渚文化在内的中国原始稻作农 业文化的根据,证实了共工神话传说乃是中国稻作 农业起源神话传说和稻作农业起源浓缩史。或许这 样,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史上的历史地位就有 了文献根据。 探讨共工神话传说与杭州的关系,有可能将 中国古代文献中众多有关共工的记载纳入到杭州市 文化史中,丰富杭州的历史与文化。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瑶山》,北京:文 物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4]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2年,第75—76页。 (责任编辑方晨光) 16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