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 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 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 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 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 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 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 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 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 特征。
情感、价值方面: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 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 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三、 说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1、
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
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
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
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 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 正确的表达。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让学生针对12个正方形的摆法讨 论,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 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 学生的兴趣。
(二) 情境体验,理解概念: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1)情境 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根据12个正方形的不同 摆放方式写出算式,让学生充分经历了 “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 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 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 理解倍数和因意义。这样做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 拓展了空间。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 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 36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 是倍数,谁是因数。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 分
地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对反 例的辨析,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接下来结合板书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 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 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找一 个数的因数,为了考查学生的动手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20 的两个数是20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20的因 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 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 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 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 并通过找三个数的所有因数,而找出引述的特征,从而在互相评价、 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本环节对学 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并通过两次针对性的比较,使学 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找一个 数因数的方法。然后通过尝试做题巩固方法。)
接下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 什
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 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 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并在找因数特征的基础找到倍数的特征。 六、说板书设计:
2 x 6 = 12
因数和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和6的倍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