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科学博物馆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实践

当代科学博物馆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实践

2023-08-02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doi:10.16703/j.cnki.31-2m/n.2017.03.002

当代科学博物馆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实践

焦郑珊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摘要科学传播是连接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桥梁,作为科学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科学博物馆的起源、发展、社会功能、未

来规划等既影响着科学传播的实践与效果,也受到科学传播理论发展的影响。回溯历史,科学博物馆的萌芽、发展与使命,与科 学传播理论的发展协同统一,有深刻的内在关涉。科学博物馆于科学传播的必要性与独特性也已得到认同。当前,科学传播面 临着受到社会极大关注、科学知识与人类行动之间的鸿沟加深、科学技术遭受信任危机等挑战。因此,我国科学博物馆应结合 时代背景与国际科学博物馆经验,从构建科学文化、增加科学传播的历史维度、推动“精准传播”、加强科学工作者的传播意识 等几个方面提升科学传播实践能力。

关键词科学博物馆科学传播科学文化历史维度精准传播

0引言

科学技术的萌芽、发展及功能,都与人类社会有

义上的科学技术的传播活动既包括科学技术的内部 交流,也包括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

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技术的传播活动可以追 溯到古希腊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 “缪塞昂”(

着很深的关涉,科学传播正是连接科学技术与人类 社会的桥梁。通过科学传播,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得以 交流、沟通,科学技术得以被公众认识、理解、评价和 参与。科学传播是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的 基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 客观需要。

Mouseion)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今天博物馆

和学术交流场馆的复合体:“缪塞昂是学者会面、交 流观点和辩论的场所……其中的图书馆由文献资料 的保存室和辩论室组成,在其中的科学交流包括阅 读、批注、辩论和关于自然的、科学的以及技术的实 际操作。”[2]在科学技术的萌芽阶段,“缪塞昂”既保 存了大量文献和实物资料,又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 成员提供了交流、辩论的场所。由于“缪塞昂”所收集 的大量资料,有些学者主张它是现代博物馆的前 身,也有学者认为“缪塞昂”的主要功能并非收藏, 而是图书馆和高层次学术研究、交流的综合体,因而 更像今天的大学和学院。[2,5]

尽管“缪塞昂”和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有本质区 别,但是无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收藏意识与 收藏行为的萌芽的角度,“缪塞昂”都可以说是扮演 了启发者的角色,一定程度上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 博物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同样,诞生于科学技术萌

169-

1科学博物馆与科学传播的内在关涉

科学传播连接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其内涵、模 式与预期目标反映着人类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 思考。随着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传播的途径 日趋多元化。作为科学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科学类 博物馆的起源、发展、社会功能、未来规划等既影响 着科学传播的实践与效果,也受到科学传播理论发 展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与内在关联。

1.1博物馆的诞生与科学传播的同根同源

科学技术的传播即“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 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1广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 3 (3) Sc/'enceEducat/'onandMuseums

芽时期的“缪塞昂”也开启了科学传播的先河,科学 共同体内部成员在其中就不同主题进行交流、探讨、 辩论。科技类博物馆的早期萌芽与科学技术的内部 传播活动同时在“缪塞昂”中得以呈现,二者可谓同 根同源、密不可分。

1794年建成。随后,伦敦科学博物馆(

ence Museum) 、 位于慕尼黑的 德意志 博物馆

(Deutsches Museum)等大量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在欧

洲迅速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中心向美国的 转移,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也开始在美国蓬勃发展,如 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

London Sci­

1.2科技类博物馆的教育转向与科学传播理论的 内在关涉

曾经,博物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收藏,即收藏各 种与主题相关的珍贵、稀有的实物,妥善保护并将之 按一定原则整理、分类、排列。专注于收藏的博物馆, 首先是各种“奇珍异宝”的储藏室;其次可能作为收 藏者展示自己的“工具”,展示自己的财力、专业度、 社会地位等等;第三,可能作为专业工作者的“资源 库”,其中收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藏品对于某一领域 的研究有某种借鉴、指导意义。若博物馆一直保持着 这样的特点,那几乎可以断言博物馆与面向公众的 科学传播无关。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 求的转变,科技类博物馆的使命经历了教育转向,从 而将它与科学传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随着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和随之而来的 自然科学的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探索自 然世界,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标本、珍奇物件,一部 分贵族、学者对收藏感兴趣,“珍宝柜”(

and Industry)于1940年向公众开放。这时期的科技

类博物馆是现代科学体系建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 值得到认可的产物,不再仅仅作为精英及贵族特权 的象征而存在,而同时也是教育公民、传播科学技术 的工具。收藏、展示、教育三者同时被视作科技类博 物馆的使命。

几乎与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同时出现的,还有各 种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活动。1831年英国科学促进 会(

The Museum of Science

ence)的成立被视为科学普及兴起的标志,它的宗旨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

就是“推动和指导科学发展,引起国民对科学的重 视,排除阻碍科学进步的绊脚石,促进国内国际科学 交流”严506并通过科学家宣讲、辩论等方式扩大科 学在社会中的影响、提升科学的社会认可度。在这种 科学普及观念的影响下,科技类博物馆作为收藏过 去科技成就、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的场馆,也开始扮演 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兴趣的角色,博 物馆从私人收藏到面向公众开放就是这种角色转变 的最佳印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对于科学技术有 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 使人类认识到其残酷的一面;量子力学等新理论对 原有经典力学造成的冲击,使人们开始怀疑科学的 完美;农药的滥用造成的环境危机……这一切都首 先让科学工作者认识到,科学不仅能够给人类带来 种种福利,它还有不可预测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 这值得我们去深思、探讨。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影响的 多元化发展,以及哲学、社会学等理论思想的转变, 伴随着1972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

cabinet)应运而生,这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博物馆的

起源。[5]由于收藏者的个人兴趣不同,“珍宝柜”的藏 品可以说无所不包,基于对自然界的认识而收藏的 各类自然标本,为早期自然史博物馆的出现奠定了 基础。这也被认为是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的第一阶段, 收藏以及基于藏品的科学研究是这一时期自然史博 物馆的主要功能严与科学传播的联系也仅限于推 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为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提 供资源。

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等 一系列历史事件,一方面为科学技术的爆发式发展 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使人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 巨大实用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既有展示科学技 术伟大成就的欲望,又有通过展示而推广、进一步发 展科学技术,进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求。第一 个拥有科技类藏品的、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一巴黎工艺博物馆(

170-

Curiosity

ence Board) 对公众的科学态度与科学兴趣的调查、 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的报告 《公众理解科学》(ThePuWcUnderstandngofSci- ence)以及《科学传播》(ScienceCommunicaion)等

专业学术期刊的出现,科学技术的传播活动进人公

National Sci­

Mus6e des Arts et Metiers)于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 3 (3) Sc/enceEducat/onandMuseums

众理解科学阶段,公众对科学技术有了更多的知情 权与话语权。与此同时,科技类博物馆也发生了新的 转变:教育开始取代收藏和研究,成为科技类博物馆 的主要目标。博物馆被视作连接公众与科学、提高公 民科学素养、加强公民对科学技术理解的场所。为加 强公众与科学技术的沟通,科技类博物馆采取各种 手段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中心应运而生,全新的展示内容、互动性的展示 手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

进人21世纪,科学技术与公众的关系日趋复 杂。2000年英国发布的《科学与公众

科技类博物馆可以做到一馆千面,适合不同观众。

第二,科技类博物馆能够连接历史、现在与未 来,立体呈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 系。不同时期的实物展品与解说文字、模拟场景等结 合在一起,完整呈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和当前最新成果,一方面作为成果被 展示出来,另一方面也作为展示手段用以呈现其他 内容。同时,对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畅想与趋势也是 科技类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之一。在一个空间中,观众 能够作为参与者,经历一个奇妙的时间旅行,能够回 溯历史、感受当下、畅想未来,完整感受科学技术的 发展脉络和它与人类社会的互动,这是其他科学传 播途径很难实现的。

Pub&)这一报告指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曰趋紧张,

科学正面临着来自公众的信任危机,要从不同方面 改善已有的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实践,以促进公众对 科学的理解,加深公众与科学的交流。[8]科学技术的 传播活动进人有反思的科学传播阶段,公众成为与 科学共同体平等互动的参与者,其对科学的参与受 到强调。在这样的背景中,科学中心进一步发展、完 善,已成为科技类博物馆的重要形式,吸引了大量观 众,旧金山探索馆(

》(Sciencein

2科学传播的当代处境

当前,科学技术的传播活动处于有反思的科学 传播阶段,公众参与被强调,在时代背景中面临着不 同的机遇与挑战。理清科学传播的当代处境,是指导 科学博物馆视野中科学传播实践的基础。

Exploratorium)、安大略科技中心 (Ontario Science Centre)、广东科学中心等成为最受

由此,科技类博物馆和科学传播理论的发展一

2.1科学传播的时代使命与社会价值

科技创新关系到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进步 等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在经历了政府主导、 计划主导、技术主导等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后,我国开 始进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阶段。在知识经济社会、国 家全力建设创新体系的大背景下,知识传播系统既 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又对科学技术创新 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科学传播当前肩负着时代 使命与社会价值。

首先,在国家全力建设创新体系的背景下,一个 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与科学创新能力息息相 关。科学传播是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进而有 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效途径,因而受到极大 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 系,提高传播能力。”

第二,科技馆作为科学传播的有效途径,在我国 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 位。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博物馆就被视作传播先进科 学知识、科学救国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后,科 技馆、博物馆事业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当前,博 物馆工作更是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总书记在

-171-

欢迎的科技类博物馆。

直有着深刻的关联与互动。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途 径之一,科技类博物馆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随着科 学传播理论的发展而转变,以不断适应科学传播的 主流思想,达到科学传播的主要目标。

1.3科技类博物馆于科学传播的必要性与独特性

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相较于电视媒 体、书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传播途径,科技类博 物馆有其独特性。

第一,科技类博物馆受众广、辐射范围大。相较 于其他传播途径,科技类博物馆的传播方式相对灵 活、内容丰富多样:既可以通过儿童乐园、互动性游 戏等方式,向儿童呈现简单、有趣的科学知识,也可 以通过实物展陈、文字说明、语音讲解等向成年观众 介绍较为深刻的知识,还可以通过主题展览、专业讲 座等方式向专家学者提供启发与讨论的机会。常设 展览与临时展览、科学传播活动相结合,实物展品、 互动性展品、高科技手段的应用等展陈方式相结合,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 3 (3) Sc/'enceEducat/'onandMuseums

2016年11月致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指 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 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 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 和参与者”,将博物馆、科技馆工作的地位提升到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 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科学技术创新包括科学技术发明和产业 化应用两个步骤,前者更多地与科学家的科研能力、 政策和资金支持、科学仪器等因素相关,后者则还要 考虑历史的因素。科学史中不乏发明之初被看好、大 规模应用后却引发各种问题的科技发明,因而科学 技术发明的产业化应用需要慎而又慎。在构建国家 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学传播的过程中,自然要从历 史的维度考虑科学技术的影响,引发历史反思,时刻 保持自省。在传播与科学史相关的信息方面,科技馆 有着天然的优势,因而科技馆在科学传播领域有其 独特性。

新的科学技术信息一无所知的公众,通过聆听、学 习、理解,对这些信息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基于此决 定是否接收信息。简言之,公众认为这些科技信息可 信,才有可能继续深人了解、强化认知。[9]

当前,科学技术正从两个方面遭遇信任危机,这 影响着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科学传播的效果。 一方面,科学共同体内部个别人的不道德行为所造 成的负面影响,影响着整个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形象, 进而影响着科学权威的可信度。科学家学术造假、谋 取私利等行为一经曝光,会严重影响其所在学术机 构乃至整个学科的社会形象。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 的今天,这种消息几乎不可能被隐瞒。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以社会化为主要特 征的新媒介的迅猛发展,科学传播的主体日趋多元 化、大众化。新平台的兴起极大地便利了科学传播的 行为、扩宽了科学传播的途径,但同时也使得科学传 播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科学传播的质量难以保证。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或真或假的消息, 公众在接收这些消息时要经过自己的辨别与判断。 如此,科学传播主体的权威性被削弱,公众往往难以 毫无怀疑地接受相关信息,而怀疑与犹豫又会影响科 学传播的范围、速度与深度。如何规范科学传播主体 的行为、树立合理的科学权威、促进科学共同体与公 众的良性互动,是当前科学传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2.2 ‘‘知识”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从现代科学诞生到经典科学体系确立的这一段 时间,科学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技术应用也愈 发广泛,科学技术一度被视为理性的、完美的存在, 其对人类社会的正面影响被认可和强调。推广科学 知识、推动科学知识实现技术应用,一度是科学技术 的传播活动的最大目标之一。科学知识与人类行动 之间并无太大的鸿沟,似乎从知识转变成行动只是 时间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化、 多元化,人类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同时 科学理论的发展也不断颠覆人类对自然界的现有认 识,人类陷人混乱与怀疑。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科 学技术的警惕:因为科学技术影响的复杂性和某种 程度的不可预知性,在科学知识从理论进展到实际应 用的过程中,人类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检验手段、更加 谨慎的思考,使得知识与行动之间的鸿沟日益加大。

3当代科学博物馆视野中的科学传播

科学传播的理论已经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自身

3.1从\"传播科学知识”到‘‘构建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产生了转变,公众不再被预设为与科学技术 无关的、无知的对象,进而被灌输种种“正确的”科学 知识,而是被视作与科学共同体平等的、能够参与到 科学技术的研究、评价中,能够影响科学技术未来发 展的群体,公众的身份经历了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

科学博物馆在实践科学传播的过程中,也应转 变观念,将目光从“传播科学知识,加深公众对科学 的理解”转移到“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参与 科学,建构社会科学文化”。科学博物馆作为公众文 化机构,其呈现形式、展示内容、运营方式等都受到 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形 塑着当地的文化。将知识与科学方法、科学史、科学

2.3科学的信任危机与科学传播的心理困境

无论科学技术的传播活动处于什么阶段、受哪 种主流观点的引导,专业工作者向公众传播最新的 科技进展都是科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全

-172-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 3 (3) Sc/enceEducat/onandMuseums

精神、科学观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元 素联系起来,传播科学知识、启发科学精神、树立正 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促进公众参与科学、提升公众 科学素养是今天科学传播的主要目标。

科学博物馆应参照世界各地的成功经验,融人 当地社会生活与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建构当地科学 文化。具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推动馆校结合,将参 观科学博物馆的活动常态化,将之作为学校正规科 学教育和家庭非正规科学教育的补充与过度。欧洲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实践,如荷兰莱顿将每 周二上午定为博物馆日,市内博物馆向中小学免费 开放,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不同的博物馆、围绕不同的 主题开展讨论与学习,博物馆已成为当地重要的休 闲方式和地域文化;设计展示内容及展示方式,引领 当地科学文化;展示陈列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学、 哲学等人文学科的联系与互动,在科学博物馆这个 相对独立的空间内营造立体的科学文化环境;在展 品设计中注重互动性因素,鼓励公众参与,激发公众 对科学的兴趣。

达成科学传播的既定目标。科学传播的形式、途径、 使命都受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作 为公众文化机构,科学博物馆应通过选择、展示恰当 的史实来达成某种目标。如莱顿布哈夫博物馆 (

MuseumBoerhaave)致力于通过展示17世纪荷兰

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一黄金时代来激发荷兰人民的国 家荣誉感和对科学技术事业的信心与兴趣;德意志 博物馆则大量展示德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成就,特 别是还有专门的荣誉厅来陈列著名科学家和发明家 的雕像和事迹,以此来回顾德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展 示德国乃至世界辉煌的工业文明。

3.3推动科学传播的精准化

科学传播是连接公众与科学共同体的桥梁,其 使命、内容、途径等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另一方面,面 对不同的受众,科学传播应有不同的具体目标与方 法,用“精准传播”的方式提升科学传播效率。

大多数科学博物馆都包括适合少年儿童的内容 和面向成年观众的内容两个部分,针对不同的受众, 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工作应有不同的侧重。以少年儿 童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展览、讲座等科学传播活动,首 先应做到趣味性与科学性并重,通过寓教于乐的手 段来激发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提升他们的科学素 养。同时,还应该结合青少年的学校课程、升学考试、 职业规划等与他们的人生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设 计能够巩固学业发展、指导未来就业的活动。针对成 年观众,则要紧抓科技热点,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城市雾霾的成因等,引导公众共同参与科学讨 论,为科学的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多种途径的“精准 传播”,达到扩大科学博物馆影响力、增加受众群体 的效果。

3.2关注科学传播的历史维度

尽管历史并非紧紧围绕当下热点问题、体现科 技前沿发展,历史对于科学传播却是必不可少的。一 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历史背景;另一方面科 学传播也受到科学技术的历史影响、时代背景等因 素的影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历史维度探讨 科学传播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有利于系统分析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与互动,理清科学传播 的价值与意义,规划科学传播的未来发展,尽量规避 可能出现的科技风险。

科学传播的历史维度包括传播科学史相关的知 识,包括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科技大事件、著名科学 家的事迹、标志性的科学实验、重要科学机构的创建 与发展、某一重要科学理论的提出过程等等。这些独 立的事件、人物串联起来,能够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 发展脉络,在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路径、科技与社会 的互动过程、科学技术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得以呈现。 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人类既能够对历史进程形成 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并对历史现象形成合理的解 释,也能够为我们当下所关注的问题寻求历史依据。

科学传播的历史维度还包括将历史作为工具来

3.4加强科学工作者的科学传播意识与责任感

很多科学博物馆既是面向公众的文化展示机 构,也是科学研究机构。大量学者依托科学博物馆丰 富的文献资料、实物资源以及实验室等设施进行高 水平的科学研究并发表大量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 德意志博物馆就有一支80余人的技术研究队伍和 超过300余名客座专家学者,对展品开发设计、科学 史等学科进行专业的研究;伦敦科学博物馆则有专 门的研究室,围绕应用科学的价值、技术应用的历 史、博物馆学等主题进行研究……博物馆的科研功

173-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 3 (3) Sc/'enceEducat/'onandMuseums

能得到了良好的诠释。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科 学技术面临的信任危机与争议愈发严重,科学传播 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认可。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 高速发展与自媒体平台的兴起,拓宽了科学传播的 渠道,使之更加便捷、高效。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工 作者不仅要专注科研,还要注意培养科学传播意识, 将科学传播视为和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使命。

相较于科学传播工作者,专业学者在科学传播 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对于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普遍 较高,理解较为深刻全面,更能深人浅出地解释科学 原理,并通过亲身经历剖析科学技术的本质、讲述科 学方法、传达科学精神。同时,专业学者往往有较高 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他们进行科学传播的效果 往往较好。[10]科学博物馆应该发挥上述优势,引导科 学工作者更多地参与到科学传播工作中来,如对学 者进行科学传播培训,提高其表达技巧;邀请馆外科 学工作者来馆进行讲座等科学传播活动;鼓励科学 工作者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普及科 学知识、推进科学传播等。

科学博物馆能够重现历史、呈现当代、展现未来 发展趋势,是历史学家、专业科学工作者、过去公众 与当代公众对话的绝佳场所,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平 台。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探讨当代科学博物馆 中的科学传播实践,对于科学传播的发展与科学博 物馆的未来建设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懼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5.

[2] Giovanni Di Pasquale. The Museum of Alexandria: Myth

and Model[M]//Marco Beretta. From Private to Public: Nat­ural Collections and Museum. Sagamore Beach, Mass: 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 2005.

[3] G. E. Burcaw.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M]. 3rd edi­tion. Walnut Greek, CA: Altamira Press, 1997.

[4] 李军.从缪斯神庙到奇珍室:博物馆收藏起源考J].文艺研 究,2009(4):124-133.

[5] Sharon Macdonald. Exhibition of Power and Powers of Ex­hib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licies of Display [C] //Sharon Macdonald. The Politics of Display: Museums, Science,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1-24.

[6] S. M. Nair. The ‘Greening’ of Natural History MuseumJ]. Museum International, 1996, 48(2): 8-13.[7] 宋子良.理论科技史[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506.

[8] 英国上医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科学与社会[R].张卜天, 张东林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9] Dietz T. Bringing Values and Deliberation to Science Com- munic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110(suppl.3):14081-14087.

[10] Rolf Hut, Anne M. Land-Zandstra, etc. Geoscience on Television: a Review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Geosciences [J]. Histor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6(6): 2507-2518.

(2017-06-09 收稿;2017-06-14 修回)

作者简介:焦郑珊(1987—),女,助理研究员,从事科学技术史与文化研究,E-mail: jiaozhengshan@ihns.ac.cn。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the view of contemporary science-related museums// JIAO Zhengshan

Authors address Th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E-mail:

jiaozhengshan@ihns.ac.cn

Abstract Science communication connec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society. As one of the

effective approach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lated museum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cience communication. On one hand, the budding, development, social function, future of science-related museums are influenced by the theory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science -related museums affect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the result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 3 (3) Sc/enceEducat/onandMuseums

-174-

Reviewing the history, the appearance of science-related museums is correspo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t present, science communication is facing new conditions: the attention from human society, the gap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 crisis of confidence that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individual belief and value system. To solve the questions, contemporary science -related museums should build scientific culture, emphasize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develop specialist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e the scientists’ ability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Keywords science-related museums, science 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cultur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pecialist communication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17年5月27日上午,上海科技馆馆长、教授 王小明在北京举行的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 争先奖励大会上,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奖这一殊荣。

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 神,进一步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建设世界科 技强国进程中创新争先。2017年4月,中国科学技 术协会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务院 国资委,报请中央批准共同设立全国创新争先奖,主 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 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卓越贡献、 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 团队。全国创新争先奖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表 彰10个科研团队授予奖牌;表彰不超过30个科技 工作者授予奖章,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表彰不超过 30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状。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 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

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的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 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 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是仅次于国家最高 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

在“全国创新争先奖”的评选中,按照“德为先、 术要精、能力强、基础厚、贡献大”五条标准进行选 拔,设立了奖励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研 究制定了“全国创新争先奖”评审办法,邀请包括 157名院士在内的300多位各学科领域杰出代表、 科技管理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担任评审专家。评审分 网上预审、初评、复评、公示、审定等环节,按照科学 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 普及社会服务五个领域,下设16个评审组。经网上 预审、初评、复评,从217个渠道推荐的1 343名优 秀科技工作者和227个科研团队中,共评选产生了 10个奖牌获奖团队,28名奖章获奖人选,254名奖 状获奖人选。

(上海科技馆)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 3 (3) Sc/'enceEducat/'onandMuseums

1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