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结合背景理解文章。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4、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2、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9月18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
2
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故事新编》、《南腔北调集》、《坟》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于“三味书屋”(教参)
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者选编《(朝花夕拾》时的思想感情:
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6岁时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21岁去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后为拯救国民的精神,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犀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1936年在上海病逝。他给我们留下了八百多
3
万字的文学巨著,成为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的。鲁迅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来了呢?又为什么要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呢?
原来,“三〃一八”惨案以后,北洋军阀政府通缉鲁迅,他被迫离开北京到厦大任教。他在《朝花夕措》”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然而鲁迅一贯主张的却是:“……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因此,即使困守在厦门大学,也总要“做一点事”。做些什么呢?他针对着当时文化教育在全国泛滥的封建复古的逆流,如:“尊孔读经”,小学生必须读“四书五经”等,以追怀往昔来予以回击。鲁迅曾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鲁迅先生在“只剩了回忆”的困境下,仍在自觉地战斗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攒 拗 确凿 菜畦 桑葚 蟋蟀 臃肿 脑髓 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倜傥
2、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4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3、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为何,那一段又是过渡段,请探讨。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4、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明确: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第二课时
四、赏析课文,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5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12岁前)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自由)
3、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明确:(1)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静态的事物)-----植物
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动态的事物)------动物
妙在: 从整体到局部,从植物写到动物,从静景写到动景,写作角度不断变化,而层次甚为分明。
(2)形容词如:“碧绿”(菜畦) “紫红”(桑葚)、“黄”(菜花、
6
蜂);===从颜色上写[色美]
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 “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肥胖”(黄蜂)、“高大”(皂荚树)、“臃肿”(根)、“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从视觉上写
“长吟”(鸣蝉)、“弹琴”(蟋蟀)===从听觉上写[音美]
“又酸又甜”(覆盆子)===从味觉上写[味美]
黄蜂肥胖何首乌藤与木莲藤缠络,形状各异。[状美]
(3)第二段妙在: 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桑葚、菜花是春末的,鸣蝉在盛夏,蟋蟀在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构思精巧)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4、美女蛇的故事作用。(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对描述百草园产生了什么作用?)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7
作用: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这段使用了什么手法?
分析:作者在记叙百草园的景物时,插叙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使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这段传说引起了作者的担忧、幻想,也使作者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这些心理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因此使人感觉到百草园更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
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实际上百草园其实很普通,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提到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点拨: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可见童年的鲁迅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好奇、天真幼稚的孩子。
8
第三课时
五、合作交流,感悟探讨:
1、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2、学生活动,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你能用平面图画出来吗?为什么中年的鲁迅还记得这样清楚?
明确:(1)学生根据第10段的叙述来画。他记得这样清楚,可见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味怎样的人?者对他
9
态度如何?
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鲁迅对先生的态度是: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3)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4)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分析: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5)作者在这里读书快乐吗?(4人小组展开讨论)
10
明确:学生认为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或者认为这里的生活也让人难忘也有欢乐的,只要紧扣文章内容来谈,言之有理都可,应给于肯定。
如,认为枯燥无味,可从繁琐的礼仪、教学方式的单调、不允许学生提问、不准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等方面来谈。认为欢乐,可从老师较为开明、老师知识渊博、有机会便跑出去玩、老师读书入神可在座位上做游戏画画等角度来谈。
六、拓展延伸: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篇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家作品;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中写景状物的部分,提高描写的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课型:教读课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12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板书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解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学生自由说说自己对鲁迅的认识。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二)提问: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13
明确:1(是什么)写百草园的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
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怎么样)从“从。。。到。。。”可以看出文章空间的顺序写的。
(三)积累下列字词: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záo)菜畦(qí) 桑椹(sha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lu?) 攒(cuán) 豁(huō) 敛(liǎn) 脑髓( suǐ)
陌生(m?) 鉴赏(jiàn)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2)解释下列词语
确凿:确实无误。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罕:稀少。至:到。
渊博:(学识)精深广博。 消释:消融,熔化。
宿儒: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宿:年老的,久经其事的。
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圆形,
14
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
(四)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用简要语言概括每一部分各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第一部分(1-9节)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1-2节)百草园的美好景物
(3-6节)美女蛇的故事
(7-8节)百草园的冬天 (雪地捕鸟)
第二部分(10-24节)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10节)三味书屋的陈设
(11节)对先生的印象
(12-16节)询问怪哉
(17-20节)后园寻趣
(21-23节)师生读书
15
(24节)课上做戏画画的事。
【注意:
学生分组讨论第9段的归属问题(第9段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教师朗读第9段。
明确:
第9段主要从儿童的视角,以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对离开百草园原因的进行猜测,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内容上承上启下,在结构上有一个过渡作用。因为第9段更多的是写对百草园的情感,所以把它归在第一部分比较合理。】
(也有把过渡段划在下面部分的)
三.小结
从标题来看,本文写了两个时段的生活,一是小时候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二是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四.课后作业
熟读整篇课文,对文中的景物描写进行反复阅读,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16
第二课时
一.回顾: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
二.分析“百草园”部分:
(一)朗读第一节
提问:“似乎”“确凿”这两个词矛不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事情已经隔了七八年,不能轻易下判断。“确凿”是因为从成人的眼光看,园子里肯定只有一些野草。
(二)学生齐读第二节,品味写景状物
1.提问: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造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二问)
它的作用在于由整体概括到突出局部。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有无限趣味,那么百草园中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
17
2.学生找出文中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是按什么顺
序写的?
明确:
春:碧绿 菜畦
光滑 石井栏
高大 皂荚树
紫红 桑椹
夏:鸣蝉 长吟
肥胖黄蜂
轻捷叫天子
秋:油蛉 何首乌
蟋蟀 木莲
蜈蚣 覆盆子
18
斑蝥
1由植物写到动物,先写静景,再写动景
2写静景时,由低到高
3写动景时,由高到低
(三)学生默读3-6段: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2.提问:文章先介绍了百草园的春夏秋景,但是并未紧接着写冬天而是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样写是不是多余的,为什么?
明确:不多于。作者运用插叙的手法,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乐趣。
(四)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7-8两段(默读、朗读等),了解百草园的冬天。
1.用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2.学生复述捕鸟的全过程,注意所用动词的准确性,感受作者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
19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三.总结
学习了百草园这部分,我们可以感受到,百草园的生活是何等的欢乐、天真,充满童真和童趣,充分表现出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试着将两种生活进行比较。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写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各自回忆了一些生活片段。那么这两处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二.分析“三味书屋”部分:
(一)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思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明确:
20
百草园自由快乐
三味书屋 枯燥乏味
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种种表现——
1.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询问怪哉”才知道做学生的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就行。
2.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而“后园寻趣”,园虽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花坛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3.生活比较单调;静悄悄却饶有趣味,更反衬了读书生活的单调枯燥。
4.“师生读书”片段,四个“有念”和一个“疑心”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内容陈腐、艰深、脱离儿童实际。
5.先生读书入神时的“做戏画画”,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所学内容引不起儿童的兴趣。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文章的主旨。
对“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历来存在很大的分歧。主题一、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主题
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21
明确:
赞成一: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适合儿童心理,一个是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热爱大自然,追求自己快乐的儿童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赞成二: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活泼的天性和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对成年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教师:
百草园的生活是欢乐、天真,充满童真和童趣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尽管枯燥乏味,然但作者笔下同样也是快乐的:后园的乐趣自不必说,师生读书的场面也充满着乐趣。三味书屋的先生也令人可亲可敬,先生的读书情景更是令人回味无穷。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画画的成绩而充满自许,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充满怜惜,在这怜惜之中,我们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依依留恋之情。
从写作背景看,当时作者为了正义和生计,四处奔波,却到处受到排挤,打击和碰壁。甚至“被学者们挤出集团”,此时的作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往事,来排除心中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了表达作者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无限留恋外,更主要的还是把童年生活与现实生活作出鲜明的对照,突出现实生活的阴暗,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三.小结:
22
(一)本文写法上特点:
1、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
2、叙事写景,井然有序。
3、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二)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真实而生动地在线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四.作业
结合实际,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或人物,试写一段细致的描写,不少于300字。
教学后记:
篇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3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第2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应引导学生通过对留点词语的揣摩而理解、掌握。
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融汇在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中的,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3.关干长妈妈讲的故事、私塾先生读的文章,并非重点内容,点到即可。
4.本文是学生进入中学所接触的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较长,词汇丰富,需用一课时来简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释词义。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注字音、释词义,理清文章结构。
24
教学过程
1.简介什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
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确凿zuo 菜畦qi 桑椹shen 油蛉 ling
25
斑蝥mao 缠络chan 相互缠绕在一起 攒cuan
珊瑚shan 蟋蟀shuai 豁huo 此处状声 敛lian 不同的感受?
脑髓sui 陌mo 人迹罕至han 竹筛Shai
觅食mi 找食 秕谷bi 系ji 传授shou 书塾shu
渊博yuan 学识深广 宿儒ru 蝉蜕tui 人声鼎
沸ding 窦dou 厥士jue 拗ao 倜傥ti tang
金叵罗po 盔甲kui 绣像xiu 锡箔Xi bo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教师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布置作业
26
1.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2.解词要再理解巩固。
3、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27
(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怎样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
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同学朗读第2段,引导同学迸行分析。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回答,写了十四种动榕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水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28
回答:莱畦,石井栏。
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那么生动、美好呢?
学生回答。(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老师板演)
投影或小黑板的板书设计:
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被大人看得匕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
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
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入?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
29
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积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终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
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教师小结:第2段最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30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3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31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得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