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需求要求教育应该做到( )。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
2.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是个人意义的群体是( )。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集体
3.班主任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通常间接引导学生,以利于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种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是( )。 A.间接型 B.民主型 C.迁就型 D.倾听型 4.李老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与学生交流,经常倾听学生对于开展教学的意见,班上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兴趣广泛,和老师配合默契,这种师生关系属于( )。
A.专制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权威型
5.( )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和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A.国家课程 B.校本课程 C.学科课程 D.地方课程 6.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 )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学习。 A.5 B.6 C.7 D.8 7.在期中复习时,小张采用列提纲、画网络关系图和列表格等方法来帮助自己记忆课文内容。她所采用的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复述策略
8.高中教师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遵循的是( )。
A.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B.疏导原则 C.集体中教育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新课程改革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其中,这“三维目标”不包括( )。 A.知识与技能 B.树立终身学习观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过程与方法 10.先学会了讲俄语的中国人再学习法语时,学得比其他人快、好。这是属于(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1.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 )。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12.在创造性培养上有一种“头脑风暴”,以下不属于“头脑风暴”的一项是( )。
A.百家争鸣 B.自由辩论 C.抢答 D.胡说八道
13.小宇同学解题时能够做到“一题多解”,这说明他的( )能力强。 A.形象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逻辑思维
14.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可用( )来解释。 A.强化理论 B.归因理论 C.动机理论 D.迁移理论 15.( )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A.语词记忆 B.形象记忆 C.运动记忆 D.情绪记忆
16.在学习之中,有的同学既不想用功读书,又怕考试不及格的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
A.多重趋避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趋冲突 D.双避冲突
17.( )是心理活动中对于有关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初中生反映心理活动专注程度的一个特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A.注意 B.感知 C.意志 D.思维
18.( )是指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 A.意识 B.道德 C.意志 D.品德
19.“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出自于( )。 A.心理起源论 B.劳动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需要起源论 20.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学习应进行( )。
A.多样化复习 B.及时复习 C.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D.过度学习
21. ( )是指个人用好、坏、善、恶等词语对道德现状作出分析、判断和鉴别,它是一个人道德认知的反映。
A.道德评价 B.道德判断 C.道德观念 D.道德伦理 22.提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方法的是( )。 A.班杜拉 B.杜威 C.桑代克 D.凯洛夫
23.提出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科尔伯格
24.娜娜写作业时遇到难题,通过搜集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逐步缩小解答范围,从而得出了最恰当的、唯一的正确答案,这属于( )认知方式。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发散型 D.辐合型 25.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教师( )对学生的影响。 A.期望 B.能力 C.知识 D.人格
26.“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教育没有过程之外的目的,这属于教育目的的( )。
A.神学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2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 )。 A.遗忘的发生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B.遗忘的发生是均衡的
C.遗忘的发生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慢后快 D.遗忘的发生是没有规律的
28.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
A.高水平的智力 B.道德修养 C.健康体魄 D.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体态语的是( )。 A.身姿变化 B.面部表情 C.手势 D.语音语调
3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兴趣 D.应激
31.桑代克提出了学习要遵循的三条重要原则,其中不包括( )。 A.准备律 B.动机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32.某位数学教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时,不仅用常见的图示◣来说明,还用◤、◥、◢等图示来说明。他在这里所运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是(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变式直观 D.比较直观
33.人的行为属于意志行动,( )是意志过程的个人特点,它既是指个人个性中意志品质特点,又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程度。 A.意志果断性 B.意志自觉性 C.意志力 D.意志坚韧性 34.教育目的的本质是( )。
A.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B.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C.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改革 D.培养外交人才
35.心理健康的人,首先要有( ),一个行为正常的智力落后儿童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人。
A.正常的思维 B.正常的能力 C.正常的智力 D.正常的意志 36.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 )。 A.完整发展 B.和谐发展 C.取长补短 D.循序渐进 37.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受制于( )。 A.生产力 B.政治 C.文化 D.社会 38.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
A.教育问题 B.教育规律 C.教育价值 D.教育现象
39.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他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0.王同学是一个调皮且不听老师管教的学生,新来的张老师为了找到有效管理王同学的方法。偷看了王同学的日记。张老师的行为侵犯了王同学的( )。 A.公正评价权 B.隐私权 C.荣誉权 D.名誉权
41.“你要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属于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中的( )阶段。
A.前道德 B.他律道德 C.自律或合作道德 D.公正道德 42.居于教师心理素质核心地位的是( )。
A.认知品质 B.个性品质 C.适应能力 D.职业意识
43.某学生经常把考试不及格的原因归于试卷难度太大,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B.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C.内部、稳定的归因 D.外部、稳定的归因 44.在中外教育史上,教育被看作是( )。
A.产生思想的活动 B.培养人的活动 C.锻炼身体的活动 D.培养品德的活动 45.教师工资平均水平应当( )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A.略低于 B.远低于 C.不低于或高于 D.远高于 46.教育行政部门对( )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A.校长 B.教师 C.班主任 D.大队辅导员
47.精神是一种深刻而稳定的动力特征,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中,( )是核心。 A.务实精神 B.敬业精神 C.人文精神 D.科学精神 48.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依据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方案 C.课程目标 D.课程设计
49.( )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传授道德社会性知识、传递道德价值、培养品德实践力为首要和核心目标的正规课程。
A.学科性德育课程 B.活动性德育课程 C.德育隐性课程 D.德育显性课程 50.张老师根据学生的体育成绩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学生的体育成绩在该班属于“优”“中”或“差”的教学评价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51.小琳的妈妈承诺她,只要期末考试成绩进入全班前10名,就奖励一个她很喜欢的泰迪熊。小琳为了得到妈妈的奖励而产生努力学习的动机,这种动机属于( )。
A.主导动机 B.从属动机 C.内部动机 D.外部动机
52.在一次测验中,小利的数学只考了59分,小利找到沈老师,求老师加l分让自己及格,沈老师分析了小利的平时情况,考虑到这是一次随机测验,就对她说:“给你1分不行,但我可以借你1分,下次考试你要还老师10分。”小利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以后,小利认真听课,在随后的一次考试中。她考了87分。案例中的沈老师( )。
A.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错误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利 B.违背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C.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利用权力与威信让学生信服 D.有效运用了因势利导的教育机智
53.下列教学方法的实施组织形式属于现场教学的是(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欣赏教学法 D.参观法
54.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的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55.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称为( )。 A.经验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选修课程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长善”,就是要发现被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并精心给予培植,促其保持和发扬光大:“救失”,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被教育者的缺点与不足,并通过耐心的教育,督促其克服和改正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师要长善救失,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2.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联合群体是指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有个人的意义。 3.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4.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5.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6.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7.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列提纲、画网络关系图和列表格等方法是常用的组织策略。 8.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高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说明该教师注意到学生间的差异,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故选D
项。
9.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懂得英语或俄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等。 11.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 12.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头脑风暴法又称为集体讨论法,是由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来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其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方法,产生大量主意。百家争鸣、自由辩论和抢答均属于“头脑风暴”。 13.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14.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在心理机制,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故本题选D。 15.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题干描述的情况属于情绪记忆。 16.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双避冲突是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做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如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境地:如在学校中,有的同学既不想用功读书,又怕考试不及格,于是出现的“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 17.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故选A。 18.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题干中的描述符合道德的定义,故选择B。 19.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利托尔
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代表人物有米丁斯基、凯洛夫等。因此,本题选A。 20.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21.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道德评价的概念。 22.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杜威的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3.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科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24.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25.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26.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故选D。 27.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呈负加速型。 28.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素质教育的特征就是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9.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教师的教态语言主要分为身姿变化、面部表情和外表修饰三个方面。 30.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是心境弥散性的表现。 31.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主律和副律。学习的主律有三条: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32.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变式,一是指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而形
成的表现形式:二是指通过变更对象的本质特征以突出对象的非本质特征,从而显示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题干中为前一种。 33.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34.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35.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36.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人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37.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38.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 39.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此题比较容易混淆的是B项直观性教学原则和D项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据此可知,这里体现的是直观性教学原则。
40.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教师未经学生许可,拆看学生的日记,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41.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处于这一阶段中的儿童一般都会形成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42.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教师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 43.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44.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教育的实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5.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46.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
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47.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现代的教师应具备这样三种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两翼。敬业精神是一种职业观或职业态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关切;科学精神是探索真理的活动。
48.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49.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50.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相对性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 51.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小琳从妈妈的奖励中得到学习的动力.这属于外部动机。 52.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53.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参观法属于现场教学,故选D。 54.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55.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