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丰台区初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丰台区初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4-06-30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北京市丰台区初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学习并传承孝文化,班级策划,组织了一次“孝亲敬老”的专题活动。

1.学生搜集到一些与“孝”有关的资料,他们认识到孝文化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面相关内容,根据要求完成(1)-(3)题。(共6分)

从古至今,华夏文明一直渗透着“重孝”的文化传统。“孝”思想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体内。“孝”根植于血缘,累积与亲情。父母哺育未成年子女,这是一种责任;子女赡养老父母,这是应尽的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既没有( )qi约关系,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等价交换,二是一种必须接受的到的约束。传统孝文化最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同时包含着政治、教育、民俗等诸多文化意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孝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促进家国和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期我们要,,自然责无旁贷。

(1)文中括号内应填写的汉子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契)约血(xuē)液 哺(pǔ)育

B.(契)约血(xuè)液 哺(bǔ)育

C.(锲)约血(xuě)液 哺(bǔ)育

D.(锲)约血(xuè)液 哺(pǔ)育

(2)根据文意,将下列短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建设和谐社会 ③弘扬孝文化

A.③①②B.③②①C.②③①D.②①③

(3)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以草书名世。请你欣赏他的《孝经》选帖,判断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2分)

A.纵笔如飞,狂放不羁B.结构匀称,端庄俊秀

C.粗细相间,虚实相伴D.笔势相连,行气贯通

2.为了让学生在体验端午节传统民俗中弘扬“孝亲敬来”的美德,班级组织学生到“阳光老

年公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宣传稿,根据要求完成(1)-(2)题,(共4分)

端午节的上午,学生志愿者走进“阳光老年公寓”。【甲】他们为老年人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牛奶、苹果、香蕉等水果和包粽子用的糯米、粽叶、红枣等原料。他们的到来使平日里稍显冷清的老年公寓热闹起来了。

【乙】活动中,学生和老人们一起包粽子,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的幸福。清香的粽叶和晶莹的糯米,在他们手中转眼就变成了一个个诱人的粽子,年逾花甲的张爷爷很是感动,提笔写下一副对联:粽叶飘香迎端午,。

此次活动让学生志愿者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践行了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1)对联是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文中对联的上联已给出,请你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下联。(2分)

A.老子敬老传美德B.公寓情浓暖人心C.龙舟竞渡展豪情D.志愿服务美名扬

(2)宣传稿中【甲】【乙】两句语言表达欠妥,请加以修改。(2分)

【甲】

【乙】

3.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让学生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下一篇作文。下面是某个学生的作文片段,请阅读后完成(1)-(2)题。(共5分)

我家附近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公园,盛夏夜晚,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公园里人来人往。这里俨然成了一个【甲】(妇孺皆知、鲜为人知)的消暑纳凉好场所。华灯初上,我陪着姥姥在林荫道上散步。姥姥拉着拐杖,我轻轻地搀扶着她。我们走得很慢,彼此【乙】(心知肚明、心有灵犀),每走一小段路就会停下来歇息一会儿。公园里的人们纷纷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殊不知我曾因学业增加和时间紧张而忽略对姥姥的陪伴。其实,孝亲敬老并不难;一个轻微的动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在文中【甲】【乙】两处一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妇孺皆知 心知肚明

B.鲜为人知 心知肚明

C.妇孺皆知 心有灵犀

D.鲜为人知 心有灵犀

(2)结合文章,在①②处填入恰当的词句构成排比,完成所要表达的意思。(①

二、古诗文阅读(共21分)

(一)默写。(共4分)

3分)

4.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分)

5.,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1分)

6.科技社团的四名同学正在为一个月来尚未攻克的技术难关愁眉不展,就在他们准备放弃的时候,训练视频回放中的一个细节突然给了他们灵感,就这样,技术难题迎刃而解。其中一位同学不禁感慨:“到今天,我才真正理解陆游《游山西村》所写的‘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道理。”

(二)阅读古诗《春夜洛城闻笛》和《竹里馆》,回答7-9题。(共7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春夜洛城闻笛》一诗的赏析,画线四处中有一处分析有误,请你挑选出来。(2分)

日暮天晚,诗人难以成寐。【A】此时,传来悠扬伤感的笛声,不知它来自何处,更不知吹笛者为何人。【B】一个“散”字道出了笛声因风而散,遍布洛城,无处不在,无处不闻。如今身在异乡,笛声中,【C】诗人又听到有人攀折柳枝的声响,这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于

是,诗人直抒胸臆“何人不起故园情”。【D】这一句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印发游子心中强烈的共鸣。

8.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在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思乡诗的佳句。请你写出另外两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词。(2分)

答:

竹里馆

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9.苏轼曾评价诗人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是一位同学对《竹里馆》的部分扩写。请你任选“弹琴复长啸”和“明月来相照”中的依据,补充下面的扩写。(不少于50字)(3分)

几杯清酒之后,我独自走入幽静的竹林中,惬意地闭上眼睛,感受微风拂面,倾听竹叶低语。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真好。

坐下来,坐下来吧。【扩写“弹琴复长啸”】。

而我是唯一的听众,那就为自己歌唱吧!没有旁人倾听,只有我陶醉爱自己的乐曲和歌声中,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渐渐地,月亮升起来了。【扩写“明月来相照”】。

(三)文言文阅读。(共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可爱者甚蕃蕃:

(2)濯清涟而不妖濯:

11.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以我酌油知之

B.自李唐来 自以为大有所益

C.中通外直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D.陶后鲜有闻一老河兵闻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翻译:

13.下面【链接材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请结合该诗和上文内容,说说刘禹锡和周敦颐对莲花的态度是否一样。(4分)

【链接材料】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①【芙蕖】荷花的别名。

答:

三、名著阅读(共6分)

14.《洋车夫》是著名《骆驼祥子》的英译本,这部译作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也是使老舍作品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成为老舍译作的里程碑。《洋车夫》是一部经典的改译作品,译者考虑到本国读者的阅读期待,把小说的结尾变成“祥子通过个人奋斗赢得了事业的成功,还把小

福子从妓院解救了出来”。译作和原著的结尾全然不同,你赞成哪种结尾?为什么?(3分)

答:

15.随着微信的普及、微信个性签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些个性签名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有感怀的,如“开始很美,过程很累,结局很悲”;有说理的,如“你的生命你选择,你的选择你负责”;有励志的,如“用努力全市未来”……假如让你为下面的名著中的一个人物设置微信个性签名,你会怎么设置?请说明理由。(3分)

哈利·波特 尼摩 许云峰 梁生宝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18分)

(一)阅读《最后一季豌豆》,完成16-18题。(共10分)

最后一季豌豆

周大新

①在诸种庄稼中,我最喜欢豌豆。

②小时候,每到豌豆苗长得有筷子高时,娘总要让我拎个小篮,去豌豆地里掐一点豌豆叶回来,放在面条锅里当菜。一大锅面条有这一把豌豆叶,就显出一股青鲜之气,格外好吃。我们兄妹几个逢着吃这豌豆叶面条,都要呼噜呼噜吞个肚子滚圆。

③豌豆开花的时候,便是我们这些乡间孩子最快活的赏花日子。在诸种庄稼中,只有豌豆开起花来最好看。小麦花花朵太小,绿豆花颜色单调,玉米花香味太淡,唯有豌豆花又大又艳香味又好闻。豌豆花大部分是红色,也有紫色和白色相掺其间。红色中又分深红、浅红、粉红多种,一根豌豆蔓上常有几种颜色的花,一眼望去,真是五彩缤纷。因在豆蔓上的高度不等,豌豆花常分几层,看去如楼阁相叠;又因豆蔓横爬在地的长度不同且互相纠结,花便分一簇一簇,瞧上去似花球相连。

④豌豆花常常是在一个早晨陡然大放,一地的花朵猛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浓浓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由不得人们不深深地呼吸,快活地揉着胸腹。我们这些平日无缘赏花,根本见不到大片玫瑰、月季的农家孩子,常被这大片的豌豆花激动得嗷嗷乱喊,总要绕着豌豆地四周的田埂边跑边叫:“嗬,看那片!哟,看这片!哦,这一朵!呀,那一朵……”

⑤豌豆角长出后,我们便要千方百计地去偷摘来解馋。豆粒没长成、豆角还扁还嫩时,我们便把豆角整个地塞到嘴里嚼,直嚼得满嘴青甜,绿汁直滴。待豆粒凸起还不老不硬时,我们便把豆荚小心地打开,凑到牙上用齿尖一捋,把那些青嫩的豆粒全捋进口中吞咽,又香又甜。

⑥等到把豌豆收割下来拉到晒场上一打,我们便又可以吃到喷喷香的豌豆糕了。母亲做的豌豆糕最好吃,她总把豌豆磨碎成面,用细箩筛了又筛,而后拌了香油、花椒、茴香、粗盐、蛋清和酵子等,搅成糊状,摊在笼屉上放锅里蒸,蒸出后用刀切成方块,让我们用筷子夹了吃。豌豆糕的那种鲜味和香气让人吃了还想吃,每次差不多总要撑得我捂了肚子连声“哎哟”。

⑦因为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去年初夏我回故乡探亲,当时正是豌豆长角的时节,上午到家,下午便去了自家种的那亩豌豆地里。到地头一见那久别了的青绿色的豆秧,我立时高兴地蹲下去抚摸它们,同时扭头问弟弟:“自己的责任田,为何不多种点豌豆?”不想弟弟沉了声答:“就这一亩我都不想种了,这是最后一季!”“为什么?”我心里【甲】。

“你看看,还有哪家在种豌豆?”他抬手朝四野一抡。我搭眼朝周围的田里望去,可不,到处种的都是麦子,自家的豌豆田是唯一的一块。“咋都不种了?”我很惊异。

⑧“这是低产庄稼,又怕大风,化肥又贵,种了根本赚不到钱!”弟弟瓮声瓮气说道,“加上如今人们的口味变了,都爱吃大米白面,不愿吃粗粮,收了豌豆卖给谁?”

⑨我“哦”了一声,很觉意外,不过细想之后又觉得这话有理。种豌豆既是代价高,农村人自然是舍不得吃的;城里人又很少吃粗粮,整日不过是把白面变了花样做食物,有的甚至只吃精粉,种了豌豆卖给谁?

⑩“怕是豌豆也要走大麦、荞麦、赤色豆的路了。”娘在一旁叹了一句。我听后心里【乙】。早先这地方每年都种的大麦、荞麦、赤色豆,这些年已基本上绝迹。从我记事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就有三种庄稼不种了,难道我十分喜爱的豌豆也要步它们的后尘?

⑪“明年咱也不种了!”弟弟又决然地说。我不好再劝弟弟,眼看赚不了钱,继续种下,去又有何益?也许,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庄稼的比较和抛弃中前进。祖先们当初大约是太饿了,选定的庄稼种类太多。如今,现代人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比较和选择,把好吃的、高产的、容易种的保留下去,把粗糙的、低产的、不容易种的抛弃掉。然而这种抛弃是否对人类自己都有益?

⑫“豌豆这东西有时可做中药引子。”娘在一旁幽幽地说,“日后都不种了,用时去哪里找?”

⑬我没再开口,忽然想起近些年来不断发现的一些新的疾病,那些疾病中有的是不是人们把不该抛弃的庄稼抛弃后引起的?但愿不是,但愿我们的祖先也得过那些病,只是因为科学不

发达而没有发现它们。

⑭我长久地站在豌豆地头,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在心里思忖:它们就要在这块地上消失了,也许几百年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种过吃过豌豆,那时的孩子,更不会享受到我们童年时摘豌豆角解馋时的乐趣……(有删改)

16.我最爱豌豆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17.把“一惊、一震”两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并说明理由。(4分)

答:

18.文章标题中“最后”一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

答:

(二)阅读《好人蔡元培》,完成19-21题。(共8分)

好人蔡元培

傅林

①蔡元培是一个好人。蔡元培首先是一个好人,在亲朋好友的记忆中,他似乎从来没有发

过火,总是一副谦虚和善的面容连说话的声音都很低沉,按他夫人的话就是:“蔡先生这人真是好伺候,饭烧好了也吃,扳烧煳了也吃。”

②蔡元培有名的“好人行为”是他几乎从不拒绝朋友的请托。凡是有人请他推荐工作,他都很快下笔写推荐信,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周作人到北京大学工作,当时鲁迅和蔡元培并无太深交情,但在一信之情后,蔡元培就答应让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到北京大学当教授。后来,因为蔡元培的推荐信太多,以至于各个机关的人一见是蔡元培的信,干脆就不看了---这种贬值当然是一个好好先生的举荐信的必然结果。

③蔡元培的“好”不仅施与亲友,更施与学生。凡是北大的学生,在蔡元培面前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高谈阔论,而蔡元培总是微笑地看着他们,就像一个宽容一切的老爷爷。

④不过,历史记住的却不是蔡元培的“好”,而是他革命家的身份。但他的“好”却让自诩为最激烈的革命家的章太炎也对他礼让有加,可见其“好”之程度。

⑤蔡元培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实打实的兵戒相见。在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林语堂还是清华大学的教师。又一次,林语堂到北大请蔡元培为自己的一部书写序。当他来到蔡元培办公室的时候,他惊呆了,只见校长候客室正中有一个玻璃架,架子里放的都是炸弹和手榴弹。原来,蔡元培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为革命党人采购这些武器。

⑥蔡元培的“好”遮盖不住他身上的锋芒,这种锋芒在很多时候虽然是无形的,但足够让一切自大的人羞惭。林语堂曾亲眼看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是怎样被蔡元培的锋芒震慑住的:

⑦伦敦举行伯录顿中国名画展,派两三位代表来南京和上海监选故宫博物院名画。蔡先生当然参与其事。外国代表中有一位是法国汉学大家伯希和。你说他不通,他倒算通。妙在我们

四五人在一室一室巡行观览之时,伯希和滔滔不绝地表示其内行。这张宋画,看绢色不错,那张徽宗的鹅,无疑是真的,墨色如何,印章如何。蔡先生却不发表意见,只是客气地说“是的,是的”。后来伯希和忽然不说了,他若有所觉,有点怕了,不知在蔡先生面前出丑了没有。这是别人的卖弄反衬中国人的涵养的一幅绝妙图。

⑧伯希和当然怕得有理。蔡元培曾为清朝进士,官居翰林院编修,对于旧学新学,皆有很深造诣,他能慧眼识出各派人物身上的才学和本事。自身没有对学问的极高眼光,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⑨蔡元培学问精深,但更为人称道的是对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尊重。蔡元培和胡适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观点大相径庭,蔡元培代表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力图把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考证“本事”;胡适代表红学研究中的“考据派”,强调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胡适讽刺蔡元培的研究方法为“大笨伯猜笨谜”,用词可谓相当尖刻了。尤其是针对十分欣赏自己的校长蔡元培。但是,蔡元培并没有因此与胡适交恶,相反,他还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对手找材料。胡适为了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急需找一本清朝人写的《四松堂集》,但是各处寻觅难以得到,最后竟然是蔡元培帮他找到了。在辩论中苦心为自己

的对手寻找资料,蔡元培的风格已经不是简单的“好”了,而是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尚。 (有删改)

19.阅读文章①-⑤段,说说蔡元培“好”的具体表现。(3分)

答:

20.“锋芒”本指刀剑的尖端,第⑥段加点词“锋芒”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21.下面这段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有人认为这段文字不能表现蔡元培的“好”,不适合放到原文中。对此,你是否认可?请谈谈你的认识。(3分)

蔡元培的委任状下达之后,他没有急着到北大上任,而是三顾茅庐,到上海请陈独秀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有意思的是,蔡元培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陈独秀,竟然还伪造了陈独秀的简历--陈独秀虽然思想超群,却并没有学历,这在当时的社会气氛中对陈开展工作有些不变,而蔡元培大胆地称陈独秀是“东京日本大学毕业”,着实将一帮势利学生给唬住了。

答:

三、作文(40分)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拥有”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公交上、地铁里,,马路边、小区内,家庭中、校园里,到处都是有捧着手机心无旁骛的人。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一旦没有了手机,人们的生活将会如何?请你发挥想象,以“离开了手机的日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