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2023-09-0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

【教材分析】

1. 从课文内容发现表达秘妙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特殊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充满 奇特想象的童话,作者顾鹰采用“变形”这一独特的想象形式,讲述了文中的小女孩“我”为了躲避妈妈的唠叨,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然后作者根据“一棵树”的特点,展开了一系列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奇特想象,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了“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奇特经历。整篇童话充满奇思妙想,读起来特别有意思。

2. 依单元编排确定精读课文的功能定位;从单元语文要素确定教学重点

整个习作单元由“单元导语”、两篇精读课文。一个“交流平台”,一个“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一次习作构成。这些内容都紧紧围绕“奇妙的想象这一习作能力为训练主线,整体安排,环环相扣,体现了整体性和综合性。

其中,“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主题:“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 爱因斯坦);单元语文要素有两个: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是神奇;②发挥想象写故事,创

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可见,无论是单元主题,还是语文要素,都明确指出本习作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想象的神奇和发挥想象写故事。

那么,根据教材编者意图,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与普通单元的精读课文功能定位不同。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素材,其功能定位是“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 3.结合课后作业题确定本课语文要素(核心教学目标)

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对应单元语文要素①“感受想象的神奇”。根据教材编者意图,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素材,其功能定位是“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那么。第一题不仅是让学生说出哪些想象有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探究、破译出作者表达的秘妙,即作者想象的方式:一是“变形”;二是“关联”。

第二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对应单元语文要素②“发挥想象写故事”。此题编者用意在“迁移中学会表达。”即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想象路径与方法进行大胆、奇妙的想象,尝试写一个片段。很显然,这两道课后作业题是本篇精读课文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同时也是本课要完成的核心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整堂课的设计,教者基于本课的特殊性——统编教材特

殊单元(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始终树立课标意识、年段意识、编者意识、教材意识和学生意识,力图凸显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功能定位——“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聚焦“想象”,匠心设计了“课前热身,唤醒想象”“导入新课,走进想象”“聚焦‘有意思’,破译想象”“勾连整合,比较想象”“迁移运用,放飞想象”“推荐阅读,遨游想象”六个板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建构了一堂以真实学情为起点,以学习表达到迁移运用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模式,真正体现编者的意图,跟着课文学表达,语文要素课堂落地的阅读课堂。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预习单认读“希望、痒痒的”等7个生字词,梳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神奇经历。

2.基于预习的真实学情,引导学生交流有意思的想象,感受想象的神奇,探究破译想象的秘妙。

3.迁移运用“变形”和“关联”的想象方式,创编一段想象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基于预习的真实学情,引导学生交流有意思的想象,感受想象的神奇,探究破译想象的秘妙。

2.迁移运用和“变形”和“关联”的想象方式,创编一段想象故事。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单(收集,了解学情,制成统计图)、PPT课件、《卡夫卡变虫记》绘本、《我变成了一棵树》课外书、创作单。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唤醒想象。 1. 师生问候。

2. 播放动画片《葫芦娃》和《西游记》,引导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想象。 3. 课外阅读交流,分享神奇的故事。 一、导入新课,走进想象。

1.孩子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著名作家顾鹰的童话故事《我变成了一棵树》,一起感受童话中大胆而奇特的想象,生齐读课题【PPT课题】)

2.分析学习单,了解学情。

【PPT】出示统计表,呈现预习单的完成情况。 二、聚焦“有意思”,破译想象。 (一)破译想象的路径与方法

预设一:“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PPT】

1.指名交流:为什么觉得有意思?引导学生抓住“痒痒的”“冒出来”感受变化过程的神奇。 2.想象说话:【PPT】

①我觉得 痒痒的,小树枝从我的____冒出来。 ②我想变成一只鸟,我觉得____痒痒的,有___从_______冒出来。

③我想变成____ ,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呀!我真的变成了_____!

3.师引导学生破译作者的想象方式——变形【PPT】(板书:变形 想象)。

4.师拓展《卡夫卡变虫记》,学生进一步感受变形的奇特想象。【PPT】

预设二:【PPT】“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1.指名交流,为什么有意思?

预设:①长鸟窝有意思。②鸟窝有各种形状有意思。 师:各种形状的鸟窝是哪些形状?这些形状在什么课上最常见?引导学生发现想象方式:关联知识(板书)

2.师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变换角度想象:树上还会有什

么样的鸟窝?(引导学生从颜色、味道等角度想象)你能这样说完整吗?

【PPT】“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 )的鸟窝:( )的、( )的,还有( )的、( )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 )。”

3.进一步拓展想象: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你希望树上长什么?

【PPT】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长 !

我变的树上长满 :有 、 ,还有 、 ……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 。

(二)个性交流:文中还有哪些有意思的想象?进一步探究作者的想象方式。

师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有意思”,并关注作者想象的方式:关联生活、关联事物特点,进一步感受想象的神奇。

预设一:我会请小白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PPT】

①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有意思。

②引导学生探究想象方式:关联生活(板书:生活) 预设二:妈妈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他把这些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PPT】

①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有意思。

②引导学生探究想象方式:关联生活。 预设三:【PPT】 “咦,下雨了。”

“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吗?” “你看这不好好的吗?” “那么可能是一只虫子撒的尿” “不对,是大树在哭。” ①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有意思。 ②分角色朗读。

③引导学生探究想象方式:关联事物特点(板书:事物特点)

(三)拓展链接《卡夫卡变虫记》,探究想象方式。 出示《卡夫卡变虫记》中描写卡夫卡变成一只大甲虫后的片段(卡夫卡上数学课和用触角射门【PPT】感受想象的奇特,有意思,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想象方式:关联校园生活。

三、勾连整合,比较想象。 1.中外整合,发现相同

师:同学们,《我变成了一棵树》和《卡夫卡变虫记》【PPT】虽然是中外两本不同的童话书,但都有相同的想象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想象方式:变形、关联。

2.单元整合,发现不同

出示句子:

①“在宇宙的这一边,雪是在冬天下的;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雪是在夏天下的吗?”《16 宇宙的另一边》【PPT】

②“有一条尾巴,它很自豪地说:‘我拥有一只猫!’”《习作例文》【PPT】

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以上两句和本课不一样的想象方式:从相反的一面进行想象(相反)。

四、迁移运用,放飞想象。 1.明确想象任务,创编想象故事。

师:孩子们,光说不练假把式!现在,就大胆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创编属于你们自己的神奇的变形故事吧!。【PPT】

想象故事创作单 运用“变形”和“关联”的思路,创作想象故事。 ① 先根据思维导图,形成想象故事的思路框架。 想变 怎样变? 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 我 ② 自我评价:大胆变形( ) 想象奇特、有意思( )

2推荐代表,说一说想象故事。

3.课后请大家把你们创作的想象故事写下来。 五、推荐阅读,遨游想象。

推荐孩子们课后阅读《我变成了一棵树》和《卡夫卡变虫记》两本书,出示【PPT】 把这两本书送给孩子们。

板书设计

附:“预习单”和“想象故事创作单”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想象 变形 有

关联

知识 生活

事物特点

预 习 单 姓名: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一、我会注音,我会读。

( ) ( ) ( ) ( ) 希望 痒痒的 鳄鱼 丁零丁零 ....( ) ( ) ( ) 香肠 糖醋排骨 小馋猫 ...

二、我会默读,我会填。

这篇童话一共有( )个自然段,主要写:“我”为了逃避吃饭, 变成( ) 长各种形状的( ) 请( ) 树弯腰 妈妈住鸟窝,分( ) 我肚子( )流( ) 妈妈知道我的( ) 。

作者想象的这些事情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 )、( )、( )。

三、我读过的与“变形”有关的童话书有:《 》、《 》、《 》 四、自我评价。

( ) ( )

想象故事创作单

姓名: 运用“变形”和“关联”的思路,创作想象故事。 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 事情1: 1.先根据思维导图,形成想象故事的思路框架,

我 想变 怎样变? 2.自我评价:

大胆变形( ) 想象奇特、有意思( )

事情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