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第二阶段实验总结
我们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紧紧抓住课堂进行课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将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围绕课题,深入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的依据就是文本。而小学课本中选录的课文大都是文学作品,他们语言规范,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吸取、积累,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念与情感,而且很多课文对指导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课堂上要使儿童吸收规范的语言。教学时,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将词句读懂,好的片断、全文要诵读、背诵;使儿童学习课文的写法。阅读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读书,还要教会学生学习习作。因此,在阅读课上,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从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作者的写法。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因为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审美能力。使每个学生对于某一文学作品要有自己合理的理解、感悟和感动。
这样,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如果学生在语言上有所积累;在思想上有所悟,情感上有所动,心灵上有所净化;如果能学到一点写作的方法,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有了实效性的作用。
二、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1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理解和感悟是不能形成的,还必须有大量的语言实践。要指导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指导学生多写。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欣赏语言和判断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课堂上要抓住一些文中的留白和富于想象之处进行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就是由读迁移到听、说和写。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情感,先让学生深入文本再现情境中的感人场景。在朗读之后,我们每个人此时此刻的内心又怎能平静呢?让我们的心紧紧地贴着父与子的心,将他内心的感受也流入你的笔端。”这是从内容上的迁移。这个小练笔的设计,非常有意义,不但练习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说明只有学生真正有了感受,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的每一篇课文阅读,都要教学生读书、作文方法;如果平时的小练笔抓得紧,小练笔有序地进行,逐步养成学生的习作习惯,学生就不会感到作文难了。
三、认真备课,细读文本
教师备课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和确定课文的主题思想;其次,确定本篇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第三,确定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第四,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第五,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我们的备课一定要“走进文本”,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依据自己研读文本的体会和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了解,提出教学设计;再参考教参提示,适当修改教学设计。
四、深化课题,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2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越是随着实验课题的深入,我们越是感觉语文实践活动的魅力,它不愧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本学期我校组织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即兴演讲。通过比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做到了阅读教学的延伸。
五.有效的语文教学呼唤新的学科理论支撑。
语文课程具有科学性。因此,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有自己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语文知识体系”。比如,单单对“语文”的理解,就众说纷纭,有语言文字说、语言文章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化说等。我以为,如果从发展的视角不断丰富语文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从学术的角度来阐述观点,都是正常的。但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到底如何界定,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必须求得共识。正如一位语文界的专家所言,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表现在“教学”上,而根子往往是在对“语文”的准确、深入的理解上。我认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课程必须认清自己的课程价值,特别是直接价值。也就是说,培养小学生具有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具体到一篇课文在某个年级应该怎样实现“用教材教”,教什么语文知识,培养哪些具体的语文能力。这一点到现在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教授认为,许多语文教师根本弄不清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正在教什么。如果教师每节课都在随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就是缺乏课程意识的表现。怎样使语文课程在清晰的思想指导下实践,怎样才能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的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我以为,必须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建立起更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语文学科理论体系并不断使其完善,用以深化语文教学实践。这需要我们语文理论工作者与语文实践工作者联合攻关。
2、有效的语文教学要体现“教学价值”
3
语文教学不能搞新的形式主义,必须体现教师、学生、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即“教学的价值”。
对于教学的“价值”,如果不站在“教学”的必要性上来考虑,而单纯从是否教了知识来考虑,教学也是低效的。比如小学生在6岁人学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语言的基础,一般来说,学生已经能用口头语言进行基本的生活交流。学生对于经常运用的口头语言,特别是一些常用词语的意义,是已经理解的。对于书面语言中的一些词语,如果是学生经常在生活中运用的,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再花很多时间训练除非在具体语境中,它具有了更新、更深的意义)。但是,对于那些不经常在口头语言中运用的词语,特别是运用中要考虑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等的词语,教师就必须进行引导、启发、训练,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往往会误解词语的使用。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教学,搞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搞所谓对话教学等,而效果不佳的原因,不在于这些理念、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教师忽视了课堂的“教学”价值,把理论简单、片面,甚至极端地拿到了课堂上,使得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不协调,因而学生主体的学习能力、思想认识停留于原有的水平。谈到“教学价值”,可能就涉及到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问题。在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不敢谈“知识”教学,因为课标中谈“淡化”知识;不敢提“训练”,因为课标中似乎在回避这个词语。
3、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实现设计与生成的“生本”化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
所以,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
4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
当研究清楚了学生的实际后,我们就要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不要认为有教学目标就行,只有教学目标适宜于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是目标的数量还是目标的难度都要仔细斟酌。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样是缺乏课程意识、“生本”意识的表现。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出“小学”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落到学生的发展上去。
目标适宜了,我们再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那么,我们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呢?我想应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需要特别注意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深层的语文学习活动。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总之,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
4、引入阅读学案
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学案》纳入五环节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如下教学流程:教师设计学案-----→学案集体备课-----→课前下发学案-----→紧扣学案自读(带疑初读环节)-----→小组完成学案,展示阅读成果,提出学案中不懂的问题(置疑探读环节)-----→教师评讲学案,点拨学生学案中不懂的问题(释疑导读环节)-----→紧扣学案扩读,根
5
据核心学习目标选定扩读材料,课前设计成书面测试题,让学生在自读和小组学习的环境中完成书面测试题(发展扩读环节)-----→瞄准学案测读,学生展示发展扩读书面测试题的完成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评讲书面测试题,点拨学生学案中不懂的问题(能力测读环节)。
5、开展学案的设计与集体备课
扎实开展学案的设计和针对学案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活动。
(1)学案设计:由课题组安排课题实验教师设计学案,任务到人、到单元、到具体篇目。一个单元针对2---3篇课文编学案,其余篇目作为发展扩读材料。
学案设计是备课和教学质量的第一保证,学校建立严格的学案设计质量检查机制,对不合格的学案必须推倒重来,直到合乎要求为止。
(2)学案备课:
学案备课的要点是一备文本基础、二备核心目标、三备扩读设计。其中备核心目标是重中之重。
一备文本基础:即教师集体研究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题的识记要点、点拨要点和拓展范围,对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两个小题,一定要形成统一的指导方案,力图通过对学生完成文本基础题情况的检查和评价,较好的落实所学课文的文本基础知识,并获得对文本的大体感知。
二备核心目标:即教师集体研究学案中的核心目标相关教学内容、解题思路、点拨方
6
法。要充分预见学生在完成核心目标试题中可能提到的问题,要在充分的熟知文本的基础上,准备好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核心目标一般设两个小题,一个较宏观,一个较微观,但都紧扣了核心目标,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解答学生提问时,要删去枝蔓问题,紧抓核心目标不放,通过两个小题的引导,实现能力迁移。
三备扩读设计:即教师集体研究选定好扩读材料,扩读材料一在教材中选,二在实验刊物中选,三在学生都共有的资料中选。选材的要求,一是文体相同或相类,二是必须要具备与学案有共同的核心目标元素。也就是说,核心目标要落实的知识点,在所选扩读材料也很好的具备了支持该知识点的阅读材料元素。
六.研究工作措施。
1、严格实施学案教学制度
学校出台相关的过程检查制度,做到无学案(含根据学案所备教案)不上讲台,学案不必完整(如缺乏发展扩读材料和相关书面试题设计)不上讲台。
2、认真落实学案集体备课制度
学校落实专人检查学案集体备课的活动情况和所形的集体备课资料,并对集体备课资料的使用情况实施跟踪检查。
3、确保“五环节”模式落实制度
7
本实验阶段为五环节全面实施阶段,每一节语文阅读教学课,都必须是认真执行实验方案所要求的严格意义上的五环节教学模式课,学校从制度上确保五环节教学模式课认真实施,务必杜绝时上时停、随意变形、偷漏环节、环节串味等现象。对五环节落实情况要实行周检查制,月评比制,每周通报检查情况,每月评选先进个人,进行严格的过程积分考评。对确实不认真执行模式教学的个人,应该坚决清理出实验队伍,对积极进行模式研究的教师,应给与充分的奖励和肯定。
七.本阶段主要完成目标任务:
1、完成学校课题组和实验教师该阶段实验计划、教学计划和研究论文及阶段实验报告。
2、开展“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置疑探读、释疑导读”两个教学环节的研究活动,主要研究以下四个问题:
(1)、关于学生读后“无意问题状态”(无意义的问题和无意识的问题)的矫治方法研究。
(2)、教师在“释疑导读”中的问题筛选方法研究。
3、实验教师“置疑探读、释疑导读”两个环节的教学基本达标。
4、开展“层级目标课”研究课活动,“层级目标课”全面进入课堂,各实验班“层级目标课”能按要求顺利进行。
本研究阶段完成如下“层级目标课”教学任务:
8
(1)文段阅读中字词(包括成语、熟语)的语境意义解释。
(2)短语的结构及短语在文段中的意义和作用。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