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解析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解析题答题技巧 此题型属于大型主观性命题。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能力。这方面的试题将是2005年最为缤纷多彩的部分,建议教师做重点的研究和训练。要善于在知识群体上对体现对历史的再认识,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材料解析题这种题型是通过一则或数则材料,将学生带进一个预先设置的新情景,在新情景下解决新问题。能较全面地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比较、辨别等辩证;思维能力和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等。
该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类:
(1)多材料的组合题型:它是针对若干有着某种形式联系的材料,提出问题可针对其中某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即采用多角度和相比较的提问方式,回答时要充分理解材料内容,反复提炼观点,得出相应结论,同时要在平时注意有关方法的积累,注意相关概念的含义。这是目前的最基本题型。
(2)提炼类题型:即材料未经处理,在提问时要求有条件地提炼观点、内容和意义等。答题原则:第一,仔细阅读理解材料;第二,概括提炼信息,注意材料中隐含的信息,高度概括作答,第三,对照材料题目要求,保留有效信息材料内容;第四,将类似内容加以整理、合并,精心组织语言,逐一列出。第五,避免对材料内含不假思索或脱离材料而造成遗漏要点,要按所学知识或依据教材相关知识内容整理组织答案。
(3)数据表格类题型:即通过数据表格、图画等材料的阅读理解来分析解决问题。数据表格型材料题,其信息量大,要注意观察其数据变化特点、规律,找出对解题有利的提示语,结合教材知识,得出结论,找出特征,答题就顺利多了。 (4)材料评述题型:即把提供的材料作为认知的背景,发挥创造性思维来评价说明有关问题。
材料解析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如下:①先看问题,知晓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②再看材料,是带着问题来看材料。③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映射到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内容。④根据问题正确组织答案。
阅读延伸
中考历史解析题例题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每一个王朝,远远望去,似乎都有一种专属的美感,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产生了“朝代粉”这样一个群体,很多人对宋朝一往情深,成了“宋粉”。
材料一 宋家万里中原土,换得钱塘十顷湖。
——清朝黄任《西湖杂书》
材料二 当年北宋都城的景象,集中反映在一幅绝世名画之上,以至于今天的这座城市,号称有三件‚文化宝贝‛,就是所谓的‚半城水、一幅画、一个故事‛。如今,‚三宝‛已然活化成该市久负盛名的文化旅游项目。
材料三 在这‚一幅画‛的作者笔下,‚官衙门口士卒慵懒,城门口无士兵把守,外来的驼队进去自由,城墙多后失修。‛
材料四 赵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成为一软弱的朝代……(它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那些单纯的游牧民族所恃,不过是疾风迅雷的冲锋力量。
——《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11分)
(1)材料一中,北宋和南宋的建立者分别是谁?(2分)其都城分别位于今天的哪个省?(2分)
(2)材料二中的“一幅画”具体指哪一幅作品?(1分)其作者是谁?(1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北宋当时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1分) (4)从材料四中可见,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1分)
(5)你认为“朝代粉”应恪守什么样的底线?(3分) 【答案】
(1)北宋:赵匡胤;南宋:赵构;北宋都城在今河南省;南宋都城在今浙江省。
(2)《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
(3)北宋武备松驰,军纪不严,对外防范意识不高。 (4)少数民族政权是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5)既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又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不足。总之,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朝代。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了宋朝。旨在考查理解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难度较难。
【解析】
(1)960年,北周将军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史称南宋,后定都临安(今杭州)。
(2)依据材料二中‚当年北宋都城的景象,集中反映在一幅绝世名画之上‛可知,该幅画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由此可知该画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依据材料三中‚官衙门口士卒慵懒,城门口无士兵把守,外来的驼队进去自由,城墙多后失修‛可知反映的是北宋的军事状况,有画面可知北宋武备松驰,军纪不严,对外防范意识不高。
(4)依据材料四中‚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那些单纯的游牧民族所恃,不过是疾风迅雷的冲锋力量‛可知,此时少数民族的实力强大,已是半汉化的国家,并且由较强的组织能力。 (5)对于历史朝代的认识应当坚持一分为二的看法,既要认识到历史朝代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也要看大朝代的不足之处,总之,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朝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