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内容: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明确观测任务 操 作 要 点 本次观测,涉及影子、气温、时间的记录,而且历时一天,大约要收集7至8次数据,如果任务不明、方将会使一天的观测流于形式,所以让学生明确观测任务尤为重要: 1.每一节下课,在记录纸上画出小标杆的影子; 2.用温度计测出当时的温度,并在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1.记录纸上的方向要与实地的东、南、西、北一致; 2.每一次观测,小标杆都要放在记录纸黑色圆点上;(为了方便学生的观测,建议记录纸的中间标上黑色圆点) 3.记录影子时,可用“●”或“▲”在影子末端作下标志即可;(先画一圆点,记录全部结束后再连线。) 4.观测气温时,应把温度计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测量; 5、学生在观察时要明确分工; 1、学生分组观测,并记录观测结果; 2、学生整理观测数据; 学生交流观测数据,分析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 2.明确观测方法 3.学生观测 4实验总结 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2、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组装模拟装臵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操 作 要 点 1.组装模拟装臵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臵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3、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 操 作 要 点 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2.模拟昼夜变化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4、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介绍月相盒 操 作 要 点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2.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3.观察总结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
5、实验内容:观察岩石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1、认识常见岩石
实验器材:岩石标本若干、放大镜、稀盐酸(也可用醋代替)、烧杯、滴管、镊子、白纸、小木锤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提出观察要求 2.观察岩石特征 操 作 要 点 1.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科学地观察岩石标本的特点。 1.介绍科学器材及药品。 2.讨论:我们利用这些科学器材及药品在观察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滴稀盐酸: ★稀盐酸有腐蚀性,千万不要滴在衣服、皮肤上,所以实验时要在岩石下垫上一张纸(或培养皿),并用滴管在岩石上小心地滴一两滴稀盐酸即可。(教师提供给学生实验的盐酸应该是稀释以后的稀盐酸,在稀释稀盐酸时,要将盐酸倒入水中,边倒边搅拌,切不可将水向盐酸中倒,以防意外。) ★实验完毕后,应用镊子夹住岩石在清水杯中清洗,将用过的垫纸(或培养皿清洗干净)放进纸篓子。 放进水里: 岩石应沿着烧杯壁轻轻放入,以免打碎烧杯。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岩石的主要特征。 清洗相应的器材,并进行整理,保持整洁。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遇酸反映等方面各有特征。
6、实验内容:认识矿物的特征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2、认识矿物的性质
实验器材:矿物标本盒、16K白纸1张、放大镜、玻璃片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交流研究内容 操 作 要 点 1.讨论:我们可以抓住矿物的哪些特征来研究? 2.明确矿物研究内容: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 2.研究矿物特征 1.介绍实验器材。 2.讨论:我们怎样利用这些科学器材来帮助我们研究矿物特征呢? 3.整理器材 4.实验总结
16K白纸:将矿物在白纸上刻划一下,然后观察流下痕迹的颜色。 玻璃片:用玻璃片在矿物上轻轻刻划来判断矿物的硬度。 放大镜:观察矿物的颗粒(形状)。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将实验器材整理好。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矿物的主要特征。 实验结论: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各有特征。
7、实验内容:解释地球内部结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地球的内部
实验器材:地球构造模型(学生自制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 操 作 要 点 1.介绍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会是什么样的; 3.将推测的结果画下来; 4.交流各自的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1.出示地球构造模型,仔细观察; 2.将模型与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 3.明确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4.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秘密。 1.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2.用小刀切开橡皮泥地球模型,展示并解释自己的制作作品; 总结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情况。 2.观察地球构造模型 3.自制地球构造模型 4.实验总结 实验结论: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8、实验内容: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1、登月之旅
实验器材:沙盘(装细沙若干)、大小不同的石子若干、镊子、电筒、尺子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模拟陨石撞击 操 作 要 点 1、将沙盘用尺子抹平整,用来模拟月球某一表面。 2、根据所提假设,用大小不同的石子,从不同方向扔向沙盘,注意力量不要太大,以免沙子飞溅,注意安全。 3、观察沙盘里所发生的变化。 1、用镊子轻轻将石子从沙盘里夹出,尽量保持沙盘里沙子的原状。 2.观察模拟陨石坑 3.实验总结 4.整理器材 2、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用手电的光来模拟太阳光,按一定角度依次照射到沙盘里,观察影子的变化。 4、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影子变化 对所观察、记录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将月球表面的图片与实验现象进行比较,较为准确地进行描述。 将沙盘用尺子抹平整。将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 实验结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